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启超笔下的谭嗣同——关于《仁学》的刊行与梁撰《谭嗣同传》 被引量:9
1
作者 狭间直树 蒋海波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0-35,共6页
谭嗣同被捕就义之前,曾向梁启超表示彼此要像日本明治维新志士月照与西乡那样,分别承担死者与生者的责任。亡命日本以后,梁启超很快将谭嗣同遗稿《仁学》发表在《清议极》上,履行自己作为生者的责任。然而《仁学》的发表颇经周折,多次中... 谭嗣同被捕就义之前,曾向梁启超表示彼此要像日本明治维新志士月照与西乡那样,分别承担死者与生者的责任。亡命日本以后,梁启超很快将谭嗣同遗稿《仁学》发表在《清议极》上,履行自己作为生者的责任。然而《仁学》的发表颇经周折,多次中断,且有删改,刊载历时3年。与此同时,梁启超写过3篇《谭嗣同传》,其中的内容各有不同。这些不正常的情况,耐人寻味,反映了清末社会历史大变动时期梁启超思想演变的明确轨迹,以及梁启超思想的复杂性和"多变"中的诚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戊戌政变 《仁学》 《谭嗣同传》 《清议报》
下载PDF
翁同龢、张荫桓与戊戌康有为之进用
2
作者 尚小明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5,共15页
不论翁同龢荐康说,还是张荫桓荐康说,都失之偏颇。事实上,丁酉冬至戊戌春,翁同龢出于变法考虑,曾向朝廷举荐康有为,并引起急于变法的光绪帝重视,反复令总署进呈康有为所上条陈及所著书籍,从而为后来康之进用做好了铺垫。在此过程中,与... 不论翁同龢荐康说,还是张荫桓荐康说,都失之偏颇。事实上,丁酉冬至戊戌春,翁同龢出于变法考虑,曾向朝廷举荐康有为,并引起急于变法的光绪帝重视,反复令总署进呈康有为所上条陈及所著书籍,从而为后来康之进用做好了铺垫。在此过程中,与康关系密切的张荫桓也起了支持作用,但不是主角。随着戊戌春翁因不满康所著《孔子改制考》而与康疏远,光绪帝亦因翁不愿继续呈递康书及反对外交礼仪改革等与翁产生隔阂,于是重视西学、熟谙外务的张荫桓逐渐成为光绪帝推行变法最为倚重的大臣。“百日维新”开始后,由于翁被开缺,康的主要支持者已不是翁而是张。相比较而言,张对康的支持比翁对康的支持更隐秘一些,故康、梁后来叙述戊戌变法,更多及翁而绝少及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变法 光绪帝 康有为 翁同龢 张荫桓
原文传递
晚清报刊媒介对不缠足运动的推动——以戊戌维新时期的《湘报》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郑武良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42-44,55,共4页
戊戌维新时期,以维新派为代表的国人掀起了自办报刊的热潮。维新派发起的不缠足运动,借助报刊的力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报》,通过刊载抨击缠足之害的文章,发布湖南不缠足会的各种告示,报道各地不缠足会的相关情况... 戊戌维新时期,以维新派为代表的国人掀起了自办报刊的热潮。维新派发起的不缠足运动,借助报刊的力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报》,通过刊载抨击缠足之害的文章,发布湖南不缠足会的各种告示,报道各地不缠足会的相关情况,刊登"印送不缠足歌"及"定做不缠足云头方式鞋"广告,从言论、报道、组织及广告等多方面对湖南不缠足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湘报》凭借其较大的发行量,扩大了不缠足思想和不缠足运动的影响范围,对湖南不缠足运动的发展功不可没。以戊戌时期的《湘报》为例,我们对晚清时期报刊媒介对不缠足运动的推动亦可管窥一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报刊 《湘报》 不缠足运动 戊戌维新 维新派
下载PDF
保皇会在澳洲的兴起——基于《东华新报》的媒体传播理论与量化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海蓉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67-77,共11页
论文对澳洲华侨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东华新报》的内容进行了量化分析,并重点考察了保皇会运动在澳洲的兴起背景。认为从海外华人世界看中国,《东华新报》为我们了解晚清帝国的内政外交,尤其是戊戌政变后风云变幻的混乱格局,开启... 论文对澳洲华侨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东华新报》的内容进行了量化分析,并重点考察了保皇会运动在澳洲的兴起背景。认为从海外华人世界看中国,《东华新报》为我们了解晚清帝国的内政外交,尤其是戊戌政变后风云变幻的混乱格局,开启了一扇别样的窗口。其报道的关于康梁保皇会在海外的活动,为我们进一步审视19世纪末澳洲联邦成立前后,当地新兴民族主义催生之排华情境下,澳洲华人如何处理跨国境遇以及反思他们的民族认同感,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 戊戌变法 保皇会 《东华新报》 媒体研究 康梁研究
下载PDF
“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一人而已”——李端棻在戊戌变法中的角色再认识 被引量:3
5
作者 余小龙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36-41,共6页
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期间言新政之大员颇多,李端棻为卓著者之一。李端棻被康、梁视为"二品以上言新政者一人而已",应当从戊戌变法前后各派力量的复杂博弈中审视;李端棻支持康、梁,是因为他们在思想的认识和倾向上有比较坚实的... 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期间言新政之大员颇多,李端棻为卓著者之一。李端棻被康、梁视为"二品以上言新政者一人而已",应当从戊戌变法前后各派力量的复杂博弈中审视;李端棻支持康、梁,是因为他们在思想的认识和倾向上有比较坚实的共同基础,但从政变前后的一些环节来看,将李端棻说成是一个在思想和政治上彻底的康党派,尚有讨论的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端棻 戊戌变法 新政 康有为
下载PDF
经济特科考论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海荣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77,共12页
1897年10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设经济特科,正式拉开甲午战后科举改革的序幕,也成为戊戌变法"最初之起点"。此次特科,上承康乾年间的"博学鸿词"科,下启癸卯特科,不仅宣示了国家考试制度、人才选拔机制乃至官员任用... 1897年10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设经济特科,正式拉开甲午战后科举改革的序幕,也成为戊戌变法"最初之起点"。此次特科,上承康乾年间的"博学鸿词"科,下启癸卯特科,不仅宣示了国家考试制度、人才选拔机制乃至官员任用机制的重大革新,更被"康党"趁势造势,借以开辟登进同党的仕途捷径,加速其废除八股的改革筹谋。尽管由于"戊戌政变"的发生,此次特科仅行保举而未及召试,但其作为戊戌年清政府发出的第一个重大改革信号,的确在相当程度上鼓舞了士心,促成了政治风气、教育风气和社会风气的迅速转变。而经由戊戌特科的废罢所昭示的帝后两党的公开决裂,及其对于精英人才政治心理的沉重打击,不仅成为保皇力量迅速集结壮大的重要推手,也深刻影响了清朝此后的人才格局乃至政治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变法 经济特科 戊戌特科 癸卯特科 保举 康有为
下载PDF
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海洋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64-69,共6页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与晚清政治运动有着密切关系,在戊戌变法过程中,科学教育也与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戊戌变法过程中的一些举措使得国人对于“科学”的理解不断加深,维新派相继介绍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与晚清政治运动有着密切关系,在戊戌变法过程中,科学教育也与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戊戌变法过程中的一些举措使得国人对于“科学”的理解不断加深,维新派相继介绍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变法 中国近代 科学教育
下载PDF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议会思想 被引量:2
8
作者 茅海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3-126,196,共15页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议会思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与思想本属两途,有着性质上的差别。康、梁议会思想的资料来源,皆为中国儒学经典与中国历史。这正说明了康、梁对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缺乏充分的了解,并有着很大的误解,故用中国...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议会思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与思想本属两途,有着性质上的差别。康、梁议会思想的资料来源,皆为中国儒学经典与中国历史。这正说明了康、梁对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缺乏充分的了解,并有着很大的误解,故用中国经典去比附。若称“戊戌变法学习了西方的制度与思想”,很可能只学习了外形,康、梁并没掌握西方政治制度与思想的真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梁启超 戊戌变法 议会 议郎 制度局
下载PDF
康有仪与其塾师山本宪 被引量:2
9
作者 吕顺长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49-53,60,共6页
最近发现的康有仪书信等史料显示,康有仪于1898年初赴日后,通过在山本宪私塾所学的日文汉译知识以及与山本的良好关系,不仅参与了《清议报》创办初期的日文译稿的组稿和翻译等工作,还努力充当流亡日本的维新派人士与日本人接触的中介,... 最近发现的康有仪书信等史料显示,康有仪于1898年初赴日后,通过在山本宪私塾所学的日文汉译知识以及与山本的良好关系,不仅参与了《清议报》创办初期的日文译稿的组稿和翻译等工作,还努力充当流亡日本的维新派人士与日本人接触的中介,使康梁等人赴日后不久就获得山本的支援,并通过山本扩大了在日本的活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仪 山本宪 《清议报》 维新变法
下载PDF
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贡献
10
作者 吕明灼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71-74,共4页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伟人之一。他不仅领导并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而且在近代思想、文化方面也卓有建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他把近代中国维新变法思想推向最高峰 ;把进化史观与民主政治有机联系起来 ;集大同思...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伟人之一。他不仅领导并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而且在近代思想、文化方面也卓有建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他把近代中国维新变法思想推向最高峰 ;把进化史观与民主政治有机联系起来 ;集大同思想之大成 ,提出了系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对传统儒学作了民主主义的新解 ,成为新儒学的鼻祖 ;大力倡导发展现代科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戊戌变法 进化史观 大同思想 新儒学
下载PDF
试论近代中国争取法治的不懈努力 被引量:2
11
作者 薛忠义 李晓颖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27-31,共5页
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分子开始了对西方法治文明的探索、向往和追求。太平天国探索了农民阶级的法治之路。戊戌变法是西方先进的法治文明与中国传统的人治在中国本土第一次实质性的交锋。清末预备立宪客观上标志着古老的积贫积弱的中国开... 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分子开始了对西方法治文明的探索、向往和追求。太平天国探索了农民阶级的法治之路。戊戌变法是西方先进的法治文明与中国传统的人治在中国本土第一次实质性的交锋。清末预备立宪客观上标志着古老的积贫积弱的中国开始了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艰难过渡。虽然辛亥革命的法治模式在法律价值上意义重大 ,但是昙花一现 ,流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达 2 8年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则是觉醒了的中国人民争取权利和法治的伟大斗争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文明 法治模式 西方法 先进分子 法律价值 农民阶级 人治 近代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 标志
下载PDF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深化改革的启示 被引量:2
12
作者 袁杰 王鹏飞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8年第6期97-100,共4页
戊戌变法是近代史上政治改革的一次伟大实践。从发展政治学的理论来看,其失败的原因在于变法者的权力和权威不足,变法触动当权者和社会精英的利益而没有调和,变法的社会根基薄弱。戊戌变法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改革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 戊戌变法是近代史上政治改革的一次伟大实践。从发展政治学的理论来看,其失败的原因在于变法者的权力和权威不足,变法触动当权者和社会精英的利益而没有调和,变法的社会根基薄弱。戊戌变法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改革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驾驭能力,改革需要各类型的精英有意见表达和利益调解机制,改革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改革成果需要不断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变法 原因 教训 改革 启示
下载PDF
清末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生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琳璘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20-128,共9页
清朝末期的社会改革是从传统封建农业社会向近代法治工业社会的重要转型之作。清末维新运动则是这场社会改革的引领者和主导者,它不但开启了中国社会转型之路,也为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生成创造了条件。清末维新运动的曲折以及最后以失败... 清朝末期的社会改革是从传统封建农业社会向近代法治工业社会的重要转型之作。清末维新运动则是这场社会改革的引领者和主导者,它不但开启了中国社会转型之路,也为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生成创造了条件。清末维新运动的曲折以及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也使得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在初创之后命运多舛。故,不可否认,清末维新运动的发展与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生成关系密切。从此角度分析或可为我们明晰现代警察制度改革的方向与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新运动 警察制度 警政
下载PDF
历史的比较与思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
14
作者 张琪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85-86,共2页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维新派效法日本明治维新 ,以图挽救民族危亡 ,但结果迥异。究其原因是 :两者的前提条件不同 ,方法、途径不同 ,国际环境不同。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 ,离开中国实际 。
关键词 中国 戊戌变法 日本 明治维新 比较 前提条件 变革方法 多革模式
下载PDF
戊戌前后知识分子转型与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
15
作者 侯强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9,共9页
在戊戌前后法制现代化进程中,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东渐实质上是一个近代中西政治法律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思想启蒙的过程。在“西法东渐”过程中,戊戌前后处于转型中的新知识分子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起着独特... 在戊戌前后法制现代化进程中,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东渐实质上是一个近代中西政治法律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思想启蒙的过程。在“西法东渐”过程中,戊戌前后处于转型中的新知识分子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起着独特的作用,对推动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前后 知识分子转型 法制现代化
下载PDF
戊戌变法中的日本因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7期90-93,共4页
中日甲午战后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相关甚深。维新派所营造出的"效法日本"的舆论氛围,也曾一度影响了清廷的对日政策。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华,在清廷内部引发强烈反响。与此同时,光绪帝的"联日"思想逐渐形成。... 中日甲午战后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相关甚深。维新派所营造出的"效法日本"的舆论氛围,也曾一度影响了清廷的对日政策。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华,在清廷内部引发强烈反响。与此同时,光绪帝的"联日"思想逐渐形成。而这些表象实质上是清、日相关利益集团冲突、妥协的结果。而戊戌变法期间留学政策的制定以及留学生的派遣,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变法 日本 留日学生 维新派
下载PDF
近二十年国内张之洞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大伟 李祺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84-190,共7页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人物。近二十年来,学界着重探讨了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的实业活动、教育活动、洋务思想等问题;分析了戊戌变法时期张之洞与维新派及戊戌变法的关系,对《劝学篇》及"中体西用"思想做进一步阐释;论...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人物。近二十年来,学界着重探讨了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的实业活动、教育活动、洋务思想等问题;分析了戊戌变法时期张之洞与维新派及戊戌变法的关系,对《劝学篇》及"中体西用"思想做进一步阐释;论述了张之洞对清末"新政"决策的影响,对张之洞在清末"新政"时期的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变革主张与实践展开讨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张之洞思想转变与中国近代道路转型、"中体西用"方法论意义等方面仍有深入研究的可能。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旨在展现张之洞研究的多元面貌,探讨未来研究中新的理论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下载PDF
维新运动与湖南近代报人群体的形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晨曦 阳美燕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1-160,共20页
维新运动时期,湖南由"铁门之城"变为"全国最富有朝气的一省",伴随这一过程的,是以唐才常、谭嗣同、刘善涵、熊希龄等从科举旧制走出来的湖南士绅渐渐走上办报开新的"合群"之路,从而拉开了湖南近代报业的... 维新运动时期,湖南由"铁门之城"变为"全国最富有朝气的一省",伴随这一过程的,是以唐才常、谭嗣同、刘善涵、熊希龄等从科举旧制走出来的湖南士绅渐渐走上办报开新的"合群"之路,从而拉开了湖南近代报业的序幕。本文力图深入揭示在维新运动这一特定历史语境中,在湖南报人从产生到合力共谋办报的历史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近代湖南报人报业的如下鲜明特点:其一,社会"大变局"是催生湖南新式报人报业的最大推动力;其二,湖南新式报人合群开新之阵营脱胎于科举旧制,同时又带有浓厚的政、学、商三位一体色彩;其三,湘省报人在合群过程中,与鄂、沪外省报人建立了独特的同仁合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新运动 湖南报人 《湘学新报》 《湘报》
原文传递
曾廉的生平与思想 被引量:1
19
作者 阳信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830-833,共4页
戊戌变法时期,曾廉以反对变法维新,上书请杀康有为、梁启超而名噪一时;辛亥革命前后,他激烈地反对民主革命,并一直妄图复辟封建制度,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阻碍力量。曾廉是清末民初一个典型的政治保守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者。
关键词 曾廉 生平 民主革命 封建制度 保守主义
下载PDF
双重理性视阈下近代中国嬗变轨迹与逻辑理路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平 石磊 张玲赟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65-74,共10页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以“格物”“致知”等形式生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格物”可理解为追求工具理性的昌明,“致知”可理解为促使价值理性进入澄明状态。到近代,仁人志士们发起的救亡图存运动中,他们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以“格物”“致知”等形式生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格物”可理解为追求工具理性的昌明,“致知”可理解为促使价值理性进入澄明状态。到近代,仁人志士们发起的救亡图存运动中,他们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多有误读甚至忽略,致使相关变革不够彻底或是失败。基于此,通过深度剖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逻辑,在深刻总结近代中国发展过程中4个典型历史事件基础上,运用历史分析法、逻辑归纳法、分析比较法等,揭示了近代中国走向进步的嬗变轨迹与逻辑理路。研究认为,这一理想化的逻辑理路可作如下表述:一方面,通过工具理性的“格物”,人们可以发现“致良知”和“致真知”等四大领域的价值理性;另一方面,四大领域的价值理性一旦进入澄明状态,又能够驱动社会发展的“六驾马车”向前发展。对照上述逻辑理路,洋务运动遭遇了双重“水土不服”,仅仅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半架马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遭遇另外两种“水土不服”,是“无根”的事业。相比之下,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请出“赛先生”和“德先生”,在重拾传统智慧的基础上,为中国社会进步开启了新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陈独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