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6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81
1
作者 高博禹 彭仕宓 王建波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4年第4期7-11,22,共6页
通过调研 ,将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分为开发地质学方法 ;油藏工程方法 ;测井方法 ;数值模拟方法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和微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 6个方面。介绍了每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调研 ,将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分为开发地质学方法 ;油藏工程方法 ;测井方法 ;数值模拟方法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和微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 6个方面。介绍了每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发展趋势是继续深入探索开发地质学研究方法 ;综合多学科理论知识 ,探讨新方法 ;“微观”和“宏观”齐头并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形成与分布 机理 发展趋势 饱和度
下载PDF
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42
2
作者 刘吉余 郝景波 +1 位作者 伊万泉 张卫东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7,共3页
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是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介绍一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的新方法———流动单元研究方法。流动单元不仅具有相同(似)的沉积特征,而且具有相同(似)的流动特征。将流动单元的研... 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是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介绍一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的新方法———流动单元研究方法。流动单元不仅具有相同(似)的沉积特征,而且具有相同(似)的流动特征。将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分为2种,一种是岩心定性分析方法,另一种是修改的KozenyCarman方程方法,给出了流动单元研究的步骤。介绍了流动单元在储层评价、剩余油分布与预测、油藏数值模拟、渗透率解释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描述 地质模型 流动单元 剩余油 储层
下载PDF
随机网络模拟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44
3
作者 胡雪涛 李允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6-51,共6页
应用定向渗流理论建立了能表征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润湿性特征的随机网络模型,从理论上模拟讨论了剩余油的微观组成特征及润湿性对微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得到了与微观实验一致的模拟结果。模拟结果表明,在剩余油中,不同大小的微... 应用定向渗流理论建立了能表征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润湿性特征的随机网络模型,从理论上模拟讨论了剩余油的微观组成特征及润湿性对微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得到了与微观实验一致的模拟结果。模拟结果表明,在剩余油中,不同大小的微观剩余油液滴的组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统计特征和规律性,单、双液滴的频数组成较高,大尺寸液滴数目较少;但是,驱替效率较低时,数量微小的大尺寸液滴在剩余油总量中的比例不可忽视,甚至可能是剩余油的主要部分。结果证实,随机网络模拟速度快、所受条件限制少,并能直观地再现动态的微观驱替过程及剩余油的微观分布状况,为微观剩余油提供了一种方便、灵活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网络模型 随机模拟 渗流 油气层物理
下载PDF
流动单元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4
作者 刘吉余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03-306,共4页
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是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介绍了一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的新方法——流动单元研究方法的国内、国外研究进展及流动单元的概念、各种研究方法和流动单元研究的应用 ,并提出了针对... 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是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介绍了一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的新方法——流动单元研究方法的国内、国外研究进展及流动单元的概念、各种研究方法和流动单元研究的应用 ,并提出了针对大型陆相油田、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水力单元 岩石物理相 剩余油 油藏
下载PDF
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8
5
作者 夏惠芬 王德民 +2 位作者 侯吉瑞 辛全刚 刘义坤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9-111,共3页
通过简化孔隙模型驱油实验和岩心驱油实验 ,进一步研究了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具有粘弹性的聚合物溶液不能将“水湿”盲端中的水驱残余油驱出 ,但可以驱替未进行水驱孔隙盲端中的可动残余油 ,具有相同粘性的... 通过简化孔隙模型驱油实验和岩心驱油实验 ,进一步研究了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具有粘弹性的聚合物溶液不能将“水湿”盲端中的水驱残余油驱出 ,但可以驱替未进行水驱孔隙盲端中的可动残余油 ,具有相同粘性的牛顿流体和粘弹流体的最终采收率不同 ,水驱后再用聚合物驱替的最终采收率高于水驱后再用甘油驱替的最终采收率 ,并且粘弹性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效率高于无弹性流体的驱油效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溶液 粘弹性 驱油效率 影响 残余油
下载PDF
聚合物溶液在驱油过程中对盲端类残余油的弹性作用 被引量:61
6
作者 夏惠芬 王德民 +1 位作者 王刚 孔凡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2-76,共5页
从微观驱油实验出发,研究了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定量分析了聚合物溶液的弹性在驱油过程中对残余油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油湿盲端,随着聚合物溶液弹性的增加,盲端类残余油的驱油效率提高。对于水湿“盲端”,聚... 从微观驱油实验出发,研究了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定量分析了聚合物溶液的弹性在驱油过程中对残余油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油湿盲端,随着聚合物溶液弹性的增加,盲端类残余油的驱油效率提高。对于水湿“盲端”,聚合物溶液不能提高不可动残余油的驱替效率。如果“盲端”处的残余油为可动油,或有其他油滴流入“盲端”与残余油聚并,即可形成较大的可动油滴,用粘弹性流体驱替,可使“盲端”处残余油饱和度降低。对仿真类孔隙介质,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均可提高微观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聚合物溶液 粘弹性 残余油 驱油效率
下载PDF
大庆油田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及分布 被引量:40
7
作者 魏纪德 杜庆龙 +1 位作者 林春明 张同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7-59,共3页
大庆油田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 ,寻找和开发剩余油非常重要。大庆油田 3个密集井网区的实验结果表明 ,沉积微相是影响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 ,大型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砂体物性变差的部位 ,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中的剩... 大庆油田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 ,寻找和开发剩余油非常重要。大庆油田 3个密集井网区的实验结果表明 ,沉积微相是影响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 ,大型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砂体物性变差的部位 ,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存在于薄砂层或孤立的小透镜体中 ;沉积韵律层渗透性的差异控制剩余油的纵向分布 ,厚油层顶部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区段。另外 ,开发因素对剩余油的分布亦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成因的砂体中 ,剩余油分布不同。分流河道砂体、分流间砂体及水下分流砂体因非均质性严重 ,故易形成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沉积微相 影响因素 砂体 大庆油田
下载PDF
渣油加氢-催化裂化双向组合技术RICP 被引量:58
8
作者 牛传峰 张瑞弛 +1 位作者 戴立顺 李大东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29,共3页
渣油加氢 催化裂化双向组合技术RICP与通常的渣油加氢 催化裂化组合技术不同之处是除了渣油加氢尾油去催化裂化外 ,催化裂化的回炼油掺入到渣油加氢原料中 ,一起加氢后再作催化裂化原料。回炼油的掺入降低了渣油加氢进料的粘度 ,提高... 渣油加氢 催化裂化双向组合技术RICP与通常的渣油加氢 催化裂化组合技术不同之处是除了渣油加氢尾油去催化裂化外 ,催化裂化的回炼油掺入到渣油加氢原料中 ,一起加氢后再作催化裂化原料。回炼油的掺入降低了渣油加氢进料的粘度 ,提高了渣油加氢脱硫、脱金属、脱残炭和脱沥青质反应的速率 ,改善了生成油的性质。同时回炼油经过加氢 ,增加了氢含量 ,提高了催化裂化装置的轻油收率 ,降低了生焦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加氢-催化裂化 双向组合技术 RICP 回炼油 组合 工艺
下载PDF
粘弹性流体平行于界面的力可以提高驱油效率 被引量:36
9
作者 王德民 程杰成 +2 位作者 夏惠芬 李群 石京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52,共5页
水驱后残余油的微观形态可划分为油滴状、油膜状和簇状残余油 3种类型。前人研究工作表明 ,若要用牛顿流体驱动水驱后的残余油 ,其驱动力必须要再增加 1 0 0 0~ 1 0 0 0 0倍才能克服束缚残余油的毛管力 ,而实际油藏中的粘滞力不可能增... 水驱后残余油的微观形态可划分为油滴状、油膜状和簇状残余油 3种类型。前人研究工作表明 ,若要用牛顿流体驱动水驱后的残余油 ,其驱动力必须要再增加 1 0 0 0~ 1 0 0 0 0倍才能克服束缚残余油的毛管力 ,而实际油藏中的粘滞力不可能增加如此之大。虽然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对油 水界面张力影响不大 ,但实验室内和矿场试验数据表明 ,用聚合物水溶液驱替后 ,孔隙介质中所有类型的残余油均减少 ,减少的量取决于驱替液的弹性。实验条件相似的流体 ,其弹性越大 ,驱替后残余油饱和度越低。微观可视岩心模型实验研究结果证实 ,粘弹性驱替液可降低不同润湿性岩心的残余油饱和度。粘弹性驱替液驱替残余油的力与牛顿流体的力不尽相同 ,它不仅有垂直于油 水界面克服束缚残余油的毛管力 ,而且还有较强的平行于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采油 聚合物溶液 粘弹性 油水界面 平行力 残余油 驱油效率
下载PDF
河流成因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探讨 被引量:36
10
作者 刘建民 李阳 颜捷先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2000年第1期50-53,共4页
通过对河流成因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认识 ,从影响水驱采收率的控制因素分析入手 ,阐明了储层非均质性及注采状况是剩余油分布的两大控制因素 ,进而认识到河流成因储层沉积微相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宏观地质控制因素。对河流成因储层... 通过对河流成因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认识 ,从影响水驱采收率的控制因素分析入手 ,阐明了储层非均质性及注采状况是剩余油分布的两大控制因素 ,进而认识到河流成因储层沉积微相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宏观地质控制因素。对河流成因储层剩余油的认识和挖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成因 剩余油 分布规律 储集层 水驱 采收率
下载PDF
流动单元特征及其成因分类 被引量:40
11
作者 刘吉余 王建东 吕靖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81-384,共4页
该文将流动单元定义为具有相同渗流特征的同一储层单元 ,并认为流动单元具有相对性、层次性和规模性。在分析了流动单元的基本特征后 ,提出了流动单元的成因分类方案 ,把流动单元划分为受断层、隔层、夹层、渗透率韵律、层理构造、裂缝... 该文将流动单元定义为具有相同渗流特征的同一储层单元 ,并认为流动单元具有相对性、层次性和规模性。在分析了流动单元的基本特征后 ,提出了流动单元的成因分类方案 ,把流动单元划分为受断层、隔层、夹层、渗透率韵律、层理构造、裂缝及孔隙结构控制的 7类流动单元。不同成因的流动单元 ,反映了储集层非均质性的规模性和层次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特征 成因 分类 非均质性 储层 渗流特征 剩余油 油气地质
下载PDF
高含水后CO_2驱油机理的探讨 被引量:49
12
作者 秦积舜 张可 陈兴隆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97-800,共4页
针对高含水油藏水驱效率低,不流动区域无法波及等问题,利用微观可视模型,研究了CO2超越水的驱油机理、油膜运移特征以及CO2与原油间传质过程,并提出了CO2驱替不连通区域的驱替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CO2驱油过程中,原油中的蜡不断在孔喉... 针对高含水油藏水驱效率低,不流动区域无法波及等问题,利用微观可视模型,研究了CO2超越水的驱油机理、油膜运移特征以及CO2与原油间传质过程,并提出了CO2驱替不连通区域的驱替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CO2驱油过程中,原油中的蜡不断在孔喉处沉积并堵塞孔喉,CO2可以超越孔道中水的阻碍进一步驱替残余油,通过柱面流和柱状流两种流动方式将其中的原油驱替出来,且由于CO2中分子聚集现象的存在,使其具有较强的溶解原油的能力,可从原油中萃取轻烃组分,对原油中重质组分具有一定的溶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二氧化碳驱油机理 油气超越 残余油 分子聚集
下载PDF
曲流点坝内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规律物理模拟 被引量:44
13
作者 闫百泉 马世忠 +1 位作者 王龙 张全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70,共6页
建立了曲流点坝物理模型,模拟地下曲流点坝储层进行驱替实验。观察注入剂的运动规律,同时,在模型上布置了测量电极,以双电极法测量驱替过程中垂向电阻变化,反映注入剂波及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侧积泥岩夹层的建筑结构对注入剂在点坝... 建立了曲流点坝物理模型,模拟地下曲流点坝储层进行驱替实验。观察注入剂的运动规律,同时,在模型上布置了测量电极,以双电极法测量驱替过程中垂向电阻变化,反映注入剂波及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侧积泥岩夹层的建筑结构对注入剂在点坝砂体中的流动规律,以及对剩余油的形成分布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在曲流点坝内部,侧积泥岩夹层对注入剂具有强烈的遮挡作用,受其影响形成侧积体差异型剩余油、重力型剩余油以及压力异常型剩余油三种类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点坝的中上部。在实际生产中,利用水平井钻遇点坝上部进行开采是主要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点坝 建筑结构 非均质性 剩余油
下载PDF
底水油藏水平井水淹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3
14
作者 姜汉桥 李俊键 李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2-176,共5页
针对水平井出水方式及规律研究薄弱的问题,以某油田某区块的地质参数为基础建立典型模型,对线状脊进整体水淹、点状脊进整体水淹和点状脊进点状水淹几种较典型的水淹规律应用含水变化率及水油比导数进行研究。得出:(1)点状水淹规律:对... 针对水平井出水方式及规律研究薄弱的问题,以某油田某区块的地质参数为基础建立典型模型,对线状脊进整体水淹、点状脊进整体水淹和点状脊进点状水淹几种较典型的水淹规律应用含水变化率及水油比导数进行研究。得出:(1)点状水淹规律:对于跟部单点状见水,含水变化率和水油比导数曲线相对光滑,只出现2个明显见水点;对于中部单点状见水,含水变化率和水油比导数曲线出现3个明显见水点;(2)多点见水水淹规律:对于多点见水,含水变化率水油比导数曲线所出现的峰值与见水点数成正比;(3)线状见水水淹规律:对于线状见水,含水变化率和水油比导数曲线出现明显台阶状,且台阶状的大小与高渗条带的长度成正比;(4)从见水时间来看,点状见水无水期和低含水期较多点见水和线状见水长。不同水淹模式下生产动态特征的研究为使用生产动态特征判断出水位置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水淹模式 水淹规律 数值模拟 生产动态 剩余油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剩余油挖潜方法 被引量:27
15
作者 韩伟东 黄伏生 +1 位作者 艾颖 兰爱萍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3期41-43,共3页
针对陆相砂岩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的状况 ,从沉积学理论入手 ,对萨、葡储层进行精细解剖 ,揭示了储层沉积模式及非均质特点 ,从成因上分析特高含水期萨、葡储层剩余油分布特点。喇嘛甸油田萨、葡储层的剩余油一般... 针对陆相砂岩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的状况 ,从沉积学理论入手 ,对萨、葡储层进行精细解剖 ,揭示了储层沉积模式及非均质特点 ,从成因上分析特高含水期萨、葡储层剩余油分布特点。喇嘛甸油田萨、葡储层的剩余油一般富集在点坝砂体顶部、边部 ,主要条件是注采方向与渗流方向不一致 ,而其他类型砂体形成富集剩余油的主要原因是砂体物性变差、注采不完善、滞留区未射孔及井网控制不住等类型 ,措施调整方案实施后 ,取得了良好的挖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沉积模式 剩余油 挖潜方法 非均质特征
下载PDF
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6
16
作者 何琰 余红 吴念胜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24-26,35,共4页
为了在老油田后期开发中更好地寻找剩余油 ,从油层微构造、断层及断面的封堵性出发 ,分析了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确定了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地区为 :(1 )正向微构造 ,包括低部位的正向微构造 ;(2 )断层形成的微构造 ,包括断层封闭、... 为了在老油田后期开发中更好地寻找剩余油 ,从油层微构造、断层及断面的封堵性出发 ,分析了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确定了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地区为 :(1 )正向微构造 ,包括低部位的正向微构造 ;(2 )断层形成的微构造 ,包括断层封闭、断层夹持以及断层遮挡的非主流线区形成的微构造。D油藏的实际钻井结果表明 :通过微构造确定剩余油的富集区是一种好方法 ;断层及油层微构造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 ;正向油层微构造和断层形成的微构造为剩余油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构造 剩余油 断层 封堵性 注水开发 油田 开发
下载PDF
油层受水敏伤害时水驱油渗流特征 被引量:37
17
作者 朱玉双 曲志浩 +2 位作者 蔺方晓 武平仓 韩翼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9-64,共6页
利用真实的砂岩模型进行了单、双及组合模型 3种类型的水驱油实验 ,比较了有水敏、无水敏伤害时水驱油特征的差别 ,并对两种条件下的驱油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有水敏伤害的注入水驱油与无水敏伤害的地层水驱油相比 ,水驱油的... 利用真实的砂岩模型进行了单、双及组合模型 3种类型的水驱油实验 ,比较了有水敏、无水敏伤害时水驱油特征的差别 ,并对两种条件下的驱油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有水敏伤害的注入水驱油与无水敏伤害的地层水驱油相比 ,水驱油的入口压力增高 ,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加强 ,水驱油绕流加重 ,驱油效率及波及系数降低 ;两种条件下的水驱油方式均为活塞式 ,残余油类型主要为绕流形成的簇状残余油。影响木钵区块延 10油层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储集岩的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水敏伤害、注水压力及加压方式。在对木钵区块延 10油层注水开发中 ,应加强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 ,并注意采取有效的储层保护措施 ,提高油层采收率。在注水开发过程中 ,应逐渐提高注水压力 ,以最大限度地开采木钵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钵延10油层 水敏伤害 驱替特征 残余油 非均质性 驱油效率 注水压力
下载PDF
微观物理模拟水驱油实验及残余油分布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37
18
作者 李中锋 何顺利 +1 位作者 杨文新 门成全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7-71,76,共6页
研究制作了能真实反映岩石孔隙结构的微观仿真孔隙模型,应用微观渗流物理实验模拟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开展了微观模型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对水驱油过程及微观物理模型中残余油的形成和分布进行了观察,模拟了不同驱替速度、孔隙结构、粘... 研究制作了能真实反映岩石孔隙结构的微观仿真孔隙模型,应用微观渗流物理实验模拟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开展了微观模型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对水驱油过程及微观物理模型中残余油的形成和分布进行了观察,模拟了不同驱替速度、孔隙结构、粘度比等条件下的水驱过程。应用分形几何学的基本理论,给出了数盒子法和R/S分析法定量研究微观残余油分形特征的关系式,结合水驱油残余油分布图像,建立了用分形维数定量表征残余油及空间分布的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驱替速度增大,形成的残余油量减少;随原油粘度增大,形成的残余油量增多。容量维数表征了残余油的多少,它与残余油饱和度、孔隙结构有关;分形维数则表征了残余油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分形维数越大,残余油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隙模型 水驱油 残余油 驱替速度 分形特征 容量维数 分形维数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35
19
作者 王正波 叶银珠 王继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42,共6页
聚合物驱后原油的采出程度一般为50%左右,聚合物驱后剩余油仍具有相当大的开采潜力。但是,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系统总结以明确其发展方向。通过简要阐述中外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研究的发展历程,分类介绍了聚合物驱后... 聚合物驱后原油的采出程度一般为50%左右,聚合物驱后剩余油仍具有相当大的开采潜力。但是,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系统总结以明确其发展方向。通过简要阐述中外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研究的发展历程,分类介绍了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研究的6种主要方法及其应用情况,系统总结了聚合物驱后微观及宏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研究现状。最终,提出了目前存在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方法单一化、研究结论仍处于定性认识阶段以及研究重点不突出等关键问题,并进一步指出了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研究将向精细化、集成化、系统化和互助化4大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后 剩余油分布规律 研究方法 研究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下载PDF
无碱二元体系的黏弹性和界面张力对水驱残余油的作用 被引量:32
20
作者 夏惠芬 王刚 +2 位作者 马文国 刘春德 王彦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10,115,共6页
三元复合驱含碱驱油体系会大幅度降低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引起地层粘土分散和运移、形成碱垢及导致地层渗透率下降。为此提出利用不加碱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聚合物/甜菜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驱油。通过流变性实验及微观模型驱油实... 三元复合驱含碱驱油体系会大幅度降低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引起地层粘土分散和运移、形成碱垢及导致地层渗透率下降。为此提出利用不加碱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聚合物/甜菜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驱油。通过流变性实验及微观模型驱油实验,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黏弹性的影响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的黏弹性及界面张力对采收率的影响。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提高水驱后残余油采收率机理的研究表明:在驱替水驱后残余油过程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利用了聚合物溶液的黏弹特性和表面活性剂的超低张力界面特性,水驱后残余油以油丝和乳状液形式被携带和运移,随着二元驱油体系的黏弹性的增加和界面张力的降低,水驱后二元驱后的采收率增加,降低界面张力的驱油效果(指达到超低)比提高体系的黏弹性的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 黏弹性 界面张力 残余油 采收率 流变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