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储能产业环境影响及环境效益探讨
1
作者 黄鹤雯 王日超 +2 位作者 黄慧峰 赵孜苗 李大伟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8期165-167,共3页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新能源在电力能源供应中占比提高。储能配套设施对于提高可再生资源的消纳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新型储能产业生产端各产业环节的工艺和产污特点,以新型储能产业生产端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和储能电站对电力...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新能源在电力能源供应中占比提高。储能配套设施对于提高可再生资源的消纳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新型储能产业生产端各产业环节的工艺和产污特点,以新型储能产业生产端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和储能电站对电力系统的污染减排情况为切入点,探讨新型储能产业的环境影响和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储能 电力系统 大气污染物 污染减排
下载PDF
CDM并网小水电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效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向春 蒋洪强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7,共4页
在分析四川省小水电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从并网小水电项目的基准线情景识别、额外性分析等方面探讨了四川省发展CDM(清洁发展机制)小水电项目的潜力,同时根据地区基准线排放因子及国际市场平均价格走势,给出了第一个7年计入期内拟定小水... 在分析四川省小水电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从并网小水电项目的基准线情景识别、额外性分析等方面探讨了四川省发展CDM(清洁发展机制)小水电项目的潜力,同时根据地区基准线排放因子及国际市场平均价格走势,给出了第一个7年计入期内拟定小水电项目的各年减排效益趋势图。研究表明,四川地区的CDM小水电项目蕴含着巨大的减排潜力及减排效益,是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发展机制 基准线排放因子 减排效益 并网小水电
下载PDF
梯田、林地、草地减水减沙效益指标初探 被引量:28
3
作者 熊运阜 王宏兴 +1 位作者 白志刚 田永宏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10-14,共5页
通过对各地坡面径流场试验资料的系统整理,结合梯田、林地、草地的减水减沙机理,引入径流、泥沙水平和措施质量概念,分析得出了不同质量的梯田、林地、草地在不同的径流、泥沙水平年份的减水减沙效益指标,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梯田... 通过对各地坡面径流场试验资料的系统整理,结合梯田、林地、草地的减水减沙机理,引入径流、泥沙水平和措施质量概念,分析得出了不同质量的梯田、林地、草地在不同的径流、泥沙水平年份的减水减沙效益指标,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梯田、林地、草地减水减沙效益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田 林地 草地 减水效益 减沙效益
下载PDF
适合我国国情的智能电网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被引量:31
4
作者 赵良 李立理 +1 位作者 何博 张义斌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20-3528,共9页
在分析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智能电网区别于传统电网的高效性、适应性、互动性3个方面特点,深入研究了我国智能电网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从准确反映电网设备利用效率的角度,提出智能电网设备利用率上限值、实际利用率、... 在分析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智能电网区别于传统电网的高效性、适应性、互动性3个方面特点,深入研究了我国智能电网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从准确反映电网设备利用效率的角度,提出智能电网设备利用率上限值、实际利用率、相对利用率等高效性指标计算方法。根据系统性和独立性原则,从智能电网发电、输电、用电3个环节入手,全面分析智能电网环境效益,提出基于智能电网节能减排效益评价的适应性指标计算方法。从外部环境、盈利能力、社会贡献、市场状况、业务基础、人员技能等6个维度,提出基于智能电网增值服务评价的互动性指标。所提指标体系可为进一步拓展与完善智能电网综合评价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电网 评价指标 设备利用率 节能减排效益 增值服务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盖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吴蕾 穆兴民 +3 位作者 高鹏 赵广举 孙文义 田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3-138,144,共7页
为了研究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植被盖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通过文献检索,收集到30篇相关文献158组有效数据,运用系统整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盖度的减流减沙效益。结果表明:(1)室内外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产流产沙量都随着盖度的增加而... 为了研究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植被盖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通过文献检索,收集到30篇相关文献158组有效数据,运用系统整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盖度的减流减沙效益。结果表明:(1)室内外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产流产沙量都随着盖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植被的减流效益随盖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低盖度(0~40%)时植被的减流效益较低,高盖度时减流效益也有所降低,植被的减沙效益则随盖度的增加而一直增加,且其减沙效益大于减流效益。(2)减流减沙效益随盖度增加呈对数变化,即符合y=alnx+b型,该图形具有开始增长快,当达到某一值后增长变缓并趋于稳定的特点。(3)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有效盖度为40%~50%,临界盖度为70%~80%。因此,在黄土高原进行植被建设时初始盖度应达到有效盖度,即40%~50%,在之后的植被恢复过程中,维持植被盖度在70%~80%,使植被能发挥最大的蓄水保土作用。该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建设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区域科学布设植被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盖度 减流效益 减沙效益
下载PDF
低碳转型背景下我国气电产业发展路径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志坦 李玉刚 +1 位作者 杨光俊 王文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161,共10页
天然气发电(以下简称气电)产业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在能源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探究我国气电产业在低碳转型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基于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天然气发电(以下简称气电)产业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在能源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探究我国气电产业在低碳转型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基于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以下简称GE公司)6F.03、9F.03、9HA.01三种主流型号燃气机组为例,研究了不同情景下的气电机组碳排放强度,并与相同情景下的燃煤机组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气电产业在低碳转型时期的发展路径。结论认为:①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我国未来能源低碳转型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作为公认的最清洁的低碳化石能源,天然气将在我国能源转型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②较之于煤电,气电具有显著的减排优势,有序发展燃气热电联产具有良好的直接减排效果;③作为灵活性电源,气电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积极发展气电调峰电站具有良好的协同减排效果;④在碳中和前适时、适度提高天然气和气电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所占比例,可以充分发挥其协同减排作用、产生协同减排效益,从而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天然气发电产业 发展路径 碳排放强度 协同减排 融合发展 协同减排效益
下载PDF
并网型微电网多目标容量优化配置及减排效益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刘峪涵 汪沨 谭阳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0-75,共6页
以提高经济性和自供电能力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并网型风光储微电网容量优化配置方法,并对其环保减排效益进行了分析。首先确定了适用于并网型微电网的运行控制策略,然后以微源的数量作为优化变量,构建了以年平均综合成本及自供电率为评价... 以提高经济性和自供电能力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并网型风光储微电网容量优化配置方法,并对其环保减排效益进行了分析。首先确定了适用于并网型微电网的运行控制策略,然后以微源的数量作为优化变量,构建了以年平均综合成本及自供电率为评价指标的数学模型,并采用非支配排序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最后引入效用理论对各优化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以得到不同设计要求下的推荐方案。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网型微电网 多目标优化 自平衡率 减排效益 效用理论
下载PDF
1990~1996年渭河流域水沙变化原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赵俊侠 王宏 +1 位作者 马勇 杨国礼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36-139,共4页
根据流域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及 1990年土地详查成果和 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等 ,采用“水保法”和“水文法”对渭河流域 1990~ 1996年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及水沙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计算。经“水保法”分析 ,年均减水量 2 8.48亿 m... 根据流域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及 1990年土地详查成果和 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等 ,采用“水保法”和“水文法”对渭河流域 1990~ 1996年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及水沙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计算。经“水保法”分析 ,年均减水量 2 8.48亿 m3 ,效益 47.7% ,其中减洪水量 9.19亿 m3 ,减洪效益 37.1% ;年均减沙量 46 30万 t,效益 35 .8% ,其中减洪沙量 3986万 t,减洪沙效益 33.6 %。经“水文法”分析 ,年均减水量 2 5 .71亿 m3 ,减水效益 44 .3% ,在减少的年径流量中 ,人类活动影响占 5 1.5 % ,降雨影响占 48.5 % ;年均减沙量 0 .80 0亿 t,效益 5 9.7% ,在减少的沙量中 ,人类活动影响占 5 7.1% ,降雨影响占 42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水减沙效益 水沙变化 渭河流域
下载PDF
人工防雹的农业减灾效应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柏忠 王广河 高宾永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32,共6页
概述了国内外人工防雹作业技术的进展,包括作业的方法和工具。评述了我国冰雹的时空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人工防雹的作业规模及其减灾效果。基于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人工防雹作业个例,进行了人工消雹农业减灾效应的统计分析,结果... 概述了国内外人工防雹作业技术的进展,包括作业的方法和工具。评述了我国冰雹的时空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人工防雹的作业规模及其减灾效果。基于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人工防雹作业个例,进行了人工消雹农业减灾效应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工防雹是减轻农业气象灾害,保障农业减损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投入与产出比约为1:10~1:30。2002—2007年云南玉溪烤烟防区内比防区外受灾率平均减了17.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防雹 作业技术 减灾效益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景观格局调控与减水减沙效益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东立 余新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4期77-80,共4页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景观格局的调控,是探索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分布格局及评价治理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以甘肃黄土丘陵沟壑区吕二沟流域为研究实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流域数字高程模型,与土地利用格局图叠置运算,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利...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景观格局的调控,是探索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分布格局及评价治理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以甘肃黄土丘陵沟壑区吕二沟流域为研究实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流域数字高程模型,与土地利用格局图叠置运算,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利用“水保法”,计算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调整后,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比未调整前分别提高了20.36%和21.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景观格局 数字高程模型 减水效益 减沙效益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香根草植物篱对三峡库区坡地紫色土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郭萍 夏振尧 +4 位作者 高峰 胡欢 张千恒 杨悦舒 肖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05-112,共8页
紫色土坡地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严重影响着三峡工程的运行安全。植物篱是三峡库区坡地的重要水土保持措施之一,具有明显的减流减沙效益,然而植物篱地上及地下部分对坡面侵蚀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该研究通过设置2个坡度(15... 紫色土坡地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严重影响着三峡工程的运行安全。植物篱是三峡库区坡地的重要水土保持措施之一,具有明显的减流减沙效益,然而植物篱地上及地下部分对坡面侵蚀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该研究通过设置2个坡度(15°和25°)、2个降雨强度(60和120mm/h)和3个坡面条件(裸坡对照、植物篱和仅有植物篱根系),开展人工降雨试验,分析各试验条件下初始产流时间、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物篱、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平均减沙效益分别为75.59%、29.45%、46.13%,是对应的平均减流效益的4.79、4.60、4.92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延缓初始产流时间、减流和减沙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8.28%和51.72%、62.25%和37.75%、60.44%和39.56%,表明植物篱对减沙作用更明显,且地上部分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大于其地下部分。以上结果加深了香根草植物篱对坡地侵蚀过程影响的理解,可为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植物篱 三峡库区 地上部分 地下部分 减流减沙效益
下载PDF
大暴雨作用下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肖培青 王玲玲 +2 位作者 杨吉山 焦鹏 王志慧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49-1156,共8页
正确评估大暴雨条件下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作用,可为科学揭示流域侵蚀产沙变化的驱动机理提供理论支撑。综合采用改进的水土保持成因分析法、林草植被减沙模型和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对近10年大暴雨作用下4个典型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 正确评估大暴雨条件下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作用,可为科学揭示流域侵蚀产沙变化的驱动机理提供理论支撑。综合采用改进的水土保持成因分析法、林草植被减沙模型和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对近10年大暴雨作用下4个典型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佳芦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在“2012.7.27”大暴雨中减沙效益为65.4%;杏子河流域在“2013.7.12”“2013.7.25”和“2013.7.27”三场连续降雨中,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分别为56.5%、40.7%和36.5%;西柳沟流域上游在“2016.8.17”大暴雨中,林草植被措施减沙效益达84.2%;岔巴沟流域在“2017.7.26”大暴雨中,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为79%。大暴雨作用下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明显,但遭遇连续极端降雨情况,水土保持减沙效益会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沙效益 水土保持措施 大暴雨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效应 被引量:13
13
作者 朱锐鹏 刘殿君 +5 位作者 张世豪 高志强 左启林 赵炯昌 王百群 于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17,共8页
为了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小流域不同类型植被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以地处黄河中游内蒙古段的圪坨店小流域为研究区,建立6个投影面积为5 m×20 m的径流监测小区,基于野外径流小区定位监测和降雨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年份降水特征和坡面不同... 为了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小流域不同类型植被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以地处黄河中游内蒙古段的圪坨店小流域为研究区,建立6个投影面积为5 m×20 m的径流监测小区,基于野外径流小区定位监测和降雨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年份降水特征和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油松、沙棘、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农田)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并设置裸地径流小区作为对照,采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系数和单位面积侵蚀量与裸地的比值表征减流减沙效益。结果表明:研究时段(2014—2017年)内,降水集中分布在6—9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差异显著(p<0.05),径流量最小的是油松林地,为(4.55±3.25)L;径流量最大的是裸地,为(412.73±97.09)L。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量具体表现为:裸地>农田(玉米)>天然草地(针茅)>人工草地(苜蓿)>沙棘>油松林。泥沙量观测结果与径流量类似,最小的是油松林,为(0.8±0.38)g/L;最大的是裸地,为(87.36±15.37)g/L。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系数和侵蚀模数差异显著(p<0.05),其中,农田径流系数最高,为12.26%±1.27%,油松林径流系数最低,为0.09%±0.06%,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系数具体表现为:农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沙棘>油松林地。同样的,油松侵蚀模数最低,是(0.002±0.001)kg/(m^(2)·a),农田侵蚀模数最高,为(1.49±0.71)kg/(m^(2)·a)。观测时段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侵蚀模数与径流系数表现一致。综上所述,植被恢复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不同植被措施的减流减沙效益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油松>沙棘>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农田。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中游内蒙古段植被恢复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径流 黄土高原 植被类型 减流效益 减沙效益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黄标车政策的总量减排效益评估 被引量:13
14
作者 卢亚灵 周佳 +2 位作者 程曦 张伟 蒋洪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566-2575,共10页
为评估黄标车提前淘汰补贴和禁行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对这两种政策进行比较,在梳理京津冀地区相关政策措施的基础上,采用排放因子法评估其总量减排效益.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黄标车淘汰政策有较好的减排效益,政策实施以来CO、HC、NO_x、... 为评估黄标车提前淘汰补贴和禁行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对这两种政策进行比较,在梳理京津冀地区相关政策措施的基础上,采用排放因子法评估其总量减排效益.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黄标车淘汰政策有较好的减排效益,政策实施以来CO、HC、NO_x、PM_(2.5)、PM_(10)累计减排量分别为500.32、39.79、31.82、0.96、1.06万t.(2)黄标车政策减排效益最突出的污染物为CO、HC、NO_x,为大气污染总量减排作出较大贡献.(3)小型载客与轻型载货汽油车是CO与HC的减排主体,重型载货柴油车是NO_x和颗粒物的主要减排贡献车型.(4)京津冀13个城市,道路密集的城区减排更明显.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CO、HC减排较其他城市更显著,天津市、石家庄市、唐山市、邯郸市NO_x和颗粒物减排更显著.(5)提前淘汰补贴和禁行两个政策相比,前者减排效益具有时间延续性,在政策实施后几年效益仍较明显;后者在政策实施前期减排效益明显,随时间而衰减.各地在制定黄标车与老旧机动车政策时,建议前期加强禁行政策、后期加强淘汰补贴政策执行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排效益 黄标车 提前淘汰补贴政策 禁行政策 京津冀
原文传递
黄土堆积体植物篱减沙效益与泥沙颗粒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杨帅 李永红 +3 位作者 高照良 牛耀彬 白皓 王凯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70-278,共9页
为探究植物篱措施对工程堆积体边坡的减流减沙效益及其对侵蚀泥沙颗粒分形维数的影响,以堆积体未防护边坡为对照,以不同放水流量对不同坡度堆积体植物篱防护边坡进行了放水冲刷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植物篱边坡初始产流时间滞后100... 为探究植物篱措施对工程堆积体边坡的减流减沙效益及其对侵蚀泥沙颗粒分形维数的影响,以堆积体未防护边坡为对照,以不同放水流量对不同坡度堆积体植物篱防护边坡进行了放水冲刷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植物篱边坡初始产流时间滞后100~500 s,其产流率、产沙率整体均较小,产流率在时间尺度上表现为间歇性波动上升;植物篱减流效率在4%~60%之间,减沙效率范围在15%~50%之间,减流减沙效率均随坡度和放水流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形式减小;各处理侵蚀泥沙颗粒中粉粒均占主导地位,黏粒次之,砂粒含量最少。与对照小区相比,植物篱防护边坡侵蚀泥沙砂粒体积分数降低,黏粒和粉粒体积分数升高;黏粒富集率增加,砂粒富集率减小,泥沙颗粒分形维数增大。分形维数与黏粒和砂粒体积分数之间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侵蚀泥沙颗粒分形维数主要由黏粒体积分数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堆积体 植物篱 土壤颗粒 分形维数 径流冲刷 减流减沙效益
下载PDF
干旱矿区排土场不同边坡生态修复模式下减流减沙效益 被引量:12
16
作者 薛东明 郭小平 张晓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1,30,共8页
为探究不同生态修复模式对露天矿区排土场边坡产流产沙规律的影响,采用野外径流小区试验方法,对矿区排土场边坡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的产流产沙进行了1个雨季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研究区降雨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7—9月,该时期... 为探究不同生态修复模式对露天矿区排土场边坡产流产沙规律的影响,采用野外径流小区试验方法,对矿区排土场边坡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的产流产沙进行了1个雨季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研究区降雨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7—9月,该时期降雨量占到年均降雨量的77.03%,是年内径流泥沙损失最多的时期。(2)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与对照(只撒播灌草种子)相比均具有减流减沙效果,但是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的减流减沙效益有显著差异,减流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沙柳网格模式(64.35%)>生态棒模式(56.56%)>生态袋模式(52.74%)>铁丝石笼模式(48.70%)>植物篱模式(45.51%)>土壤改良模式(35.89%)>无纺布覆盖模式(33.97%)>砾石压盖模式(8.19%);减沙效果依次为沙柳网格模式(69.41%)>生态棒模式(61.28%)>生态袋模式(55.09%)>铁丝石笼模式(52.43%)>植物篱模式(48.72%)>土壤改良模式(42.09%)>无纺布覆盖模式(38.31%)>砾石压盖模式(19.34%)。(3)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产沙量对产流量响应特征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r>0),沙柳网格模式产沙量对产流量响应程度较小,生态棒模式次之,对照产沙量对产流量响应程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排土场边坡 减流减沙效益 生态修复模式
下载PDF
淳化县泥河沟流域减沙效益及相关问题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发启 刘秉正 +1 位作者 赵晓光 李光录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5-41,共7页
在分析了泥河沟流域水土流失特征、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基础上,利用水土保持法-降雨较正和降水量-洪水量-输沙量相关的地区经验公式,计算了该流域的减沙效益。两种方法的结果证明,减沙效益在90%以上。并以该流域为样点,讨论了... 在分析了泥河沟流域水土流失特征、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基础上,利用水土保持法-降雨较正和降水量-洪水量-输沙量相关的地区经验公式,计算了该流域的减沙效益。两种方法的结果证明,减沙效益在90%以上。并以该流域为样点,讨论了当前水土保持治理中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减沙交 水土保持措施 降水量 洪水量 输沙量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农村居民清洁取暖减排效益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崔亮 张钧瑞 李思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10-2018,共9页
冬季以散烧煤为主的采暖方式是影响北方区域大气质量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贯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山西省等为代表的地区大规模推进清洁取暖工程。目前,清洁取暖带来的减排效果和经济效益尚不清楚。以忻州市为研究对象... 冬季以散烧煤为主的采暖方式是影响北方区域大气质量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贯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山西省等为代表的地区大规模推进清洁取暖工程。目前,清洁取暖带来的减排效果和经济效益尚不清楚。以忻州市为研究对象,采取遥感和实地调查方法,探究“双碳”背景下农村居民清洁取暖碳排放情况和污染物减排效果,并计算了清洁取暖工程的经济成本。结果表明,2016年忻州市农村居民共消耗生活燃煤1.0×10^(6) t,PM_(10)、PM_(2.5)、SO_(2)、NO_(x)的排放量分别为8820.0、6860.0、7400.0、1600.0 t;改造后PM_(10)、PM_(2.5)、SO_(2)分别削减了29.5%、23.5%和24.8%,NO_(x)增加了32.9%;改造后农村居民每年需支付1.141×10^(9)元,较改造前增加了1.17×10^(8)元,政府每年补贴3.28×10^(8)元,改造后农村居民取暖费用比改造前增加了4.45×10^(8)元;改造后,CO_(2)排放量为改造前的1.5倍。从减排效益看,大面积实施清洁取暖具有明显的污染物减排效果,但会造成CO_(2)排放量的增加,不利于碳达峰目标的实现。从经济性看,集中供热和煤改电改造后的户均取暖成本均大于改造前,虽有政府补贴,仍给农村居民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若财政补贴退政策不再对农村居民实施取暖补贴,较大的经济压力可能会导致部分居民重新使用散烧煤,给大气环境带来污染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取暖 减排效益 排放清单 生活燃煤 煤改电 双碳 忻州市
下载PDF
极端降雨情形下黄土区水土保持治理的减沙效益估算 被引量:10
19
作者 郑明国 梁晨 +2 位作者 廖义善 黄斌 袁再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7-156,共10页
极端降雨情形下水土流失治理的效益评估对黄河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针对降雨事件尺度的定量评估方法,该问题长期存有争议。2017年陕西榆林"7·26"特大暴雨致灾严重,引发广泛关注。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事... 极端降雨情形下水土流失治理的效益评估对黄河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针对降雨事件尺度的定量评估方法,该问题长期存有争议。2017年陕西榆林"7·26"特大暴雨致灾严重,引发广泛关注。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事件尺度的减沙效益计算方法,并以岔巴沟流域为研究对象,计算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在"7·26"暴雨事件中的减沙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域未治理时段,高强度降雨事件具有较好的降雨径流关系,并且事件平均含沙量相当稳定,藉此可估计"7·26"洪水发生在未治理时段的产流量和平均含沙量,从而计算出相应的产沙量,估算出流域治理的总减沙效益。进一步,利用坡面措施(包括梯田和植被)和淤地坝减沙机制的不同,可分割其各自的减沙贡献。计算结果表明,"7·26"暴雨中,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使得洪水平均含沙量减小83%,径流减小55.1%,流域治理的总减沙效益因此高达92.4%,与2007-2017年岔巴沟流域泥沙的减幅相当。总减沙效益中有55.1%来自坡面措施,37.3%来自淤地坝措施,2种措施均发挥重要作用。该方法不仅可以计算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的总减沙效益,还能够分割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可广泛应用于黄土区极端降雨情形下水土流失治理的效益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植被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 减沙效益 极端降雨 黄河中游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草本植物覆盖下生物结皮对坡面径流流速的削减作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郭雅丽 赵允格 +3 位作者 高丽倩 杨凯 孙会 谷康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71-1877,共7页
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常见地被物,与植物共同影响坡面径流及流速。迄今鲜有研究关注植物和生物结皮共同覆盖对流速的影响,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坡面侵蚀驱动因素研究的薄弱环节。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退耕草地为对象,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 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常见地被物,与植物共同影响坡面径流及流速。迄今鲜有研究关注植物和生物结皮共同覆盖对流速的影响,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坡面侵蚀驱动因素研究的薄弱环节。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退耕草地为对象,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草本植物覆盖下有无生物结皮及不同组成生物结皮(多藻少藓、多藓少藻和藓)对径流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和植物+生物结皮覆盖显著降低了流速,植物覆盖较裸土降低70.7%,植物+生物结皮覆盖较裸土降低83.1%;植物和生物结皮共同覆盖下,植物和生物结皮对径流流速的削减效益分别为70.7%和12.4%。植物覆盖下生物结皮对流速的影响程度与其组成有关,多藻少藓结皮、多藓少藻结皮和藓结皮对流速的削减效益分别为11.5%、12.4%和19.4%。流速与藓盖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藻盖度呈显著正相关,藓结皮盖度(x)与流速(y)的关系式为:y=-2.081x+0.03(R^(2)=0.469)。当植物盖度一定时(40%±10%),生物结皮组成中藓盖度是影响共同覆盖坡面流速的关键因子。综上,草本植物覆盖下生物结皮有显著减缓流速的作用,且作用程度与其组成有关。表明在研究退耕草地坡面侵蚀动力机制时,生物结皮的作用应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组成 退耕草地 径流流速 流速削减效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