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3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集群自稔性风险成因分析 被引量:150
1
作者 吴晓波 耿帅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26-730,共5页
从区域集群风险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简要评述周期性集群风险与结构性集群风险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已有区域集群风险理论研究上的缺陷;通过构建区域集群“自稔性”①风险成因模型,指出构成区域集群竞争优势的集群自身特性,同时也是... 从区域集群风险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简要评述周期性集群风险与结构性集群风险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已有区域集群风险理论研究上的缺陷;通过构建区域集群“自稔性”①风险成因模型,指出构成区域集群竞争优势的集群自身特性,同时也是区域集群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最后通过阐明“自稔性”集群风险与周期性和结构性集群风险之间的联系,旨为区域集群风险化解,进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集群风险 自稔性风险 可持续发展战略 结构性风险 周期性风险
下载PDF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8
2
作者 邱灵 申玉铭 +1 位作者 任旺兵 严婷婷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20-928,共9页
论文采用分层聚类法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地域划分,并运用Theil系数探讨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而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研究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十五”时期,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显著,从空间... 论文采用分层聚类法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地域划分,并运用Theil系数探讨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而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研究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十五”时期,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显著,从空间上可划分为高效区、中效区和低效区,能源高效区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1—2005年,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差异、三大地域间差异和地域内差异均呈上升趋势;能源结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价格水平和投资水平是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显著因素;以煤炭消费比重所表示的能源结构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程度最大,以全员劳动生产率所表示的技术水平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正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生产资料价格水平、高耗能投资水平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负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并不显著,经济增长与能源利用效率不存在同步增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利用效率 区域分异 影响因素 聚类分析 面板数据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场论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及聚类分析 被引量:67
3
作者 金凤花 李全喜 孙磐石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38-1143,共6页
基于场论和物流场论对区域物流进行分析,提出区域物流场的性质,从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物流需求状况、产业规模和信息化水平五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流场势模型,根据30个省级区域2008年数据,从区域物流... 基于场论和物流场论对区域物流进行分析,提出区域物流场的性质,从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物流需求状况、产业规模和信息化水平五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流场势模型,根据30个省级区域2008年数据,从区域物流因子、物流"势"、物流"位"、物流地位等角度综合分析各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提出区域物流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物流 场论 评价 聚类分析 区域物流场势
原文传递
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面板数据聚类分析 被引量:68
4
作者 张小东 孙蓉 《保险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71,共10页
中央财政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受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联动的影响,各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对各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本文利用面板数据聚类分析的思想,根据人均农业保险支出对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的影... 中央财政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受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联动的影响,各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对各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本文利用面板数据聚类分析的思想,根据人均农业保险支出对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的影响程度的差异,将全国31个省份分为六个区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除北京市外,其余省份的农业保险对农民第一产业经营收入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各区域的贡献度差异明显,其中较早获财政补贴的省份以及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农业保险的省份,农业保险对农民第一产业经营收入的贡献度更大。根据经验结论,中央财政应逐步加大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力度,并对粮食主产区和财政自给能力弱的地区给予更大的补贴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保险 农民收入 区域差异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形成研究 被引量:54
5
作者 熊爱华 汪波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4-89,共6页
创建区域品牌作为一项新的经济发展举措,是一件专业性、技术性和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区域品牌是一种主体性独立资源,而不是依附性、修饰性的东西。区域品牌的形成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区域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国际化的商标注册为方法... 创建区域品牌作为一项新的经济发展举措,是一件专业性、技术性和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区域品牌是一种主体性独立资源,而不是依附性、修饰性的东西。区域品牌的形成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区域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国际化的商标注册为方法,从而实现区域产业集群的国际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和国际品牌的创建。区域品牌形成与产业集群关系密切,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形成中各主体应共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品牌 产业集群 关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聚类实证分析 被引量:49
6
作者 邵云飞 唐小我 陈光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3-118,共6页
我国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相差较大,本文首先介绍了用SPSS进行聚类的依据,并对中国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着重探讨了用系统聚类方法进行聚类的过程及其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讨论评价区域技术能力的方法,有助于加深对我... 我国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相差较大,本文首先介绍了用SPSS进行聚类的依据,并对中国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着重探讨了用系统聚类方法进行聚类的过程及其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讨论评价区域技术能力的方法,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系统聚类方法 实证分析 SPSS
下载PDF
广东省居民潜在国内出游力的地区差异分析 被引量:45
7
作者 郑海燕 保继刚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1年第3期70-74,共5页
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广东省居民的潜在国内出游力作了地区差异分析 ,得出对居民潜在出游力影响最大的 3个因子 ,验证了吴必虎等提出的结论 ,同时还提出了户均人口和农业人口百分比对潜在出游力的影响。根据 2 1个地级市的因子总得分进行聚... 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广东省居民的潜在国内出游力作了地区差异分析 ,得出对居民潜在出游力影响最大的 3个因子 ,验证了吴必虎等提出的结论 ,同时还提出了户均人口和农业人口百分比对潜在出游力的影响。根据 2 1个地级市的因子总得分进行聚类分析 ,得出广东省内居民潜在出游力强弱的 5个不同级别的地区 ,指出了目前广东省居民潜在出游力最强的地区 ,这对于各旅游目的地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在广东地区进行促销宣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 潜在出游力 地区差异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广东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物流竞争力评价及聚类分析 被引量:54
8
作者 金芳芳 黄祖庆 虎陈霞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83-187,共5页
首先,从城市物流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两个方面建立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以长三角16个城市2009年数据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长三角16个城市物流竞争力进行评价,基于综合得分将各城市分成4类,并对每类城市进... 首先,从城市物流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两个方面建立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以长三角16个城市2009年数据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长三角16个城市物流竞争力进行评价,基于综合得分将各城市分成4类,并对每类城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物流业富有竞争力;苏州、杭州、宁波3个城市物流竞争力较强;南京、无锡等11个城市物流竞争力一般;舟山市物流竞争力较弱。最后,提出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物流 城市物流竞争力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再评价 被引量:46
9
作者 孙锐 石金涛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85-990,共6页
应用因子和聚类方法对2004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数据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了基于因子的区域创新能力排序和聚类结果,结论对了解和推动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区域评价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影响中国碳排放绩效的区域特征研究——基于熵值法的聚类分析 被引量:44
10
作者 王媛 程曦 +1 位作者 殷培红 张雪花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06-1116,共11页
论文选择影响碳排放绩效的主要指标,基于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以中国省域为研究对象,将全国分为7类区域。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分工特征是造成目前中国省级碳排放绩效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高碳产业工艺... 论文选择影响碳排放绩效的主要指标,基于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以中国省域为研究对象,将全国分为7类区域。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分工特征是造成目前中国省级碳排放绩效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高碳产业工艺特征和能源结构特征,而经济结构对解释省级碳排放绩效区域差异的贡献有限。北方地区高碳产品生产份额高且工艺水平相对低,能源消费中极高的煤炭比例加重了负面影响,造成其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水平低,特别是华北地区;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高碳产业也逐步增加,但由于其工艺先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碳产品份额高的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目前高碳产品份额虽然低于东部地区,但工艺水平也低,造成了其低水平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由于各省历史发展、自然资源禀赋、区域分工角色等因素不同,且遵从经济宏观发展客观规律和经济区位理论,除了少数发达地区之外,中国其他区域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其经济和能源结构,低碳政策制定的重点应放在提高高碳产业工艺水平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 碳排放绩效 熵值法 区域差异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产业集群韧性:技术创新、关系治理与市场多元化 被引量:42
11
作者 俞国军 贺灿飞 朱晟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43-1356,共14页
区域经济如何抵御外部冲击并实现再发展是近年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批判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区域韧性理解方法,并提出"技术-关系-市场"三位一体的集群韧性理解框架。以中国S省D市石油钻采设备集群为案... 区域经济如何抵御外部冲击并实现再发展是近年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批判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区域韧性理解方法,并提出"技术-关系-市场"三位一体的集群韧性理解框架。以中国S省D市石油钻采设备集群为案例,研究该集群在先后两次遭受外部冲击后集群韧性反馈过程。通过访谈D市相关政府部门、集群关键企业和分析多种文本资料后发现,集群韧性通过技术创新、关系治理、市场多元化三种途径表达。研究结论对以外部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区域韧性理解方法构成挑战,认为内部技术创新也是区域韧性的重要来源,同时更不能忽视关系治理、市场多元化对区域韧性的重要作用。研究结论对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区域外部冲击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群 集群韧性 区域韧性 集群演化 演化经济地理
原文传递
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影响机制及检验——基于行业异质性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41
12
作者 张可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4-105,共12页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考察了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影响机制及产业异质性影响。采用2006—2015年中国31个省域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验证了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影响机制和产业异质...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考察了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影响机制及产业异质性影响。采用2006—2015年中国31个省域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验证了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影响机制和产业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存在显著的双向促进作用。产业集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了区域创新,区域创新通过增长极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了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产业异质性,不同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差异,同时区域创新对不同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反向影响亦呈现出差异。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影响程度相对中西部地区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区域创新 双向影响 行业异质性 规模经济 企业创新 空间集聚 创新效率
下载PDF
跨国公司理论新进展:基于区位与集群的视角 被引量:18
13
作者 薛求知 任胜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3-71,共9页
区位优势为跨国公司重要的竞争优势来源之一,空间集群则成为当代跨国公司突出的区位选择变量。当前的集群研究中,忽略了跨国公司的参与和对集群开放性的认识,因此本文基于跨国公司的视角,从知识的维度对这种类型的集群进行了分析,并阐... 区位优势为跨国公司重要的竞争优势来源之一,空间集群则成为当代跨国公司突出的区位选择变量。当前的集群研究中,忽略了跨国公司的参与和对集群开放性的认识,因此本文基于跨国公司的视角,从知识的维度对这种类型的集群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两者间的互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公司 区位优势 集群
下载PDF
区域“双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被引量:37
14
作者 王元地 陈禹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15-121,共7页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的兴起,普通大众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成为各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为了便于各地区政府对地区创新创业活动进行预测、...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的兴起,普通大众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成为各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为了便于各地区政府对地区创新创业活动进行预测、监督及管理等,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各个地区的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各地区创新创业活动良性发展。以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选取28个反映创新创业主体、创新创业环境及创新创业绩效方面的指标,建立了区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对31个省(市、区)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对比及排名。最后,针对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省市区进行规律总结,并对区域创新创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创 区域创新 创新创业能力 评价指标 因子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
下载PDF
OECD国家集群政策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18
15
作者 黄花叶 聂鸣 孙理军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2003年第2期11-15,共5页
产业集群因为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 ,受到各国关注。基于集群的政策因为能提高集群的创新绩效而逐渐为众多国家采纳。在介绍和分析 OECD国家集群政策的基础上 。
关键词 OECD国家 产业集群 技术创新 集群政策 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
下载PDF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梁宏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3-76,共4页
从分析产业集群的特征入手,提出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从集群的行为业绩、集群的潜在能力、集群战略和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来构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对产业集群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产业集群 竞争力
下载PDF
区域图书馆:集群概念与创新模式构造 被引量:34
17
作者 涂中群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45-148,共4页
集群是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集群”对于区域图书馆网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性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区域内图书馆集群体系的构造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图书馆及其创新模式的应用,创造了区域图书馆良好的创新氛围,推动知识和... 集群是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集群”对于区域图书馆网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性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区域内图书馆集群体系的构造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图书馆及其创新模式的应用,创造了区域图书馆良好的创新氛围,推动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提升区域图书馆的合作互动能力,促进区域图书馆规模效应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图书馆 图书馆集群 图书馆创新 图书馆网络
下载PDF
1951~2005年中国大陆冬季温度变化过程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31
18
作者 方修琦 张学珍 +2 位作者 戴玉娟 李蓓蓓 侯光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1-576,共6页
利用中国大陆160个地面站和寒潮关键区9个站点气象数据,采用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突变检验方法,分析1951~2005年中国大陆冬季温度变化过程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冬季温度变化可分5个大区,共11个亚区(基本区域单元),各区分界线... 利用中国大陆160个地面站和寒潮关键区9个站点气象数据,采用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突变检验方法,分析1951~2005年中国大陆冬季温度变化过程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冬季温度变化可分5个大区,共11个亚区(基本区域单元),各区分界线多与大地貌单元的界线相一致;除川黔桂区外,其余10个亚区均表现出显著升温趋势,升温率0.15~0.54℃/10a;自北向南,升温速率逐渐减小,开始升温时间推迟。中国大陆冬季温度变化过程的空间差异与各区域受北方冷空气影响程度的不同密切相关,是冬季风环流与大地貌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变化 区域差异 中国大陆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中国省级碳排放趋势及差异化达峰路径 被引量:32
19
作者 张诗卉 李明煜 +3 位作者 王灿 安康欣 周嘉欣 蔡博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5-54,共10页
从区域层面贯彻落实达峰行动,推动发达地区率先达峰是中国实现2030年前达峰目标的有效途径。该研究基于层次聚类方法分析了中国省级区域的碳排放趋势,将31个省份基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和排放特征等异质性划分为5类,并结合各... 从区域层面贯彻落实达峰行动,推动发达地区率先达峰是中国实现2030年前达峰目标的有效途径。该研究基于层次聚类方法分析了中国省级区域的碳排放趋势,将31个省份基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和排放特征等异质性划分为5类,并结合各省的达峰行动进度对各自面临的达峰形势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差异化的达峰行动路径。研究发现,31个省份中已有7个成为碳排放与GDP增长脱钩的达峰示范省,另有10个正在脱钩的低碳潜力省、9个待脱钩的工业转型期省份、3个能源基地省和2个低碳转型初期的省份。这些省份的行动进度也呈现较多共性:①达峰示范省大部分宣告明确的达峰目标年份并宣称有望提前实现;②低碳潜力省的低碳试点城市数量最多,排放覆盖率也高;③较多重工业转型期省份提出了明确达峰目标,但城市层面的目标力度较为缺乏;④能源基地省和低碳转型初期省的省级和城市层面的力度均有所欠缺。文章给出如下政策建议:①对于经济发达、基本完成低碳转型的达峰示范省,建议面向碳中和愿景,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引领需求侧低碳转型;②对于经济增长迅速、同时还没有形成高耗能行业路径依赖的低碳潜力省,建议以低碳城市规划为抓手,着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发展绿色经济;③对于重工业比重较高,亟待低碳转型的重工业转型期省份,建议加强城市层面的行动落实,同时加强传统工业的低碳升级改造;④对于能源基地型省份,建议因地制宜建立低碳能源供应体系;⑤对于低碳转型初期省份,建议协调好生态屏障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低碳产业,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达峰 区域差异 聚类分析 脱钩 低碳试点
下载PDF
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赵全超 汪波 王举颖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28-32,共5页
根据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和城市功能理论,构建了城市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PSS软件对环渤海地区内的各城市进行了城市能级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又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得到了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的层级分布结构... 根据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和城市功能理论,构建了城市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PSS软件对环渤海地区内的各城市进行了城市能级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又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得到了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的层级分布结构,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和相关理论提出了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能级分布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