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斯兰的国际体系观——传统理念、当代体现及现实困境 被引量:36
1
作者 刘中民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32,156,共29页
作者主要从伊斯兰传统政治理念出发,论述了伊斯兰国际体系观的内容及其现实困境,力求相对客观地理解伊斯兰与国际体系的关系。首先,伊斯兰的宗教共同体(乌玛)观念将超民族、超地域、超国家的"乌玛"作为政治共同体的理想原型,... 作者主要从伊斯兰传统政治理念出发,论述了伊斯兰国际体系观的内容及其现实困境,力求相对客观地理解伊斯兰与国际体系的关系。首先,伊斯兰的宗教共同体(乌玛)观念将超民族、超地域、超国家的"乌玛"作为政治共同体的理想原型,导致当代各种伊斯兰思潮均以重建"乌玛"为政治理想,并使伊斯兰世界的民族国家建构深受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矛盾的困扰,而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和伊斯兰世界分裂的现实使重建乌玛注定成为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其次,传统伊斯兰文化的真主主权观念,被当代伊斯兰主义发展成为反对国家主权的"伊斯兰国家"理论,并诉诸实行伊斯兰教法、重建政教合一伊斯兰国家的政治实践,导致伊斯兰国家宗教与世俗的矛盾冲突并破坏国家政治稳定,同时也加剧了伊斯兰国家与现行国际体系的矛盾。最后,崇尚和平、平等、中正构成了伊斯兰教的核心价值观,但伊斯兰的传统"圣战"观对后世影响至深,它在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的运用具有其正当性,但宗教极端主义对圣战的扭曲和滥用,既加剧了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内部冲突,也加剧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对抗,并为西方妖魔化伊斯兰教攫供了口实。伊斯兰与现行国际体系关系的调整是影响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因素,伊斯兰世界和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伊斯兰与国际体系和谐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 国际体系 宗教共同体观念 真主主权观 圣战观
原文传递
活态宗教遗产地与宗教社区的认知与保护——以五台山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贾丽奇 邬东璠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5-78,共4页
从活态宗教遗产的概念与属性出发,分析活态宗教遗产保护的关键因素,以及宗教社区在活态宗教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并以五台山文化景观为例,分析其"活态"特性、分析宗教社区在五台山宗教文化景观价值形成和传承中发挥的作用,以及... 从活态宗教遗产的概念与属性出发,分析活态宗教遗产保护的关键因素,以及宗教社区在活态宗教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并以五台山文化景观为例,分析其"活态"特性、分析宗教社区在五台山宗教文化景观价值形成和传承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遗产保护和宗教社区的当代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提出在宗教社区和遗产保护社区之间建立对话互信,并加强宗教社区的能力建设,就宗教社区参与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合作机制和遗产教育展开专项研究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宗教遗产地 活态 宗教社区 五台山
下载PDF
东南亚妈祖的图像及其形象异化
3
作者 陈波源 《妈祖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5-24,共10页
在妈祖文化中,妈祖图像在中国传统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和地位,经历了从早期“人”的形象到晚期“神”性特征的转变。而作为一种海外华人世界的共同信仰,妈祖图像在东南亚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异化,特别是在越南、菲律宾和新加坡... 在妈祖文化中,妈祖图像在中国传统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和地位,经历了从早期“人”的形象到晚期“神”性特征的转变。而作为一种海外华人世界的共同信仰,妈祖图像在东南亚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异化,特别是在越南、菲律宾和新加坡的华人社区中,当地宗教环境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这些图像的异化过程中。这些异化现象不仅反映了南洋华人社区的务实性群体特征,也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通过对妈祖图像和形象在东南亚异化过程的分析,文章认为该过程实际上是早期南洋华人在面对文化差异时,通过宗教融合实现社会融入和文化传承的一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妈祖文化 图像学 东南亚文化传播 宗教融合 华人社区
下载PDF
当代印度妇女财产权法规考察--从殖民时期到后殖民时期的历时演进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义华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1-103,共13页
印度妇女为争取财产权与保守势力进行了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收效甚微。由于宗教的多样性,印度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部统一的具有强制性的民法。每个宗教社区都有基于各自习俗与惯例的权属人法,而各个部落的物权法则受制于更为古老... 印度妇女为争取财产权与保守势力进行了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收效甚微。由于宗教的多样性,印度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部统一的具有强制性的民法。每个宗教社区都有基于各自习俗与惯例的权属人法,而各个部落的物权法则受制于更为古老的习俗。更为复杂的是,印度采取联邦体制,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物权问题上的规定并不一致,邦政府可以按照自己的权属人法执行裁决。除少数例外情况,印度的各级法院一般拒绝以联邦宪法的标准来衡量各个不同社区的权属人法,更不愿意推翻明显的违宪行为,以避免宗教、民族以及地域冲突,引发不必要的困扰。这些都决定了印度妇女要取得平等的财产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妇女 财产权 教派 部落 平权
原文传递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占彪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55-58,共4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体现,不仅表明了党的宗教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还赋予了宗教工作新的内...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体现,不仅表明了党的宗教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还赋予了宗教工作新的内涵,为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宗教、准确而科学地判定我国宗教发展的历史方位开辟了新的视域,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将会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界人士 信教群众积极作用
下载PDF
合理运用宗教资源 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 被引量:1
6
作者 许光中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51-55,共5页
宗教是城市社区中客观存在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社会资源,我们在进行城市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合理地开发和运用这种资源,特别是开发和运用宗教具有的引导、劝导人向善、心理调适、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社会认同、文化传承、社会交往等功能,... 宗教是城市社区中客观存在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社会资源,我们在进行城市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合理地开发和运用这种资源,特别是开发和运用宗教具有的引导、劝导人向善、心理调适、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社会认同、文化传承、社会交往等功能,对我们加快城市和谐社区的建设,解决社区中的民族问题,打造独特的地标景观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宗教资源 社区建设
下载PDF
被捍卫的习惯:哈代《神魂颠倒的传教士》的共同体意识
7
作者 易永谊 罗甜甜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69-74,共6页
小说《神魂颠倒的传教士》是哈代探索乡村世界悲剧根源的一次早期尝试。面对村民们的走私贩酒,传教士与缉私队代表各自共同体进行父权式训诫,试图剥夺乡村平民的传统习惯。同时,作为两种外来共同体的代表,传教士与缉私队内部又发生各自... 小说《神魂颠倒的传教士》是哈代探索乡村世界悲剧根源的一次早期尝试。面对村民们的走私贩酒,传教士与缉私队代表各自共同体进行父权式训诫,试图剥夺乡村平民的传统习惯。同时,作为两种外来共同体的代表,传教士与缉私队内部又发生各自的妥协与动摇。因此,小说借着牧师的爱情追求、缉私队的围剿等喜剧性情节,展现乡村共同体为捍卫自然习惯的斗争,但是最后女主人公放弃走私,远离家乡并嫁给传教士,即代表着乡村共同体终被规训的悲剧宿命。此后的小说结局重订,虽揭示哈代在肯定乡村平民的反叛权力,却呈现一种与当时英国“不合时宜”的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信仰 王权训诫 乡村传统 共同体意识 平民习惯
下载PDF
恢复性司法中国化的基础性困境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琪 程程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5期70-72,共3页
在西方国家,社区文化和人们的宗教信仰为恢复性司法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虽然恢复性司法这一全新的司法理念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相契合,但深入分析我国具体的社会环境后不难发现,无论是在传统的"乡土中国&qu... 在西方国家,社区文化和人们的宗教信仰为恢复性司法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虽然恢复性司法这一全新的司法理念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相契合,但深入分析我国具体的社会环境后不难发现,无论是在传统的"乡土中国"还是在当代中国,都存在实现恢复性司法中国化的阻力。恢复性司法的中国化进程必定困难重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性司法 宗教信仰 社区建设
下载PDF
谈宗教信仰对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田丽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54-156,共3页
东方舞蹈文化与西方舞蹈文化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其原因之一是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从宗教信仰的视角,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揭示了东西方舞蹈文化内容上的追求和形式上的表现动因。
关键词 宗教信仰 群体与个体 实在与虚幻
下载PDF
论人与上帝的义务关系——在康德的义务论体系与道德宗教之间
10
作者 叶骏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22年第2期194-211,共18页
在康德哲学中,人关于非人类存在者的义务问题一直游离于义务论体系外,其中人和上帝的义务关系更为复杂,该问题跨越了康德义务论体系和道德宗教体系。本文将论述,在康德哲学中,人对上帝不存在任何义务。但不存在义务并非完全断绝了人和... 在康德哲学中,人关于非人类存在者的义务问题一直游离于义务论体系外,其中人和上帝的义务关系更为复杂,该问题跨越了康德义务论体系和道德宗教体系。本文将论述,在康德哲学中,人对上帝不存在任何义务。但不存在义务并非完全断绝了人和上帝的关系,人和上帝的义务关系在于,无论是个体还是族群,我们都应当把我们的义务认作上帝的命令。这种应当在个体层面被体现为不断追求道德增益的不完全义务,而在族群层面被体现为通过上帝诫命建立起道德宗教信仰的特殊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义务 神圣诫命 特殊的义务 伦理共同体 至善
原文传递
从神权到帮权:建筑空间媒介的权利生产——以新加坡天福宫为例
11
作者 李俐 张恒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36,共8页
妈祖庙宇在近代新加坡华人社会中不仅是信仰的祭祀空间,也是最高的帮权机构。以新加坡天福宫为考察对象,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解析天福宫从“神权”中心转变到“帮权”与“神权”双中心的过程,并根据福柯的空间规训理论,通过对... 妈祖庙宇在近代新加坡华人社会中不仅是信仰的祭祀空间,也是最高的帮权机构。以新加坡天福宫为考察对象,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解析天福宫从“神权”中心转变到“帮权”与“神权”双中心的过程,并根据福柯的空间规训理论,通过对天福宫建筑空间的形态、空间的多功能性以及室内装饰和楹联匾额的分析,讨论“帮权”与“神权”的运作机制,认为天福宫作为权力的空间媒介,联结了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文化习俗、经济、教育、政治等社会要素,从而维护了新加坡华人社会的稳定,帮助华人在移民地谋求生存与发展,对新加坡华人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媒介 新加坡天福宫 建筑空间 神权 帮权
下载PDF
Teaching Religious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Adolescents'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Religious Education and School Community in Adolescents' Lives 被引量:1
12
作者 Marios Koukounaras Liagkis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6年第2期121-133,共13页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findings of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n action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upportive role of the school in adolescents' lives, whereby Religious Education's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al and emotio...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findings of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n action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upportive role of the school in adolescents' lives, whereby Religious Education's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11-15) is combined with the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offered by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research commenced in 2012 and is now in its third "year. The project is based on an intervention at a high school in an impoverished suburb of Athens and researches educational practices through interpretative-ethnographic methods. The researcher has attempt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design of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s is effective not only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but also on inter-communication and "connectedness" between the members of the learning community. The findings so far indicate a correlation between adolescents' emotion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the school's approach to knowledge and learning methods, specifically in Religious Education classes. It is fair to say, however, that there exist ethnic, social and family components that a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a sense of"connectedness" within the school although at the same time Religious Education as a subject is, however, found to be positively related to learning community atm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igious Education well being action research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community
下载PDF
乡村混合门宦宗教社区中的寺坊结构及变迁——关于宁夏黑虎沟村的宗教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强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114-120,共7页
派别意识和地理区隔是形成寺坊隶属结构的两大主因。在全球化、社会改革、教育普及、人口流动和媒体宣传等因素的影响下,西北农村伊斯兰教寺坊结构开始变化,人们的自主意识增强,教派观念淡化,村落行政权力下降,寺坊成为村民重要的交往... 派别意识和地理区隔是形成寺坊隶属结构的两大主因。在全球化、社会改革、教育普及、人口流动和媒体宣传等因素的影响下,西北农村伊斯兰教寺坊结构开始变化,人们的自主意识增强,教派观念淡化,村落行政权力下降,寺坊成为村民重要的交往和互动空间。乡村宗教获得了自由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世俗化、教育式微、寺坊人口下降、活动和号召力减弱、阿訇供养隐忧等困境。伊斯兰文化的传承、读书与念经的关系、寺坊人口的保持和稳定、新的宗教思潮的应对、宗教资源的分配、宗教社区的吸引力及其功能和角色等问题,将是未来农村伊斯兰教面临的较为紧迫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社区 寺坊结构 伊斯兰教 宁夏西吉
下载PDF
上海代天宫:新都市生活中的宗教社群形式
14
作者 何善蒙 盧涵 《中国俗文化研究》 2018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宗教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伴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而不斷為人提供新的形式的精神歸宿。現代社會轉型,是社會發展史上最大形式的變革,傳統宗教在當前社會中面臨了諸多的挑戰,宗教似乎有一種離世俗生活...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宗教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伴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而不斷為人提供新的形式的精神歸宿。現代社會轉型,是社會發展史上最大形式的變革,傳統宗教在當前社會中面臨了諸多的挑戰,宗教似乎有一種離世俗生活越來越遠的趨勢,@似乎也就是馬克斯·韋伯所謂的'世界的解魅'。當然,按照韋伯的說法,與'解魅'的過程相適應的是,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其影響力逐漸削減並最終集中地表現在個人信仰層面,屬於私人領域。那麼,在私人的領域,在信仰的層面,現代宗教又將會以何種形式繼續發揮其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本文以上海代天宮為例,呈現了一種在都市生活氛圍下的新的宗教社群形式,認為@種社群形式的宗教信仰形式,可能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為現代人的宗教生活提供一種新的嘗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代天宫 都市生活 宗教社群
原文传递
帝国晚期汉口祭祀特征研究
15
作者 刘剀 龚翔 《南方建筑》 2011年第1期68-71,共4页
通过对帝国晚期汉口祭祀状况的研究,可以发现汉口在祭祀上具有与传统市镇迥异的鲜明特点。具体而言,城市中与农业有关的祭祀大大弱化,宗族祭祀淡化,与工商业有关的行业保护神与财神崇拜非常盛行,寺观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他乡神祇融入... 通过对帝国晚期汉口祭祀状况的研究,可以发现汉口在祭祀上具有与传统市镇迥异的鲜明特点。具体而言,城市中与农业有关的祭祀大大弱化,宗族祭祀淡化,与工商业有关的行业保护神与财神崇拜非常盛行,寺观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他乡神祇融入城市祭祀圈,会馆的多神祭祀越来越常见等一系列特征。这种状况是与汉口发达的工商业特征与移民社会特征相适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晚期 汉口 祭祀 寺观 移民社会
下载PDF
网络社会的兴起与宗教的变迁
16
作者 徐玲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6年第10期105-107,共3页
国际互联网于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出现,迅速发展并覆盖全球,其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网络技术越来越融入日常生活,并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基于互联网而形成的网络宗教使宗教的传播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界,在网络世界中... 国际互联网于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出现,迅速发展并覆盖全球,其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网络技术越来越融入日常生活,并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基于互联网而形成的网络宗教使宗教的传播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界,在网络世界中构建了一个"虚拟教会",最终引起了宗教在这个"缺场交往"空间中的全球化、个体化,并建构了宗教群体认同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宗教变迁 虚拟社区 公共领域 群体认同
下载PDF
Religious Education for Effective Ministry: Confronting Leadership Challenges in One Beloved Community
17
作者 Remi Alapo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7年第9期485-492,共8页
Rev. Smith has been appointed to be the pastor of First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FUMC). With the appointment, it comes a specific instruction that the church must be "turned around," and it was Rev. Smith's respo... Rev. Smith has been appointed to be the pastor of First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FUMC). With the appointment, it comes a specific instruction that the church must be "turned around," and it was Rev. Smith's responsibility to make it happen. FUMC has been in decline for many year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several pastors. Rev. Smith is black and the congregation is predominately Caucasian and elderly, with longtime members who have stayed on because "this is their church." Rev. Smith comes to the church bringing her experience, energy, and vision. This appointment is a cross-racial cross-cultural appointment, which is part of her denomination's mandate for the future, as it places pastors that reflect the diversity of the surrounding community in churches that do not currently look like the community around them. Currently FUMC does not interact with the community--it does ministry "to" the community but not "with it." Therefore, from the beginning, Rev. Smith knew that her job would not be easy. She accepted the appointment believing that a "new wind" must blow through the church bringing forth spiritual revival. She now faces a crucial issue in the church, which she feels is in a make or break situation. First United Methodist is located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FUMC has been in this city for 133 years but has been at this site for 83 years. Originally, the neighborhood consisted of predominately white, blue-collar workers, but has since transitioned into a neighborhood community of mostly African Americans, Caribbean Blacks, and Hispanics. When the church was fwst built in this neighborhood and for many years after that, both consisted of white blue-collar workers. As the neighborhood began to change, no efforts were made to develop new programs or a more inclusive worship to include the growing diversity. The lines are drawn; Rev. Smith knows it but she is determined to turn First Church United around. As she has said before in conversations with the church, "God called me into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ce relations church leadership religious education ministry Christian education organizationmanagement conflict resolution church growth diversity in ministry beloved community LEADERSHIP
下载PDF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宗教信仰”和“黑人社群”的双重性书写
18
作者 谢梅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16-20,共5页
非裔美国女作家玛雅·安吉洛的自传性作品《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记录了被"邮寄"到美国南方乡镇生活的黑人女孩玛格丽特的人生早期历程。在传统黑人文学中,宗教信仰和黑人社群一向被身处磨难或绝望中的黑人女性视为重... 非裔美国女作家玛雅·安吉洛的自传性作品《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记录了被"邮寄"到美国南方乡镇生活的黑人女孩玛格丽特的人生早期历程。在传统黑人文学中,宗教信仰和黑人社群一向被身处磨难或绝望中的黑人女性视为重要的精神支柱和被拯救的希望之光。但在安吉洛的本部作品中,这些无形力量一方面充当着黑人女性构建成熟认知观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却有意或无意地抑制着黑人女性成长的达成,彰显其在黑人女性特殊生存环境中的双重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雅·安吉洛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 宗教信仰 黑人社群
下载PDF
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现状调查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雪梅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5-111,共7页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和分析了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的现状。近年来,区内藏传佛教复兴的趋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对宗教的需要程度明显更高。在世俗化趋势下,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主要集中在生老病...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和分析了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的现状。近年来,区内藏传佛教复兴的趋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对宗教的需要程度明显更高。在世俗化趋势下,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主要集中在生老病死等人生事务上,民俗信仰的成分很大。它能解决的不是社会发展,而主要是通过补偿、整合和世俗干预等机制来解决个体精神和心理层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藏区 藏传佛教现状 社区参与 世俗化
原文传递
西方人类学界万物有灵论研究述评 被引量:3
20
作者 杜树海 《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7-134,M0006,共19页
万物有灵论于1871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是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万物有灵论即关于“灵性存在”的一般信仰,牵涉生物的灵魂与其他精灵、神灵。继泰勒之后,朗格、马雷特对万物有灵论进行了深入推进与修... 万物有灵论于1871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是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万物有灵论即关于“灵性存在”的一般信仰,牵涉生物的灵魂与其他精灵、神灵。继泰勒之后,朗格、马雷特对万物有灵论进行了深入推进与修正批评。20世纪90年代,德斯科拉、卡斯特罗等人基于南美印第安人的相关研究,重新定义万物有灵论为一种本体论类型,即人们认同自身与他者在内里(灵魂)相同、相通,而外身(肉体)存在差异、区分。随后,这种所谓的新万物有灵论研究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域与其他学科。新旧万物有灵论的转换,实质是其由一种泛化的“宗教性”转向区域化、实体化的“本体论”,见证了人类学学科内部的一种重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物有灵论 宗教性 本体论 西方人类学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