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2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 被引量:304
1
作者 刘生龙 胡鞍钢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23,共10页
本文利用中国28个省市区1987—2007年的面板数据来验证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还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在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中所扮演的角色。基于一个巴罗类型的增长模型以及对该模型进行分解,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 本文利用中国28个省市区1987—2007年的面板数据来验证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还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在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中所扮演的角色。基于一个巴罗类型的增长模型以及对该模型进行分解,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向中东部地区趋同,其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经济增长 区域差距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990-2003年的经验数据检验 被引量:157
2
作者 敖荣军 韦燕生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43,共12页
文章采用系统的数据和计量模型方法,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及其变迁,并对这种差异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内部的省际差异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区间差异是造成我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以... 文章采用系统的数据和计量模型方法,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及其变迁,并对这种差异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内部的省际差异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区间差异是造成我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以世界遗产、旅游区(点)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基本指标,文章综合评价了我国旅游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发现其与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以此为基础,文章还实证分析了区域旅游资源对旅游业发展差异的影响,结论为旅游资源只是影响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因素之一,区域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也是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发展 旅游资源 区域差异
下载PDF
产业聚集、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08
3
作者 刘军 徐康宁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1-102,共12页
本文用1999-2007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并同时导致区域差距的产生。区域差距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聚集区与非聚集区经济发展的自然落差;二是四大区域之间产业聚集增... 本文用1999-2007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并同时导致区域差距的产生。区域差距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聚集区与非聚集区经济发展的自然落差;二是四大区域之间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的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产业聚集程度的不同导致外部规模经济、技术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符合"倒N"型假说,并验证了当前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处于"倒N"型曲线的中间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聚集 经济增长 区域差距 “倒N”型假说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 被引量:81
4
作者 欧阳南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04-217,共14页
本文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发展变化的趋势及特点。在确定了研究的方法,采用的指标后,文章从三个方面,及全省区域差异的总体状况;省内各区之间的差异;省内各区内部的差异,分析了广东省1980—1990年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研... 本文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发展变化的趋势及特点。在确定了研究的方法,采用的指标后,文章从三个方面,及全省区域差异的总体状况;省内各区之间的差异;省内各区内部的差异,分析了广东省1980—1990年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区域差异迅速扩大,且主要体现在珠江三角洲与全省其余各地差异的扩大;虽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三角洲内部的差异就比较明显,但1980年以来三角洲呈现出很强的均衡发展的特点;区域差异发展的特点与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最后,文章探讨了缩小广东省区域差异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广东 中国 区域经济 发展
下载PDF
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 被引量:82
5
作者 许月卿 贾秀丽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0-603,628,共5页
选取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社会经济指标,通过计算其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威廉森系数、最大与最小系数,对中国1978—2002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了动态时序分析,定量评价了近20年来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采用... 选取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社会经济指标,通过计算其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威廉森系数、最大与最小系数,对中国1978—2002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了动态时序分析,定量评价了近20年来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采用经济区位熵指标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990年以前中国经济区域差异程度在减小,1990年以后经济区域差异程度扩大,社会消费水平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在空间格局上,经济发达区由过去的东北地区扩展到东部沿海地区,1970—1980年代区域差异表现为经济发达区、经济发展区、经济落后区之间的差异,而到1990年代主要表现为经济发达区和经济落后区之间的差异,两极化趋势明显,区域差异程度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区域差异 测度与评价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中国281个城市的分析 被引量:91
6
作者 孙学涛 于婷 于法稳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1-87,共17页
“双循环”背景下,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基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从富裕水平、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三方面构建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测算了281个城市的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SARAR模型分析新... “双循环”背景下,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基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从富裕水平、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三方面构建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测算了281个城市的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SARAR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存在着空间相关性,且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及其各维度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共同富裕不仅受新型城镇化的影响,还受到城市初始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而言,新型城镇化更能够提升贫困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产生直接作用的同时,还会通过农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对共同富裕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可从提高富裕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经济差距角度助推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共同富裕 区域差距 富裕水平 城乡差距 非均衡效应 区域经济
下载PDF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被引量:74
7
作者 刘忠宇 热孜燕·瓦卡斯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8-44,共17页
研究目标:解构2011~2018年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特征。研究方法: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以及Markov链等方法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地区差异,地区内差距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东... 研究目标:解构2011~2018年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特征。研究方法: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以及Markov链等方法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地区差异,地区内差距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东部、西部和中部,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是地区间差距,东部和西部地区还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分化现象;此外,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发生跨阶段转移的概率比较小,即具有一定的邻接依赖性。研究创新:方法上融合测量与计量方法,扩展了实证方法的运用范畴;视角上着眼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角度;内容上构建了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研究价值: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布局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地区差异 分布动态演进
原文传递
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对地区差距的贡献 被引量:74
8
作者 李国璋 周彩云 江金荣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61,共13页
基于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变技术进步参数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我国的资本产出弹性,并根据索洛余值法测算了各省历年的TFP水平,同时对劳均产出差异进行了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基于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变技术进步参数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我国的资本产出弹性,并根据索洛余值法测算了各省历年的TFP水平,同时对劳均产出差异进行了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素投入差异是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但是其贡献程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下降,而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则不断提高,将成为未来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此外,本文还发现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投入的正交互作用对地区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差距 全要素生产率 索洛余值法 资本产出弹性 方差分解
原文传递
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分异研究 被引量:60
9
作者 彭建超 徐春鹏 +2 位作者 吴群 余德贵 陈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2期103-109,共7页
土地短缺逐渐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要素。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解决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缓解人地关系矛盾的必然选择。从土地利用强度、产出效率、生态效益、可持续利用程度四方面阐释城市土... 土地短缺逐渐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要素。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解决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缓解人地关系矛盾的必然选择。从土地利用强度、产出效率、生态效益、可持续利用程度四方面阐释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内涵,以此构建适合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与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异研究,并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差距较大,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重要因素。②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由北向南呈现明显的空间梯度差异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微弱的正相关性,空间分异格局明显。③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须予以针对性改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 区域分异 空间自相关 GIS 长三角
下载PDF
京津冀都市圈城镇化质量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58
10
作者 贾琦 运迎霞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12,共5页
城镇化是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这四个层面构建城镇化质量的二级测评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和多目标线性加权法,以京津冀都市圈1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来综合测度其2000、2005和2011年的人口、经济、社会... 城镇化是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这四个层面构建城镇化质量的二级测评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和多目标线性加权法,以京津冀都市圈1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来综合测度其2000、2005和2011年的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城镇化质量,之后对评价结果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都市圈的城镇化质量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京津冀都市圈10个城市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京津及唐山、石家庄和秦皇岛城镇化质量较高且相对稳定,廊坊受京津一体化影响在2005年后发展较快;经济城镇化对京津冀都市圈的城镇化质量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方面,石家庄得分最高,经济城镇化方面,京津和唐山得分最高且发展速度迅速,北京的社会城镇化质量最高,京津的空间城镇化远高于都市圈其他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区域差异 京津冀都市圈
原文传递
我国省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55
11
作者 王晓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29,158-159,共7页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阶段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在回顾和总结现有关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包含基础教育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和...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阶段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在回顾和总结现有关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包含基础教育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等六个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了2011年我国各省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并对其呈现出的区域格局及区域差异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整体偏低,多数省区处于中低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分布格局上有所差异,但并不显著;我国省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外溢效应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区域差异 熵值法 空间差异 城乡统筹 区域协调发展
下载PDF
户籍改革、人口流动与地区差距——基于异质性人口跨期流动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50
12
作者 朱江丽 李子联 《经济学(季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7-816,共20页
户籍改革将引致农村劳动力与企业家的比例以及农村劳动力迁移成本下降,从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当经济体处于相对分散时,户籍改革将促进大市场地区形成,核心-边缘格局初现;接着户籍改革将增强大市场地区的集聚力,地... 户籍改革将引致农村劳动力与企业家的比例以及农村劳动力迁移成本下降,从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当经济体处于相对分散时,户籍改革将促进大市场地区形成,核心-边缘格局初现;接着户籍改革将增强大市场地区的集聚力,地区集聚规模进一步扩大;在集聚格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户籍改革反而会削减大市场地区的集聚力,并促进企业扩散。同时,较高的贸易自由度有助于化解户籍改革后的过度集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籍改革 地区差距 人口流动
原文传递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48
13
作者 牛剑平 杨春利 白永平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9-483,共5页
以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区域单元,选取18项代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利用SPSS13对2007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通过系统聚类法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地区间的... 以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区域单元,选取18项代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利用SPSS13对2007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通过系统聚类法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地区间的东西差异,地区内的南北差异和省域上的民族区与直辖市的差异,最后分析了差异原因并提出缩小农村经济区域差异的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区域差异 主成分分析 系统聚类
原文传递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区域差距演变与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47
14
作者 孙久文 张皓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3-72,共10页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缩小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缓解区域经济发展矛盾和加强区域间协调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处理好区域发展差距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使之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着重解决的...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缩小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缓解区域经济发展矛盾和加强区域间协调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处理好区域发展差距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使之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着重解决的议题。本文解释了区域发展差距的演进,论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沿革,着重探讨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阐明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价值,最终展望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方向。本文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在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当前,需要加快缩小东西发展差距,重视南北发展差距新动向,推动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形成协调发展大势,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助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区域发展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
原文传递
基于ESDA-GIS的新疆县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 被引量:45
15
作者 陈学刚 杨兆萍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2-65,共4页
区域经济差异历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时空角度出发,本文利用新疆1978-2004年县域人均GDP数据,采用变差系数、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与GIS技术相结合,对新疆县域经济总体发展差异和局部空间异质性的演变特征进行... 区域经济差异历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时空角度出发,本文利用新疆1978-2004年县域人均GDP数据,采用变差系数、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与GIS技术相结合,对新疆县域经济总体发展差异和局部空间异质性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变差系数分析显示新疆县际经济差异并不沿着"倒U字"型的轨迹变化,1978-2004年县域间的经济差距先减少,而后缓慢扩大。通过新疆各县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I)的计算,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效应增强,集聚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对不同年度新疆各县人均GDP的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揭示出北疆中、西部、南疆西、北部逐渐形成"HH"和"LL"两种类型空间集聚。实践证明空间分析方法是传统经济差异量度方法的一种有益补充,使我们更加深入理解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空间自相关 新疆
下载PDF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演变及整体效应研究 被引量:36
16
作者 刘乃全 郑秀君 贾彦利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5-37,共13页
文章首先探讨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政策的重心演变过程及其整体效应,指出中国区域政策重心演变中的路径依赖特征及政策效应发挥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差距 区域政策 政策效应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35
17
作者 卢江 郭子昂 王煜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共17页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期间强调了“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期间强调了“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全新的理论内涵和丰富的现实价值,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事实,文章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一个至少涵盖科技、绿色和数字三大方面的集成体,并基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3个一级指标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综合评价体系。文章采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方法测度了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级区域的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结果表明,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由2012年的0.302 6上升到2021年的0.874 7,年均增速为21%,对应的,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的水平也稳步上升。研究发现,针对不同区域,东部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不仅增速最快,总量也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但增速低于西部地区;针对具体省份,新质生产力形成了广东省和江苏省“双雁领航”断层式发展格局,不同省份之间的差距极大,反映了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区域异质性。进一步研究,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我国省际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有逐渐拉大趋势,但这一趋势主要存在于个别新质生产力发达和落后的省份之间,大部分中间省份差异不明显,且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新质生产力发达省份之间的趋同现象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在与邻近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本省的新质生产力将会受到邻近省份的影响。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基尼系数计算及其分解结果表明,区域间差异是全国新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综合评价 区域差异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基于空间异质性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被引量:41
18
作者 孙久文 姚鹏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92,共10页
本文采用标准差系数、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对中国1978-2012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1)中国省区人均GDP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呈现出平缓的"V"字型的形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经历了"大—小—缓慢增... 本文采用标准差系数、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对中国1978-2012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1)中国省区人均GDP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呈现出平缓的"V"字型的形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经历了"大—小—缓慢增大—逐渐缩小"的过程,其总趋势是缩小的。(2)从全国格局来看,中国经历了由地带内差异为主向地带间差异转变,区间差异贡献率持续上升。(3)中国五大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态势,东部区域内部差异下降较快,中部、东北区域内部差异下降较为缓慢,西南、西北区域内部差异呈现扩大态势。最后本文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地区差异变动成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城镇化率、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投入、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等各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异质性,但对各个省区经济增长影响程度相差不大。这也是近几年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缩小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空间异质性 地理加权回归 中国
原文传递
生产要素视角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38
19
作者 唐晓云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41-1745,1751,共6页
从生产要素视角,以旅游业要素投入、旅游收入等为测量指标,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DEA相对效率等量度法对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以1993—2009年的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结论表明:①产业的要素投入和产出从... 从生产要素视角,以旅游业要素投入、旅游收入等为测量指标,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DEA相对效率等量度法对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以1993—2009年的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结论表明:①产业的要素投入和产出从不均衡走向均衡,区域差异逐渐减小;②当前区域差异处于良性水平;③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总体水平有待提升,区域差距突出;④政策推动对西部旅游产业发展效果明显;⑤提高产业效率是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尝试性给出了解决区域差异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要素 旅游经济 区域差异 中国
原文传递
红三角经济圈县域经济差异研究 被引量:34
20
作者 钟业喜 陆玉麒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8-573,共6页
利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ESDA方法,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三个侧面对1990—2008年红三角经济圈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三角经济圈区... 利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ESDA方法,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三个侧面对1990—2008年红三角经济圈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三角经济圈区域差异呈持续扩大趋势,其中赣州市、韶关市和郴州市内部差异呈现波动中不断上升,区域间差异在波动中不断缩小;县域经济在空间上表现出东西两极分化现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县域以韶关市区、郴州市区和赣州市区为核心形成三个高值区;三市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倒"U"型曲线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心城市的规模对区域影响显著,改善交通和培育中心城市是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根据经济关联性把红三角经济圈县域分成扩散型、极化型、塌陷型和传染型,不同类型区域对应不同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三角经济圈 县域经济 区域差异 ESD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