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近500年区域干湿序列重建及其比较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徐新创 葛全胜 +1 位作者 郑景云 刘成武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45-1055,共11页
在历史旱涝记载资料可靠性检验的基础上,重建了湖北省3个区域近500年来的干湿气候变化序列,并比较分析了各区域干湿气候变化的趋势特征、准周期性及跃变现象。结果表明:在3个区域中,鄂东区1570~1770、1890~1950年两个时段偏湿,1470~152... 在历史旱涝记载资料可靠性检验的基础上,重建了湖北省3个区域近500年来的干湿气候变化序列,并比较分析了各区域干湿气候变化的趋势特征、准周期性及跃变现象。结果表明:在3个区域中,鄂东区1570~1770、1890~1950年两个时段偏湿,1470~1520、1790~1830年则偏干;鄂北区偏湿时期主要在1470~1530、1710~1750、1850~1910年三个时段,1470~1530、1770~1830年则偏干;鄂西南区有1550~1610、1650~1710、1830~1890、1930~1990年4个主要偏湿时期,而无明显的偏干时段。运用功率谱和小波分析对3个干湿序列研究后发现,3个区域干湿变化具有多个气象周期,区域间周期类型差异显著,但50~70年左右的周期在3个区域上均表现突出;采用滑动t检验方法辨识干湿气候跃变现象,在"世纪尺度"和30年尺度上检测到各区域干湿变化存在多个跃变事件,且同一跃变事件对不同区域向干(或向湿)影响的趋势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序列 气候变化 湖北省
原文传递
近500年来长江上游亚热带山地中低山植被的演替 被引量:7
2
作者 蓝勇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82-1192,共11页
从人口分布变迁入手探讨植被变迁,发现距今500年以前,长江上游亚热带山地海拔3000~1500m的中低山地区多是乔木林为主而间与草甸混交景观,而非现在的以草甸、灌草坡为主的景观。人类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m以下的平坝、台地和丘陵地区,人... 从人口分布变迁入手探讨植被变迁,发现距今500年以前,长江上游亚热带山地海拔3000~1500m的中低山地区多是乔木林为主而间与草甸混交景观,而非现在的以草甸、灌草坡为主的景观。人类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m以下的平坝、台地和丘陵地区,人类活动对海拔1500m以上的山地地区影响甚小。现代地理学界静态描述的长江上游地区海拔1500~3000m的中低山湿地草坡带,在500多年前仍多是以冷杉、云杉为主的针阔叶林与草甸混交景观。近500年来人类垦殖、商业砍伐、皇木采办等活动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皇木采办、商业采办影响了长江上游中低山的森林资源的品质,主要对高大的楠杉的砍伐,较明显地影响了森林的郁闭度,但并不给森林资源带来不可回归的影响。人类垦殖活动,特别是固定的农耕活动,大量砍挖树根,使森林资源的自我恢复失去了可能。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在其中,一时还难以区分,需继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山地 植被 演替 500 长江上游
原文传递
1470-2014年鄱阳湖流域干湿变化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万智巍 贾玉连 +2 位作者 章鸣 洪祎君 蒋梅鑫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119,共6页
根据1470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各类旱涝史料,按照地形和流域分区重建的原则选取区域内11个代表站点进行干湿序列重建,通过面积加权法集成了1470~2014年鄱阳湖流域逐年干湿变化序列。相关性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0.01显著性水平下重... 根据1470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各类旱涝史料,按照地形和流域分区重建的原则选取区域内11个代表站点进行干湿序列重建,通过面积加权法集成了1470~2014年鄱阳湖流域逐年干湿变化序列。相关性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0.01显著性水平下重建序列通过了可靠性检验。不同干湿等级发生频率的空间分析表明,鄱阳湖流域东北部为涝、偏涝中心分布区;中西部为旱、偏旱中心分布区;鄱阳湖区附近属于旱涝兼有分布类型。利用MK趋势检验、累积距平分析、MK突变检验、功率谱和小波分析等方法,诊断了鄱阳湖流域近545年来干湿变化的趋势性、阶段性、突变点和周期性。结果表明:干湿变化在长期尺度下有上升趋势,但并不显著。干湿序列主要体现为3个下降阶段、两个上升阶段;其中1470~1550年、1630~1730年、1890~2014年等时间段偏干;1550~1630年、1730~1890年等时间段偏湿。1570年、1660年等年份出现了年际干湿突变。功率谱和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流域近545年来的干湿变化具有多时间尺度、多周期特征,主要有2~3年、4~8年、8~13年、24~60年和100年以上的周期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 干湿变化 历史气候 鄱阳湖流域
原文传递
近500年来安徽杭埠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陶士康 王张华 +1 位作者 管章志 程涛 《安徽地质》 2006年第4期281-284,289,共5页
通过对杭埠河流域近500年的旱涝灾害、人口变化等史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别统计出旱灾和涝灾在不同冷暖气候期和人口变化阶段的发生频率。结果显示本区气候总体冷期易旱、暖期易涝,显示季风气候区的特征。但19世纪中后期表现为冷湿特点,... 通过对杭埠河流域近500年的旱涝灾害、人口变化等史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别统计出旱灾和涝灾在不同冷暖气候期和人口变化阶段的发生频率。结果显示本区气候总体冷期易旱、暖期易涝,显示季风气候区的特征。但19世纪中后期表现为冷湿特点,反映了该时期全球气候转冷和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另外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旱涝灾害发生频率也在显著提高,反映出急剧增强的人类活动导致巢湖调蓄能力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灾害 季风气候 人类活动 500 杭埠河流域
下载PDF
丘陵山区1403-1911年旱涝灾害序列重建与演变规律--以赣中吉泰盆地为例
5
作者 郭耀强 万智巍 +3 位作者 贾玉连 洪祎君 蒋梅鑫 章鸣 《江西科学》 2017年第5期716-721,共6页
干旱和洪水是造成损失最多的自然灾害,面对严峻的旱涝形势,系统研究百年尺度下旱涝灾害的发生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选取中国南方典型的丘陵盆地——吉泰盆地作为研究区域,系统收集整理1403-1911年的旱涝灾害史料,重建长时间旱... 干旱和洪水是造成损失最多的自然灾害,面对严峻的旱涝形势,系统研究百年尺度下旱涝灾害的发生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选取中国南方典型的丘陵盆地——吉泰盆地作为研究区域,系统收集整理1403-1911年的旱涝灾害史料,重建长时间旱涝灾害序列。利用频率分析、突变分析、周期分析和趋势分析等研究手段,对吉泰盆地近500年来的旱涝灾害等级序列进行诊断,结果表明:1)1403-1911年期间,吉泰盆地发生各类旱涝灾害共315次,其中旱灾138次,平均2.28 a一遇;涝灾177次,平均1.78 a一遇,涝灾发生的频率大于旱灾。2)在95%置信水平下,吉泰盆地旱涝演变的突变点主要有:1452年由涝转旱,1468年由旱转涝,1485年由涝转旱,1574年由旱转涝,1662年由涝转旱,1683年由旱转涝,1801年由涝转旱,1826年由旱转涝,1866年由涝转旱。3)吉泰盆地旱涝灾害等级序列的小波变换揭示出8个主要周期,分别是5-8 a、13 a、31-33 a、23 a、54-58 a、140 a、200 a、300 a。从出现的次数来看,54-58 a周期出现最多,说明吉泰盆地旱涝灾害的演变在54-58 a存在主要振荡周期。4)15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涝灾出现频率高于旱灾,16世纪、17世纪和20世纪旱灾出现频率高于涝灾。总体上来看吉泰盆地1403-1911年期间涝灾的强度大于旱灾,特别是18世纪后,涝灾的强度明显大于旱灾。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吉泰盆地长时间尺度下的旱涝发生规律及未来旱涝预提供历史相似型和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区 吉泰盆地 500 旱涝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