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对井间储量动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禹 张宗辉 +3 位作者 邓晴阳 李正民 朱新春 郭瑞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3年第5期605-609,共5页
低渗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严重影响了油藏开发效果,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则储层动用程度越差。依据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机理,采用单相渗流的生产动态数据及试井解释资料,利用试井方法求得研究区的启动压力梯度,并建立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 低渗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严重影响了油藏开发效果,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则储层动用程度越差。依据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机理,采用单相渗流的生产动态数据及试井解释资料,利用试井方法求得研究区的启动压力梯度,并建立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相应关系。分析了典型反九点井组的注水井与边井及角井井间的驱动压力梯度变化特点,若得到注采排距过大,则在注采连线中点处的驱动压力梯度有可能小于启动压力梯度,在非主流线上驱动压力梯度就更小,从而导致无法建立有效的驱替系统,影响井间储量的动用。该方法采用定量分析低渗透油藏井间储量动用情况,为同类油藏确定井间剩余油分布及合理的井距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启动压力梯度 试井方法 剩余油 合理井距
下载PDF
非均质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稳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道泉 夏宝华 +1 位作者 张椿华 王洪琴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1年第2期48-51,共4页
濮城油田文 51断块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 ,油气分布受构造—岩性双重因素控制。断块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和井况损坏严重 ,导致了地质认识程度低 ,开发井网不完善 ,严重影响了区块的开发效果。为了改善区块开发水平 ... 濮城油田文 51断块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 ,油气分布受构造—岩性双重因素控制。断块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和井况损坏严重 ,导致了地质认识程度低 ,开发井网不完善 ,严重影响了区块的开发效果。为了改善区块开发水平 ,及时进行了构造落实、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等方面的研究。通过部署双靶定向井、侧钻井、更新井及实施油水井补孔、调驱、恢复等工艺技术 ,有效地挖潜了剩余油 ,实现了区块长期稳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非均质断块油藏 储层非均质 沉积微相 剩余油 稳产技术 高含水期
下载PDF
特高含水多油层油藏稳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3
作者 赵凤华 许志刚 +2 位作者 李振华 吕静 袁春华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2年第2期184-185,共2页
针对沙二下油藏构造复杂的特点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数值模拟 ,得出剩余油分布规律 ,应用多项技术充分挖潜剩余油 ;完善注采井网 ,解决层间矛盾 ,恢复水驱控制储量 ,提高开发效果。对生产油层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多油层油藏 稳产技术 研究 应用 剩余油 精细描述
下载PDF
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剩余油潜力定量评价 被引量:16
4
作者 付国民 马力宁 屈信忠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38-41,共4页
 在高含水期碎屑岩储层剩余油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剩余油饱和度、储量丰度、砂体类型、砂体位置、所处位置、连通状况、微构造形态、注水距离、射开完善程度、注采完善程度、渗透率变异系数等11项静态和生...  在高含水期碎屑岩储层剩余油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剩余油饱和度、储量丰度、砂体类型、砂体位置、所处位置、连通状况、微构造形态、注水距离、射开完善程度、注采完善程度、渗透率变异系数等11项静态和生产动态指标组成剩余油潜力评价因素集,并对各因素进行层次划分及权系数统计分析,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以M油田为例对复杂非均质油藏剩余油潜力进行定量评价,将A、B主力层各井组划分为Ⅰ~Ⅲ类潜力区,从而建立剩余油潜力分析量化模型,实现剩余油定性分析结果的定量化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潜力 影响因素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饱和度 储量丰度 砂体类型
下载PDF
稠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水平井开发调整 被引量:4
5
作者 万小迅 陆正元 +3 位作者 李廷礼 葛丽珍 廖新武 杨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36期9058-9063,共6页
秦皇岛32—6油田西区NmⅡ1砂体为稠油底水油藏,经过5年多的定向井开发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首先通过生产动态和生产测井分析油层水淹规律,然后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搞清油层中剩余... 秦皇岛32—6油田西区NmⅡ1砂体为稠油底水油藏,经过5年多的定向井开发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首先通过生产动态和生产测井分析油层水淹规律,然后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搞清油层中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先导试验水平井,先导试验井产量高、无水采油期长,证明以上剩余油分布研究是正确的。最后提出水平井整体加密挖掘NmⅡ1砂体稠油底水油藏井间剩余油的开发调整策略。实际生产证明,NmⅡ1砂体水平井开发调整是成功的,为同类油藏的开发调整提供了生产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6油田 稠油 底水 水淹 剩余油 水平井
下载PDF
水淹层解释在特高含水油田中的应用——哈萨克斯坦库姆克尔油田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智刚 阿布都艾尼 +2 位作者 刘旺东 潘国华 赵勋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5年第4期26-30,2,共5页
通过采用径向电阻率比较法、自然电位基线偏离法、自然电位与电阻率结合法、碳氧能谱与中子俘获测井等多种方法相互结合定性识别特高含水库姆克尔油田水淹层;并且利用C/O能谱测井与中子俘获测井计算含水饱和度,运用可动水饱和度和产水... 通过采用径向电阻率比较法、自然电位基线偏离法、自然电位与电阻率结合法、碳氧能谱与中子俘获测井等多种方法相互结合定性识别特高含水库姆克尔油田水淹层;并且利用C/O能谱测井与中子俘获测井计算含水饱和度,运用可动水饱和度和产水率划分水淹强度并对水淹层量化;依据水淹层解释的结果并结合水淹类型,对全油藏水淹层的平面展布及强度进行论述,同时从沉积微相、构造、注水强度和采液强度对水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依据水淹情况综合分析,确立了剩余油分布的特征,选定了下步挖潜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性识别 类型划分 强度分析 影响因素 剩余油分析
下载PDF
RMT和TMD-L在海拉尔油田的应用
7
作者 罗来军 赵广平 《石油仪器》 2011年第3期59-60,63,共3页
随着油田的开发,地下情况日趋复杂,剩余油监测技术在油田开发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RMT(Reservoir Monitor Tool)和TMD-L是确定套管井剩余油饱和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利用好该技术,准确评价剩余油分布,实时地调整开发方案,对油... 随着油田的开发,地下情况日趋复杂,剩余油监测技术在油田开发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RMT(Reservoir Monitor Tool)和TMD-L是确定套管井剩余油饱和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利用好该技术,准确评价剩余油分布,实时地调整开发方案,对油田的开发生产、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简要地介绍了RMT和TMD-L,并通过海拉尔的一口井的实例论述了两个项目在海拉尔油田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MT TMD—L 剩余油饱和度
下载PDF
水平井开采聚驱后侧积夹层剩余油的实验研究(英文)
8
作者 陈涛平 王丽丽 姜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4787-4792,4807,共7页
为了研究在水驱及聚驱的基础上,水平井-直井联合布井方式对提高侧积夹层采收率的影响情况,根据数模研究的注水方向和水平井起始及终止位置对采收率的影响,优选了侧积夹层水平井的布井位置研制了侧积夹层室内物理模型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 为了研究在水驱及聚驱的基础上,水平井-直井联合布井方式对提高侧积夹层采收率的影响情况,根据数模研究的注水方向和水平井起始及终止位置对采收率的影响,优选了侧积夹层水平井的布井位置研制了侧积夹层室内物理模型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直井注水井注-水平井采的实验方案,含水率下降了17%,采收率提高了4.99%;采用直井油井注-水平井采的实验方案,含水率下降了25%,采收率提高了4.83%;采用直井油水井合注-水平井采的实验方案提高侧积夹层采收率9.82%,;远离水井及油井的侧积体剩余油多,临近油井的侧积体剩余油少,直井水井与油井同时注高浓聚合物,水平井分段开采时侧积体1、2、3分别提高采收率1.73%、6.98%、5%.但水平井不能穿过侧积体4,否则总采收率会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积夹层 剩余油 水平井 聚驱 高浓聚驱
下载PDF
番禺油田群稠油油藏储集层构型特征及剩余油挖潜
9
作者 涂乙 戴建文 +4 位作者 杨娇 王亚会 王华 唐中昊 李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针对番禺油田群稠油油藏采出程度低、隔夹层发育、剩余油预测难等问题,亟需提高储集层构型解剖和预测精度。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自然伽马回返率和大数据统计技术,识别储集层3级、4级和5级构型界面,研究各级次夹层的分布模式,... 针对番禺油田群稠油油藏采出程度低、隔夹层发育、剩余油预测难等问题,亟需提高储集层构型解剖和预测精度。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自然伽马回返率和大数据统计技术,识别储集层3级、4级和5级构型界面,研究各级次夹层的分布模式,定量表征储集层构型单元砂体内部结构以及夹层的展布形态,分析剩余油赋存模式及其主控因素,厘清构型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中发育的3级斜交型前积夹层能延缓流体垂向渗流,4级叠置型水平夹层能阻止流体垂向窜流;剩余油运移能量和方向主要受3级夹层、4级夹层及韵律差异控制。利用低产低效井侧钻10口调整井,初期总产量为680.00 m~3/d,侧钻后日产油量为侧钻前的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禺油田群 稠油油藏 储集层 构型界面 隔夹层 定量识别 剩余油分布 挖潜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