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49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 被引量:610
1
作者 马茹 罗晖 +1 位作者 王宏伟 王铁成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0-67,共8页
本文在深入剖析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比分析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态势及其在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五大分维度表现。结果表明:中国经济高... 本文在深入剖析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比分析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态势及其在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五大分维度表现。结果表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致呈现东部、中部和东北部、西部依次递减的区域非均衡态势。北京和上海组成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从供给、需求、效率、运行和开放五大方面全方位推进地区高质量发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大省构成"第二梯队",五大分指数跻身全国前列。绝大多数中部、东北部省份组成"第三梯队",在一些分维度存在明显短板。广大西部省份组成"第四梯队",五大分指数位于全国中部或中部靠后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高质量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 区域非均衡
下载PDF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被引量:405
2
作者 樊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6-201,共16页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是刻画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规划蓝图,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制度。2004-2014年,笔者组织系列研究项目,配合国家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地域功能基础理论和功能区划技术流...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是刻画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规划蓝图,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制度。2004-2014年,笔者组织系列研究项目,配合国家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地域功能基础理论和功能区划技术流程,提出国家和省区尺度进行空间管制的地域功能区域类型为城市化区域、粮食安全区域、生态安全区域、文化和自然遗产区域等4类,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研制了由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环境容量、灾害危险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度和交通优势度等9类可定量指标及战略选择为1项定性指标构成的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进行了单项指标评价,开发并运用地域功能适宜程度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综合评价,测算了各省区保护类区域下限、开发类区域上限以及开发强度等关键参数;研讨了以规划为应用指向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形成中国首部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2020年与2010年相比,全国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从3.48%增加到3.91%;按照省区集成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优化、重点、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48%、13.60%、84.92%,城市化、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5.08%、26.11%、58.81%。结合区域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民生质量等相关分析,给出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特征。通过区划方案校验,国家和省区分两级采用笔者主持制定的《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互动完成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同预判的吻合程度多为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区划 区域 可持续发展 空间规划 区域战略 区域政策 中国
原文传递
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 被引量:283
3
作者 林箐 王向荣 《中国园林》 2005年第6期16-24,共9页
地域特征是特定区域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征。它包括在这块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构成的景观,也包括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改造形成的大地景观。这些景观不仅是历史上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今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重要依... 地域特征是特定区域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征。它包括在这块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构成的景观,也包括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改造形成的大地景观。这些景观不仅是历史上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今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形式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地域 研究 形式 乡村景观
下载PDF
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47
4
作者 陈志广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8-63,70,共7页
本文以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 ,考察了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情况。本文发现 ,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报酬与企业绩效、企业规模、和法人股比例等显著正相关。本文还考察了行业、地区对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影响 ,但发现只在一些行业和地区有明显的... 本文以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 ,考察了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情况。本文发现 ,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报酬与企业绩效、企业规模、和法人股比例等显著正相关。本文还考察了行业、地区对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影响 ,但发现只在一些行业和地区有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管理人员报酬 实证研究 企业绩效 股权结构 企业规模 中国 上市公司
下载PDF
2000—2006年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研究——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38
5
作者 杨斌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97-1202,共6页
生态效率是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经济发展中利用自然资源减轻环境压力的效率。尝试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运用到生态效率的实证研究当中,从宏观角度对中国2000—2006年区域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在此期... 生态效率是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经济发展中利用自然资源减轻环境压力的效率。尝试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运用到生态效率的实证研究当中,从宏观角度对中国2000—2006年区域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在此期间,中国整体生态效率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0.7—0.8的平均水平,但是区域间生态效率差异明显,东、中、西部效率值分别为0.939、0.712、0.641,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工业固体废物、工业粉尘、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及土地、水等资源的消耗成为影响区域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总的来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制约了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是提高生态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生态效率 DEA
原文传递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 被引量:127
6
作者 陈百明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4-215,共12页
为了建立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 ,必须透彻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准确反映不同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诸多方面的的协调发展状况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信息。据此 ,本文选取相互独立且反... 为了建立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 ,必须透彻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准确反映不同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诸多方面的的协调发展状况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信息。据此 ,本文选取相互独立且反映各方面特征的典型敏感指标 ,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元素层四个层次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目标层从宏观层次刻划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作用规律 ,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总体状况。准则层是对评价目标的分解 ,是为了进一步表征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中各部分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作用和影响 ,包括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活力、可接受性。因素层表征土地利用系统中每个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每个评价因素由若干评价元素具体表述。元素层是指标体系的最小组成单位 ,作为表征评价因素的基础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可持续利用 指标体系 区域 框架
下载PDF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18
7
作者 刘求实 沈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0-64,共5页
本文探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原则和方法,分析了区域社会大系统的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长白山
下载PDF
关于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探讨 被引量:107
8
作者 赵修卫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95-99,共5页
区域核心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组成,比较优势赋予核心竞争力以独特性,是基础;竞争优势突出了区域经济的内生能力,是主导方面。发展核心竞争力应突出比较优势的经济市场价值,同时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的创新力。文中最后说明... 区域核心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组成,比较优势赋予核心竞争力以独特性,是基础;竞争优势突出了区域经济的内生能力,是主导方面。发展核心竞争力应突出比较优势的经济市场价值,同时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的创新力。文中最后说明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意义,并从要素、技术和产业三个基本层面进行了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核心竞争力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创新
下载PDF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40
9
作者 陈辉 刘劲松 +2 位作者 曹宇 李双成 欧阳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58-1566,共9页
20多年来,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经历了从环境风险到生态风险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历程,风险源由单一风险源扩展到多风险源,风险受体由单一受体发展到多受体,评价范围由局地扩展到区域景观水平。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就是大尺度上研究复杂环... 20多年来,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经历了从环境风险到生态风险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历程,风险源由单一风险源扩展到多风险源,风险受体由单一受体发展到多受体,评价范围由局地扩展到区域景观水平。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就是大尺度上研究复杂环境背景下包含多风险源、多风险受体的综合风险研究。目前,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框架已经搭建起来,统计方法多采用相对评价法。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继续加强实验和野外调查,进一步减小不确定性,逐步解决尺度推移问题。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必须与经济、社会、文化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它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景观 区域 大尺度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管理决策
下载PDF
Study on Soil Microbiotic Crust and Its Influences on Sand-fixing Vegetation in Arid Desert Region 被引量:132
10
作者 李新荣 张景光 +2 位作者 王新平 刘立超 肖洪浪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9期965-970,共6页
Based on secular fixed_site data in the artificial sand_fixing vegetation district at the southeast fringe of the Tengger Desert, the form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biotic crusts and its influences on vegetati... Based on secular fixed_site data in the artificial sand_fixing vegetation district at the southeast fringe of the Tengger Desert, the form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biotic crusts and its influences on vegetation dynamics were analyzed. Once sand barrier and artificial vegetation have stabilized the surface of the sifting sand, could form aeolian deposition crust and then evolve into algae_dominated crust. Such processes result from the interactions of physical effects of atmospheric dust and silt deposition on sand surface, sinking and raindrop impact, and soil microorganism activiti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ess than 200 mm precipitation, the presence of microbiotic crust changes the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lter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imited precipitation in sand layer and leads to the decline of deep_rooted shrubs.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biotic crust and subsurface soil affects the plant growth and seed rain distribution, as a result, the diversity of plant species gradually tend to become saturated and finally affects the vegetation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desert region microbiotic crust sand_fixing vegetation
下载PDF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86
11
作者 王磊 《城市规划汇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5-58,共4页
城市产业结构直接决定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进而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影响。本文以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 ,武汉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 ,从区域发展、城镇体系以及城市用地结构的角度研究其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机制 。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用地结构 城镇体系 WTO 城市空间 武汉市
原文传递
Pattern of latest tectonic motion and its dynamics for active blocks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China 被引量:138
12
作者 XU Xiwei (徐锡伟) WEN Xueze (闻学泽) ZHENG Rongzhang (郑荣章) MA Wentao (马文涛) SONG Fangming (宋方敏) YU Guihua (于贵华)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z2期210-226,共10页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ctive block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with surface ruptures as well as major and subordinate active faults.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ctive block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with surface ruptures as well as major and subordinate active faults.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first-order blocks. They are the Markam block (I),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II), Baoshan-Pu'er block (III), and Mizhina-Ximeng block (IV). Cut by sub-ordinate NE-trending active faults,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II)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sub-blocks: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sub-block (II1) and the middle Yunnan sub-block (II2), while the Baoshan- Pu'er block (III)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sub-blocks: Baoshan sub-block (III1), Jinggu sub-block (III2), and Mengla sub-block (III3).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offset landforms is carried out and the basic types of active faults and their long-term slip rates along the major boundaries of active blocks of different orders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are determined, through slip vector analysis, the motion states of the active blocks are clarified and the deformation coordination on the block margins is discus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ectonic motion of the blocks in this region is a complex or superimposition of three basic types of motions: southeastward sliding, rotating on vertical axis, and uplifting. The Markam block (I),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sub-block (II1), and middle Yunnan sub-block (II2) have a southeastward horizontal sliding rate of 1-5 mm/a, clockwise rotating angular rate of 1.4-4(/Ma, and uplifting rate of about 1 mm/a. The Baoshan-Pu'er (III) and Mizhina-Ximeng (IV) blocks have also been extensively clockwise rotated. This pattern of motion is a strain response to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and Eurasian plates and the localized de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l slip on the block margins associated with the northward motion of the Indian Plate. Because a set of transverse thrusts between the blocks absorbs and transforms some components of eastward or southeastward sliding motion, the eastward escape 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Yunnan region ACTIVE fault ACTIVE block BLOCK rotation TECTONIC motion.
原文传递
基于地理单元的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兼论黄河流域同长江流域发展的条件差异及重点 被引量:133
13
作者 樊杰 王亚飞 王怡轩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共11页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历着研究对象从经济活动到区域发展,研究视角从对经济活动过程格局的成因机理阐释到对区域综合发展的经济性解析,研究区域从由行政区、方位区、类型区和政策区逐步拓展到以自然地理单元或自然系统单元为主导的地理单元...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历着研究对象从经济活动到区域发展,研究视角从对经济活动过程格局的成因机理阐释到对区域综合发展的经济性解析,研究区域从由行政区、方位区、类型区和政策区逐步拓展到以自然地理单元或自然系统单元为主导的地理单元区。近年来,三角洲、湾区和流域等地理单元区域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方面地位越来越突出,区域类型的变化改变了区域构成要素、要素间以及子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区域在更大尺度区域中的作用等,对揭示基本科学规律的可行性和产生重大研究突破的方向、求解科学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通过治理实现区域发展调控优化的策略都将产生实质性影响。为适应这种区域研究单元的变化,文章提出了基于地理单元的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的一般范式,即系统解析地理单元在保持全国或大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赋予地理单元新的人地系统耦合关系、地理单元区域内部分异与空间组织模式。借助这一研究范式,在对黄河流域同长江流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特色问题,试图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更好适应区域研究对象和区域发展目标改变而进行学科创新的初步探讨,为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地理单元 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研究范式 人地系统耦合关系
原文传递
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复合生态管理 被引量:103
14
作者 王如松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5-132,138,共9页
中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的症结在于管理问题 ,其实质是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或耗竭 ,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 ,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管理上的冲突和失调 .生态管理科学旨在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和生态学... 中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的症结在于管理问题 ,其实质是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或耗竭 ,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 ,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管理上的冲突和失调 .生态管理科学旨在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和生态学原理去探讨这类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方法 ,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局部与整体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序理间的系统耦合关系 ,使资源得以高效利用 ,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环境经济持续发展 .为解决国家、地区及部门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决策支持、科学依据和管理方法 .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热点是生态资产、生态健康和生态服务功能管理 .应用生态管理学包括产业生态管理 ,城镇生态管理和区域生态管理 .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管理和产业转型的生态管理方法 ,如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足迹分析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 环境 产业转型 生态管理 复合生态系统 生命周期评价 生态足迹
原文传递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综合研究地理格局形成与演变规律的理论基石 被引量:132
15
作者 樊杰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7-607,共11页
同近年国外人文地理学呈现人文化趋势相比,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秉承吴传钧先生关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圈与人文圈相互作用下、人类活动分布格局形成和演变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的定位,形成了以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重要的生产生... 同近年国外人文地理学呈现人文化趋势相比,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秉承吴传钧先生关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圈与人文圈相互作用下、人类活动分布格局形成和演变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的定位,形成了以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重要的生产生活领域、以及典型的地域空间类型的可持续发展时空规律作为研究指向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主流学派。吴先生提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不仅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而且是为整个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地域功能性、系统结构化、时空变异有序过程、以及人地系统效应的差异性及可调控性,是该理论的精髓,这与"未来地球"研究计划的前沿思想完全契合。近10年来,以城镇化科学模式、主体功能区划、一带一路路线图、京津冀城市群、农村空心化和精准扶贫、东北振兴与资源型城市转型、行政区划优化等为研究对象,发展了人文与经济地理重要的可持续过程、地域功能形成和综合地理格局有序化规律、城市群形成演化机理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问题地区可持续生命周期与振兴路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区域间相互作用关系、人文界线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理论方法。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应用成果对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态势最佳、总体水平领先,以此告慰吴传钧先生,并以此纪念吴传钧先生百年诞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传钧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地理格局 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区域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70
16
作者 罗湘华 倪晋仁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0年第3期262-272,共11页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不可再生的重要物质资源 .在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背景、大型研究计划和研究重点进行回顾的基础上 ,系统分析了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预测、解释和和优化决策模型 ,...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不可再生的重要物质资源 .在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背景、大型研究计划和研究重点进行回顾的基础上 ,系统分析了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预测、解释和和优化决策模型 ,比较了这些模型在应用上的优点与局限性 ,指出了针对中国特有的社会制度、自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区域 全球 模型
下载PDF
中国城市投入产出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 被引量:105
17
作者 杨开忠 谢燮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5-47,共3页
该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有效性方法对我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 ,得到的结果为 :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 ,其投入产出的效率要低得多 ;城市并非规模越大 ,其投入产出越有效。阐明西部地区投入产出方面与东部地区... 该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有效性方法对我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 ,得到的结果为 :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 ,其投入产出的效率要低得多 ;城市并非规模越大 ,其投入产出越有效。阐明西部地区投入产出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 ,西部开发不单是要向西部投入大量资金 ,而是要从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 ,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投入产出有效性 数据包络分析 DEA 中国 规模
下载PDF
中国区域水足迹的估算 被引量:107
18
作者 马静 汪党献 +1 位作者 来海亮 王茵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6-100,共5页
水足迹和虚拟水是目前国际水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借助水足迹和虚拟水的概念,计算了我国及各区域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通过分析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关系,计算了我国国际和国内区域间的虚拟水流量,以及相应的水足迹和水的... 水足迹和虚拟水是目前国际水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借助水足迹和虚拟水的概念,计算了我国及各区域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通过分析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关系,计算了我国国际和国内区域间的虚拟水流量,以及相应的水足迹和水的自给率,并进行了相关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中国是一个水资源高度自给的国家,但区域间差别较大。绿色水在我国国内总用水中占具了较大份额,对于我国农业生产意义重大。北方地区通过农产品贸易1999年向南方地区输出的虚拟水达到520×108m3,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同时认为,人的消费模式,特别是膳食结构对水资源消耗的影响非常显著,我国人均水足迹的计算结果与这一结论基本吻合,因此倡导节约的消费方式,研究并推荐符合中国国情的膳食结构,将有助于全面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虚拟水 农产品 区域 中国 中国国情 虚拟水 农产品生产 水资源消耗 计算结果 估算 消费模式 膳食结构 1999年
下载PDF
区际生态补偿机制是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关键 被引量:86
19
作者 吴晓青 洪尚群 +4 位作者 段昌群 曾广权 夏丰 陈国谦 叶文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6,共4页
环境问题环境资源关系已成为重要的区际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极大的影响和抑制区域协调发展。本文首先探讨区际环境问题和环境关系的成因、类型、数量动态、时空演变格局;独创性的剖析区际环境关系、区际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的深刻根源。深... 环境问题环境资源关系已成为重要的区际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极大的影响和抑制区域协调发展。本文首先探讨区际环境问题和环境关系的成因、类型、数量动态、时空演变格局;独创性的剖析区际环境关系、区际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的深刻根源。深入研究区际生态补偿作用和影响,指明缺乏补偿是江河上游与下游地区间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是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指出区际生态补偿体系应由政策法律制订机构、补偿计算机构、补偿征收管理机构等组成;同时着重研究计算策略思路、计算方法、计算过程、计算结果表达等区际生态补偿计算有关问题;分析建立区际生态补偿机制在环境资源管理体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转移支付制度)、环境影响数量技术、环境问题争端协调解等面临的诸多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际生态补偿机制 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 环境问题 环境资源关系 生态经济
下载PDF
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被引量:112
20
作者 田亚平 向清成 王鹏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5-63,共9页
从概念界定与目标定位入手,以气候变化和系统结构要素为分析框架,建立了包括敏感性、暴露性和适应性等三类指标要素和本底脆弱性、潜在脆弱性和现实脆弱性等三个评价层次的区域脆弱性评价系统,并以南方丘陵地区为例,针对泥石流、滑坡、... 从概念界定与目标定位入手,以气候变化和系统结构要素为分析框架,建立了包括敏感性、暴露性和适应性等三类指标要素和本底脆弱性、潜在脆弱性和现实脆弱性等三个评价层次的区域脆弱性评价系统,并以南方丘陵地区为例,针对泥石流、滑坡、干旱与洪涝等区域自然灾害,构建了水土流失敏感区的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作者认为,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主要是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扰动下与自然灾害有关的脆弱性,敏感性与易损性是其脆弱性的本质属性,敏感性、暴露性和适应性是脆弱性的系统要素。自然灾害频率指标可以作为反映灾害空间集聚性的区位暴露性指标,现实灾害度可以提供脆弱性评价因子厘定、指标权重确定、模型建立与阈值分析的结果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耦合系统 脆弱性 概念内涵 评价指标 南方丘陵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