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0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车荷载作用下湿软路基残余变形的研究 被引量:115
1
作者 凌建明 王伟 邬洪波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315-1320,共6页
依据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了行车荷载作用下路基顶面及路基土中的竖向应力,建立了路基附加应力的动力模式。采用室内动三轴试验模拟了行车荷载作用下路基土的残余应变特性和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提出了行车荷载作用下湿软路基残余变形的... 依据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了行车荷载作用下路基顶面及路基土中的竖向应力,建立了路基附加应力的动力模式。采用室内动三轴试验模拟了行车荷载作用下路基土的残余应变特性和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提出了行车荷载作用下湿软路基残余变形的预估方法,并通过上海城市外环线通车2年后路基残余变形预估值和实测值的对比计算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车荷载 湿软路基 竖向应力 残余变形 弹性层状体系理论 公路工程
下载PDF
煤岩组合体分级加卸载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1
2
作者 左建平 谢和平 +1 位作者 孟冰冰 刘建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87-1296,共10页
通过MTS 815试验机研究了煤岩组合体分级加卸载试验。分级加卸载下煤岩组合体破坏以脆性破坏机制为主,与单轴作用相比,分级加卸载作用下煤岩组合体的破坏更为破碎,且破坏强度有所提高,但轴向和环向应变却有所降低。同一循环中的加载与... 通过MTS 815试验机研究了煤岩组合体分级加卸载试验。分级加卸载下煤岩组合体破坏以脆性破坏机制为主,与单轴作用相比,分级加卸载作用下煤岩组合体的破坏更为破碎,且破坏强度有所提高,但轴向和环向应变却有所降低。同一循环中的加载与卸载曲线基本不重合,且多数情况不形成闭合环路;卸载曲线与下一个循环的加载曲线通常也不重合,但会形成闭合环路。第1循环结束时残余变形较大,加卸载曲线形成了类似"牛角"状的曲线;随着循环加卸载地进行,与残余变形相比第1循环有所降低,加载和卸载曲线在逐渐靠近,并且加卸载曲线类似"竹叶"状。获得了残余变形和加卸载弹性模量随循环加卸载的变化关系,并且实验表明卸载到1 MPa附近时,卸载线是曲折波动的;但在再次加载初期,加载线几乎是直线,且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加,加载线和上一个循环的卸载线逐渐分离。循环加卸载后应变相位逐渐滞后于应力相位,内因可能是因为岩石矿物颗粒间的黏滞性以及煤岩组合体界面之间的摩擦引起的,而外因可能是循环加卸载导致了煤岩体内部损伤,并由此诱发不可恢复的残余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组合体 分级加卸载 残余变形 耗散能 加卸载弹性模量
下载PDF
往返荷载下粗粒土的残余变形特性 被引量:47
3
作者 王昆耀 常亚屏 陈宁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8-53,共6页
结合紫坪铺、瀑布沟和密云土石坝工程,在大型动三轴试验机上(试样尺寸为φ300×750mm),通过往返加荷三轴试验,研究了堆石料和砂砾石料在非饱和状态、饱和排水状态及饱和不排水状态下的残余变形特性,探讨了粗位主料的密实度、... 结合紫坪铺、瀑布沟和密云土石坝工程,在大型动三轴试验机上(试样尺寸为φ300×750mm),通过往返加荷三轴试验,研究了堆石料和砂砾石料在非饱和状态、饱和排水状态及饱和不排水状态下的残余变形特性,探讨了粗位主料的密实度、饱水程度、排水条件、初始应力条件及往返加荷条件等对其残余变形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工程实用意义的结论。这些研究成果,可作为紫坪铺、瀑布沟和密云土石坝工程进行抗震设计和地展变形分析的基本依据,对其它工程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返荷载 粗粒土粒 残余应变 土石坝
下载PDF
岩石试样的加载卸载过程及杨氏模量 被引量:50
4
作者 尤明庆 苏承东 徐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88-592,共5页
利用伺服试验机对岩样进行常规三轴的加载、卸载试验 ,研究岩样变形特性与应力状态的关系。岩石内部存在裂隙 ,加载过程中裂隙会闭合、滑移 ,逐步产生摩擦力 ,其最大值受到轴向应力和围压的显著影响 ,但具体数值、是否达到最大摩擦力由... 利用伺服试验机对岩样进行常规三轴的加载、卸载试验 ,研究岩样变形特性与应力状态的关系。岩石内部存在裂隙 ,加载过程中裂隙会闭合、滑移 ,逐步产生摩擦力 ,其最大值受到轴向应力和围压的显著影响 ,但具体数值、是否达到最大摩擦力由局部应力状态决定。卸载时摩擦力的作用方向会发生改变 ,并抑制裂隙面之间滑移变形的恢复 ,使岩样内部产生残余变形。围压对杨氏模量的影响与岩石内部的损伤状态有关 ,但岩石的损伤特征不能从岩样轴向压缩的加载或卸载杨氏模量直接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杨氏模量 三轴应力 内摩擦 加载 卸载
下载PDF
一种新型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的拟静力试验 被引量:60
5
作者 刘璐 吴斌 +1 位作者 李伟 赵俊贤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6-541,共6页
为了控制安装有传统防屈曲支撑的结构在大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最大变形及残余变形,提出一种新型防屈曲支撑———自复位防屈曲支撑(SCBRB).对其构造及工作和复位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基础上,给出复位材料的预应力及变形需求等关键参数... 为了控制安装有传统防屈曲支撑的结构在大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最大变形及残余变形,提出一种新型防屈曲支撑———自复位防屈曲支撑(SCBRB).对其构造及工作和复位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基础上,给出复位材料的预应力及变形需求等关键参数的设计方法,并实现了这种支撑.该支撑综合了防屈曲支撑及自复位体系的优点.拟静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成功地按设计值施加并且完好保持是决定复位效果的关键因素,预应力不足则其复位效果变差,预应力与耗能内芯屈服力之比大于等于1.3时即可保证完全复位.传统防屈曲支撑与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拟静力试验的对比结果表明:此类支撑基本消除了纯防屈曲支撑的残余变形,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 防屈曲支撑 残余变形 预应力 拟静力试验
下载PDF
堆石料残余变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49
6
作者 邹德高 孟凡伟 +1 位作者 孔宪京 徐斌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7-812,共6页
应用自行研制的高精度中型动三轴仪,对某筑坝堆石料的动力残余变形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充分考虑应力水平对残余动剪应变影响的基础上,对沈珠江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利用试验求得的参数对理想面板堆石坝进行了残余变形有限元分析... 应用自行研制的高精度中型动三轴仪,对某筑坝堆石料的动力残余变形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充分考虑应力水平对残余动剪应变影响的基础上,对沈珠江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利用试验求得的参数对理想面板堆石坝进行了残余变形有限元分析。研究表明:低坝时,改进模型与沈珠江模型计算的结果差别不大;随着坝高的增加、地震烈度的增大,两者计算的结果差别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变形 堆石料 应力水平 三轴试验
下载PDF
岩石破坏后的注浆固结体的力学性能 被引量:45
7
作者 张农 侯朝炯 +1 位作者 陈庆敏 戴标兵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3期50-53,共4页
在破裂岩石残余强度和变形性能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其注浆固结体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试验证实注浆固结后破裂岩块残余强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发现其侧向变形和径向变形趋向协调,从而提高了破裂岩块的塑性变形性能,并在较大... 在破裂岩石残余强度和变形性能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其注浆固结体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试验证实注浆固结后破裂岩块残余强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发现其侧向变形和径向变形趋向协调,从而提高了破裂岩块的塑性变形性能,并在较大变形范围内保持稳定的承载能力。试验结果有助于解释围岩注浆加固控制巷道变形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岩块 注浆固结 残余强度 岩石力学 力学性能
下载PDF
非加劲板抗剪极限承载力 被引量:36
8
作者 陈国栋 郭彦林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9-54,共6页
重点研究了板的初始几何缺陷、残余应力、高厚比及边长比等影响因素与抗剪极限承载力的关系,推导出铰接刚性边界焊接板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初始几何缺陷分布模态、大小和残余应力对板的抗剪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可以忽略不计... 重点研究了板的初始几何缺陷、残余应力、高厚比及边长比等影响因素与抗剪极限承载力的关系,推导出铰接刚性边界焊接板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初始几何缺陷分布模态、大小和残余应力对板的抗剪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可以忽略不计,从而大大地简化了抗剪板承载力的计算;在经过大量塑性塑动后,较小高厚比受剪板的屈曲后强度有一定的提高,而薄板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加劲受剪板 初始几何缺陷 残余应力 极限承载力
下载PDF
自复位桥梁墩柱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46
9
作者 郭佳 辛克贵 +1 位作者 何铭华 虎良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29-34,45,共7页
自复位桥梁墩柱结构通过将无粘结预应力钢筋与耗能钢筋有效结合成整体受力,很好地改善传统桥墩在横向地震荷载过后具有较大不易恢复残余变形的特点,并且同时保证足够的耗能能力。该文阐述了自复位桥梁墩柱结构的基本力学特点,并以自复... 自复位桥梁墩柱结构通过将无粘结预应力钢筋与耗能钢筋有效结合成整体受力,很好地改善传统桥墩在横向地震荷载过后具有较大不易恢复残余变形的特点,并且同时保证足够的耗能能力。该文阐述了自复位桥梁墩柱结构的基本力学特点,并以自复位桥梁墩柱结构拟静力试验为参照,考虑桥墩弯曲变形、耗能钢筋无粘结长度以及底部混凝土与钢筋应变差产生的滑移效应,提出了自复位节结构力学分析模型以及有限元模型,并根据混凝土应力简化的不同程度,应用等效矩形应力图法和平截面假定法两种方法求解混凝土压力,从而把握整个结构体系受力特征。此外,该文研究了自复位刚度转换特征,揭示其隔振本质,为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 耗能钢筋 无粘结预应力钢筋 残余变形 刚度转换
原文传递
D-InSAR监测老采空区残余变形的试验 被引量:46
10
作者 刘晓菲 邓喀中 +1 位作者 范洪冬 王江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7-472,共6页
D-InSAR技术在区域地表微小形变监测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相位梯度变化比较大的老采空区变形监测方面研究较少。在介绍差分合成孔径雷达(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有较高距离向分辨率的8景PALSAR数据,通过差分干涉处... D-InSAR技术在区域地表微小形变监测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相位梯度变化比较大的老采空区变形监测方面研究较少。在介绍差分合成孔径雷达(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有较高距离向分辨率的8景PALSAR数据,通过差分干涉处理,获得了徐州某老采空区的地表形变场。同时,提取1993年老采空区上方的6个点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稳健回归模型。监测结果显示该采空区残余沉降是缓慢、渐变的。试验研究表明,DInSAR技术可以应用于监测大面积的老采空区残余变形,同时稳健回归模型能降低预测计算的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老采空区 PALSAR 回归分析 残余变形
下载PDF
粗粒土动残余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贾革续 孔宪京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6-30,共5页
采用静动耦合试验方法,得到了粗粒土在排水条件下从初始等应力状态到临近剪切破坏状态的残余变形全过程。在大量试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主应力比Kc在残余变形产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改进了谷口荣一模型,使粗粒土在排水条件下以及... 采用静动耦合试验方法,得到了粗粒土在排水条件下从初始等应力状态到临近剪切破坏状态的残余变形全过程。在大量试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主应力比Kc在残余变形产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改进了谷口荣一模型,使粗粒土在排水条件下以及不同主应力比Kc时的残余变形得到较好的归一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粒土 残余变形 静动耦合试验 主应力比 排水
下载PDF
岩石残余强度与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5
12
作者 陈庆敏 张农 +2 位作者 赵海云 张少华 王同旭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2-45,共4页
设计了可以测得岩石破坏后侧向大变形的双悬臂梁式位移传感器,通过对岩石残余强度与变形特性的研究,得到了岩石破坏后残余强度、变形与围压之间的定量关系.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残余强度 残余变形 煤矿 岩石变形
下载PDF
大型沉箱式码头岸壁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31
13
作者 刘汉龙 井合进 一井康二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6-30,共5页
在1995年1月17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大量沉箱式码头岸壁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探讨地震时岸壁的破坏机理,进行了非线性动力有效应力分析。计算中以应变空间的多重剪切机构塑性模型为本构关系。用神户市港岛地下32m深处实测的地震... 在1995年1月17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大量沉箱式码头岸壁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探讨地震时岸壁的破坏机理,进行了非线性动力有效应力分析。计算中以应变空间的多重剪切机构塑性模型为本构关系。用神户市港岛地下32m深处实测的地震加速度作为输入波形,同时考虑了地基、结构与流体的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沉箱顶部最大水平残余位移为3.41m,最大沉降1.56m,沉箱倾斜角为3.2°。有效应力的预测结果与地震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计算结果还表明,沉箱背后回填土的液化和沉箱下部置换砂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升高对沉箱岸壁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此外,还探讨了地基处理对地震下沉箱变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箱结构 地震液化 码头 岩壁 地震反应 挡墙
下载PDF
新型自复位桥梁墩柱节点的局部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8
14
作者 何铭华 辛克贵 郭佳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2-127,共6页
为了更好地控制结构震后残余变形,增强桥梁结构自复位性能,最大限度地强化震后继续服役的能力和增加再修复的可能,该文基于性能设计的理念,给出一种新型自复位桥梁墩柱节点体系的基本概念,并选取该体系的典型模型进行截面弹性承载力、... 为了更好地控制结构震后残余变形,增强桥梁结构自复位性能,最大限度地强化震后继续服役的能力和增加再修复的可能,该文基于性能设计的理念,给出一种新型自复位桥梁墩柱节点体系的基本概念,并选取该体系的典型模型进行截面弹性承载力、滞回特性、设计控制参数等力学性能进行初步的推导和分析。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该自复位桥梁墩柱节点结构受力明确,构造合理巧妙,由于嵌合式接头限制了体系最小势能位置,能够帮助结构复位,震后残余变形小,震后弹性承载力不下降,能够满足对结构性能的更高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 基于性能 嵌合式接头 残余变形 自复位性能
原文传递
动主应力旋转下砂土孔隙水压力发展及海床稳定性判断 被引量:26
15
作者 沈瑞福 王洪瑾 +1 位作者 周克骥 周景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70-78,共9页
海洋波浪荷载可以简化为连续行进的无限长简谐荷载,它在海床内土体中引起的动应力的特点是动应力幅恒定,动主应力方向连续旋转。本文介绍用双向振动的动力扭剪仪实现这种加载方式的试验结果,着重研究这种加载条件下土样中孔隙水压力... 海洋波浪荷载可以简化为连续行进的无限长简谐荷载,它在海床内土体中引起的动应力的特点是动应力幅恒定,动主应力方向连续旋转。本文介绍用双向振动的动力扭剪仪实现这种加载方式的试验结果,着重研究这种加载条件下土样中孔隙水压力的发展规律。通过对系统试验资料的回归分析,将孔隙水压力表示为振动次数的函数或者是广义剪应变的函数。最后通过算例说明利用孔隙水压力公式判断海床土体在波浪荷载作用下发生破坏的可能性,并用常规动扭剪试验资料作对比,说明不考虑动主应力旋转可能带来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主应力旋转 孔隙水压力 砂土
下载PDF
周期荷载作用下粘性土变形及强度特性述评 被引量:26
16
作者 白冰 周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84-90,共7页
周期荷载作用下粘性土变形及强度特性的研究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还较少。文中对其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较为详尽的评述,以期引起岩土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周期荷载 软粘土 残余变形 强度 粘性土变形
下载PDF
粗粒筑坝材料的动力变形特性 被引量:35
17
作者 朱晟 周建波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75-1380,共6页
结合室内大型动三轴试验资料,对粗粒料的动力变形特性进行研究后认为,在复杂的高应力条件下振动过程中试验粗粒料由于体积缩小而变得更为密实,其动应力-应变关系与Hardin-Drnevich模型的双曲骨架曲线假定有明显差异,其阻尼特性也不符合H... 结合室内大型动三轴试验资料,对粗粒料的动力变形特性进行研究后认为,在复杂的高应力条件下振动过程中试验粗粒料由于体积缩小而变得更为密实,其动应力-应变关系与Hardin-Drnevich模型的双曲骨架曲线假定有明显差异,其阻尼特性也不符合Hardin假定;提出了反映试验过程中材料振动硬化特性的幂函数型动应力-应变关系模型和基于试验资料的粗粒料阻尼比估算公式;粗粒料的动残余变形特性与其初始密度、静应力状态、动荷载、振动持续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建立了考虑初始固结围压影响的粗粒料残余应变与动剪应力之间的关系模型。可为强震区超高土石坝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结构 土石坝 粗粒料 动力本构模型 残余变形
下载PDF
焊接顺序对T形接头残余应力和变形的影响 被引量:35
18
作者 黎超文 王勇 韩涛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7-40,115,共4页
采用有限元热弹塑性分析方法对T形接头不同焊接顺序的残余应力和变形进行模拟.有限元模型中选用三维实体单元,分析了材料物性参数随温度的变化和对流、辐射散热的影响.运用单元生死技术模拟T形接头多道焊接过程,获得了不同焊接顺序T形... 采用有限元热弹塑性分析方法对T形接头不同焊接顺序的残余应力和变形进行模拟.有限元模型中选用三维实体单元,分析了材料物性参数随温度的变化和对流、辐射散热的影响.运用单元生死技术模拟T形接头多道焊接过程,获得了不同焊接顺序T形接头焊接温度场和残余应力、变形场,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焊接顺序对T形接头的残余应力和变形有较大的影响,采用先焊一侧,然后焊另一侧的方案所得到的残余应力和角变形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形接头 有限元模拟 焊接顺序 残余应力 焊接变形
下载PDF
高强钢筋对框架结构抗震破坏机制和性能控制的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叶列平 Asad U Q +1 位作者 马千里 陆新征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6年第1期18-24,30,共8页
本文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柱中配置高强钢筋作为纵筋,以实现对结构抗震破坏机制和性能的控制,并利用其弹性恢复特性,减小结构震后的残余变形。论文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通过普通配筋和高强配筋的两个3层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本文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柱中配置高强钢筋作为纵筋,以实现对结构抗震破坏机制和性能的控制,并利用其弹性恢复特性,减小结构震后的残余变形。论文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通过普通配筋和高强配筋的两个3层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研究了高强钢筋对框架结构抗震破坏机制和性能控制的效果,及其地震响应和震后残余变形。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强钢筋配筋后,不仅提高了框架结构整体抗震承载力,而且完全避免了出现柱铰屈服机制,并且地震后结构具有很小的残余变形,结构的损伤仅发生于框架梁端,有利于震后的加固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 高性能钢筋 框架结构 被动控制 破坏机制 残余变形
下载PDF
RC剪力墙地震损伤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郑山锁 侯丕吉 +3 位作者 李磊 王斌 于飞 张宏仁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59,共9页
为了研究地震作用下RC剪力墙的损伤演化过程,通过改变轴压比、边缘配箍、混凝土强度和加载方式,对9榀RC剪力墙试件进行单调与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考察试件经历不同次数循环加载后其损伤及其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从损伤的角度分析不同设计... 为了研究地震作用下RC剪力墙的损伤演化过程,通过改变轴压比、边缘配箍、混凝土强度和加载方式,对9榀RC剪力墙试件进行单调与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考察试件经历不同次数循环加载后其损伤及其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从损伤的角度分析不同设计参数及加载方式对试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强度和刚度退化、变形能力、累积滞回耗能等的影响,同时探讨试件残余变形与位移幅值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和位移幅值的增加,试件损伤逐渐累积,使其刚度、强度逐渐退化,耗能能力以及极限变形能力不断降低;变幅循环加载下试件的损伤发展呈先缓后急的特点,而常幅循环加载下试件的损伤演化过程较为缓慢,损伤发展速率较为平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建立能够描述RC剪力墙损伤程度的地震损伤模型,揭示损伤对RC剪力墙力学性能的影响提供试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损伤 强度衰减 刚度退化 累积滞回耗能 变形 残余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