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四大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1
1
作者 鲍宗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8-153,共6页
本文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中的四大问题作了新的思考:当前,中国社区的类型多样,但"中国特色"的社区还处于"行政型"社区向"自治型"社区转型的过程中,而且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行政型"社区将... 本文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中的四大问题作了新的思考:当前,中国社区的类型多样,但"中国特色"的社区还处于"行政型"社区向"自治型"社区转型的过程中,而且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行政型"社区将发挥主导作用;社区治理要淡化"行政化"倾向,探索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模式,理顺社区自治模式中的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居委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居委会与驻区社会组织的关系、居委会与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面对当今中国社区文化发展的三大困境,要区分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关系,促进社区文化产业培育;中国城市老城区、老社区建设宜居社区,既要借鉴国外宜居社区的经验,更要从不同社区的实际出发,从"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人际关系"等维度促进社区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类型 治理 社区文化产业 社区重塑
下载PDF
尊重现状、面向未来——景德镇陶溪川宇宙瓷厂片区的规划与设计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岩 张杰 +2 位作者 胡建新 于明玉 刘小慧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18,共7页
梳理呈现景德镇陶溪川宇宙瓷厂片区的规划和设计策略。作为景德镇践行DIBO城市更新方式的第一个完整实践,宇宙瓷厂的规划设计遵循“尊重现状、关注问题、面向未来”的思路,通过弥补割裂实现社区重塑,通过场景营造凝聚社群活力,通过保护... 梳理呈现景德镇陶溪川宇宙瓷厂片区的规划和设计策略。作为景德镇践行DIBO城市更新方式的第一个完整实践,宇宙瓷厂的规划设计遵循“尊重现状、关注问题、面向未来”的思路,通过弥补割裂实现社区重塑,通过场景营造凝聚社群活力,通过保护与绿色循环实现文化的传承,形成能应对复杂环境、面向全生命周期的规划设计方案,并从设计层面影响投资价值观和运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 陶溪川 宇宙瓷厂 规划设计 文化保护 绿色循环 社区重塑
原文传递
高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梦 李佳敏 《科教导刊》 2022年第20期77-80,共4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基于群际接触理论,高校以“范畴化重塑”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基于群际接触理论,高校以“范畴化重塑”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夯实基础、营造场域、丰富内涵、延伸效度,推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形成,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塑 共同体意识 高校大学生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重塑 被引量:7
4
作者 赵英臣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89-94,共6页
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化逻辑,这将会根本性地改变全球化这个数十年来世界总体稳定支柱的内涵,催生新的全球化转型。全球化问题呼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趋向;全球化需要重塑,正确方向应是坚持以人为本,... 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化逻辑,这将会根本性地改变全球化这个数十年来世界总体稳定支柱的内涵,催生新的全球化转型。全球化问题呼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趋向;全球化需要重塑,正确方向应是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实现一个更佳的全球化模式,让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从而让更多人从全球化中获益;全球化要求各国政府强化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各种双边、多边、全球协调和沟通机制,提高全球治理能力。正是因为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技术变革、发展需求、共同利益和全球共识等力量依然存在,最终趋势还是曲线成长,全球化是历史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全球化重塑 命运共同体 人的全球化 治理能力
下载PDF
革命法制在传统乡村的实践
5
作者 侯欣一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0-176,共17页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共产党依靠武装力量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从南到北陆续建立了若干大大小小的革命根据地,开始执掌局部政权,开始了最初的法制实践。这些根据地政权全都位于乡村,又均为近代中国地理位置最为偏僻、社会经济最为落后...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共产党依靠武装力量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从南到北陆续建立了若干大大小小的革命根据地,开始执掌局部政权,开始了最初的法制实践。这些根据地政权全都位于乡村,又均为近代中国地理位置最为偏僻、社会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具有血缘组织强大、传统儒家伦理影响深远、人口少、居住分散、文盲率高、工商业不发达等特征,既无共产主义文明产生之元素,也非现代法治驰骋之场所。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法律观,借鉴苏联以党建国的经验,对乡村进行重塑和改造。根据地政权建设和法制实践经历了从简单移植到自主创新两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或将法制作为革命工具,或将法制作为治理手段,或将法制作为政治动员工具,通过增强个体感受、斩断与传统乡村的联系、从整体上改造社会等各种办法,调整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在革命和秩序之间寻求平衡,在变动中构建新的社会秩序,使生活在乡村中的底层农民与革命法制有了真实接触。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最初的法制实践也不可避免地深深打上了乡村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乡村革命法制 重塑 治理 利益共同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