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imation of reservoir and remaining oil prediction based on flow unit analysis 被引量:4
1
作者 YIN TaiJu1,ZHANG ChangMin1,ZHANG ShangFeng1,WANG ShouPing2 & MAO LiHua2 1 Key Laboratory of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for Oil and Gas Resources,Ministry of Education,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China 2 Zhongyuan Oilfield of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Puyang 457001,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S1期120-127,共8页
Through natural partition and clustering analysis,four kinds of flow units were distinguished in Pu53 block,Pucheng Oilfield. Taking the short-term cycle as studying unit,the two-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of each type ... Through natural partition and clustering analysis,four kinds of flow units were distinguished in Pu53 block,Pucheng Oilfield. Taking the short-term cycle as studying unit,the two-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of each type of flow units was forecasted and the short-term cycle was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based on the two-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w units. The remaining oil was predicted by conceptual simulation,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modeling. The results showed obvious control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flow units to the remaining oil. E and G units in type I and type II short-term cycles which are distributed continuously in large areas are mostly flooded,while the uncontrolled small isolated G flow unit in type III short-term cycles which were mainly made of F flow unit and F flow unit with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become the accumulating place for remaining oil. Thus the development adjustment strategy should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scale E and G units,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III short-term cycles,and block out type I short-term cycles. This strategy improves the development of Pu53 block obvi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 unit classification RESERVOIR evaluation RESERVOIR FORECAST remaining OIL development RESPONSE adjustment PROJECT
原文传递
核磁共振在孔南官195断块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怀忠 郑振英 +2 位作者 张桂明 李炼民 衡海良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9-402,共4页
大港油田孔南官195断块单井日产能力较低,层间层内矛盾恶化,部分油组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利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微观角度研究不同流动单元的驱油特点和剩余油分布特点.研究发现:Ⅰ类流动单元样品驱油效率比Ⅱ类流动单元高7.4... 大港油田孔南官195断块单井日产能力较低,层间层内矛盾恶化,部分油组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利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微观角度研究不同流动单元的驱油特点和剩余油分布特点.研究发现:Ⅰ类流动单元样品驱油效率比Ⅱ类流动单元高7.47%,但Ⅱ类流动单元样品水驱后聚合物驱油效率提高6.35%,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油层动用程度差的流动单元中.在完善注采系统基础上,挖潜时对Ⅰ、Ⅱ类流动单元通过层间卡封和堵水调剖挖掘中上部剩余油,对Ⅲ、Ⅳ类流动单元采取补孔、打新井方式提高储量动用程度.采取一系列挖潜措施后,预计官195断块最终采收率将能提高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剩余油 流动单元 挖潜对策
下载PDF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吉涛 李俊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9,共12页
为了提高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与评价效果,基于大量文献调研,梳理了剩余油的概念、影响因素,从剩余油微观分布、宏观分布和饱和度定量分析3个方面总结了剩余油研究方法及其适用条件,概括了水驱油藏、稠油油藏和化学驱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特... 为了提高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与评价效果,基于大量文献调研,梳理了剩余油的概念、影响因素,从剩余油微观分布、宏观分布和饱和度定量分析3个方面总结了剩余油研究方法及其适用条件,概括了水驱油藏、稠油油藏和化学驱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特征,进一步提出了目前剩余油研究的难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剩余油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和井网密度、井网模式、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生产动态等;剩余油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分析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矿场测试方法等,各种方法的研究目的和适用条件不同,测试结果反映不同位置、不同尺度下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总体呈现高度分散和相对富集的特征,剩余油微观分布呈现连续相和非连续相多种形式;剩余油研究发展趋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5方面:超大物理模型的构建、多尺度高分辨率成像系统集成、考虑不同驱替介质及物性时变与非连续相非线性渗流的数值模拟改进方法、多学科多方法矿场测试的综合应用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 剩余油 分布特征 非线性渗流 研究方法 适用条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Applying the Dynamic Two-Step Method to Forecast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of Lower Series ,Xiaermen Oilfield 被引量:2
4
作者 周红 汤传意 李增辉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1期65-70,共6页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is often described qualitatively. The remaining oil distributed in the whole reservoir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distribution of the saturation of re...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is often described qualitatively. The remaining oil distributed in the whole reservoir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distribution of the saturation of remaining oil. Logging data are required to accomplish this. However, many such projects cannot be completed. Since the old study of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could not be quantified efficiently, the "dynamic two-step method" is presented. Firstly, the water cut of every flow unit in one well at one time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water cut of a single well at one time. Secondly, the remaining oil saturation of the flow unit of the well at one time i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water cut of the flow unit at a given ti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dynamic two-step method" has characteristics of simplicity and convenience, and is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the study of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at high water-cut stage.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presented banding and potato form, remaining oil wa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in faultage neighborhood and imperfect well netting position, and the net thickness of the place was great. This proposal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way to forecast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and enhance oil recovery, especially applied at the high water-cut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two-step method flow unit quantitative forecast remaining oil
下载PDF
非均质性油藏剩余油产生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方勇 杨胜来 +3 位作者 陈璨 马铨铮 丘志鹏 徐斌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5期34-36,共3页
为深入掌握非均质性油藏剩余油的产生机理,设计填砂管并联水驱油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高渗带的渗流阻力远低于低渗带的渗流阻力,使得大部分注入水直接进入渗流阻力更小的高渗带,使得高渗带的驱油效率... 为深入掌握非均质性油藏剩余油的产生机理,设计填砂管并联水驱油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高渗带的渗流阻力远低于低渗带的渗流阻力,使得大部分注入水直接进入渗流阻力更小的高渗带,使得高渗带的驱油效率较高,而低渗带赋存大量剩余油;随着水驱的进行,高渗带容易形成水流优势通道,波及效率降低,因此封堵水流优势通道,可提高整个油藏的波及效率和采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油藏 剩余油 渗流阻力 驱油效率 波及效率
下载PDF
考虑萤火虫群的网络生存性计算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攀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4-378,共5页
为解决网络中因链路失效而产生的拥塞问题.利用萤火虫群提出一种新的网络生存性评价方法 (Survivability algorithm based on Glowworm Swarm,SGS).给出了生存性的评价指标,针对失效状态下的到达流量,利用萤火虫群优化算法来获得最佳网... 为解决网络中因链路失效而产生的拥塞问题.利用萤火虫群提出一种新的网络生存性评价方法 (Survivability algorithm based on Glowworm Swarm,SGS).给出了生存性的评价指标,针对失效状态下的到达流量,利用萤火虫群优化算法来获得最佳网络剩余流量.通过OPNET和MATLAB进行联合仿真实验,深入研究网络生存性与失效链路、荧光素系数、权重系数等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其它方法,SGS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链路 生存性 失效 剩余流量 评价指标 萤火虫群 荧光素
下载PDF
滨岸相底水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苏磊 宁正福 +2 位作者 程林松 薛永超 闫海军 《复杂油气藏》 2009年第1期35-37,共3页
结合某油田某油藏的岩心、地质、测井、动态、监测等资料,以小层划分与对比、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微观特征研究为基础,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而通过流动单元约束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油藏数... 结合某油田某油藏的岩心、地质、测井、动态、监测等资料,以小层划分与对比、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微观特征研究为基础,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而通过流动单元约束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得到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流动单元和夹层的分布是某油田某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流动单元 夹层
下载PDF
基于混合蛙跳的网络生存性计算方法
8
作者 赵攀 魏正曦 张弘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801-3805,共5页
为了解决网络生存性的评价问题,基于混合蛙跳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SSFL(survivability-based on shuffled frog leaping)。利用网络剩余流量和网络剩余能量给出了生存性定义,并结合混合蛙跳算法设计了生存性算法流程,以此获得最... 为了解决网络生存性的评价问题,基于混合蛙跳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SSFL(survivability-based on shuffled frog leaping)。利用网络剩余流量和网络剩余能量给出了生存性定义,并结合混合蛙跳算法设计了生存性算法流程,以此获得最大网络剩余能量;利用OPNET和MATLAB进行仿真实验,深入研究了网络生存性与失效链路、权重系数等参数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其它方法,SSFL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性 剩余流量 剩余能量 失效 混合蛙跳
下载PDF
网络流量测量中一种分布式有效测量点选择算法
9
作者 蒋红艳 李闻 +1 位作者 林亚平 张清华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21,共4页
提出了一种分布式求解弱顶点覆盖集的近似算法,用于网络流量有效测量点的选择.该算法不需要维护网络拓扑的全局信息.仿真结果表明,比较现有算法,新算法能找出更小的弱顶点覆盖集,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
关键词 节点剩余度 分布式 弱顶点覆盖 流守恒
下载PDF
流动单元的井间预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50
10
作者 陈烨菲 彭仕宓 宋桂茹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4-77,共4页
以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北区沙三中油藏为例 ,应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流动单元划分中选取了孔隙度、渗透率、粒度均值、泥质含量及流动层指数 5个参数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 ,将储层划分为A、B、C 3类流动单元 ... 以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北区沙三中油藏为例 ,应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流动单元划分中选取了孔隙度、渗透率、粒度均值、泥质含量及流动层指数 5个参数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 ,将储层划分为A、B、C 3类流动单元 ,优选出截断高斯模拟方法对流动单元进行了井间预测。研究表明 ,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正韵律储层中、上部的B、C类流动单元区 ;平面上 ,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物性相对差的B、C类流动单元区及以A、B类流动单元为主的断层附近的无井控制区域。用此方法预测的剩余油富集区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应用效果分析表明 ,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是可行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家楼油田 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 流动单元 截断高斯模拟法 井间预测
下载PDF
Remaining useful life prediction based on the Wiener process for an aviation axial piston pump 被引量:32
11
作者 WangXingjian LinSiru +2 位作者 Wang Shaoping HeZhaomin ZhangChao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779-788,共10页
An aviation hydraulic axial piston pump's degradation fiom comprehensive wear is a typical gradual failure model. Accurate wear prediction is difficult as random and uncertain char- acteristics must be factored into ... An aviation hydraulic axial piston pump's degradation fiom comprehensive wear is a typical gradual failure model. Accurate wear prediction is difficult as random and uncertain char- acteristics must be factored into the estimation. The internal wear status of the axial piston pump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turn oil flow based on fault mechanism analysis of the main frictional pairs in the pump. The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model is described by the Wiener process to predict the remaining useful life (RUL) of the pump.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LE) is performed by utilizing the expectation maximization (EM) algorithm to estimate the initial parameters of the Wiener process while recursive estimation is conducted utilizing the Kalman filter method to estimate the drift coefficient of the Wiener process. The RUL of the pump is then calculated accord- ing to the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Wiener process.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 cate that the return oil flow is a suitable characteristic for reflecting the internal wear status of the axial piston pump, and thus the Wiener process-based method may effectively predicate the RUL of the pu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ial piston pump Hydraulic system remaining useful lifeReturn oil flow WEAR Wiener process
原文传递
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提高采收率新技术 被引量:21
12
作者 孙焕泉 杨勇 +4 位作者 王海涛 王建 吴光焕 崔玉海 于群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102,共13页
渤海湾盆地胜利油区经过60多年开发,整装、断块油藏已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含水率超过90%,稠油油藏进入高轮次吞吐开发阶段,整体采出程度不到40%,仍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需要攻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整装油藏特高含水后期... 渤海湾盆地胜利油区经过60多年开发,整装、断块油藏已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含水率超过90%,稠油油藏进入高轮次吞吐开发阶段,整体采出程度不到40%,仍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需要攻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整装油藏特高含水后期高耗水层带发育、低效水循环严重,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差异大、有效动用难度大,深层、薄层超稠油注汽难、热损失大,有碱复合驱油体系结垢严重,聚合物驱后油藏动态非均质性更强、剩余油更加分散以及特高含水后期套损井多、出砂加剧、精细分层注采要求高等难题,明确地质及剩余油分布特征,深化驱油机制认识,围绕整装油藏经济有效开发、断块油藏高效均衡开发、稠油油藏转方式开发、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开发开展技术攻关,形成整装油藏精细流场调控技术、复杂断块油藏立体开发技术、稠油油藏热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技术、特高含水期主导采油工程技术等特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系列,开辟先导试验区,取得显著开发效果,实现工业化应用,支撑胜利油区持续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油田 剩余油分布特征 精细流场调控 立体开发 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 稠油热复合开发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涠西南油田群复杂断块油藏水驱剩余油精细表征技术及其现场应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雷霄 张乔良 +2 位作者 罗吉会 隋波 杨朝强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0-85,92,共7页
南海西部涠西南油田群陆相复杂断块油藏,储层厚度薄、夹层多、平面相变快,构造刻画、储层描述困难,注水开发时注水前缘、注水方向难以掌握,剩余油预测难度大。利用复杂构造和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对断层和储层进行了精细刻画。在精细历史拟... 南海西部涠西南油田群陆相复杂断块油藏,储层厚度薄、夹层多、平面相变快,构造刻画、储层描述困难,注水开发时注水前缘、注水方向难以掌握,剩余油预测难度大。利用复杂构造和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对断层和储层进行了精细刻画。在精细历史拟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用"面通量"作为新指标并用其对数来表征驱替相流场强度的方法,进而结合油田实际将流场强度进行分级评价,形成了水驱剩余油精细表征技术。选取涠洲A油田试验区进行了现场应用,针对表征结果确定了不同油藏流场级别重整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措施,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流场重整方案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剩余油挖潜效果较好,预测15年提高采收率4.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西南油田群 复杂断块油藏 剩余油 精细表征技术 面通量 流场分级 现场应用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模型的孔隙尺度剩余油流动状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川 姜汉桥 +4 位作者 马梦琪 徐飞 于馥玮 赵玉云 李俊键 《石油科学通报》 2020年第3期376-391,共16页
水驱是我国常规砂岩油藏最主要的开发方式,研究微观剩余油流动动态对于指导处于高含水阶段的水驱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微观玻璃模型驱替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微观剩余油特征参数定量表征方法,以"微观剩余油占据的孔喉数&qu... 水驱是我国常规砂岩油藏最主要的开发方式,研究微观剩余油流动动态对于指导处于高含水阶段的水驱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微观玻璃模型驱替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微观剩余油特征参数定量表征方法,以"微观剩余油占据的孔喉数"、"形状因子"、"油—岩石接触比"和"欧拉数"为特征参数,对微观剩余油进行了分类识别和定量统计,进而研究了水驱过程中微观剩余油的赋存状态和动态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以不同类型微观剩余油所占据孔隙的"平均孔隙半径"、"平均孔喉比"和"平均配位数"为特征参数,研究了微观剩余油的流动路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孔隙半径是决定簇状剩余油赋存的主控因素,孔喉比是形成多孔状剩余油的主控因素,而滴状微观剩余油分布的孔隙半径、孔喉比和配位数都更加宽泛,柱状和膜状剩余油分布的孔喉比和配位数也均较为宽泛;在非均质模型中,非均质性对簇状和多孔状微观剩余油流动动态起着主导作用,微观剩余油主要存在于孔喉半径较小的低渗区域,孔喉比和配位数的影响不大,而其他三类非连续相剩余油均在水驱过程中尤其是高含水阶段形成,并且多存在与水驱已波及区域,非均质性对其微观剩余油的流动动态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模型 微观剩余油 赋存状态 流动路径变化特征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Wiener过程的柱塞泵剩余使用寿命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南西康 高文科 +2 位作者 陈旭峰 孙天齐 冀宏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5-52,共8页
轴向柱塞泵作为液压系统的核心动力元件之一,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液压系统整体的工作状况,如果能掌握轴向柱塞泵剩余使用寿命的分布规律,可以为液压系统实施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为此,以轴向柱塞泵泄漏回油流量作为其性能退化指标,应用... 轴向柱塞泵作为液压系统的核心动力元件之一,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液压系统整体的工作状况,如果能掌握轴向柱塞泵剩余使用寿命的分布规律,可以为液压系统实施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为此,以轴向柱塞泵泄漏回油流量作为其性能退化指标,应用非线性Wiener过程构建其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模型。通过与柱塞泵实例寿命比较表明,具有随机效应幂函数结构的非线性Wiener过程模型预测结果,优于线性以及其他2种非线性Wiener过程模型,更接近轴向柱塞泵退化过程中的实际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柱塞泵 性能退化 非线性Wiener过程 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泄漏回油流量
下载PDF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下储层沉积微相及剩余油分布特点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一江 曾大乾 +2 位作者 李占良 席天德 阎梅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8-51,共4页
针对濮城油田东区 Es下2 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含水开发期水驱动用程度低的特点 ,对其储层沉积特征、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 Es下2 亚段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 ,骨架砂体为水道砂、水道间砂、前缘砂、... 针对濮城油田东区 Es下2 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含水开发期水驱动用程度低的特点 ,对其储层沉积特征、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 Es下2 亚段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 ,骨架砂体为水道砂、水道间砂、前缘砂、远砂坝。动态资料及油藏精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 ,流动单元的沉积微相与油层的水淹程度和地下剩余油的分布密切相关 :河道砂微相油层水淹严重 ,剩余油潜力较小 ;前缘砂和河道间微相油层水淹程度中等 ,剩余油潜力大 ;远砂坝微相油层水淹程度低 ,剩余油潜力中等。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 ,确定了 5种改善水驱效果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沉积微相 濮城油田 储层
下载PDF
基于VOF方法的水驱油藏孔隙尺度剩余油分布状态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魏祥祥 冯其红 +2 位作者 张先敏 黄迎松 刘丽杰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3-584,共12页
准确认识多孔介质内水驱剩余油的微观赋存状态对于改善高含水油田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水驱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对Volume of Fluid(VOF)方法验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追踪两相界面动态变化、再现微观渗流物理过程的优势,开展特高含水期... 准确认识多孔介质内水驱剩余油的微观赋存状态对于改善高含水油田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水驱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对Volume of Fluid(VOF)方法验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追踪两相界面动态变化、再现微观渗流物理过程的优势,开展特高含水期砂岩油藏物性条件、驱替方式对剩余油微观赋存特征和采收率的影响研究。通过分析典型孔隙结构的微观渗流特征和剩余油受力情况,揭示不同类型微观剩余油的动用机制和规律:水湿条件下驱替速度的增大和驱替方向的改变会使得微观剩余油分布较为分散且采收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油湿及高黏度比条件下毛管阻力、黏滞力较大,剩余油多以簇状和多孔状聚集分布,采出程度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 VOF方法 复杂多孔介质 两相流
原文传递
物理模拟融合油藏精细刻画法表征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
18
作者 林艳波 李军建 +3 位作者 程林松 方越 王一帆 杨亚琴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8,共14页
中国低渗透油藏分布广泛,其中大部分区块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并且由于剩余油类型及成因不明确导致采出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延长低渗透油藏稳产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井口生产资料和储层水驱前缘波及系数对油藏模型进行历史拟合,建立了特... 中国低渗透油藏分布广泛,其中大部分区块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并且由于剩余油类型及成因不明确导致采出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延长低渗透油藏稳产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井口生产资料和储层水驱前缘波及系数对油藏模型进行历史拟合,建立了特低渗油藏剩余油的精细刻画模型,并综合利用静动态物理模拟实验、生产资料动态分析等方法,明确了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成因及类型,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策略,最终在姬塬油田耿155区长1特低渗油藏进行了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油藏剩余油主要分为储层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导致的储层非均质型剩余油、局部储层注采不对应导致的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以及储层黏土矿物运移膨胀导致的欠注型剩余油,针对性挖潜后目标井组采出程度提高5.1%~12.4%。经现场应用后,预测原油累计采出量相比原始措施提高15.6%~37.3%,为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挖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中高含水期 剩余油 水驱冲刷实验 流管模型 欠注机理 挖潜对策
下载PDF
中国首个长期弃置深水油田二次开发技术创新与实践
19
作者 文星 王坤 +3 位作者 谢明英 冯沙沙 李黎 李威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0-617,共8页
中国首个长期弃置的深水油田由于二次开发面临复杂的技术难题和较低的经济效益等问题,成为难以动用的边际油田。通过GGRP(地球物理-地质-油藏-生产)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实践,盘活弃置油田,保障高产稳产。针对剩余油分布的不确定性、构造复... 中国首个长期弃置的深水油田由于二次开发面临复杂的技术难题和较低的经济效益等问题,成为难以动用的边际油田。通过GGRP(地球物理-地质-油藏-生产)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实践,盘活弃置油田,保障高产稳产。针对剩余油分布的不确定性、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及水下管汇限温等问题,克服了多项前沿技术难点。这些创新技术包括长期水驱关停油田的剩余油预测技术、复杂油藏的地质导向及精细描述技术、油藏管流耦合模型流动保障技术,成功指导了油田的二次开发,显著提升了油田的开发效果。结果表明:该油田初期产能跃居南海东部油田前三,实际含水上升趋势与方案设计基本一致,预计增加可采储量达259×10^(4)m^(3)。这一开拓性研究为长期弃置深水油田二次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该科技成果在同类油田的开发进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油田 长期弃置 二次开发 GGRP一体化技术 剩余油预测 超深探测地质导向 油藏管流耦合模型
下载PDF
特低渗小断块油藏流场调整实践与认识——以东北分公司油田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甘文军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9年第6期58-61,共4页
针对东北油气分公司特低渗小断块低品位油藏储量动用率低、开发成本高,难以形成效益开发的问题,开展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提出了流场立体调整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小断块油藏具有平面、层间、层内三种剩余油富集特... 针对东北油气分公司特低渗小断块低品位油藏储量动用率低、开发成本高,难以形成效益开发的问题,开展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提出了流场立体调整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小断块油藏具有平面、层间、层内三种剩余油富集特征及七种剩余油分布模式,水井分注、边外注水、注采调整、水井调驱等流场调整对策可实现不同剩余油分布模式中的流场立体调整。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场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低品位油藏的开发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品位油藏 特低渗 小断块 剩余油 调流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