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太湖底泥疏浚对氮磷营养物释放过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刘德启 李敏 +3 位作者 朱成文 顾钧 江飞 由文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21-525,共5页
通过模拟太湖底泥疏浚,研究了不同水土比与不同环境因素条件下,底泥中氮、磷等营养物的释放规律与较长时期的模拟疏浚环境效果。结果表明,底泥中细小颗粒物、较高的水温、置水和厌氧条件等是促进底泥中磷释放的主要环境因素。从模拟太... 通过模拟太湖底泥疏浚,研究了不同水土比与不同环境因素条件下,底泥中氮、磷等营养物的释放规律与较长时期的模拟疏浚环境效果。结果表明,底泥中细小颗粒物、较高的水温、置水和厌氧条件等是促进底泥中磷释放的主要环境因素。从模拟太湖底泥的淤积现状上看,以平均模拟疏浚深度为25cm环境效果最佳,在沉积物粒度较细的湖区,可以适当加深;底泥疏浚应在冬季等水温低的季节进行,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其中营养物向上覆水体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底泥疏浚 氮、磷营养物释放 评价
下载PDF
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勇 严过房 +3 位作者 董运常 汪晓丽 王佳嵩 罗伟聪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10期116-120,130,共6页
底泥是自然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重要蓄积库,氮磷的释放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及污染会产生重要影响。综述了水体底泥氮磷释放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了水体底泥氮磷释放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 底泥 氮、磷释放 影响因素 控制
下载PDF
污泥浓度对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温沁雪 薛莲 陈志强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03-106,共4页
为了较全面地了解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溶出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氮、磷)的释放特性,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二沉污泥在60 h的水解酸化过程中有机物、氮、磷的释放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污泥浓度越高,污泥溶出物质的绝对量越大,而单位VSS的贡... 为了较全面地了解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溶出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氮、磷)的释放特性,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二沉污泥在60 h的水解酸化过程中有机物、氮、磷的释放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污泥浓度越高,污泥溶出物质的绝对量越大,而单位VSS的贡献量则较小。综合比较,污泥浓度为15 000 mg/L时,水解释放的氨氮和正磷酸盐量相对较少,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单位释放量相对较高,即在提供较多产酸基质的同时,带来的氮、磷负荷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水解 磷释放 有机物溶出
原文传递
竹银水库库底氮磷营养盐释放潜力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陈纯 刘红涛 +3 位作者 吴孟李 丘露 黄军如 胡韧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01-1705,共5页
竹银水库是珠海新建的目前最大的对澳门供水水库,总库容达4 500×104m3。氮和磷是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要限制性营养元素,氮、磷的供应很大程度决定着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和有机质的微生物循环,而水体氮、磷营养盐的一个重要... 竹银水库是珠海新建的目前最大的对澳门供水水库,总库容达4 500×104m3。氮和磷是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要限制性营养元素,氮、磷的供应很大程度决定着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和有机质的微生物循环,而水体氮、磷营养盐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沉积物,即底泥。以竹银水库蓄水前库内不同区域的底泥为对象,对水库内代表不同区域的10个位点底泥进行采样,通过水库蓄水模型装置,模拟无氧条件下各区域底泥在蓄水后短期内向上覆水体释放氮、磷营养盐的情况,并对释放到水体中的总氮、总磷进行2天一次的定期监测,评估该水库底泥氮、磷营养盐的释放潜力。结果表明:竹银水库库底氮、磷营养盐的释放存在空间差异,农业种植区和畜牧养殖区附近的采样点具有较大的总氮和总磷释放潜力;各采样点的总氮平均释放潜力达15 g·m-3,总磷平均释放潜力达30 mg·m-3,磷释放的风险远低于氮,磷仍将是竹银水库最主要的限制性营养元素;预计该水库在蓄水后10 d内最多可释放近1.7×105kg的氮和1.5×103kg左右的磷,按满库容计算,则底泥营养盐的释放使水库水体氮、磷营养盐质量浓度分别提高4.25 mg·L-1和0.038 mg·L-1。建议对不同区域性质的底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对农业种植区与牲畜养殖场区域的底泥应以清淤为主,对于其他区域可采取底泥覆盖等技术降低其营养盐释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银水库 底泥 磷释放 水质管理
下载PDF
酸碱性调节对混合污泥氮磷释放及回收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和义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11年第5期85-89,共5页
在pH值分别为3.0和10.0的条件下,以不调节pH值作对比,研究了10~15℃下混合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NH3-N和PO43--P的释放规律,并对鸟粪石法回收氮磷做了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强碱能够促进NH3-N大量释放,第10天时其释放量接近最大16.80 mg/g... 在pH值分别为3.0和10.0的条件下,以不调节pH值作对比,研究了10~15℃下混合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NH3-N和PO43--P的释放规律,并对鸟粪石法回收氮磷做了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强碱能够促进NH3-N大量释放,第10天时其释放量接近最大16.80 mg/g[TS],pH值为3.0可抑制氨氮的释放。与NH3-N相反,PO43--P的释放量大小为pH值为3.0>空白>pH值为10.0,酸性条件反应12 d时其释放量接近最大,为8.52 mg/g[TS]。宜选用酸性条件反应12 d作为鸟粪石回收的最佳条件,但因Ca2+对鸟粪石形成的严重干扰,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将其去除后才能有利于鸟粪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污泥 酸碱性调节 氮磷释放 鸟粪石
下载PDF
超声波控藻对氮磷释放及水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谭啸 顾惠卉 +2 位作者 段志鹏 李聂贵 纪艳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71-1376,共6页
为探究超声波控藻的底泥氮磷释放过程与水质恶化风险,本研究从太湖梅梁湾采集泥样、水样和藻样,采用低频超声波(35k Hz,0.035W/mL)处理不同对象(泥体系:底泥和水;藻体系:微囊藻和水;泥藻体系:底泥、微囊藻和水),分析底泥与藻细胞的氮磷... 为探究超声波控藻的底泥氮磷释放过程与水质恶化风险,本研究从太湖梅梁湾采集泥样、水样和藻样,采用低频超声波(35k Hz,0.035W/mL)处理不同对象(泥体系:底泥和水;藻体系:微囊藻和水;泥藻体系:底泥、微囊藻和水),分析底泥与藻细胞的氮磷释放贡献率及水质变化过程.结果显示,20min内超声处理不会造成底泥氮磷的显著释放,40min后会造成底泥氮磷大量释放和藻细胞破裂.比较3个体系的水质参数变化过程后得知底泥比藻细胞的氮磷释放贡献率更大.超声处理对CODMn和TN有一定的削减效果,泥体系和泥藻体系在超声波作用后溶解性氮以氨氮和硝氮为主.为降低水质恶化风险,建议超声波控藻采用适当的超声强度进行短时间处理,避免底泥氮磷大量释放和藻细胞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超声波 底泥 氮磷释放 水质安全
下载PDF
基于氮磷释放的水稻灌区塘堰湿地底泥净化能力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万玉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7-801,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塘堰湿地底泥氮磷的释放情况,为稻田排水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湿地作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北省漳河灌区两处理化性质较接近的典型塘堰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柱形管槽静态模拟不同水深处理下底泥氮磷释放对上覆... 【目的】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塘堰湿地底泥氮磷的释放情况,为稻田排水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湿地作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北省漳河灌区两处理化性质较接近的典型塘堰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柱形管槽静态模拟不同水深处理下底泥氮磷释放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结果】水流扰动会加速底泥中磷的释放。不稳定的水—泥环境以及溶解氧含量会影响微生物生长及硝化/反硝化作用的进行,良好的好氧—厌氧根区环境对于保持湿地的净化能力非常重要。不同的水质指标的净化,其适宜的湿地水深是不同的,底泥在25、45cm水深条件下,分别对上覆水中总氮、总磷浓度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结论】应根据不同的湿地、水质以及净化需求,确定最优的水稻灌区塘堰湿地水深,当底泥中营养物质富集到一定程度时,有可能形成二次污染,周期性的疏浚对于保证湿地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灌区 塘堰湿地 底泥 水体净化 氮磷释放
下载PDF
生物炭覆盖处理对受污染河流沉积物中氮磷释放的阻控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齐国翠 许仁智 +2 位作者 刘旭辉 曾亭婷 黄秀棉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56,共8页
为明确生物炭覆盖对污染河流沉积物中氮磷释放的阻控效果,选取宜州本地甘蔗制糖尾渣为原料制备甘蔗渣生物炭(BBC),通过室内覆盖试验,研究不同BBC覆盖量对本地矿区受污染河流沉积物中氨氮、硝态氮和总磷释放的阻控作用,并建立释放动力学... 为明确生物炭覆盖对污染河流沉积物中氮磷释放的阻控效果,选取宜州本地甘蔗制糖尾渣为原料制备甘蔗渣生物炭(BBC),通过室内覆盖试验,研究不同BBC覆盖量对本地矿区受污染河流沉积物中氨氮、硝态氮和总磷释放的阻控作用,并建立释放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BBC覆盖处理对沉积物中氨氮、硝态氮和总磷阻控效率随覆盖量增加而提高。覆盖量为0.5 kg·m^(-2)时对氨氮、硝态氮和总磷释放阻控效率均超过50%,覆盖量为1.0 kg·m^(-2)时增至最大,分别达到78.98%、74.23%和63.91%。试验建立了氮磷释放动力学模型,R~2均大于0.8,能较满意地反映BBC覆盖处理沉积物中氨氮、硝态氮和总磷的释放动力学特征。以上结果说明在一定条件下BBC覆盖对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有较好的阻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沉积物 氮磷释放 甘蔗渣生物炭 阻控效率 释放动力学
下载PDF
温度和p H对土壤中氮磷释放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海虹 《能源环境保护》 2019年第4期25-27,36,共4页
以潘北煤矿塌陷地土壤为试验对象,采用模拟实验分析了采煤塌陷地土壤中氮、磷的释放规律,考察了温度和pH对土壤中氮、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氮、磷的释放量在释放初期较大,随释放过程逐渐变小,并在释放后期出现负值;温度变化对... 以潘北煤矿塌陷地土壤为试验对象,采用模拟实验分析了采煤塌陷地土壤中氮、磷的释放规律,考察了温度和pH对土壤中氮、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氮、磷的释放量在释放初期较大,随释放过程逐渐变小,并在释放后期出现负值;温度变化对土壤中氮的释放影响较大,氮释放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强,且30 ℃条件下的释放量明显高于20 ℃和10 ℃条件下的释放量;温度变化对土壤中磷的释放影响不显著;pH对土壤中氮、磷释放的影响较大,氮、磷释放量顺序为:碱性>酸性>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地 氮、磷释放 PH值 温度
下载PDF
不同底泥稳定剂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宁 柴晓利 《山东化工》 CAS 2018年第1期146-151,共6页
河道污染底泥原位处理是一种高效、经济、便捷的处理方法。本研究以河道底泥和上覆水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底泥、底泥+硝酸钙、底泥+过氧化钙、底泥+1∶1硝酸钙和过氧化钙、底泥+EM菌剂对于河道底泥氮磷释放抑制和上覆水体改善效果。研... 河道污染底泥原位处理是一种高效、经济、便捷的处理方法。本研究以河道底泥和上覆水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底泥、底泥+硝酸钙、底泥+过氧化钙、底泥+1∶1硝酸钙和过氧化钙、底泥+EM菌剂对于河道底泥氮磷释放抑制和上覆水体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空白底泥相比,实验组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抑制底泥氮磷释放,促进上覆水体水质改善。但由于受温度、光照和底泥扰动不同,添加底泥稳定剂对于不同深度上覆水体修复情况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水体 河道底泥 稳定剂 氮磷释放
下载PDF
上海市郊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0
11
作者 胡雪峰 高效江 陈振楼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6-70,共5页
上海市郊河流底泥有很高的氮、磷负荷。为了研究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取一定量的新鲜底泥在室内进行通气和厌气培养试验;同时,用鱼塘底泥作对照。结果表明:(1)厌气条件下,底泥NH3-N释放速率和释放量高于通气条件,培养液NH3-N可在较长时... 上海市郊河流底泥有很高的氮、磷负荷。为了研究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取一定量的新鲜底泥在室内进行通气和厌气培养试验;同时,用鱼塘底泥作对照。结果表明:(1)厌气条件下,底泥NH3-N释放速率和释放量高于通气条件,培养液NH3-N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峰值水平;通气条件下,由于硝化作用较强,培养液NH3-N含量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2)厌气条件下,底泥水溶态磷的释出量远远高于通气条件。厌气条件下释放的正磷酸盐大部分源自Fe-P的还原解吸。(3)受疏浚影响的河流底泥氮、磷释放潜力明显减弱;(4)鱼塘底泥氮、磷释放量高于河流底泥,但其氮、磷负荷却并非最高,这与其含有大量的易降解性有机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底泥 沉积物 氮磷释放 NH3-N 河流污染 正磷酸盐 上海
下载PDF
漳泽水库底泥氮磷释放过程及污染控制方案
12
作者 王旭艳 《山西水利科技》 2022年第1期29-32,共4页
通过分析漳泽水库底泥中总氮、总磷的释放过程,表明底泥作为漳泽水库的内源污染源严重影响水库的水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底泥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漳泽水库内源污染控制建议方案,以求为促进漳泽水库水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 通过分析漳泽水库底泥中总氮、总磷的释放过程,表明底泥作为漳泽水库的内源污染源严重影响水库的水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底泥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漳泽水库内源污染控制建议方案,以求为促进漳泽水库水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氮磷释放过程 污染治理方案
下载PDF
不同缓释肥施用比例对桃树-大豆间作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丁志磊 李元 +1 位作者 蒋翔 祖艳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1-305,共5页
针对滇池流域坡耕地不合理施肥、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大的现状,试验通过在滇池流域桃树-大豆间作模式下施用不同比例的缓释肥(处理Ⅰ(2/3缓释肥+1/3复合肥)、处理Ⅱ(全部施用缓释肥)、CK(全部施用复合肥)),对在自然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进行... 针对滇池流域坡耕地不合理施肥、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大的现状,试验通过在滇池流域桃树-大豆间作模式下施用不同比例的缓释肥(处理Ⅰ(2/3缓释肥+1/3复合肥)、处理Ⅱ(全部施用缓释肥)、CK(全部施用复合肥)),对在自然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进行了采样与分析,研究了不同比例缓释肥施用对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量的影响;同时,通过定期对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研究了施用不同比例的缓释肥对土壤养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处理Ⅰ与处理Ⅱ的总氮流失量分别削减了16.77%和24.99%,铵氮流失量分别削减了24.65%和29.74%,硝氮流失量分别削减了16.06%和30.42%,总磷流失量分别削减了31.51%和34.60%。随着时间的推移,全部施用缓释肥可以使0—20cm和20—40cm 2个土层的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因此,在桃树-大豆间作模式中,施用缓释肥显著降低了氮、磷流失量,并提高了土壤中养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系统 缓释肥 氮磷流失 土壤养分
下载PDF
Effects of 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and N Source on Plant Growth and N and P Uptake by Tomato Grown on Calcareous Soils 被引量:9
14
作者 Xiaohui FAN Shouan ZHANG +3 位作者 Xiaodan MO Yuncong LI Yuqing FU Zhiguang LIU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027-1036,共10页
Introducing specific microorganisms into the soil ecologic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improving nutrient use efficiency.Two po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he greenhouse from December 3, 2012 to January ... Introducing specific microorganisms into the soil ecologic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improving nutrient use efficiency.Two po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he greenhouse from December 3, 2012 to January 25, 2013(Experiment 1) and March 11 to April 23, 2013(Experiment 2)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nitrogen(N) source and inoculation with 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 on plant growth and N and phosphorus(P) uptake in tomato(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grown on calcareous soils from South Florida, USA.Treatments included urea, controlled release urea(a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CRF) each at low and high N rates and with or without inoculation of PGPR.A mixture of PGPR strains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IN937 a and Bacillus pumilus T4 was applied to the soil during growing periods of tomato.Treatments with PGPR inoculation increased plant height compared to treatments without PGPR in both experiments.Inoculation with PGPR increased shoot dry weight and shoot N uptake for the same N rate and N source.In both experiments, only at high N rate, CRF and urea treatments with PGPR had significantly(P < 0.05)greater shoot biomass than those without PGPR.Only at high N rate, CRF treatment with PGP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hoot N uptake by 39.0% and 10.3% compared to that without PGPR in Experiments 1 and 2, respectively.Meanwhile, presence of PGPR in the soil increased shoot P uptake for all treatments in Experiment 1 and for most treatments in Experiment 2.In Experiment 1, only at low N rate, CRF treatment with PGP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hoot P uptake compared with that without PGPR.In Experiment2,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hoot P uptake by inoculation of PGPR was only observed in CRF treatment at high N rate.Results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inoculation with PGPR may increase plant growth and N and P uptake by tomato grown on calcareous soils.However, the effect of PGPR varied and wa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N source, N rate, and soil fertility.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plant biomass nitrogen phosphorus nutrient uptak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