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蚕品种C603中发现了一种新的不眠蚕突变体。该突变体幼虫在2龄将眠初期体表有光泽,但进食量减少,蚕体基本不发育,且持续6~8 d仍然不能入眠和蜕皮,不能正常发育至3龄期,并终因体能耗尽陆续死亡。将该突变体命名为2龄不眠蚕(non-molt...在家蚕品种C603中发现了一种新的不眠蚕突变体。该突变体幼虫在2龄将眠初期体表有光泽,但进食量减少,蚕体基本不发育,且持续6~8 d仍然不能入眠和蜕皮,不能正常发育至3龄期,并终因体能耗尽陆续死亡。将该突变体命名为2龄不眠蚕(non-molting at the 2nd instar,nm2)。遗传分析显示,正常情况下发生突变体的蛾区中正常型个体与突变个体的比例约3∶1,有纯合致死现象,因此认为该突变体受1个隐性单基因控制。但是,不同季节饲养该突变系统出现的性状分离比不太稳定;与正常型品种杂交的F2、BC1F和BC1M世代其突变性状分离比率远低于25%。2龄第2天添食蜕皮激素能拯救2龄不眠蚕向正常发育转变,但不能改变不眠蚕的遗传特性。在nm2突变体检测到蜕皮激素合成相关基因cyp307a2的表达,而在与该突变体表型相似的nm-g突变体中未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因此判断nm2是一个新的突变体,并初步推测蚕体内蜕皮激素水平低是nm2突变体产生的重要生理因素。展开更多
在对家蚕品种P33的饲养过程中发现一种新的幼虫致死型突变体,其幼虫在3龄第2天就表现出体型较正常个体小,生长发育缓慢的特征,3龄期延长约2 d,4龄起蚕后极少取食,生长发育基本停滞,并于4龄第3-4天陆续死亡。将此突变体命名为4龄幼虫致...在对家蚕品种P33的饲养过程中发现一种新的幼虫致死型突变体,其幼虫在3龄第2天就表现出体型较正常个体小,生长发育缓慢的特征,3龄期延长约2 d,4龄起蚕后极少取食,生长发育基本停滞,并于4龄第3-4天陆续死亡。将此突变体命名为4龄幼虫致死突变(lethal mutant in the fourth instar larvae,l-4i)。经遗传分析初步判断该突变体由常染色体上的一个隐性遗传基因控制,为纯合致死。该突变体可以作为解析家蚕生长发育机制的重要素材。展开更多
文摘在家蚕品种C603中发现了一种新的不眠蚕突变体。该突变体幼虫在2龄将眠初期体表有光泽,但进食量减少,蚕体基本不发育,且持续6~8 d仍然不能入眠和蜕皮,不能正常发育至3龄期,并终因体能耗尽陆续死亡。将该突变体命名为2龄不眠蚕(non-molting at the 2nd instar,nm2)。遗传分析显示,正常情况下发生突变体的蛾区中正常型个体与突变个体的比例约3∶1,有纯合致死现象,因此认为该突变体受1个隐性单基因控制。但是,不同季节饲养该突变系统出现的性状分离比不太稳定;与正常型品种杂交的F2、BC1F和BC1M世代其突变性状分离比率远低于25%。2龄第2天添食蜕皮激素能拯救2龄不眠蚕向正常发育转变,但不能改变不眠蚕的遗传特性。在nm2突变体检测到蜕皮激素合成相关基因cyp307a2的表达,而在与该突变体表型相似的nm-g突变体中未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因此判断nm2是一个新的突变体,并初步推测蚕体内蜕皮激素水平低是nm2突变体产生的重要生理因素。
文摘在对家蚕品种P33的饲养过程中发现一种新的幼虫致死型突变体,其幼虫在3龄第2天就表现出体型较正常个体小,生长发育缓慢的特征,3龄期延长约2 d,4龄起蚕后极少取食,生长发育基本停滞,并于4龄第3-4天陆续死亡。将此突变体命名为4龄幼虫致死突变(lethal mutant in the fourth instar larvae,l-4i)。经遗传分析初步判断该突变体由常染色体上的一个隐性遗传基因控制,为纯合致死。该突变体可以作为解析家蚕生长发育机制的重要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