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慧 于栋祯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161-1163,共3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外周性眩晕最常见的病因之一〔1〕,发病机制可能与椭圆囊中耳石脱落至两侧半规管有关。耳石复位技术能够使耳石从半规管的非壶腹端进入椭圆囊而改善眩晕,该方法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外周性眩晕最常见的病因之一〔1〕,发病机制可能与椭圆囊中耳石脱落至两侧半规管有关。耳石复位技术能够使耳石从半规管的非壶腹端进入椭圆囊而改善眩晕,该方法简单、无创、安全有效〔2〕。复位操作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首次成功率为80%左右,多次操作成功率在95%以上〔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挑战 轻内嵴帽 残余性眩晕
原文传递
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理论对耳石症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姜金鹏 汪园园 +2 位作者 梁颖茵 牛媛媛 陈松林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12期1-4,共4页
目的:探索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理论应用于耳石症的疗效。方法:将66例耳石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3例。对照组予机器复位,干预组给予中医治疗“眩晕”理论辨证论治。分别于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1天、1周、2周,用眩晕残障量表(D... 目的:探索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理论应用于耳石症的疗效。方法:将66例耳石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3例。对照组予机器复位,干预组给予中医治疗“眩晕”理论辨证论治。分别于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1天、1周、2周,用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测两组患者躯体(Physical,P)、功能(Functional,F)、情绪(Emotional,E)状态。跟踪6个月,记录、比较两组耳石症复发情况、两组出现残余头晕患者的比率。结果: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DHI评分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干预组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2周后,两组患者DHI评分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后1周、2周,干预组E项评分降低明显(P<0.05)。对照组在两周治疗期间,有3例患者由于残余症状明显重复复位治疗两次。干预组所有患者症状呈逐步减轻。干预组复发率在治疗后第2个月(χ^(2)=6.304,P=0.027)、第4个月(χ^(2)=6.99,P=0.008)、6个月(χ^(2)=7.64,P=0.012)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残余头晕发生率在第2周(χ^(2)=5.99,P=0.028)和第1个月(χ^(2)=9.07,P=0.005)明显高于干预组。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理论应用于治疗耳石症,与复位治疗比较,可提高治疗耳石症眩晕效果,改善耳石症给患者带来的不良情绪,明显降低残余头晕患者比例,减少患者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辨证治疗 耳石症 残余头晕
下载PDF
从痰湿论治真性眩晕后残余症状
3
作者 李宁康 刘彩芳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5期71-72,共2页
眩晕是因人体自身的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种以人体对空间的定向感觉和平衡功能障碍为主的主观症状,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的运动性幻觉,患者主观感觉自身或外物呈旋转摆动、直线运动、倾斜升降或头重脚轻等不稳感觉,可伴有眼球... 眩晕是因人体自身的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种以人体对空间的定向感觉和平衡功能障碍为主的主观症状,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的运动性幻觉,患者主观感觉自身或外物呈旋转摆动、直线运动、倾斜升降或头重脚轻等不稳感觉,可伴有眼球震颤,定向倾倒,错定物位,行走不稳,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本症治疗极为棘手,尤其患者真性眩晕后残余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学习和生活。在临床上针对真性眩晕后头昏沉不清残余症状,通过临床观察,患者痰湿上蒙较多,且应用中西医药及针灸联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简要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湿 真性眩晕后残余症状 经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