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八荣八耻”与青少年冰雪运动员的思想道德建设 |
刘文礼
张国艳
|
《冰雪运动》
|
2007 |
8
|
|
2
|
从现实主义到新写实主义——论曹禺的经典意义和当下意义 |
丁罗男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3
|
论近年来新历史小说创作的转型与回归趋向 |
陈娇华
|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2
|
|
4
|
论新金陵画派之“山水现实主义”精神圭臬 |
李安源
黄戈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5
|
当代心智哲学的演变及其意向性理论 |
刘高岑
|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6
|
明杂剧中的奇葩——论《齐东绝倒》的时代意蕴 |
金建锋
|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
2008 |
0 |
|
7
|
论凯鲁亚克《萨克斯医生》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与作品的意义 |
李恩亮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8
|
论宋琬诗歌的纪实精神 |
贾莹
|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9
|
论陈云的求实品格 |
张士海
|
《东疆学刊》
CSSCI
|
2008 |
0 |
|
10
|
情感印象——阅读刘小东的油画《缠绵》 |
詹克兢
|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
2004 |
0 |
|
11
|
重启日常生活:再论“新写实小说”的发生及意义 |
杨荣
|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2
|
新写实小说《单位》人物名字姓氏化意蕴初探 |
柴建才
|
《晋中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3
|
蔡仪文艺思想的当代意义 |
侯铁平
杨晓宇
|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4
|
地域人文传统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论“浙江潮”对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思潮的引领意义 |
王嘉良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7
|
|
15
|
深刻的总结 坚稳的奠基——1947年台湾“新写实主义”论争 |
古继堂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1 |
1
|
|
16
|
“三严三实”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与践行路径 |
梁晓宇
|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
201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