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5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页岩气特征、挑战及前景(一) 被引量:359
1
作者 邹才能 董大忠 +16 位作者 王玉满 李新景 黄金亮 王淑芳 管全中 张晨晨 王红岩 刘洪林 拜文华 梁峰 吝文 赵群 刘德勋 杨智 梁萍萍 孙莎莎 邱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9-701,共13页
基于近年中国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模式、页岩储集层表征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分析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落实了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笔石带发育序列时空对比依据,提出缓慢沉降的稳定海盆、高海平面、半封闭水体和低沉... 基于近年中国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模式、页岩储集层表征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分析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落实了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笔石带发育序列时空对比依据,提出缓慢沉降的稳定海盆、高海平面、半封闭水体和低沉积速率是海相富有机质页岩重要沉积模式,确定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早期持续发育的大型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有利于黑色页岩发育,优质页岩厚20~80 m、TOC值为2.0%~8.4%。对比分析焦石坝、长宁、威远3大页岩气田,指出规模储集层主要受富生物硅质与钙质页岩、适中热演化程度、高基质孔隙与丰富的裂缝控制。五峰组—龙马溪组总孔隙度为3.0%~8.4%、渗透率为0.000 2×10-3~0.500 0×10-3μm2,基质孔隙体积及其构成区域稳定,裂缝孔隙发育特征在不同构造区、同一构造的不同井区和不同层段差异较大。筇竹寺组受有机质炭化、黏土矿物结晶度高和生物碎屑粒内孔后期充填等因素影响,物性普遍较差,总孔隙度为1.5%~2.9%、渗透率为0.001′10-3~0.010′10-3μm2。明确了页岩气富集高产受沉积环境、热演化程度、孔缝发育程度、构造保存等"四大因素"控制,且特殊性在于高演化(Ro值:2.0%~3.5%)、超高压(压力系数:1.3~2.1),从而建立了"构造型甜点"和"连续型甜点区"两种页岩气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富有机质页岩 沉积模式 储集层表征 “甜点区” 焦石坝页岩气田 长宁页岩气田 威远页岩气田
下载PDF
储层地质模型10年 被引量:139
2
作者 裘怿楠 贾爱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01-104,共4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和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经历了从手工作图到完全三维可视化的整体地质模型的建立。同时,在储层预测方面,也开始由一般的地质统计向随机模拟和预测的方向发展。在另一方面,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和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经历了从手工作图到完全三维可视化的整体地质模型的建立。同时,在储层预测方面,也开始由一般的地质统计向随机模拟和预测的方向发展。在另一方面,为了建立更加准确可靠的地质模型,发展适合于我国陆相碎屑岩储层的预测方法,近年又开始了储层地质原型模型的建立和积累陆相碎屑岩储层的地质知识库,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并且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该项技术的不断发展,预期将对我国储层表征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回顾我国储层地质模型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早期定量概念模型的建立;(2)地质模型的快速发展阶段;(3)地质模型的重点发展阶段;(4)储层露头精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模型 露头 模拟 储集层
下载PDF
油气储层表征与随机建模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被引量:100
3
作者 于兴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5,共15页
油气储层表征与随机建模自提出至今仅经历了22年,但其发展的迅速可以说让世人刮目相看,其在油气勘探与油田开发中的作用与日俱增。文中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阶段地从这一学科的形成背景、石油工业发展的需求、专业化的形成与发展... 油气储层表征与随机建模自提出至今仅经历了22年,但其发展的迅速可以说让世人刮目相看,其在油气勘探与油田开发中的作用与日俱增。文中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阶段地从这一学科的形成背景、石油工业发展的需求、专业化的形成与发展、学科的相互渗透与多技术应用等方面简述了储层表征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其发展的主要历程;着重对这一学科当前的发展方向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学科中的不同研究方向对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作用、当前国内外面临的挑战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逐一论述,提出了相应观点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表征 随机建模 油气勘探与开发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盒8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99
4
作者 王峰 田景春 +2 位作者 陈蓉 李明瑞 肖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8-245,共8页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铸体薄片及物性资料的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盒8气层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以辫状河沉积为主的盒8储集层具成分成熟度高而...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铸体薄片及物性资料的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盒8气层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以辫状河沉积为主的盒8储集层具成分成熟度高而结构成熟度中等的岩石学特点,储层以次生溶孔和高岭石晶间孔最为发育,微孔—中孔是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微喉和细喉是盒8的基本渗流通道,为典型的中低孔、特低渗储层。平面上储层物性受物源、沉积相带的控制,垂向上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明显变差,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盒8气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超深层裂缝-孔隙型致密砂岩储集层表征与评价——以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例 被引量:95
5
作者 张惠良 张荣虎 +4 位作者 杨海军 寿建峰 王俊鹏 刘春 陈戈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8-167,共10页
以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深层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集层为例,研究成岩压实和构造挤压双重作用下裂缝-孔隙型(裂缝-原生孔隙型和裂缝-溶蚀孔隙型两类)超深层储集层的表征和评价方法。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集层埋深超过6000m,属... 以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深层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集层为例,研究成岩压实和构造挤压双重作用下裂缝-孔隙型(裂缝-原生孔隙型和裂缝-溶蚀孔隙型两类)超深层储集层的表征和评价方法。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集层埋深超过6000m,属超深层储集层,针对性构建了集宏观微相.岩相识别、厘米一微米级裂缝描述、微米级孔隙刻画、纳米级喉道表征为一体的超深层裂缝性致密砂岩储集层表征与评价技术。研究认为有效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由构造裂缝及微米级孔隙、纳米级孔喉组成,基质孔隙半径主要为2~100gm,基质喉道半径主要为10-500nm,裂缝开启度主值区为100-300μm;有效储集层发育主要受控于微相一岩相、构造挤压和溶蚀作用。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由裂缝、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组成,发育于弱构造挤压带与水下分流河道叠合区。7000m以深有利储集层可成带连片分布,8000m以深仍发育有效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盆地 巴什基奇克组 超深层 裂缝 溶蚀孔隙 原生孔隙 储集层表征
下载PDF
地下储层构型表征: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93
6
作者 吴胜和 翟瑞 李宇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3,共9页
地下储层构型表征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方向。与露头构型分析不同的是,地下储层构型表征主要依据地震信息和多井信息,相应地发展了两类方法,其一为地震沉积学(地貌学)方法,即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地层切片等方式,利用地... 地下储层构型表征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方向。与露头构型分析不同的是,地下储层构型表征主要依据地震信息和多井信息,相应地发展了两类方法,其一为地震沉积学(地貌学)方法,即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地层切片等方式,利用地震成像特征研究沉积单元的分布;其二为多井模式预测方法,即通过将不同级次的定量构型模式与地下井资料(包括动态监测资料)进行拟合,分级约束并预测不同级次的构型单元的井间分布。论述了这两类方法的起源、基本原理、应用范畴及存在问题,并根据油田生产要求与技术发展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包括三维定量构型模式的深化研究、储层构型地震响应及解释方法研究、多井模拟拟合方法的改进与创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层构型 储层表征 现状与展望
下载PDF
地震相干体技术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77
7
作者 苑书金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7年第1期7-15,共9页
地震相干体技术是一项功能强大的地震属性解释技术,可大大缩短三维地震数据的解释周期。回顾了地震相干体技术发展的历程,概述了各种地震相干体计算技术的算法、适用性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了影响地震相干体分辨率的因素,探讨了地震相干体... 地震相干体技术是一项功能强大的地震属性解释技术,可大大缩短三维地震数据的解释周期。回顾了地震相干体技术发展的历程,概述了各种地震相干体计算技术的算法、适用性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了影响地震相干体分辨率的因素,探讨了地震相干体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和储层含油气预测中的应用。相干体技术能为有利的储集带和隐蔽性油气藏勘探提供重要的信息,对地震属性的研究和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属性 相干体算法 方差 本征值 几何结构张量 储层描述
下载PDF
非常规油气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表征新技术及意义 被引量:91
8
作者 白斌 朱如凯 +3 位作者 吴松涛 崔景伟 苏玲 李婷婷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4年第3期78-86,共9页
非常规油气致密储集体以纳米、微米孔喉为主,微观孔喉结构特征是决定其低孔低渗的主要因素,也是建立非常规油气储层评价标准,揭示油气形成因素、富集规律等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目前,非常规油气致密储层微观孔喉表征技术主要利用了纳米... 非常规油气致密储集体以纳米、微米孔喉为主,微观孔喉结构特征是决定其低孔低渗的主要因素,也是建立非常规油气储层评价标准,揭示油气形成因素、富集规律等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目前,非常规油气致密储层微观孔喉表征技术主要利用了纳米材料科学、物理化学以及分析化学等学科研究方法,通过二维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图像直接观测、气体吸附等间接数值测定以及X-CT三维数值重构模拟孔隙结构三类技术方法,在孔喉大小、形态、分布、三维连通性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提高了纳米级微观孔喉结构的表征精度。但孔喉结构特征表征技术仍在测试原理、多类型数据融合、多技术手段联合与实验前处理、多尺度特征表征等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索,该研究也将为准确评价有利致密储层发育区、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甜点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致密储层 微观孔喉 表征技术
下载PDF
叠前地震反演技术的进展及其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84
9
作者 苑书金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79-886,共8页
与叠后地震反演相比,叠前地震反演可得到更丰富的储层信息,可提高储层的描述精度.目前,叠前地震反演主要包括弹性阻抗反演、叠前P波阻抗和S波阻抗联合反演、叠前地震波形反演.文中概述了叠前地震反演各项技术的主要进展及其典型应用实例... 与叠后地震反演相比,叠前地震反演可得到更丰富的储层信息,可提高储层的描述精度.目前,叠前地震反演主要包括弹性阻抗反演、叠前P波阻抗和S波阻抗联合反演、叠前地震波形反演.文中概述了叠前地震反演各项技术的主要进展及其典型应用实例,提出了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在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策略.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在未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中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地震属性 弹性阻抗反演 叠前联合反演 地震波形反演 储层描述
下载PDF
流动单元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10
作者 刘吉余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03-306,共4页
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是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介绍了一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的新方法——流动单元研究方法的国内、国外研究进展及流动单元的概念、各种研究方法和流动单元研究的应用 ,并提出了针对... 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是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介绍了一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的新方法——流动单元研究方法的国内、国外研究进展及流动单元的概念、各种研究方法和流动单元研究的应用 ,并提出了针对大型陆相油田、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水力单元 岩石物理相 剩余油 油藏
下载PDF
储层地质建模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被引量:66
11
作者 陈建阳 于兴河 +2 位作者 张志杰 李胜利 毛志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18,i002,共3页
针对中国油藏精细描述工作现状,提出根据测井解释成果、结合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分析、运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定量进行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并结合建模软件建立储层沉积微相模型,实现了测井解释成果的定量化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 针对中国油藏精细描述工作现状,提出根据测井解释成果、结合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分析、运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定量进行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并结合建模软件建立储层沉积微相模型,实现了测井解释成果的定量化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微相模型控制储层物性参数建模,实现了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中沉积微相研究成果的量化应用及与储层参数分布的有效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表征 相控建模 地质统计学
下载PDF
川南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储集空间定量表征 被引量:77
12
作者 王道富 王玉满 +5 位作者 董大忠 王世谦 黄金亮 黄勇斌 王淑芳 李新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0,共10页
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是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之一,但对其页岩气储层的研究深度远不及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有关其储集空间定量表征的成果更是鲜见。为此,借鉴龙马溪组页岩储集空间定量表征的方法和思路,以钻井资... 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是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之一,但对其页岩气储层的研究深度远不及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有关其储集空间定量表征的成果更是鲜见。为此,借鉴龙马溪组页岩储集空间定量表征的方法和思路,以钻井资料为基础,对川南筇竹寺组黑色页岩段基质孔隙构成和裂缝发育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初步发现其储集空间具有4大特征:①脆性矿物、黏土矿物和有机质三者产生的单位质量孔隙体积为有机质最高、黏土矿物次之、脆性矿物最少;②有效页岩段孔隙度相对较小,仅为龙马溪组的1/3~1/2,且孔隙构成以黏土矿物层间孔隙和有机质孔隙为主体;③基质孔隙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该页岩热成熟度过高,有机碳可能出现碳化,导致有机质孔隙部分出现塌陷和充填,二是成岩作用强,导致基质孔隙以中小孔隙为主,大孔隙少,岩石更加致密;④黑色页岩裂缝发育,裂缝规模以微型、小型裂缝为主,裂缝密度在顶部和中下部较大,上部相对较小,反映了筇竹寺组总体具有脆性矿物含量高、杨氏模量高、泊松比低、脆性好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早寒武世 页岩气 储集层表征 富有机质页岩 有机质孔隙 黏土矿物层间孔隙 裂缝(岩石)
下载PDF
关于用FZI划分流动单元的探讨 被引量:69
13
作者 靳彦欣 林承焰 +1 位作者 赵丽 赵丽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0-132,共3页
FZI(流动分层指标)是与储集层孔隙度和有效水力半径有关的变量,用油藏品质指数与归一化孔隙度的比值定义,被广泛用于定量识别和划分流动单元。但FZI的定义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对其基本原理及推导过程进行的理论分析表明:即使在同一流动单... FZI(流动分层指标)是与储集层孔隙度和有效水力半径有关的变量,用油藏品质指数与归一化孔隙度的比值定义,被广泛用于定量识别和划分流动单元。但FZI的定义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对其基本原理及推导过程进行的理论分析表明:即使在同一流动单元内,FZI是与孔隙度有关的变量,得不出确定的渗透率与孔隙度的相关关系;岩石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同时扩大或缩小合适的倍数会得到相同的FZI值,即物性差异很大的储集层可能FZI值相同。所以用该指标划分的流动单元不符合"流动单元内部储集层物性差异最小、不同流动单元之间储集层物性差异最大"的要求,在流动单元的识别和划分中应慎用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水力单元 储集层表征
下载PDF
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方法在礁灰岩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14
作者 岳大力 林承焰 +1 位作者 吴胜和 侯连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5-79,共5页
对南海流花 11 1油田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在对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的方法中引入了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概念 ,克服了以往研究工作中只应用单一因素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不足。利用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反映储层的实际情... 对南海流花 11 1油田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在对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的方法中引入了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概念 ,克服了以往研究工作中只应用单一因素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不足。利用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反映储层的实际情况 ,进而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快速、直观地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在综合分析了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 ,根据对该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成果 ,提出了剩余油潜力区 ,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情况与非均质研究结果一致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定量表征 非均质综合指数 剩余油 生物礁油田 流花11-1油田
下载PDF
压汞—恒速压汞在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定量表征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长7储层为例 被引量:63
15
作者 喻建 马捷 +3 位作者 路俊刚 曹琰 冯胜斌 李卫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9-795,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是典型的致密油气富集区,储层物性差,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复杂,孔喉结构对油气的富集和后期开采有较大影响。利用压汞—恒速压汞法探讨华池—合水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砂岩储层纳米孔喉定量表征及孔喉体系中流体渗...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是典型的致密油气富集区,储层物性差,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复杂,孔喉结构对油气的富集和后期开采有较大影响。利用压汞—恒速压汞法探讨华池—合水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砂岩储层纳米孔喉定量表征及孔喉体系中流体渗流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排替压力较高,平均喉道半径较小,孔喉体积比及孔喉比较大,渗流能力差;不同物性岩样的孔隙半径分布范围一致,喉道分布差异明显,进汞饱和度随孔隙个数的增多而增大;SHg—ΔSHg/ΔPc曲线能较好地反映进汞速率及孔喉结构,致密储层中纳米级孔喉发育,且对储层储集及渗流能力有较大的贡献;流体在注入过程中,首先进入孔隙主控区,紧接着进入孔喉共控区,最后进入喉道主控区;恒速压汞在研究致密储层孔喉结构时不能反映纳米孔喉特征,评价物性较好的储层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微观孔喉结构 定量表征 压汞 恒速压汞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储层三维建模及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5
16
作者 姜香云 王志章 吴胜和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02-908,共7页
储层三维建模是精细油藏描述的核心,随着我国大部分油田的开发进入中后期阶段,油藏的研究要求更高的定量化,储层的描述要求更加精细,建立精度较高的储层三维模型非常有意义.文中介绍了构造模型、相模型和属性参数模型常用的建模方法原理... 储层三维建模是精细油藏描述的核心,随着我国大部分油田的开发进入中后期阶段,油藏的研究要求更高的定量化,储层的描述要求更加精细,建立精度较高的储层三维模型非常有意义.文中介绍了构造模型、相模型和属性参数模型常用的建模方法原理,分析其优缺点,并对多点统计的新方法进行了描述.讨论了模型在油藏研究中的应用状况,并以彩南油田彩9区为实例,从三种模型提供的储层信息,寻找有利潜力区的位置,并对目前注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合理的解释,从而为下一步油田的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三维模型 油藏描述 多点统计 构造模型 相模拟 随机模拟
下载PDF
中国石油开发地震技术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建议 被引量:50
17
作者 刘振武 撒利明 +2 位作者 张昕 董世泰 甘利灯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1-716,721,共7页
开发地震技术是勘探地震技术向油田开发阶段的延伸。开发阶段地震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分辨率、提高储层描述和烃类检测精度、建立精细三维油气藏模型。其难点是目前的地震分辨率难以满足开发需要,利用常规地震资料进行流体预测的精度较低,... 开发地震技术是勘探地震技术向油田开发阶段的延伸。开发阶段地震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分辨率、提高储层描述和烃类检测精度、建立精细三维油气藏模型。其难点是目前的地震分辨率难以满足开发需要,利用常规地震资料进行流体预测的精度较低,基础研究有待加强,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的一体化尚处于探索阶段。针对油田开发开展了高精度三维、高密度、储层精细描述等技术研究与应用,但应用效果与地质需求仍有差距,地震预测精度亟待提高。为此,对未来开发地震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立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推动地震—油藏一体化平台建设以及人员和软件平台的整合;强调生产时效性和技术创新性并重,在着力推广成熟技术的同时,组织力量攻关瓶颈技术;以试验区项目运作带动技术系列、技术流程和技术规范的形成及推广,为开发阶段大面积应用地震技术奠定基础等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地震 油藏描述 预测剩余油 地震预测精度 地震—油藏一体化
下载PDF
储层裂缝综合表征与预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18
作者 刘敬寿 丁文龙 +1 位作者 肖子亢 戴俊生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83-2300,共18页
裂缝性油气藏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储量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天然裂缝一方面可以显著改善储层的渗透性,甚至可以为油气聚集提供一定的储集空间,另一方面对储层的压裂改造和石油工程方案优化设计有重要影响.通过调研储层裂缝近... 裂缝性油气藏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储量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天然裂缝一方面可以显著改善储层的渗透性,甚至可以为油气聚集提供一定的储集空间,另一方面对储层的压裂改造和石油工程方案优化设计有重要影响.通过调研储层裂缝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总结了储层裂缝表征方法、表征参数以及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储层裂缝的主控因素,最后讨论了储层裂缝研究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目前,裂缝识别与表征方法主要包括地质与岩石学法、测井方法、钻井与录井以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法.伴随着非常规油气开发,裂缝的充填特征、连通性、有效性、开启压力、封闭性、动态参数以及裂缝面粗糙度等参数日益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在裂缝预测方法中地震法、应力场数值模拟法是目前主流的裂缝反演、正演预测方法.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周缘野外地质考察,将裂缝与结构面组合样式分为终止型、穿透型、变换型以及复合型四大类.提高测井与地震识别、预测裂缝的精度,建立精细的有限元地质力学模型以及准确预测油藏裂缝开度是目前储层裂缝表征、预测的瓶颈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裂缝 综合表征 预测方法 裂缝参数 影响因素 储层地质力学建模 裂缝开度
原文传递
致密砂岩气储层裂缝评价方法与表征 被引量:50
19
作者 丁文龙 尹帅 +3 位作者 王兴华 张宁洁 张敏 曹翔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3-187,共15页
致密砂岩气储层裂缝特征是影响储层含气性差异的主导因素,裂缝发育"甜点区"的准确预测是天然气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在中国不同时代地层、沉积相、埋深及构造演化背景条件下均有致密砂岩气储层分布,这些因素导致致密砂岩气... 致密砂岩气储层裂缝特征是影响储层含气性差异的主导因素,裂缝发育"甜点区"的准确预测是天然气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在中国不同时代地层、沉积相、埋深及构造演化背景条件下均有致密砂岩气储层分布,这些因素导致致密砂岩气储层中裂缝发育特征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系统提出了致密砂岩气储层裂缝评价的思路和方法,强调评价中应采用岩心观察统计与测井解释相结合、地震储层预测与钻井约束相结合、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表征相结合、数据统计与计算方法相结合、实验分析与数学模拟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最后,指出致密砂岩气储层裂缝评价的7个重点方面:(1)致密砂岩气储层不同级别裂缝发育层段综合识别特征研究;(2)裂缝发育层段特征参数定量表征;(3)裂缝类型及形成机理研究;(4)裂缝发育主控因素分析;(5)裂缝分布预测研究;(6)裂缝发育程度与主控因素和含气性关系及控气模式研究;(7)压裂过程中水力缝、天然裂缝及应力间耦合关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储层 裂缝评价 方法 表征
下载PDF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reservoir space in the Lower Silurian Longmaxi Shale,southern Sichuan,China 被引量:40
20
作者 WANG YuMan DONG DaZhong +5 位作者 YANG Hua HE Ling WANG ShiQian HUANG JinLiang PU BoLing WANG ShuF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2期313-322,共10页
Based on the drilling data of the Upper Ordovician Wufeng Shale and the Lower Silurian Longmaxi Shale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the construction of matrix pores and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fractures in a marine o... Based on the drilling data of the Upper Ordovician Wufeng Shale and the Lower Silurian Longmaxi Shale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the construction of matrix pores and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fractures in a marine organic-rich shale ar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servoir petrophysical models and porosity mathematical models.Our studies show that there are four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ngmaxi Shale confirmed by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1)the pore volume of per unit mass is the highest in organic matter,followed in clay minerals,finally in brittle minerals;(2)the porosity of the effective shale reservoir is moderate and equal to that of the Barnett Shale,and the main parts of the shale reservoir spaces are interlayer pores of clay minerals and organic pores;(3)the porosity of the organic-rich shal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OC and brittle mineral/clay mineral ratio,and mainly increases with TOC and clay mineral content;(4)fractures are developed in this black shale,and are mainly micro ones and medium-large ones.In the Longmaxi Shale,the fracture density increases from top to bottom,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with high brittle mineral content,high Young’s modulus,low Poisson's ratio and high brittleness at its bott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maxi Shale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organic-rich shale organic pores interlayer pores of clay miner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