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9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山岩油气藏研究方法与勘探技术综述 被引量:191
1
作者 罗静兰 邵红梅 张成立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8,共8页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火山岩油气藏的不断发现及各油区勘探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构造油气藏、碎屑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难度和风险日益增大 ,火成岩油气藏作为油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 ,已引起了石油界学者的普遍关注和高...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火山岩油气藏的不断发现及各油区勘探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构造油气藏、碎屑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难度和风险日益增大 ,火成岩油气藏作为油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 ,已引起了石油界学者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总结和研究国内外火成岩油气藏的研究方法、勘探开发的成功经验及其技术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火山岩油气藏的研究方法和勘探技术主要包括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信息识别、大地电磁测量、高精度重磁力勘探、时间域建场测深、频率域连续电磁剖面、地球物理测井 ) ,火山岩年代学研究方法 ,火山岩岩相学、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研究方法 ,火山岩储集层及成岩作用研究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油气藏 研究方法 勘探技术
下载PDF
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机理 被引量:181
2
作者 查明 曲江秀 张卫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3,共5页
与正常压力环境相比 ,在相同条件下 ,异常高压烃源层中有机质的成熟度和产气率明显偏低 ,而产油率较高。有证据表明 ,高压产生的微裂缝不仅是烃类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 ,而且明显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性能。高压泥岩对断层和不同相态烃类的... 与正常压力环境相比 ,在相同条件下 ,异常高压烃源层中有机质的成熟度和产气率明显偏低 ,而产油率较高。有证据表明 ,高压产生的微裂缝不仅是烃类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 ,而且明显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性能。高压泥岩对断层和不同相态烃类的封盖作用是天然气聚集和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分析异常高压系统中温度与压力的关系 ,结合实例阐述了异常高压对油气形成、运移、聚集、封盖、成藏和分布的作用与影响 ,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异常高压对成藏作用的机理和控制条件。图 3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泥岩 生烃特征 微裂缝 油气运移通道 封盖作用 油气藏形成 油气分布 油气成藏机理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理新进展 被引量:113
3
作者 马永生 何治亮 +4 位作者 赵培荣 朱宏权 韩俊 尤东华 张军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15-1425,共11页
深层一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是否存在规模有效储层长期存在争议。随着一批规模大、产量高的深层一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发现,结束了是否存在有效储层的争议,但深层一超深层优质规模性储层的形成、保持机理又成为新的关注焦点。通过对普... 深层一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是否存在规模有效储层长期存在争议。随着一批规模大、产量高的深层一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发现,结束了是否存在有效储层的争议,但深层一超深层优质规模性储层的形成、保持机理又成为新的关注焦点。通过对普光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层进行研究,提出了沉积一成岩环境控制早期孔隙发育、构造一压力耦合控制裂缝与溶蚀、流体一岩石相互作用控制深部溶蚀与孔隙保存的“三元控储"成因模式。随着勘探的推进和研究的深入,相继在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又发现了一些新类型储层。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微生物岩储层与早期沉积组构密切相关,与鲫滩、生物礁等高能环境控制的储层有一定差异;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存在多期活动的走滑断裂,在其影响下形成了断控洞穴、裂缝及沿缝溶蚀的断控储集体,与裂缝-孔隙型储层差别明显;塔里木盆地顺南4井发现了一套以缝洞和石英晶间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热液硅化碳酸盐岩储层,其成因与大气淡水、有机酸、TSR等已发现的成岩流体溶蚀作用无明显关系。这些新类型储层的成因机理与“三元控储”成因模式的核心思想契合,但其现象与经典实例存在一定差异。这些新发现拓展了''三元控储”成因模式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一超深层 碳酸盐岩 三元控储 储层 形成机理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形成与聚集机理 被引量:104
4
作者 腾格尔 申宝剑 +7 位作者 俞凌杰 仰云峰 张文涛 陶成 席斌斌 张庆珍 鲍芳 秦建中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9-78,共10页
综合运用有机超显微组分识别、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高温高压等温吸附和页岩气稀有气体同位素年龄测定等技术,深入研究四川盆地涪陵地区页岩气主力产层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烃源品质、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页岩气赋存形... 综合运用有机超显微组分识别、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高温高压等温吸附和页岩气稀有气体同位素年龄测定等技术,深入研究四川盆地涪陵地区页岩气主力产层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烃源品质、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页岩气赋存形式和封存机制。结果表明:1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形成于表层水生产力高、底层水缺氧的沉积环境,TOC值呈两段式分布,下段TOC≥3%,主要由浮游藻类、疑源类、细菌和笔石等成烃生物及残留沥青组成,其中笔石是TOC值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但页岩气主要来自浮游藻类、疑源类等富氢富脂质有机质及由其生成的液态烃裂解。2有机质孔隙主要发育在固体沥青和富氢有机质中,是页岩气的主要储集空间。笔石等大量有机质呈纹层状、堆积式分布,为页岩气提供了更多的储存空间和各类孔隙连通、流体流动的优势通道。3涪陵页岩气处于超临界状态,以游离气为主。页岩气封闭体系的形成时间与生气高峰期之间的有效匹配,以及后期构造活动对页岩气封存条件的改造程度低是复杂构造区高热演化页岩气滞留富集的关键,页岩的吸附作用、毛管封闭以及低速扩散形成了页岩气微观滞留富集机制。可见,复杂构造区高热演化海相页岩气的形成与富集受缺氧的沉积环境、优质的烃源品质、优越的储集空间和良好的封存条件综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涪陵气田 页岩气 成烃生物 储集空间 赋存形式 封存机制
下载PDF
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95
5
作者 张善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31-740,761,共11页
作为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济阳坳陷经受了复杂的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隐蔽油气藏十分发育。通过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理论认识:其一,断裂主导的盆地构造活动形成的陡坡和缓坡断阶、盆内和凸缘坡折控制了储集岩的形... 作为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济阳坳陷经受了复杂的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隐蔽油气藏十分发育。通过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理论认识:其一,断裂主导的盆地构造活动形成的陡坡和缓坡断阶、盆内和凸缘坡折控制了储集岩的形成与分布,成为隐蔽圈闭目标区带优选的基础,亦即“断坡控砂”;其二,网毯式、“T”型、阶梯型、裂隙型等输导类型在盆地特定的时空域发育和产生作用,构成了复杂的油气输导网络体系,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方向评价的条件,亦即“复式输导”;其三,相(接受条件)、势(动力条件)存在的耦合关系,决定了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和不同特点,成为勘探目标评价的关键,亦即“相势控藏”。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思维的核心,有力地指导了“十五”期间济阳坳陷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坡 隐蔽油气藏 油气勘探 陆相断陷盆地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库车坳陷超深层低孔致密砂岩储层形成机制与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85
6
作者 张荣虎 杨海军 +3 位作者 王俊鹏 寿建峰 曾庆鲁 刘群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57-1069,共13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超深层储层埋深大于6000 m,地层流体压力系数大于1.6,温度高于130℃,网状缝—垂向缝发育、密度为3~12条/m,基质孔隙度平均为3.8%,基质渗透率平均为0.128 mD,该套超深层储层目前是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核心领域....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超深层储层埋深大于6000 m,地层流体压力系数大于1.6,温度高于130℃,网状缝—垂向缝发育、密度为3~12条/m,基质孔隙度平均为3.8%,基质渗透率平均为0.128 mD,该套超深层储层目前是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核心领域.为揭示其形成机制及勘探意义,依据声发射法古应力测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激光碳氧同位素等实验分析,综合研究表明,超深层储层经历了2类典型成岩叠加效应:强构造挤压效应—强溶蚀—中等埋藏压实—中等胶结效应(克深地区),主要发育裂缝-溶蚀孔型储层;强构造挤压 中等溶蚀 中等埋藏压实—中等胶结效应(大北地区),主要发育裂缝-粒间孔型储层.有效储层成因机制主要为早—中期长期浅埋藏保存孔隙、中晚期膏盐岩顶蓬构造抑制垂向压实、晚期构造侧向挤压形成缝网体系、多期溶蚀作用持续增孔.有效储层主要受岩相、构造挤压和表生溶蚀作用控制,埋深超过8000m,厚度一般为80~200m.储层致密化与油气充注同期,横向叠置连片发育,为区带连片含油气、局部高丰度富集、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规模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超深层 白垩系 储层 形成机制
下载PDF
碎屑岩天然气储集层次生孔隙的三种成因机理 被引量:59
7
作者 陈丽华 赵澄林 +1 位作者 友亮 王雪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7-79,共3页
我国碎屑岩天然气储集层分布广泛,其储集性能多属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储集物性差; 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从实例出发, 论述其次生孔隙的三种形成机制:有机酸及二氧化碳酸性水的溶解,这种机制形成的次生孔隙主要分布在煤系... 我国碎屑岩天然气储集层分布广泛,其储集性能多属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储集物性差; 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从实例出发, 论述其次生孔隙的三种形成机制:有机酸及二氧化碳酸性水的溶解,这种机制形成的次生孔隙主要分布在煤系天然气储集层中;深部地层热循环对流形成局部次生孔隙, 主要见于我国东部深层碎屑岩中;古风化壳的表生淋滤和断裂带附近的淋滤作用形成次生孔隙。研究结果为天然气储集层有利孔隙段及有利孔隙带的预测打下了基础。图1 参3( 邹冬平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 天然气 储集层 次生孔隙 成因
下载PDF
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的储层伤害机理研究 被引量:68
8
作者 李仰民 王立龙 +2 位作者 刘国伟 闫玲 邹志钢 《中国煤层气》 2010年第6期39-43,47,共6页
煤层气的开采方式主要通过排水降压使吸附在煤层中的甲烷气体解吸来实现的,需要长期、连续、稳定的排水降压。在开发初期,由于没有可借鉴的先例,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造成储层伤害,导致煤层气井的产能下降或破坏。本文从生产现场... 煤层气的开采方式主要通过排水降压使吸附在煤层中的甲烷气体解吸来实现的,需要长期、连续、稳定的排水降压。在开发初期,由于没有可借鉴的先例,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造成储层伤害,导致煤层气井的产能下降或破坏。本文从生产现场实际出发,总结出排采控制不当而导致储层伤害的三种类型:煤粉堵塞、地层气锁、应力闭合,对其机理及生产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认为煤粉堵塞是最主要的储层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煤粉堵塞 气锁 有效应力 伤害机理
下载PDF
注水开发中粘土矿物及其岩石敏感性的演化模式 被引量:63
9
作者 彭仕宓 尹旭 +3 位作者 张继春 李建敏 任继波 王凤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75,共5页
以华北油田主力砂岩油藏中4种典型沉积相类型的储集砂体为例,探讨了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储集层岩石属性的微观变化。通过大量岩心样品的室内驱替模拟注水试验,探讨了储集层岩石粘土矿物成分、含量及组合特征的定量演化模式,分析了这种... 以华北油田主力砂岩油藏中4种典型沉积相类型的储集砂体为例,探讨了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储集层岩石属性的微观变化。通过大量岩心样品的室内驱替模拟注水试验,探讨了储集层岩石粘土矿物成分、含量及组合特征的定量演化模式,分析了这种演化所引起储层岩石孔隙结构、敏感性、润湿性、渗流机理变化的特点及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驱过程的一系列演化,特别是岩石润湿性的亲水性加强,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油藏水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油藏 水驱开发 粘土矿物 敏感性 孔隙结构 渗流机理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构造煤和煤与瓦斯突出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5
10
作者 程远平 雷杨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0-198,共19页
构造煤是原生煤经过长期的强烈挤压,剪切变形后形成的,其具有黏聚力低、强度低和渗透率低等特点。长期以来,中国乃至全球的大部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都发生在构造煤层中,但是其根本原因尚未明确。为了揭示构造煤与突出的内在关系,对构造... 构造煤是原生煤经过长期的强烈挤压,剪切变形后形成的,其具有黏聚力低、强度低和渗透率低等特点。长期以来,中国乃至全球的大部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都发生在构造煤层中,但是其根本原因尚未明确。为了揭示构造煤与突出的内在关系,对构造煤与原生煤的孔隙结构、甲烷吸附、解吸、扩散、渗流和力学性质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与对比,并结合突出能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构造作用,构造煤比原生煤具有更大的总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其中大孔受到的影响最为显著。此外,构造煤的吸附/解吸能力和扩散系数普遍较高,而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则普遍较小。在突出激发阶段,煤体破碎依赖于应力能的释放,此时破碎煤体释放的大量解吸瓦斯是突出后续发展的重要能量来源,特别是小于临界粒径的突出煤体,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能量分析表明,若要满足临界粒径的要求,原生煤所需应力条件远高于构造煤,甚至会远超过目前采掘深度的应力水平。因此,原生煤难以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撑突出的发展。在实际情况中,即使首先发生破碎的是原生煤或者岩石,突出的持续发展也强烈依赖于破碎比功更低和解吸能力更强的构造煤,表明构造煤不仅仅是更易于突出,更是突出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此外,就构造煤的储层特性而言,在实验室中获得的构造煤渗透性能显著高于现场获得的结果(差异可达2个数量级),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实验室中重构的构造煤样品无法还原构造煤的原始物理性质。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仍需要对构造煤体的孔隙结构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外,还需要探究构造煤样品重构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储层特性 突出机理 能量分析 应力
下载PDF
高煤级煤储层渗透性与应力耦合模型及控制机理 被引量:63
11
作者 孟召平 侯泉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67-675,共9页
煤储层应力敏感性是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地质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高煤级煤储层为对象,通过煤样的应力敏感性实验和现场测试,建立了高煤级煤储层渗透性与应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探讨了渗透性变化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储层... 煤储层应力敏感性是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地质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高煤级煤储层为对象,通过煤样的应力敏感性实验和现场测试,建立了高煤级煤储层渗透性与应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探讨了渗透性变化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储层渗透率随应力的增加按负指数函数规律降低.在应力小于5MPa时,煤储层渗透率随应力增加快速下降,应力敏感性最强;应力在5~10MPa时,渗透率随应力增加而较快下降,应力敏感性较强;而当应力大于10MPa后,渗透率随应力的增加下降速度减缓,应力敏感性减弱.与沁水盆地南部高煤级煤样实验结果对比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山西组2煤层应力敏感性要小于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3煤层的应力敏感性.煤储层渗透性是在应力作用下煤储层中裂隙产生压缩(压密)变形,裂隙开度急剧减小的结果.因此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控制排采速度,尤其是排采早期降液速度,对于防止煤储层应力敏感性,提高采收率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渗透性 应力 耦合关系 作用机理
下载PDF
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62
12
作者 肖诗荣 刘德富 +1 位作者 姜福兴 姜小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3-1030,共8页
通过以微震和百分表位移为主要试验量测手段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对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进行滑坡机制和利用微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岩质滑坡的可行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蓄水前的强降雨对滑坡稳定性影响微弱或基本无影响,水库蓄水引起的浮托... 通过以微震和百分表位移为主要试验量测手段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对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进行滑坡机制和利用微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岩质滑坡的可行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蓄水前的强降雨对滑坡稳定性影响微弱或基本无影响,水库蓄水引起的浮托力作用仅使滑坡产生蠕滑变形,滑带被水浸泡弱化强度降低是滑坡真正的致滑原因。试验记录的微震事件较清晰地反映滑坡变形破裂破坏过程,并揭示滑带破裂贯通总体上具有自滑坡前缘逐步向滑坡中部发展的规律,从试验角度论证利用微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岩质滑坡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千将坪滑坡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微震 水库蓄水 滑坡机制
下载PDF
水库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8
13
作者 赵小杰 赵同谦 +4 位作者 郑华 段晓男 陈法霖 欧阳志云 王效科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377-2384,共8页
水库是温室气体的一个重要排放源,探讨水库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精确估算水库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水利工程与水电开发过程中水库温室气体排放.本文阐述了水库中温室气体的产生机制,总结了水库温室气体的3个排放途径:水库自... 水库是温室气体的一个重要排放源,探讨水库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精确估算水库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水利工程与水电开发过程中水库温室气体排放.本文阐述了水库中温室气体的产生机制,总结了水库温室气体的3个排放途径:水库自然排放、水轮机和溢洪道、大坝下游河流,从水库特征、气候、水体pH值、水库中植被状况等角度深入探讨了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最后,重点分析了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异质性以及研究结果不确定性的产生根源,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温室气体 排放机制 通量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理论: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56
14
作者 郭旭升 赵永强 +4 位作者 申宝剑 魏祥峰 卢龙飞 潘安阳 李宇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182,共11页
自重庆涪陵焦石坝焦页1井实现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突破后,通过解剖和探索提出了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规律的认识。通过"十三五"科技攻关的持续深化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是页岩气"... 自重庆涪陵焦石坝焦页1井实现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突破后,通过解剖和探索提出了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规律的认识。通过"十三五"科技攻关的持续深化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是页岩气"成烃控储"的基础和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的深刻内涵。该套页岩浮游藻类与浮游硅质生物共生、繁盛,硅质生物骨屑的成岩多孔性有利于藻类所生成烃类的原位滞留和后期裂解形成有机孔隙的大量发育与保存,而顶底板封堵条件与后期构造运动强弱是页岩气富集保存的关键要素,揭示了海相页岩气"源储一体,早期滞留,原位富集,晚期改造"的富集保存机理,明确了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勘探的目标与方向。深层、常压和陆相页岩气将是四川盆地及周缘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十四五"期间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将有望得到更大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深水陆棚相 富集机理 储集机理 保存机理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不同水位高程植被和土壤特征差异 被引量:54
15
作者 王业春 雷波 张晟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6-212,共7页
植被和土壤是消落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选择三峡库区腹地忠县境内的3个地质地貌和土地利用历史相似的近自然消落带,对不同水位高程(160 m和170 m)植被群落和土壤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年生草本在消落带植物物种数中比例高... 植被和土壤是消落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选择三峡库区腹地忠县境内的3个地质地貌和土地利用历史相似的近自然消落带,对不同水位高程(160 m和170 m)植被群落和土壤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年生草本在消落带植物物种数中比例高达72.4%,而多年生草本仅为27.6%;不同水位高程植被物种组成完全相同,且盖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没有显著差异;随着水位高程变化,群落优势物种存在一定差异,即160 m高程优势种为多年生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而170 m高程为一年生白酒草(Conyza japonica);土壤容重、含水量、pH、有机质、总氮、总磷在160 m和170 m水位高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因此,160 m和170 m水位高程在淹水时间和深度上的差异造成群落优势种的不同,而对当前植被和土壤特征并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水位高程 植被 土壤
下载PDF
库车油气系统成藏作用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51
16
作者 周兴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10,共3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油气系统属于超强充注类型的油气系统。该系统的源、盖条件非常优越,加之区域盖层之下分布着第三系底部和白垩系的良好砂岩储集层,使系统内油气不仅在油源区内以垂向充注为主的近端聚集形成大型气藏,而且在距离油源区... 塔里木盆地库车油气系统属于超强充注类型的油气系统。该系统的源、盖条件非常优越,加之区域盖层之下分布着第三系底部和白垩系的良好砂岩储集层,使系统内油气不仅在油源区内以垂向充注为主的近端聚集形成大型气藏,而且在距离油源区20~30km的远端形成以侧向运聚为主的中型凝析油气田。依据成藏作用的差异可将该系统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亚系统,两个亚系统中的成藏机制和主控因素是不同的,可建立3种成藏模式,即北部亚系统的克拉苏模式和大宛齐模式,南部亚系统的牙哈模式。北部亚系统临近烃源区,第三系膏盐质盖层非常发育,白垩系储集层厚度巨大、物性良好,背斜圈闭众多,是库车油气系统气藏勘探的最有利地带,克拉苏模式是当前寻找大中型气藏勘探目标的主要类型。图4表2参3(周兴熙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库车油气系统 成藏作用 成藏模式 克拉苏模式 大宛齐模式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现状与优质储层成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17
作者 操应长 远光辉 +5 位作者 杨海军 王艳忠 刘可禹 昝念民 葸克来 王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140,共29页
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是全球油气勘探的"三新"领域之一,整体低渗-致密背景下相对高孔/高渗的优质储层是深层—超深层勘探的甜点。勘探实践和研究表明,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深度为4~8 km)碎屑岩仍可发育原生孔隙主导型、... 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是全球油气勘探的"三新"领域之一,整体低渗-致密背景下相对高孔/高渗的优质储层是深层—超深层勘探的甜点。勘探实践和研究表明,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深度为4~8 km)碎屑岩仍可发育原生孔隙主导型、次生孔隙主导型、孔-缝复合型和裂缝主导型优质储层;在深层—超深层碎屑岩优质储层中,古生界储层以次生孔隙型为主、原生孔隙型为辅,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储层以原生孔隙型为主、次生孔隙型为辅,新生界储层原生孔隙型和次生孔隙型均可大量发育,且中生界勘探突破深度整体深于古生界和新生界。浅层—深层多成因溶解成孔作用控制了深层—超深层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发育,构造作用控制了裂缝的发育,早期胶结作用(绿泥石包壳、碳酸盐胶结壳)、浅层流体超压、烃类早期充注和低时间—温度指数(TTI)型埋藏史—热演化史控制了不同地质背景下储层中孔、缝向深层—超深层的有效保存。深层—超深层优质油气储层的发育是有利的沉积作用、埋藏史—热演化史、流体压力史、成岩史—孔隙演化史—油气充注史等相互耦合的结果,其发育存在:(1)中—浅层流体超压、中—浅层油气充注主控的原生孔隙主导型,(2)浅层绿泥石包壳主控、中—浅/深层油气充注的原生孔隙主导型,(3)早期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超压主控、中—深层油气充注的原生孔隙主导型,(4)地表淋滤成孔、中—浅层油气充注主控的次生孔隙型,(5)多成因溶解主控—晚期烃类充注的次生孔隙型5种典型模式。缺少大规模断裂系统沟通时,埋藏溶解作用增孔量有限,多种类型的"浅成-深保"是深层—超深层优质油气储层发育的关键。碎屑岩油气储层孔隙的保存极限决定了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下限,深层—超深层油气储层中"烃-水-岩"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持续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碎屑岩优质储层 储集空间 成储机制 保存极限
原文传递
裂缝性油藏渗吸采油机理数值模拟 被引量:50
18
作者 王敬 刘慧卿 +4 位作者 夏静 刘月田 洪铖 孟庆帮 高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1-770,共10页
基于渗吸采油机理和渗流理论,建立考虑重力和毛管压力的静态和动态渗吸机理数学模型,并利用室内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然后利用该模型研究了原油黏度、基质渗透率、岩块尺寸、界面张力以及驱替速度对渗吸采油的影响。研究表明:渗... 基于渗吸采油机理和渗流理论,建立考虑重力和毛管压力的静态和动态渗吸机理数学模型,并利用室内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然后利用该模型研究了原油黏度、基质渗透率、岩块尺寸、界面张力以及驱替速度对渗吸采油的影响。研究表明:渗吸采收率随原油黏度增加而降低,黏度越小,初期渗吸速度越快;基质渗透率与渗吸采出程度正相关,低渗油藏至致密油范围内渗吸采油效果差异显著;岩块尺寸与渗吸采出程度负相关;不考虑重力时,界面张力较低导致渗吸采油无法发生,考虑重力时,超低界面张力下渗吸采油也能发生,总体呈现出随着界面张力降低渗吸采收率先升后降的趋势,并且不同界面张力范围内毛管压力和重力的作用存在差异;裂缝性油藏驱替速度存在最优取值范围,应在保证产油速度的条件下优选驱替速度以获得较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静态渗吸 动态渗吸 渗吸机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非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46
19
作者 郭璇 钟建华 +1 位作者 徐小林 马在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11,共6页
非构造裂缝作为油气良好的运移通道及有利的储渗空间 ,广泛发育于不同岩性的各类储层中 ,为油气生产作出贡献。对现今发现的各种非构造裂缝进行了综合研究 ,并依据形成主控因素的不同 ,把非构造裂缝划分为表生裂缝、收缩裂缝、溶蚀裂缝... 非构造裂缝作为油气良好的运移通道及有利的储渗空间 ,广泛发育于不同岩性的各类储层中 ,为油气生产作出贡献。对现今发现的各种非构造裂缝进行了综合研究 ,并依据形成主控因素的不同 ,把非构造裂缝划分为表生裂缝、收缩裂缝、溶蚀裂缝、缝合线、差异压实裂缝、压裂缝、冰冻裂缝及与重力滑塌有关的裂缝 8种类型。通过对各类裂缝的几何形态、发育特征的描述 ,对其形成环境、分布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该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为各类储层孔渗结构及运储性能 ,尤其是碳酸盐岩、低孔低渗等储层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构造裂缝 储层 油气运移通道 重力滑塌 冻裂缝 干燥裂缝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的储层特征和成因机理探讨 被引量:46
20
作者 闫相宾 韩振华 李永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19-626,共8页
本文通过岩心、录井、测井、测试资料的综合研究,在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剖面上识别出5类性质有别的储层(洞穴型、风化裂隙型、构造裂隙型、滩相颗粒灰岩溶蚀孔隙型、地表残积带裂隙-孔隙型),阐述了各类储层的储集性能及发育分布特征... 本文通过岩心、录井、测井、测试资料的综合研究,在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剖面上识别出5类性质有别的储层(洞穴型、风化裂隙型、构造裂隙型、滩相颗粒灰岩溶蚀孔隙型、地表残积带裂隙-孔隙型),阐述了各类储层的储集性能及发育分布特征,并对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机制及岩溶洞穴层的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指出在不整合面下0~250m的深度内,区域性发育3套洞穴型储层,洞穴型储层的发育是油气高产、稳产的关键;风化裂隙型储层主要集中在海西早期不整合侵蚀面附近及洞穴层上下;构造裂隙型储层发育分布具有普遍性,海西早期构造裂隙发育状况与洞穴层发育状况之间有着良好的匹配关系;滩相颗粒灰岩溶蚀孔隙性储层具有相控和层控的特征,主要发育在塔河油田南平台一间房组上部(礁)滩相储集体中。岩溶洞穴层发育主要受岩溶地貌及裂缝发育程度控制,岩溶缓坡(特别是其上的丘丛)与阿克库勒凸起轴部的叠合部位是岩溶最发育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奥陶系 碳酸盐岩 储层特征 古岩溶作用机理 构造裂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