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4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1995—2000 被引量:76
1
作者 刘纪远 刘明亮 +2 位作者 庄大方 张增祥 邓祥征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4期373-384,共15页
It is more and more acknowledged that land-use/cover dynamic change has become a key subject urgently to be dealt with in the study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upported by the Landsat TM digital images, spatial p... It is more and more acknowledged that land-use/cover dynamic change has become a key subject urgently to be dealt with in the study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upported by the Landsat TM digital images, spati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land-use change during 1995—2000 are studied in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land-use dynamic degree model, supported by the 1km GRID data of land-use change and th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s of phys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features, a dynamic regionalization of land-use change is designed to disclos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 processes. Generally speaking, i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zones, e.g., Huang-Huai-Hai Plains,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Sichuan Basin, the built-up and residential areas occupy a great proportion of arable land, and in the interlock area of farming and pasturing of northern China and the oases agricultural zones, the reclamation of arable land is conspicuously driven by changes of production conditions, economic benefits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ing arable land into woodland or grassland policies has won initial success in some areas, but it is too early to say that the trend of deforestation has been effectively reversed across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division of dynamic regionalization of land-use change is designed, for the sake of reveal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features of land-use change and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regional scale land-use changes. Moreover, an integrated study, in-cluding studies of spatial pattern and temporal process of land-use change, i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which is an interesting try on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patial pattern on change process and the change process of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use change China spatial pattern regionalization. Land
原文传递
中国苔藓植物的地理分区及分布类型 被引量:67
2
作者 吴鹏程 贾渝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在对中国苔藓植物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将最初的7个分区划分为10个分区,从华中区中分出华东区,由华北区中分出华西区,并将青藏区及云贵区内的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组成... 在对中国苔藓植物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将最初的7个分区划分为10个分区,从华中区中分出华东区,由华北区中分出华西区,并将青藏区及云贵区内的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组成单独的横断山区。就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布类型及可能的分布路线也作了讨论,指出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布路线有3条,一条是从喜马拉雅地区经滇西北、川西沿长江流域到中国的东南部;一条位于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和台湾之间;第三条则从喜马拉雅地区通过秦岭直至长白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分区 分布类型 中国
下载PDF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森林水源涵养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王耀 张昌顺 +1 位作者 刘春兰 甄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5847-5856,共10页
三北防护林体系水源涵养功能是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示器,然而,三北防护林体系水源涵养研究仍较缺乏。动态评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三北工程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对科学认识、保护和调控三北防护林体系森林... 三北防护林体系水源涵养功能是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示器,然而,三北防护林体系水源涵养研究仍较缺乏。动态评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三北工程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对科学认识、保护和调控三北防护林体系森林水源涵养,制定三北工程植被建设与保护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北工程区森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在植被分区的基础上,分析三北工程区森林水源涵养时空格局与变化特征,对比研究各区不同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差异,揭示各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与地形及森林状况与质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三北工程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持续增强,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从1990年的73.92mm增加到2015年的75.14mm,空间格局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态势。(2)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在植被分区和森林类型间差异显著,森林植被区是三北工程区森林水源涵养的主体;针阔混交林是三北工程区水源涵养功能最强的森林类型。(3)三北工程区森林水源涵养受其地形、状况与质量的影响显著,除个别植被区外,各区森林水源涵养量随坡度、覆盖度和NPP增加而增大,随生物量增加而降低,这是区域植被适应及滥砍滥伐、毁林开垦、植被建设与保护等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可通过调整与优化林分结构,调控区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北防护林体系 林业生态工程 植被分区 水源涵养 格局变化
下载PDF
高校地域性校园绿地空间与景观格局分析——以海南大学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宋建翰 雷金睿 +1 位作者 宋希强 何荣晓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73-778,共6页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传统造景艺术手法,分析海南大学校园绿地景观格局分布特点和造景特色。结果表明,海南大学校园绿地景观特色突出,景观多样性较高,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同时造景形式多样,体现出强烈的热带滨海校园风光和浓郁的地域性特...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传统造景艺术手法,分析海南大学校园绿地景观格局分布特点和造景特色。结果表明,海南大学校园绿地景观特色突出,景观多样性较高,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同时造景形式多样,体现出强烈的热带滨海校园风光和浓郁的地域性特征。但同类型绿地斑块之间应该加强内部联系;在植物造景突出校园热带特色的同时,应把握其自然性与人工性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性 高校绿地 景观格局 造景艺术 海南大学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吉林省城乡居民地区划特征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吴运军 郭峰 +2 位作者 张树文 张养贞 侯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8-112,共5页
探讨吉林省的城乡居民地的空间格局对于城镇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以TM为数据源提取了吉林省居民地空间分布信息。在GIS技术支撑下,结合区划理论和聚落地理学说,分析了吉林省城乡居民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 探讨吉林省的城乡居民地的空间格局对于城镇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以TM为数据源提取了吉林省居民地空间分布信息。在GIS技术支撑下,结合区划理论和聚落地理学说,分析了吉林省城乡居民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吉林省城乡居民地空间分布区划为三个区,分别是东部区、中部区和西部区。中部区城镇居民地和农村居民地密集,且城镇化程度最高;东、西部区城镇居民地景观指数无明显差别,但农村居民地的景观指数明显有差别。从居民地分布类型来看,城镇居民地与农村居民地在各区内都呈随机分布,但其指示参数最近邻点指数还是体现出明显的区划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和GIS 吉林省 城乡居民地 区划特征
下载PDF
沁河流域水环境约束分区与景观格局优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璟 刘永 +3 位作者 郭怀成 赵海生 颜小品 张祯祯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1-488,共8页
以沁河流域(山西省晋城市段)为例,将流域划分为2个一级评价单元和14个二级评价单元,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选择相应指标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和生态因子叠置法,从水环境敏感性和水环境压力2个方面综合考虑了流域水环... 以沁河流域(山西省晋城市段)为例,将流域划分为2个一级评价单元和14个二级评价单元,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选择相应指标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和生态因子叠置法,从水环境敏感性和水环境压力2个方面综合考虑了流域水环境现状,根据水环境敏感性和水环境压力的等级划分,将流域水环境划分为低压低敏感区域、低压高敏感区域、高压低敏感区域和高压高敏感区域4类区域,针对各类区域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景观格局调整方案并提出了全流域的景观格局布置思路.山地生态系统和平原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生态网络格局,将有力改善沁河流域的水环境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约束分区 景观格局 晋城市 沁河流域
下载PDF
河南区域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 被引量:9
7
作者 刘立勇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3-696,共4页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的优势明显。为进一步促进河南旅游的快速发展,在全面分析河南旅游开发的区域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对河南区域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建设河南区域旅游网络和积极开拓客源市场...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的优势明显。为进一步促进河南旅游的快速发展,在全面分析河南旅游开发的区域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对河南区域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建设河南区域旅游网络和积极开拓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实行区域旅游的联合开发与综合开发,是未来河南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开发 复式区划 开发模式 对策 河南
原文传递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生态区划和景观规划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玉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3-67,共5页
生态区划的本质是认识生态系统的分异组合和其功能的空间表现与时间进化,并指导人们的生产实践。景观规划是从人类可操作的景观水平上,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要求,关注景观结构、景观过程与景观功能的维系和创建,注意自然过程和景观格局中... 生态区划的本质是认识生态系统的分异组合和其功能的空间表现与时间进化,并指导人们的生产实践。景观规划是从人类可操作的景观水平上,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要求,关注景观结构、景观过程与景观功能的维系和创建,注意自然过程和景观格局中的物流、能流、信息流的水平运动与垂直传递,从静态格局的研究转向动态研究,注重维持多重价值景观功能的一致性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生态区划 景观规划 静态格局 动态研究
下载PDF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寄生植物格局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娇 于旭东 +4 位作者 袁浪兴 蔡泽坪 章毅 罗佳佳 王亚荣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7890-7898,共9页
为了解寄生植物对校园植物的危害,本研究运用数据统计、格局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种桑寄生的寄主植物有27科39属49种。在4个调查区域中,感染率最高的为主干道18.80%;其次为宿舍区15.15%、教学区13.54%、居民区9.20%。... 为了解寄生植物对校园植物的危害,本研究运用数据统计、格局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种桑寄生的寄主植物有27科39属49种。在4个调查区域中,感染率最高的为主干道18.80%;其次为宿舍区15.15%、教学区13.54%、居民区9.20%。对寄生植物格局进行分析显示,大多数区域的寄生呈聚集分布,只有少数为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此外,广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Danser)偏向于感染黄葛树(Ficusvirens Ait.var.sublanceolata(Miq.)Corner)、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Willd.)等,而鞘花(Macrosolen cochinchinensis(Lour.)VanTiegh.)偏向于感染波罗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Lam.)和香樟。本研究不仅可以有效了解校园寄生植物的分布情况,还能为其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 寄生植物 格局分析 海南大学
原文传递
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区系的多元聚类分析和地理区划
10
作者 杨琳琳 刘红霞 任应党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7-106,共10页
为明确斑螟亚科昆虫在中国的分布格局及分布特征,运用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法对该亚科107属480种昆虫的分布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对该亚科昆虫的区系成分和分布情况进行初步讨论。结果表明,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分布在64个基础地理单元的总相... 为明确斑螟亚科昆虫在中国的分布格局及分布特征,运用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法对该亚科107属480种昆虫的分布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对该亚科昆虫的区系成分和分布情况进行初步讨论。结果表明,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分布在64个基础地理单元的总相似性系数为0.100,在0.200的相似性水平上聚为8个单元群,代表西北区、东北区、华北区、江淮区、华中区、华东区、西南区、华南区8个地理区;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区系成分由东古北(20.83%)、西古北(4.79%)、印度-太平洋(26.88%)和广布成分(47.50%)组成,而广布成分中又以东古北+印度-太平洋构成的过渡成分(23.54%)为主;在世界昆虫地理区划中,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属级阶元以印度-太平洋界分布最多,其次为东古北界,种级阶元以东古北界分布最多,其次为印度-太平洋界;在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地理区划中,西北区属种丰富度低但独有性高,东北区和华北区属种丰富度相近、共有性高,江淮区独有性最低,为过渡性地带,华南区属种分布最为丰富,独有属种数量也最多,华东区属种丰富度次之,但独有属种较少,华中区独有性低,与华东区共有性最高,西南区与华南区的共有性最高。分析上述结果发现,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分布格局同中国昆虫分布格局大体一致,但存在局部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斑螟亚科昆虫基底调查不充分以及样本基数远小于整个昆虫纲样本基数;中国斑螟亚科昆虫的主要区系成分为东古北界、印度-太平洋成分以及两者的过渡类群;斑螟亚科属种在中国各区系分布不均匀,生态环境相似性高的区系属种分布相似性高,反之亦然;不同地区斑螟亚科昆虫组成的变化是连续的,地理距离愈远,差异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螟亚科 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 地理区划 区系成分 分布格局 分布特征
下载PDF
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居民地的分布格局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建忠 唐玲 +4 位作者 李小玉 陈玮 高艳妮 张国友 王厚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68-1372,共5页
根据2006年Landsat TM影像,利用Erdas和ArcGIS软件,结合区划理论和聚落地理学,对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居民地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居民地在斑块数量上主要以小型斑块为主,斑块面积<1km2的斑块数量达斑块总... 根据2006年Landsat TM影像,利用Erdas和ArcGIS软件,结合区划理论和聚落地理学,对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居民地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居民地在斑块数量上主要以小型斑块为主,斑块面积<1km2的斑块数量达斑块总数的96.38%,在斑块面积上以沈阳等几个大型城市的居民地占主要地位。2)依据居民地面积的空间比重将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居民地划分为东部地区、沈阳地区和西部地区3个特征区域,其中沈阳地区平均斑块面积最大,城市化程度最高;西部地区斑块密度最大,居民地最为密集;东部地区平均斑块面积和斑块密度均最小,居民地发育程度低于另2个区域。3)尽管居民地在3个区域内都呈随机分布,但其指示参数——最邻近点指数还是体现出明显的区划差异。4)居民地分布受中心城市的影响显著,各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不同,大小依次为沈阳>鞍山>铁岭>营口>辽阳>本溪>抚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和GIS 辽宁省中部城市群 居民地 区划特征 沈阳市
原文传递
基于大沙河二坝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区划
12
作者 刘姝 渠俊峰 +4 位作者 黄园园 侯玉乐 葛梦玉 王坤 闫庆武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5-9,共5页
由于规划建设的需要,大沙河二坝湿地河床水位抬高,土地利用变化显著,集约度上升.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区域生态经济关系及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功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二坝湿地划分为3个等级的湿地生态区.结合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特点,... 由于规划建设的需要,大沙河二坝湿地河床水位抬高,土地利用变化显著,集约度上升.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区域生态经济关系及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功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二坝湿地划分为3个等级的湿地生态区.结合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特点,借助遥感影像,根据气象因素、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人为活动因素,将湿地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坝湿地 生态区划 景观格局
下载PDF
湖南省不同区域及其林业用地的景观格局特征
13
作者 贾宝全 王成 +1 位作者 马玉峰 韩学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0-587,共8页
在总结和参考前人区划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新老区划原则的严格界定,提出了新的湖南省林业区划方案。在该方案中,湖南省被划分为5个一级区和9个二级区。在此基础上,又利用全省2004年1:1万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分析了湖南省不同区域及其... 在总结和参考前人区划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新老区划原则的严格界定,提出了新的湖南省林业区划方案。在该方案中,湖南省被划分为5个一级区和9个二级区。在此基础上,又利用全省2004年1:1万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分析了湖南省不同区域及其林业用地的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域、湘中区和湘南区的景观异质性较高,这几个区域对于全省的景观格局起控制作用。湘中区和长株潭地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最高,湘南区最低,这与区内不同的人类活动强度完全成正比。在不同亚区中,洞庭湖丘陵亚区和武陵山亚区分别对洞庭湖区域和湘西区域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起控制作用;而长株潭核心区亚区、湘西武陵山亚区和湘中涟邵盆地亚区的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严重,因此,这几个区域应当是是今后区域开发过程当中应当重点加以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区域。而在林业用地当中,长株潭区域和湘中区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最高,湘西和湘南区域的破碎化程度相对较低。今后应该继续加大对湘西和湘南地区的林业保护,同时加强长株潭、湘中和洞庭湖区域的林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林业综合自然区划 景观格局 林业用地
下载PDF
干旱区景观格局综合优化:黑河中游案例 被引量:18
14
作者 蒙吉军 王晓东 周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1-461,共11页
选择黑河中游为研究区,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连接性和生境质量识别核心生态源地,根据显性阻力、隐性阻力、地形和道路数据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网络与节点,并进行生态功能分区,进而从点、线、面进行... 选择黑河中游为研究区,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连接性和生境质量识别核心生态源地,根据显性阻力、隐性阻力、地形和道路数据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网络与节点,并进行生态功能分区,进而从点、线、面进行景观格局优化。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生境质量较好的斑块仅占总面积的13.77%,主要由湿地、高-中覆盖度草地和耕地构成,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大起伏中高山以及黑河干流两侧;2)主干生态廊道呈东南-西北走向贯穿整个研究区,辅助生态廊道主要连接核心生态源地与主干生态廊道,分支廊道主要分布在东部,连接相邻主干廊道(或是源地),生态节点多分布在生态廊道薄弱的地方;3)根据累积阻力值频率突变与空间分布特点,将黑河中游分为生态缓冲区、生态连通区、生态过渡区和生态边缘区4个功能区,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提出建设策略。研究结果可为黑河中游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功能分区 格局优化 黑河中游
下载PDF
水文区划问题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静怡 何惠 陆桂华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2,共5页
水文分区是水文站网规划、布设、调整和补充的基础。为了提高水文站网的整体功能,迫切需要进行水文区划问题的研究。通过回顾和总结国内外的水文区划方法,提出水文区划分析实质上属模式识别范畴。为此,选取最优的样本特征向量(分区指标... 水文分区是水文站网规划、布设、调整和补充的基础。为了提高水文站网的整体功能,迫切需要进行水文区划问题的研究。通过回顾和总结国内外的水文区划方法,提出水文区划分析实质上属模式识别范畴。为此,选取最优的样本特征向量(分区指标)、足够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高效合理的分类器以及对研究区域的深入了解将是保证分类结果合理可靠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站网 水文区划方法 模式识别理论 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土壤区划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以信 李明森 《山地研究》 CSCD 1995年第4期203-211,共9页
提出了青藏高原土壤区划的原则和土壤区划单位(土壤地带-土区)系统及新的区划方案,并简述了各土壤地带与代表性土区的成土环境特点、土地利用方向及代表性的山地土壤垂直带谱。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 区划原则 区划单位
下载PDF
农业基本资源与环境区域划分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罗其友 唐华俊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0-34,共5页
进入 8 0年代 ,农业基本资源非农化进程加剧 ,水土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将是我国 2 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期面临的根本制约因素。本文以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应用主成份等系统分析方法构建资源与环境分区指标体系 ,聚类分析与定性... 进入 8 0年代 ,农业基本资源非农化进程加剧 ,水土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将是我国 2 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期面临的根本制约因素。本文以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应用主成份等系统分析方法构建资源与环境分区指标体系 ,聚类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完成了我国农业基本资源与环境区域划分 ,并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 环境 中国 农业资源 环境区域 区域划分
下载PDF
基于中国气候变化区划的1951-2010年暴雨统计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孔锋 吕丽莉 +4 位作者 方建 方佳毅 王一飞 刘凡 应卓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9-196,203,共9页
采用659个气象观测站日值降水数据计算了中国年际和年代际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然后基于中国气候变化区划(1961—2010年)对中国暴雨进行了分区统计。结果表明:在中国气候变化区划降水呈增加和减少的区域,绝大多数的暴雨呈现相应的年际和... 采用659个气象观测站日值降水数据计算了中国年际和年代际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然后基于中国气候变化区划(1961—2010年)对中国暴雨进行了分区统计。结果表明:在中国气候变化区划降水呈增加和减少的区域,绝大多数的暴雨呈现相应的年际和年代际的增加和减少趋势。但也有在降水趋势减少的I1东北—华北暖干趋势带的小兴安岭—长白山—三江平原气温波动增强、降水量波动减弱区和Ⅲ3西南—华南干暖趋势带的云贵高原—南岭西部山地丘陵降水量波动增强、气温波动增强区两个二级气候变化分区,暴雨呈现增加趋势;反之在降水趋势增加的Ⅳ1藏东南—西南湿暖趋势带的藏东南山地—高原降水量波动增强、气温波动增强区,暴雨呈现减少趋势。进一步对暴雨分为短历时的对流型暴雨和长历时的过程型暴雨也有类似的结论。说明现有的一级和二级气候变化区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暴雨的变化,但仍需要深入采用以极端降水为指标的三级区划对暴雨变化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区划 年际和年代际 暴雨 时空变化 中国
下载PDF
横断山区土壤区划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明森 《山地研究》 CSCD 1989年第1期38-46,共9页
本文概述了横断山区土壤区划的历史,提出了该区土壤区划的原则和土壤区划单位系统(土壤地带—土区—土片)以及新的区划方案,并侧重论述了各土壤地带与土区的成土环境特点、土地利用方向及其代表性的山地土壤垂直带谱。
关键词 横断山区 土壤区划 土壤地理
下载PDF
基于生态市建设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常州市为例
20
作者 倪天华 左玉辉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4-16,共3页
以常州市为例,探讨了基于生态市建设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生态保育区-生态提升区-生态新建区”的生态建设分区模式和市域生态防护网架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框架和促进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调控途径。
关键词 生态市 生态分区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可持续发展 常州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