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生水浇灌方式对芦苇地土壤水文生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夏江宝 谢文军 +2 位作者 陆兆华 贾琼 董立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137-4143,共7页
为提高再生水资源在芦苇群落生态恢复中的高效利用,采用温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以未灌溉(CK)为对照,对再生水(FS)、再生水清水轮灌(QF)及清水灌溉(QS)等3种浇灌方式下的芦苇地盐碱含量及水文物理参数进行测定分析,以其阐明不同浇灌方式... 为提高再生水资源在芦苇群落生态恢复中的高效利用,采用温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以未灌溉(CK)为对照,对再生水(FS)、再生水清水轮灌(QF)及清水灌溉(QS)等3种浇灌方式下的芦苇地盐碱含量及水文物理参数进行测定分析,以其阐明不同浇灌方式下芦苇地的土壤水文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清水灌溉、清废轮灌降盐压碱效果显著(P<0.001),而再生水灌溉后土壤含盐量增加12.8%。与未灌溉相比,3种浇灌方式均使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大,改善土壤水文物理效果表现为清废轮灌>清水灌溉>再生水灌溉。Horton模型比较适合描述灌溉后芦苇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清水灌溉、清废轮灌改善了土壤水分的渗透性能,初渗率和稳渗率均比未灌溉增加,而再生水灌溉后初渗率下降15.0%。3种浇灌方式均能增强芦苇地贮蓄和保持土壤水分的能力,清废轮灌、清水灌溉、再生水灌溉的饱和蓄水量分别比未灌溉增加11.5%、4.3%、2.4%,涵蓄降水和供植物生长有效水分贮存能力表现为清废轮灌最好,其次为清水灌溉,而再生水灌溉则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芦苇 水文物理性质 土壤入渗 土壤蓄水性能
下载PDF
不同干湿交替频率对芦苇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晓宇 刘兴土 +2 位作者 李秀军 张继涛 文波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9-107,共9页
松嫩平原西部芦苇沼泽是集多种环境特征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少降雨、土壤盐碱化导致湿地大面积萎缩退化。水是湿地结构和功能发挥的最关键因子,影响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植被以及其他生物种群。为了节约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本文将干湿交替(... 松嫩平原西部芦苇沼泽是集多种环境特征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少降雨、土壤盐碱化导致湿地大面积萎缩退化。水是湿地结构和功能发挥的最关键因子,影响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植被以及其他生物种群。为了节约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本文将干湿交替(35%的田间持水量和10cm的淹水层分别界定为本文的干和湿状态)应用在芦苇的发育过程中,分析芦苇不同发育期对水分的需求特征,以及其生长和光合生理响应,地上和地下器官对无机离子的吸收和积累。通过在生长季末对芦苇株高、光合特征、地上地下器官生物量和离子含量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与长期干旱和湿润条件相比,在芦苇适当的发育阶段实施1、2和4次干湿交替,可有效提高芦苇的生物量和光合速率,并积累较少的盐离子。随着干湿交替的频次增加,芦苇受干旱或者淹水单次胁迫的时间越少,不仅缓解了极端水分条件对芦苇的影响,而且促进了其生长发育。在芦苇生长发育前期补水(6、7和8月份),能显著促进芦苇的增长和生物量积累,光合能力显著增强,并且芦苇器官中含有较少的Na+。其中用水量较少的2次干湿交替(C2)和4次干湿交替(D2)有利于盐碱湿地芦苇的高产和高质培育。在芦苇生长后期补水的地上器官积累更多的Na+,因此可考虑在8、9月份向退化的盐碱芦苇草甸灌水,利用收割芦苇地上生物量,作为去除土壤钠盐离子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芦苇 器官 光合作用 盐离子
下载PDF
蒸气爆破预处理芦苇酶解工艺优化及产物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朱作华 蔡霞 +4 位作者 严理 李智敏 谢纯良 胡镇修 彭源德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1期5387-5390,共4页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一种有潜力的能源作物,为优化芦苇酶解糖化工艺,应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影响芦苇酶糖化的重要参数,通过Box-Behnken设计确定重要参数的最佳水平,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糖化过程中的单糖...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一种有潜力的能源作物,为优化芦苇酶解糖化工艺,应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影响芦苇酶糖化的重要参数,通过Box-Behnken设计确定重要参数的最佳水平,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糖化过程中的单糖种类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芦苇酶糖化的重要参数是H2SO4浓度、Tween-80和MnSO4浓度,最佳工艺参数为H2SO4浓度0.88%、表面活性剂Tween-80添加量0.61%、MnSO4添加量0.26%,在此条件下,8~10 h可以完成糖化,总还原糖浓度达到45.68 mg/mL,同时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有效性, 液相分析表明糖化液中主要的糖种类为葡萄糖和木糖, 其含量分别为21.36、16.62 mg/mL,阿拉伯糖、纤维二糖和半乳糖含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PLACKETT-BURMAN设计 BOX-BEHNKEN设计 酶解 响应面法
下载PDF
芦苇化感物质EMA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藻毒素产生和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9
4
作者 门玉洁 胡洪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058-2062,共5页
研究了芦苇化感物质2-甲基乙酰乙酸乙酯(ethyl-2-methylacetoacetate,EMA)对铜绿微囊藻PCC7806的生长抑制特性以及对微囊藻毒素MC-LR产生和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EMA在培养1周内对铜绿微囊藻PCC7806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7d值为2.0 mg... 研究了芦苇化感物质2-甲基乙酰乙酸乙酯(ethyl-2-methylacetoacetate,EMA)对铜绿微囊藻PCC7806的生长抑制特性以及对微囊藻毒素MC-LR产生和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EMA在培养1周内对铜绿微囊藻PCC7806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7d值为2.0 mg.L-1,但EMA的抑制效果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整个培养期间,EMA对MC-LR的胞外释放无显著影响.培养7 d后,单位藻细胞内MC-LR的含量随EMA浓度的增加而升高,EMA投加浓度为1.5 mg.L-1时,单位藻细胞MC-LR的含量为25ng.(106个)-1,比对照组增加了39%.但单位体积培养液中MC-LR总量(胞内和胞外的总和)随EMA浓度增加先略微升高后显著降低,EMA投加浓度为3 mg.L-1时,培养液中MC-LR胞内胞外总量为28μg.L-1,约为对照组的一半;16 d后,EMA对单个细胞内MC-LR的含量以及MC-LR总量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蓝藻毒素 MC-LR 2-甲基乙酰乙酸乙酯 水华控制 芦苇
下载PDF
不同处理方法对不同生育期新疆小芦苇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于山江·玉素浦 艾尼瓦尔·艾山 赵光伟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090-1094,共5页
以不同生育期(抽穗期、开花期、结实期)的新疆小芦苇为实验材料,同一生育期采用鲜贮、鲜草+糖蜜10和15 g/kg、鲜草+甲酸2和3 mL/kg等5种青贮处理,并对其相互间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三个生育期中,以鲜贮的pH效果最差... 以不同生育期(抽穗期、开花期、结实期)的新疆小芦苇为实验材料,同一生育期采用鲜贮、鲜草+糖蜜10和15 g/kg、鲜草+甲酸2和3 mL/kg等5种青贮处理,并对其相互间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三个生育期中,以鲜贮的pH效果最差、甲酸组效果最好;CP含量在同一生育期内各处理组与对照组(原料草)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特别是在抽穗期鲜草+15.0 g糖蜜组及2.0 mL甲酸组比原料草分别高2.05%、2.53%;NDF和ADF含量变化依生育期的推进其含量逐步增加,而同一生育期的各种处理组之间ADF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抽穗期里各种处理的NDF含量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添加甲酸可明显降低新疆小芦苇青贮pH值,最佳青贮时期是抽穗期,最佳青贮方式是鲜草+3.0 mL甲酸/kg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小芦苇 青贮 添加剂 发酵品质 营养成分
下载PDF
人为补水对扎龙芦苇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杨荐 关爱洁 +3 位作者 陈碧琪 王嘉伟 黄璞祎 于洪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2期7456-7458,共3页
为研究人为补水对芦苇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分别在补水前5 d、补水后10、20和30 d测定了扎龙芦苇湿地淹水区RH和未淹水区RA的甲烷排放通量。结果表明,补水后30 d RH水深由20 cm上升至120 cm,甲烷排放通量由3.13 mg/(m2·h)增至9.60 m... 为研究人为补水对芦苇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分别在补水前5 d、补水后10、20和30 d测定了扎龙芦苇湿地淹水区RH和未淹水区RA的甲烷排放通量。结果表明,补水后30 d RH水深由20 cm上升至120 cm,甲烷排放通量由3.13 mg/(m2·h)增至9.60 mg/(m2·h),是对照组CH的1.62倍;RA在补水后30 d水深达到10 cm,甲烷排放通量由2.80 mg/(m2·h)上升至18.96 mg/(m2·h),为对照组CA的5.31倍。补水期间,RH的水深增加刺激了芦苇生长,从而为甲烷产生提供了更多底物,并增强了厌氧条件,导致甲烷排放增大;RA淹水后,大量有机质分解为甲烷产生提供了碳源以及通气状况的改变是促进其甲烷大量排放的原因。研究表明人为补水过程促进了淹水区和非淹水区的甲烷排放,建议在评估湿地甲烷排放时应考虑人为补水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补水 芦苇湿地 甲烷排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