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赤霉病小麦地方品种黄方柱和海盐种EMS突变体的变异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李韬 骆孟 +2 位作者 钱丹 董晶晶 顾世梁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92-1098,共7页
突变体对增加小麦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克隆和解析重要农艺、产量和抗性相关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高抗赤霉病小麦品种黄方柱(HFZ)及其11个甲磺酸乙酯(EMS)诱导的纯合突变体(F2-F12,Mu4),以及海盐种(HYZ)及其12个EMS纯合突... 突变体对增加小麦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克隆和解析重要农艺、产量和抗性相关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高抗赤霉病小麦品种黄方柱(HFZ)及其11个甲磺酸乙酯(EMS)诱导的纯合突变体(F2-F12,Mu4),以及海盐种(HYZ)及其12个EMS纯合突变体(Y2-Y13,Mu4)为材料,在扬花期利用单花滴注鉴定赤霉病扩展抗性,灌浆期测定了分蘖数、株高、旗叶长、旗叶宽、叶绿素含量,收获后测定千粒重、粒长、粒宽、每穗小穗数和每穗粒数共计11个性状。每一个突变体至少在一个性状上与野生型存在显著差异。黄方柱突变系F6、F9和F12以及海盐种突变系Y6、Y7和Y9病小穗率均显著高于相应野生型,达中感或高感水平,因此,这6个突变体是研究赤霉病扩展抗性的理想材料。此外,海盐种突变体株高、千粒重、每穗粒数和粒宽均低于或显著低于野生型。对野生型和突变体采用了基于最小组内平方和距离的动态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野生型与突变体以及突变体相互之间的相似情况。株高等农艺性状显著优于野生型但赤霉病抗性与野生型类似的突变体(如F2、F7、Y2、Y3、Y4、Y8、Y10和Y12)可为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和抗赤育种亲本选配提供重要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EMS突变体 赤霉病抗性 农艺和产量性状
下载PDF
黄淮冬麦区小麦主栽品种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及其FHB1抗性基因检测 被引量:6
2
作者 徐飞 王俊美 +6 位作者 杨共强 宋玉立 刘露露 李丽娟 李亚红 韩自行 张姣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4-92,共9页
本研究明确了黄淮冬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侵染、抗扩展、抗毒素积累和抗籽粒侵染能力以及几种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检测了各品种是否带有FHB1抗性基因,旨在为该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性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小... 本研究明确了黄淮冬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侵染、抗扩展、抗毒素积累和抗籽粒侵染能力以及几种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检测了各品种是否带有FHB1抗性基因,旨在为该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性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小麦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2个黄淮冬麦区主栽品种中,有20个为感病品种,只有‘郑麦9023’和‘西农979’为中感品种,所有品种均不含FHB1基因;长江中下游麦区的9个品种中,‘扬麦17’和‘宁麦9号’等6个品种表现中抗,‘扬麦23’表现中感,‘苏麦3号’和‘扬麦21’表现抗,‘扬麦14’‘扬麦17’和‘扬麦23’不含有FHB1基因,其他品种均含FHB1基因。小麦品种的抗扩展能力与抗侵染能力无显著相关性(r=0.27,P>0.05);两种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病粒率与抗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积累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P<0.01;r=0.88,P<0.01);单小花滴注法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平均病级与病粒率和籽粒中DON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P<0.01;r=0.81,P<0.01);喷雾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病小穗率与平均病级、病粒率、籽粒中DON含量和ZEN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78,P<0.01;r=0.73,P<0.01;r=0.78,P<0.01;r=0.63,P<0.01)。在毒素积累抗性上,DON含量和ZE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P<0.01)。在目前黄淮冬麦区没有中抗品种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育种和鉴定目标为抗籽粒侵染和抗毒素积累的品种,在小麦品种推广过程中加以运用,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赤霉病 抗病性 病粒率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FHB1
下载PDF
小麦品种宁7840突变体农艺性状和赤霉病抗性解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钱丹 骆孟 +3 位作者 董晶晶 李长成 李磊 李韬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3-250,共8页
为了解突变体与野生型小麦的农艺性状、产量和抗性差异,以高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宁7840及其23个甲磺酸乙酯(EMS)诱导的纯合突变体(Mu4)作为材料,研究其分蘖数、株高、叶绿素含量、千粒重、小穗数、穗粒数及赤霉病抗性等12个指标的差异。结... 为了解突变体与野生型小麦的农艺性状、产量和抗性差异,以高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宁7840及其23个甲磺酸乙酯(EMS)诱导的纯合突变体(Mu4)作为材料,研究其分蘖数、株高、叶绿素含量、千粒重、小穗数、穗粒数及赤霉病抗性等12个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除叶长、分蘖数和小穗数在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9个性状在野生型与部分突变体之间有显著差异。N8和N16两个突变体表现高感赤霉病;N16突变体的叶宽、SPAD值、千粒重和粒宽显著优于野生型,其株高显著低于野生型。赤霉病病小穗率与叶长显著负相关,叶长可作为筛选小麦赤霉病抗性品系的间接指标;叶宽和粒宽可作为筛选小麦产量性状的重要指标。基于12个性状的聚类分析,将24个小麦材料聚为3类,其中第I类在产量性状方面优于其他两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野生型 突变体 赤霉病抗性 农艺和产量性状
下载PDF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2的选育及性状表现 被引量:11
4
作者 甘斌杰 黄晓荣 夏孝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6期17512-17514,共3页
[目的]探讨抗赤霉病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新品种轮选22的推广价值及应用潜力。[方法]介绍轮选22的选育经过,并分析其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适应范围和利用前景,最后概述了其栽培要点。[结果]轮选22(原代号皖0202,皖麦... [目的]探讨抗赤霉病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新品种轮选22的推广价值及应用潜力。[方法]介绍轮选22的选育经过,并分析其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适应范围和利用前景,最后概述了其栽培要点。[结果]轮选22(原代号皖0202,皖麦202)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选育而成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弱春性,一般单产6.0~9.0 t/hm2,适于沿淮及淮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0~85 cm,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千粒重40 g左右,后期转色好,不早衰,特别是对小麦赤霉病抗性强,作为稻茬麦优势更强。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180万~270万/hm2。[结论]轮选22性状优,产量高,品质好,在沿淮及淮南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选22 矮败小麦 轮回选择 抗赤霉病
下载PDF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皖9926的选育与利用 被引量:9
5
作者 甘斌杰 余增亮 +2 位作者 汪建来 王瑞 杨赞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5期890-891,共2页
皖 992 6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作 ,从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群体中选得的可育穗再经离子注入引变选育而成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弱春性 ,一般单产 5 2 5 0~ 675 0kg/hm2 ,适于安徽、江苏沿... 皖 992 6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作 ,从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群体中选得的可育穗再经离子注入引变选育而成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弱春性 ,一般单产 5 2 5 0~ 675 0kg/hm2 ,适于安徽、江苏沿淮及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 ;株高 80~ 85cm ,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 ,千粒重 40g左右 ,熟期转色好 ,不早衰 ,抗赤霉病、条锈病 ,品质优 ;适宜播种期为 10月中下旬至 11月初 ,基本苗可掌握在 180万~ 2 40万 /hm2 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败小麦 皖9926 轮回选择 离子注入 抗赤霉病
下载PDF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皖麦606的选育与利用 被引量:3
6
作者 甘斌杰 黄晓荣 夏孝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4期13168-13169,13200,共3页
[目的]探讨抗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小麦(Triticumaestivum Linn)新品种皖麦606的推广与应用前景.[方法]介绍皖麦606的选育经过,并分析其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适应范围和利用前景,概述其主要栽培技术.[结果]... [目的]探讨抗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小麦(Triticumaestivum Linn)新品种皖麦606的推广与应用前景.[方法]介绍皖麦606的选育经过,并分析其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适应范围和利用前景,概述其主要栽培技术.[结果]皖麦606(原代号皖0606)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选育而成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春性,一般单产6.0~7.5 t/hm2,适于沿淮及淮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5~ 90 cm,长芒、白壳、红粒、半角质,千粒重40~42 g,后期转色好,不早衰,特别是对小麦赤霉病抗性强,作为稻茬麦优势更强.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基本苗可掌握在180万~270万/hm2之间.[结论]皖麦606产量高、抗性强,综合性状好,2013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麦2013004,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公告CNA010866E,在沿准及淮南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麦606 矮败小麦 轮回选择 抗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Wanmai 606 resistance to fusarium head blight (FHB)
下载PDF
小麦抗赤霉病品种NBS同源序列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魏芳 马鸿翔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8-135,共8页
根据二穗短柄草NBS-LRR类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同源引物,以小麦抗赤霉病品种苏麦3号、宁7840和望水白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43条序列,其中4条为非编码序列或结构域不完整;39条与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其中的7条内部存在终止密码子... 根据二穗短柄草NBS-LRR类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同源引物,以小麦抗赤霉病品种苏麦3号、宁7840和望水白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43条序列,其中4条为非编码序列或结构域不完整;39条与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其中的7条内部存在终止密码子,可能是假基因,经过比对分析,其余32条具有连续的开放阅读框和保守结构域,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Kinase-1a、Kinase-2和Kinase-3a及GLPL区等几个保守区,在GenBank中均能找到与之高度同源的其他物种的核酸序列,并且Kinase-2的最后一个氨基酸均为色氨酸(W),属于non-TIR类NBS基因。32条序列可分为4大类,它们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64%-98%,编码氨基酸同源性为22%-98%。根据序列分析随机设计5对不同基因特异性引物,并利用RT-PCR技术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7-1、s-3、s-4和w-2均能表达,说明这些片段可能是功能性抗病基因的部分序列;7-13不表达,再次证明属于假基因。32条序列在之前未被报道过,这些RGA可以作为筛选赤霉病功能性抗病基因的候选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S-LRR 抗病基因同源序列 小麦赤霉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