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水开发中粘土矿物及其岩石敏感性的演化模式 被引量:63
1
作者 彭仕宓 尹旭 +3 位作者 张继春 李建敏 任继波 王凤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75,共5页
以华北油田主力砂岩油藏中4种典型沉积相类型的储集砂体为例,探讨了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储集层岩石属性的微观变化。通过大量岩心样品的室内驱替模拟注水试验,探讨了储集层岩石粘土矿物成分、含量及组合特征的定量演化模式,分析了这种... 以华北油田主力砂岩油藏中4种典型沉积相类型的储集砂体为例,探讨了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储集层岩石属性的微观变化。通过大量岩心样品的室内驱替模拟注水试验,探讨了储集层岩石粘土矿物成分、含量及组合特征的定量演化模式,分析了这种演化所引起储层岩石孔隙结构、敏感性、润湿性、渗流机理变化的特点及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驱过程的一系列演化,特别是岩石润湿性的亲水性加强,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油藏水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油藏 水驱开发 粘土矿物 敏感性 孔隙结构 渗流机理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油气勘探开发中的沉积学创新与挑战 被引量:39
2
作者 孙龙德 方朝亮 +6 位作者 李峰 朱如凯 张云辉 袁选俊 贾爱林 高兴军 苏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6,共8页
根据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成效,梳理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对沉积储集层研究的需求,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和领域。近年来,中国沉积学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建立跨重大构造期沉积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浅水三角洲砂体发育新模式,扩... 根据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成效,梳理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对沉积储集层研究的需求,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和领域。近年来,中国沉积学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建立跨重大构造期沉积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浅水三角洲砂体发育新模式,扩展了油气勘探领域;深水沉积砂体分布规律的新认识促使深水—超深水区与湖盆中心持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深层—超深层储集层发育机理的新认识拓展油气勘探开发深度;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模式与非常规储集层研究新进展,促进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多尺度开发地质建模有效预测剩余油分布。沉积储集层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为沉积学理论发展及其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基础。未来沉积学研究中,应发展传统沉积学、创新细粒沉积学和非常规储集层地质学,为沉积原型盆地恢复、富有机质页岩富集区评价、有利储集层预测和有利目标区优选提供依据,推动沉积学不断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学 细粒沉积 深层—超深层储集层 深水沉积 非常规储集层 储集层构型
下载PDF
黏土矿物对页岩储集空间及吸附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4
3
作者 高凤琳 宋岩 +2 位作者 姜振学 张欣欣 陈磊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共8页
在地层条件下,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黏土矿物对页岩储层特征及吸附能力的作用较为复杂,难以进行客观评价。基于此,结合大量文献调研,通过前人XRD分析、扫描电镜观察、N_2吸附实验、甲烷等温吸附实验等方法,研究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地层条件下,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黏土矿物对页岩储层特征及吸附能力的作用较为复杂,难以进行客观评价。基于此,结合大量文献调研,通过前人XRD分析、扫描电镜观察、N_2吸附实验、甲烷等温吸附实验等方法,研究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更客观地评价黏土矿物对页岩储层及吸附能力的贡献。研究认为:黏土矿物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对甲烷分子的吸附能力主要取决于黏土矿物与有机质的赋存关系;黏土矿物对有机质既有富集作用又有催化生烃作用,富集的有机质可减少黏土矿物表面的吸附位,而有机质生烃产生的有机质孔隙又增加了吸附空间,二者的相互作用及相对含量的匹配关系对页岩储层含气量影响较大;广泛存在的地层水虽然能降低其对甲烷分子的吸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页岩储层含气量一定会低,这主要取决于有机质的发育情况。正确认识黏土矿物的作用可为最优含气量组合分析以及勘探"甜点"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度不整合 薄油环 网格转换 水平网格 动态网格加密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孤岛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及效果 被引量:27
4
作者 束青林 张本华 +1 位作者 毛卫荣 王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55,共4页
孤岛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面临产量递减大、含水上升快和剩余油挖潜难度大等难题,通过应用化学驱和稠油热采技术,使油田采收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砂岩稠油油藏长期高效开发的技术系列。针对二类油藏油层发育差、原油粘度高的特点,通过... 孤岛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面临产量递减大、含水上升快和剩余油挖潜难度大等难题,通过应用化学驱和稠油热采技术,使油田采收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砂岩稠油油藏长期高效开发的技术系列。针对二类油藏油层发育差、原油粘度高的特点,通过深化储层认识、优化注聚合物参数、强化注聚合物全过程动态跟踪治理等措施,单元采收率提高了6%~12%,而且降水增油达到一类油藏效果。针对油水过渡带的稠油油藏,根据其井间剩余油富集、水驱效率低和水侵影响大的特点,实施井网加密、低效水驱转热采和水侵治理等技术,使采收率提高了13.8%。同时,发展了河道砂储层构型和空间剩余油描述技术,配套形成了水平井挖潜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后续水驱阶段又提高单元采收率3%~5%,使单元采收率达到55%~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藏 聚合物驱 稠油热采 储层构型 水平井 提高采收率 孤岛油田
下载PDF
朝长地区扶余油层储层分类与产能预测 被引量:25
5
作者 李郑辰 钟淑敏 杨永军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561-2568,共8页
朝长地区主力油层为扶余油层,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背景下的分流河道、决口扇和席状砂是主要的储集层,属低孔低渗储层.为深入研究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碎屑岩储层特征,并进行储层产能预测,本文综合应用岩心分析资料、压汞资料、核磁实验资料... 朝长地区主力油层为扶余油层,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背景下的分流河道、决口扇和席状砂是主要的储集层,属低孔低渗储层.为深入研究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碎屑岩储层特征,并进行储层产能预测,本文综合应用岩心分析资料、压汞资料、核磁实验资料、铸体薄片资料和试油资料等多种资料,依据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应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将储层综合划分为四类.多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从Ⅰ类到Ⅳ类储层,储层物性逐渐降低,排驱压力逐渐增大,进汞饱和度逐渐增大,可动流体孔隙度逐渐减小,束缚流体孔隙度逐渐增大,平均孔隙半径逐渐减小,颗粒逐渐变细,各类储层物性变化趋势与孔隙结构参数变化趋势一致.为增强储层分类方法的实用性,选用深侧向电阻率和声波时差参数,研制了测井储层分类识别图版.本文的储层分类结果可以应用到测井产能预测中,一是通过各类储层采油强度的范围,依据有效厚度确定储层产能的范围;二是在全区储层产能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分类建立各类储层的产能预测模型,提高产能预测模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分类 产能预测 聚类分析 孔隙结构
下载PDF
辫状河储层地质知识库构建方法——以大庆长垣油田喇萨区块葡一组储层为例 被引量:22
6
作者 邢宝荣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6-53,108,共9页
为解决储层研究中资料分散、联系不紧密、定量化标准和一致规律性缺乏等问题,应用储层地质知识库理论,以大庆长垣油田喇萨区块葡一组辫状河储层为例,利用密井网测井、沉积、物性分析和卫星照片等资料,分析储层砂体层次类型和规模,对比... 为解决储层研究中资料分散、联系不紧密、定量化标准和一致规律性缺乏等问题,应用储层地质知识库理论,以大庆长垣油田喇萨区块葡一组辫状河储层为例,利用密井网测井、沉积、物性分析和卫星照片等资料,分析储层砂体层次类型和规模,对比辫状河和心滩坝的充填样式和定量规模;根据辫状河道砂体储层构型要素和几何特征,构建辫状河储层地质知识库.结果表明:大庆长垣喇萨区块葡一组辫状河储层分为古河床范围砂体带(五级)、辫状河单砂体(四级)和落淤层(三级)3个构型单元级次;按照充填样式、定量规模和物性特征,划分辫状河单砂体的辫状河道和心滩坝2个构型要素.该研究结果获得辫状河沉积储层不同级次的构型要素与砂体的规模、方向、几何形态及厚度等定量地质知识,为提供类似区块辫状河储层地质建模和预测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地质知识库 辫状河 心滩坝 构型要素 定量规模
下载PDF
不同沉积体系储集层构型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21
7
作者 蒋平 赵应成 +1 位作者 李顺明 许晓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115,共5页
储集层构型自提出以来,研究范围从河流沉积体系逐步延伸到各种沉积体系。目前为止,针对曲流河沉积体系,形成了废弃河道定位、构型界面定期、相互关系定型的定量研究思路;针对辫状河沉积体系,逐步完善辫状河河道和心滩组合关系以及心滩... 储集层构型自提出以来,研究范围从河流沉积体系逐步延伸到各种沉积体系。目前为止,针对曲流河沉积体系,形成了废弃河道定位、构型界面定期、相互关系定型的定量研究思路;针对辫状河沉积体系,逐步完善辫状河河道和心滩组合关系以及心滩内部构型模式;针对冲积扇沉积体系,寻求地下储集层的构型分级和识别模式;针对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精细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加积体,河口坝内部增生体等构型要素划分。最后总结了不同沉积体系储集层构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认为建立其更加符合地下地质认识的构型模式,认识储集层构型动态响应特征以及与井网匹配关系将是储集层构型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构型 沉积体系 曲流河 辫状河 冲积扇 三角洲
下载PDF
特高含水开发期曲流河储层构型深化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0
8
作者 宁士华 肖斐 束宁凯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3期354-358,共5页
针对孤岛油田Ng3油藏非均质的地质特征,采用油藏综合分析、测井响应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特高含水开发期高弯度曲流河储层构型深化研究,解析了单河道、点坝及点坝内部构型单元等不同级次曲流河的储层构型模式,通过采用层次约束... 针对孤岛油田Ng3油藏非均质的地质特征,采用油藏综合分析、测井响应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特高含水开发期高弯度曲流河储层构型深化研究,解析了单河道、点坝及点坝内部构型单元等不同级次曲流河的储层构型模式,通过采用层次约束、模式拟合的构型表征方法,系统地进行了复合曲流带、单一曲流带、单一点坝及点坝内部侧积体精细表征,建立了密井网区三维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同时针对特高含水期储层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特点,开展了井网调整转流场+非均相复合驱先导试验。结果表明:中心井区日产油量由4.5 t上升到71.0 t,含水率由98.8%下降到83.5%,累计增油26 539 t,预计井网调整转流场提高采收率2.3百分点,非均相复合驱提高采收率6.2百分点,试验区采收率达到6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储层构型 矿场试验 特高含水期 孤岛油田
下载PDF
储集层构型分析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意义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志章 张国印 +4 位作者 周旭 仲歆 李夏 王幸蒙 居来提.司马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1-64,共4页
阐述了储集层构型分析方法的提出与发展,总结了储集层构型分析方法发展中的特点:从露头和现代沉积研究到油田应用研究;从河流沉积研究到其他沉积体系与河流体系研究并举。调查发现中国东部地区油田储集层构型研究最为深入,中部地区尚未... 阐述了储集层构型分析方法的提出与发展,总结了储集层构型分析方法发展中的特点:从露头和现代沉积研究到油田应用研究;从河流沉积研究到其他沉积体系与河流体系研究并举。调查发现中国东部地区油田储集层构型研究最为深入,中部地区尚未开展,西部地区处于起步阶段。储集层构型分析是认识储集层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的有效手段,是制定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措施的重要依据。储集层构型分析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油田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构型 非均质性 剩余油 油田开发
下载PDF
大港油田官80断块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莉 芦风明 范志勇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1-76,90+127-128,共6页
为研究辫状河复合河道砂体心滩坝(对应Miall的四级界面,相当于单一沉积微相级别),以大港油田官80断块为研究区,以枣Ⅲ油组的单层为研究层位,应用密井网信息(岩心、测井、动态资料)、现代沉积和露头测量资料,采用分级描述、模型构建、交... 为研究辫状河复合河道砂体心滩坝(对应Miall的四级界面,相当于单一沉积微相级别),以大港油田官80断块为研究区,以枣Ⅲ油组的单层为研究层位,应用密井网信息(岩心、测井、动态资料)、现代沉积和露头测量资料,采用分级描述、模型构建、交叉验证方法,分析河道砂体多级次界面及构成单元的定量几何特征,建立河道砂体构型定量模式,进行砂体构型分析及三维建模,以及研究区储层构型表征与建模,分析深化辫状河储层内部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为油田开发动态分析、剩余油挖潜提供更准确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心滩坝 储层 内部构型 非均质性 大港油田
下载PDF
利用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性质的探讨 被引量:9
11
作者 匡立春 《测井技术》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17-119,共3页
根据对储集层之简化导电模型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一个由电阻率、孔隙度信息表示的、反映储层性质的“孔隙结构参数S”。实际应用表明,S参数在评价储集层性质、计算储层渗透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 电阻率 孔隙结构 渗透率 储集层
下载PDF
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组厚层河口坝砂体为例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友 侯加根 +5 位作者 曹彦清 郑兴平 邵冠铭 贾俊山 白晓佳 段冬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62-872,共11页
以取心井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分析为基础,采用"垂向细分"、"侧向划界"以及"平面组合"的思路,针对胜坨油田二区厚层河口坝砂体,按复合河口坝、单一河口坝及单一河口坝内部增生体3个... 以取心井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分析为基础,采用"垂向细分"、"侧向划界"以及"平面组合"的思路,针对胜坨油田二区厚层河口坝砂体,按复合河口坝、单一河口坝及单一河口坝内部增生体3个层次进行构型单元的逐级解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构型单元内部储层参数分布规律分异性较强。Ⅰ类和Ⅱ类储层主要分布于河口坝主体,Ⅲ类储层多分布在河口坝侧翼以及河口坝内部夹层的遮挡区,Ⅳ类储层则集中分布于席状砂。此外,结合生产动态数据等探讨了注水开发过程中不同构型单元内储层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其中,储层孔隙度随注水开发的进行总体趋势是增大的,但变化幅度不大。坝主体孔隙度增幅最大,坝侧缘次之,席状砂基本不变。储层渗透率的趋势既有增大、又有减小。随注入水的不断冲洗,坝主体等高-特高渗储层有效渗透率升高,坝侧缘、水下分流河道等中-低渗储层渗透率降低,席状砂等低渗储层基本不变。储层孔隙度增加幅度较渗透率小得多。从低含水到特高含水阶段,不同构型单元的粒度中值都有所增大,泥质含量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坝 储层构型 沙河街组 胜坨油田二区
下载PDF
萨北油田北二西区点坝内部侧积层定量表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周银邦 吴胜和 +1 位作者 岳大力 钟欣欣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7-141,共5页
萨北油田北二西区萨Ⅱ1+2b小层层内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分散,难以挖潜。文中依据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和沉积环境.总结出该区点坝内部侧积层的坝面分布为水平斜列式,分布形态呈“缓一陡”模式。基于研究区的密井网资料,在点坝内部侧积... 萨北油田北二西区萨Ⅱ1+2b小层层内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分散,难以挖潜。文中依据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和沉积环境.总结出该区点坝内部侧积层的坝面分布为水平斜列式,分布形态呈“缓一陡”模式。基于研究区的密井网资料,在点坝内部侧积层分布模式的指导下,综合利用经验公式、岩心及密井网剖面的方法,对点坝内部侧积层进行了定量表征,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局限性,通过研究得出:研究区位于点坝顶部的侧积层倾角多在5。以内,位于点坝中部的侧积层角度在4~10°,侧积层间距为40m左右.单一侧积体水平宽度在70m左右。以此参数为基础结合研究区侧积层的“缓一陡”模式,建立了能够用于油藏数值模拟的三维构型模型,分析了侧积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认为点坝内部剩余油在剖面上主要分布在中上部.注采井间侧积体内的剩余油更富集,平面上由于不同侧积层顶部的水驱油状况存在较大差异而使得剩余油呈条带状分布.按照剩余油分布模式总结出相应的挖潜措施,为厚油层剩余油挖潜提供更准确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侧积层 点坝 废弃河道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冲积扇构型及剩余油控制模式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晓光 贺陆明 +4 位作者 吕建荣 张强 戴勇 郑胜 苏海斌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4期493-496,共4页
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典型冲积扇沉积油藏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对密闭取心岩心、测井及动态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露头观察,应用Miall储层构型理论与层序地层学,对冲积扇砂砾岩体进行层次结构解剖,划分了7个级次的构型... 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典型冲积扇沉积油藏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对密闭取心岩心、测井及动态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露头观察,应用Miall储层构型理论与层序地层学,对冲积扇砂砾岩体进行层次结构解剖,划分了7个级次的构型界面、4类亚相、7类5级构型单元、9类4级构型单元和10类3级构型单元;详细描述了不同构型单元的规模及物性特征,建立了砾岩储层冲积扇构型模式;分析了构型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本研究为冲积扇剩余油评价和挖潜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对提高整个克拉玛依油田冲积扇砂砾岩油藏开发效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冲积扇 构型模式 单元特征 空间展布 剩余油 克拉玛依油田
下载PDF
海上河流相油田井震一体化储层精细构型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建民 王西杰 江远鹏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1-4,共4页
针对渤海海上河流相油田复杂地质情况,以渤中28-2南油田明化镇组下段Ⅱ油组1小层主力砂体为例剖析油田内部构型。通过地震相识别复合河道边界,在复合河道内利用测井相将其细分至单河道级别,再应用地震波形特征追踪刻画单河道平面展布特... 针对渤海海上河流相油田复杂地质情况,以渤中28-2南油田明化镇组下段Ⅱ油组1小层主力砂体为例剖析油田内部构型。通过地震相识别复合河道边界,在复合河道内利用测井相将其细分至单河道级别,再应用地震波形特征追踪刻画单河道平面展布特征。井震结合追踪刻画水下分流河道的充填演化期次,进而对浅水三角洲的内部构型进行精细解剖,从而为解决该砂体生产上的突出矛盾以及油田后期的综合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水下分流河道 储层构型 地震相 单河道
下载PDF
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气体传质实验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杨建 康毅力 +1 位作者 王业众 郭华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9-41,共3页
致密砂岩储层天然气投产一般需要采取水力压裂等增产措施。由于天然气在产出过程中需要通过致密基块—天然裂缝—水力裂缝等多尺度介质,故而在渗流中存在多尺度效应,需要经过一系列串联耦合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天然气的高... 致密砂岩储层天然气投产一般需要采取水力压裂等增产措施。由于天然气在产出过程中需要通过致密基块—天然裂缝—水力裂缝等多尺度介质,故而在渗流中存在多尺度效应,需要经过一系列串联耦合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天然气的高效产出。为此,通过自行设计"串、并联"气体传质实验方法及装置,探讨了裂缝宽度、裂缝—基块的配置关系等对致密砂岩气体传质效率的影响。"并联"气体传质实验表明,裂缝宽度是影响气体传质效率的关键参数,相同数量级裂缝宽度的天然裂缝传质效率高于人工裂缝。裂缝—基块岩样"串联"气体传质实验表明,裂缝—基块多尺度配置关系中,裂缝—基块—裂缝的配置关系最优,气体传质效率最高。结论认为,合理开发致密砂岩气藏需贯彻"储层保护与改造并举"的方针,实现致密基块—天然裂缝—水力裂缝的合理配置,才能有效开发致密砂岩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储集层 压裂 裂缝(岩石) 多尺度 传质 配置关系
下载PDF
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对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龙明 许亚南 +2 位作者 刘彦成 王美楠 陈晓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6-121,共6页
针对开发后期流体运动规律及储集层内部剩余油分布复杂的问题,以渤海Q油田馆陶油组砂质辫状河储集层为例,根据落淤层分布样式,建立机理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从横向、垂向2个方面定量研究了储层构型模式对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 针对开发后期流体运动规律及储集层内部剩余油分布复杂的问题,以渤海Q油田馆陶油组砂质辫状河储集层为例,根据落淤层分布样式,建立机理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从横向、垂向2个方面定量研究了储层构型模式对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得到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控制系数的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的横向控制作用随着落淤层的厚度、落淤层水平宽度、落淤层频率、地层倾角的增加而变强。当落淤层厚度大于10 m,垂向渗透率小于100 mD时,落淤层对流体的垂向控制作用较强,完全抑制了底水能量,不具备提液潜力;当馆陶油组落淤层厚度小于1 m,垂向渗透率大于100 mD时,落淤层在垂向上对油井生产无影响,无法抑制底水能量,容易形成底水锥进。该研究对掌握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增产挖潜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油田开发后期综合调整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储层构型 现代沉积 落淤层 控制作用 油藏数值模拟 渤海油田
下载PDF
近岸水下扇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为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常海燕 严耀祖 +3 位作者 陈更新 郭宁 项燚伟 杨会洁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3-152,共10页
为了解决近岸水下扇储层相变快和非均质性强而导致的开发难题,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为例,通过取心井岩性精细描述和分析,结合铸体薄片和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级次划分及多井联合对比,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密井网动态资... 为了解决近岸水下扇储层相变快和非均质性强而导致的开发难题,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为例,通过取心井岩性精细描述和分析,结合铸体薄片和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级次划分及多井联合对比,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密井网动态资料辅助验证,明确了储层构型单元砂体剖面展布特征和规模,建立了各级构型单元的识别特征图版及近岸水下扇内部构型模式。结果表明:目的层E_3~1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端亚相,并细分出5个5级构型要素和9个4级构型要素;E_3~1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断层遮挡形成的剩余油、非主流线滞留区的剩余油、不同构型单元间韵律性差别形成的剩余油、坝间低渗缓冲带遮挡形成的剩余油、注采井网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等5种类型。研究结果为七个泉油田进一步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水下扇 单砂体 储层构型 构型界面识别 剩余油分布模式 七个泉油田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渤海SZ油田井间单砂体连通性判别及定量评价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瑞 刘宗宾 +2 位作者 田博 张雪芳 刘超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83,共6页
针对渤海SZ油田采用合注合采生产方式,测试资料少,难以有效判别井间储层连通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砂体(Miall的4级构型单元)解剖成果,结合调整井水淹状况,通过单砂体侧向接触类型判别井间储层连通性的方法,同时引入非连通厚度和非... 针对渤海SZ油田采用合注合采生产方式,测试资料少,难以有效判别井间储层连通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砂体(Miall的4级构型单元)解剖成果,结合调整井水淹状况,通过单砂体侧向接触类型判别井间储层连通性的方法,同时引入非连通厚度和非连通比例指标的概念从静态角度对单砂体连通关系进行定量评价,克服了注采对应率等指标仅能反映采油井连通状况,而无法全面、真实反映井间注采连通状况的局限性。利用新指标可以对不同井组注采连通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直观展示出不同井组注采连通状况的差异,进而指导油田进一步完善局部注采井网、释放剩余油潜力。以新指标为依据,指出了注采连通状况较差的潜力井组,并在潜力井组部署试验井,试验井实际生产状况与指标预测结果一致,证实新指标效果较好,可以为同类型油田进行连通性判别及连通状况定量表征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注采连通性 非连通比例 定量评价 渤海SZ油田
下载PDF
利用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储层参数 被引量:10
20
作者 蒋春玲 敬兵 +3 位作者 张喜梅 张建新 董瑞霞 李胜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2-456,500+329-330,共5页
塔中北斜坡带TZ45—ZG8井区下奥陶统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的主控因素为沉积环境及断裂,储层类型主要可分为孔洞型、裂缝型、裂缝—孔洞型和洞穴型4类,储层在地震剖面上多呈强振幅串珠状反射结构,表现为层状反射、星点状反射、断陷式反射3... 塔中北斜坡带TZ45—ZG8井区下奥陶统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的主控因素为沉积环境及断裂,储层类型主要可分为孔洞型、裂缝型、裂缝—孔洞型和洞穴型4类,储层在地震剖面上多呈强振幅串珠状反射结构,表现为层状反射、星点状反射、断陷式反射3种地震反射特征。岩石物理分析及叠前AVO反演结果表明:纵波阻抗及密度对储层响应最为敏感,下奥陶统鹰山组储层表现为低纵波阻抗与低密度值;当储层含有油气时,远炮检距叠加数据振幅明显强于近炮检距叠加数据振幅,流体因子表现为高值,P.G属性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正、负异常;当储层含水或被泥充填时,远、近炮检距叠加数据振幅变化不明显,流体因子相对储层含油气时值偏低,P.G属性剖面在储层段只有负异常。本文在岩石物理分析及AVO模型正演的基础上,通过叠前弹性参数反演预测储层的分布,通过叠前AVO分析预测流体的性质,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成因 反射结构 岩石物理分析 叠前弹性参数反演 叠前AVO分析 流体因子 P.G剖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