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质愤怒与反应性攻击的综合认知模型述评 被引量:33
1
作者 杨丽珠 杜文轩 沈悦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49-1258,共10页
综合认知模型(Integrative Cognitive Model,ICM)整合多个相关理论,探讨在敌意情境下不同特质愤怒水平的个体反应性攻击行为出现差异的内部认知机制,构建了敌意解释、反思注意和努力控制三个核心认知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模型。该模型具... 综合认知模型(Integrative Cognitive Model,ICM)整合多个相关理论,探讨在敌意情境下不同特质愤怒水平的个体反应性攻击行为出现差异的内部认知机制,构建了敌意解释、反思注意和努力控制三个核心认知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模型。该模型具有结构清晰、易于操控等特点,对该领域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具有启发意义,并有巨大的应用价值。该理论仍缺乏囊括更多因素的综合实证研究支持,以及有关的神经生理研究和心理干预探索,这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质愤怒 反应性攻击 综合认知模型 敌意解释 反思注意 努力控制
下载PDF
区分两类攻击行为:反应性与主动性攻击 被引量:20
2
作者 周广东 冯丽姝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5-111,共7页
反应性与主动性攻击儿童不仅在攻击的原因及功能上不同,二者在社会认知、情绪唤醒、行为表现、同伴关系及父母教养方式上都有区别。反应性攻击儿童有较多的敌意归因偏差及负性情绪,内部心理问题较多,同伴及亲子关系较差;而主动性攻击儿... 反应性与主动性攻击儿童不仅在攻击的原因及功能上不同,二者在社会认知、情绪唤醒、行为表现、同伴关系及父母教养方式上都有区别。反应性攻击儿童有较多的敌意归因偏差及负性情绪,内部心理问题较多,同伴及亲子关系较差;而主动性攻击儿童对攻击的结果期待更为正向,外部行为问题较多,其朋友多有不良行为,父母多采用溺爱的教养方式。另外,文章还分析了二者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差异,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性攻击 主动性攻击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原文传递
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万里 贾世伟 +1 位作者 陈光辉 张文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0-263,共4页
目的:检验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RPQ)修订版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并分析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之间的差异。方法:经过三次修改完成RPQ修订,对1068名被试的测量结果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RPQ修订版两个分量表及总问卷的α系数分别... 目的:检验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RPQ)修订版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并分析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之间的差异。方法:经过三次修改完成RPQ修订,对1068名被试的测量结果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RPQ修订版两个分量表及总问卷的α系数分别为0.80、0.83和0.86;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NNFI、CFI和IFI均大于0.90,RMSEA为0.056,两因素模型(反应性—主动性攻击)拟合优于单因素模型(一般攻击);反应性攻击与愤怒、敌意和冲动性等变量的相关高于主动性攻击。结论:RPQ修订版信效度良好,具有跨文化的适用性,适合用于测量中国大学生的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Q 反应性攻击 主动性攻击
原文传递
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遗传基础研究述评 被引量:11
4
作者 曹丛 王美萍 +1 位作者 张文新 陈光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001-2010,共10页
根据攻击行为的意图可以将攻击分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近年来,研究者对遗传和环境在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获得了两类攻击具有不同遗传和环境基础的重要发现。既有研究主要采用定量行为遗传学研究的范... 根据攻击行为的意图可以将攻击分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近年来,研究者对遗传和环境在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获得了两类攻击具有不同遗传和环境基础的重要发现。既有研究主要采用定量行为遗传学研究的范式考察两类攻击的遗传基础,未来研究应从确定与两类攻击相关的候选基因、遗传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机制、遗传基因作用于两类攻击的神经生物机制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性攻击 反应性攻击 定量行为遗传学 分子遗传学
下载PDF
敌意归因偏向对反应性攻击的预测及报复动机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权方英 夏凌翔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34-1440,共7页
敌意归因偏向指将模糊情境中他人的行为意图进行敌意归因的倾向,其被认为是导致攻击的主要认知因素,但还缺乏其与反应性、主动性攻击的纵向关系的考察,而且其影响反应性攻击的动力机制也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两个子研究来分别回应这两个... 敌意归因偏向指将模糊情境中他人的行为意图进行敌意归因的倾向,其被认为是导致攻击的主要认知因素,但还缺乏其与反应性、主动性攻击的纵向关系的考察,而且其影响反应性攻击的动力机制也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两个子研究来分别回应这两个问题。研究1的纵向调查结果显示,敌意归因偏向只纵向预测反应性攻击,而不能跨时间地预测主动性攻击。研究2对另一批大学生的横断面调查发现,报复动机可以中介敌意归因偏向与反应性攻击的关系。研究结果提示,敌意归因偏向很可能主要是在反应性攻击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对主动性攻击的影响不大,报复动机则很可能是这种作用背后的动力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意归因偏向 反应性攻击 报复动机 纵向研究 中介效应
下载PDF
受欺负对初中生主动性和反应性攻击的影响:道德推脱和性别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汪悦 熊昱可 +2 位作者 任萍 杨柳 苗薇 《心理发展与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0-418,共9页
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设计,探讨受欺负与初中生主动性和反应性攻击之间的关系,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研究对2533名八年级学生(初测年龄为13.95±0.60,51.32%男生)开展了间隔半年的两次测查。结果表明:(1)T1受欺负显... 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设计,探讨受欺负与初中生主动性和反应性攻击之间的关系,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研究对2533名八年级学生(初测年龄为13.95±0.60,51.32%男生)开展了间隔半年的两次测查。结果表明:(1)T1受欺负显著正向预测T2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2)T2道德推脱在T1受欺负和T2主动性、反应性攻击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主动性攻击的中介模型还受性别的调节,在女生中T1受欺负对T2道德推脱的预测作用更强,在男生中T2道德推脱对T2主动性攻击的预测作用更强。本研究的结果提示,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受欺负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水平,对这些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进行有效干预,从而阻断受欺负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欺负 主动性攻击 反应性攻击 道德推脱 性别
原文传递
受欺凌对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影响:暴力态度和共情的中介作用
7
作者 孙琳丹 田雪 +1 位作者 杨莲莲 朱文凤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0-404,360,共6页
目的:探究受欺凌与攻击的不同类型即主动性和反应性攻击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方法:采用欺凌形式量表、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暴力态度量表和基本共情量表对中国3所大学的809名大学生进行3次纵向追踪调查。结果:第2次(T2)的暴力态度在... 目的:探究受欺凌与攻击的不同类型即主动性和反应性攻击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方法:采用欺凌形式量表、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暴力态度量表和基本共情量表对中国3所大学的809名大学生进行3次纵向追踪调查。结果:第2次(T2)的暴力态度在第1次(T1)的受欺凌与第3次(T3)的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纵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共情(T2)仅在受欺凌(T1)与主动性攻击(T3)的纵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结论:受欺凌通过暴力态度和共情间接预测主动性攻击,通过暴力态度间接预测反应性攻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欺凌 主动性攻击 反应性攻击 暴力态度 共情
原文传递
攻击动机对特质愤怒与反应性攻击关系的中介作用:一项纵向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芮 夏凌翔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88-797,共10页
特质愤怒是影响反应性攻击的重要人格因素,反应性攻击的提出是基于攻击动机,但是特质愤怒影响反应性攻击的动机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假设特质愤怒可以通过增强反应性攻击的特异性动机(即敌意性动机)以及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的共同性... 特质愤怒是影响反应性攻击的重要人格因素,反应性攻击的提出是基于攻击动机,但是特质愤怒影响反应性攻击的动机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假设特质愤怒可以通过增强反应性攻击的特异性动机(即敌意性动机)以及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的共同性动机(即道德准许动机)来纵向预测反应性攻击。为了检验该假设,对5个省市共1007名大学生的特质愤怒、敌意归因偏向(代表敌意性动机)和道德推脱(代表道德准许动机)、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进行了3次追踪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后,第一个时间点的特质愤怒可以通过第二个时间点的敌意归因偏向和道德推脱预测第三个时间点的反应性攻击;(2)敌意归因偏向只能纵向预测反应性攻击,而不能跨时间预测主动性攻击;(3)道德推脱可以纵向预测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这一结果支持了特质愤怒影响反应性攻击的动机模型,发展了人格与攻击关系的理论与研究,对于揭示反应性攻击形成的动机机制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质愤怒 反应性攻击 攻击动机 敌意归因偏向 道德推脱
下载PDF
同伴关系与儿童的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交叉滞后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周广东 周广敏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20-627,共8页
探究同伴关系与儿童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之间关系的方向性。采用整群抽样法,以天津市南开区某小学一到五年级1380名儿童为研究对象。前后进行了两次数据采集,间隔为8个月。采用同伴提名测量儿童的同伴关系,并以社会偏好作为同伴关系的指... 探究同伴关系与儿童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之间关系的方向性。采用整群抽样法,以天津市南开区某小学一到五年级1380名儿童为研究对象。前后进行了两次数据采集,间隔为8个月。采用同伴提名测量儿童的同伴关系,并以社会偏好作为同伴关系的指标;班主任通过问卷报告儿童的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结果显示:(1)社会偏好与儿童的反应性攻击相互负向预测;(2)社会偏好负向预测儿童的主动性攻击,但主动性攻击并不预测其社会偏好。研究结果对揭示同伴关系和攻击行为关系的方向性有理论意义,对不同类型攻击行为的预防和治疗有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性攻击 主动性攻击 同伴关系 发展阶段
下载PDF
“忽冷忽热”的杏仁核:与攻击相关的重要核团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辉 张亚冉 +2 位作者 肖玉琴 张卓 杨波 《心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06-1227,共22页
攻击是有意对他人造成直接伤害的行为,可以分为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攻击行为的发生有其神经生理基础,作为情绪加工和学习的关键脑区,杏仁核与攻击有着密切的关联。战斗-逃跑机制模型、暴力抑制机制模型和恐惧功能障碍假说强调了杏... 攻击是有意对他人造成直接伤害的行为,可以分为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攻击行为的发生有其神经生理基础,作为情绪加工和学习的关键脑区,杏仁核与攻击有着密切的关联。战斗-逃跑机制模型、暴力抑制机制模型和恐惧功能障碍假说强调了杏仁核对于攻击的重要性。表现出攻击或暴力行为的群体存在杏仁核的结构缺陷和功能障碍,其中功能障碍有两种相反的异常表现:在具有反应性攻击表现的高危人群中,杏仁核对威胁性刺激的反应增强(“热”反应);而以主动性攻击为主的人群如带有冷酷无情特质的精神病态人群,会表现出对威胁性刺激以及他人痛苦情绪线索的杏仁核反应减弱,以及在恐惧条件学习和道德决策的过程中杏仁核的激活不足的现象(“冷”反应)。这些功能障碍损害了个体在威胁反应、共情能力、惩罚回避以及道德决策等方面的正常水平。未来研究需人群研究和过程研究并举,关注杏仁核子结构的功能,探究攻击的神经网络基础,并探索有效的暴力防治干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核 反应性攻击 主动性攻击 精神病态
下载PDF
两类青少年暴力犯的共情差异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秀 杨波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7-60,共4页
探讨两类青少年暴力犯在共性上的差异,为青少年犯的分类矫治提供心理学的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冲动性/预谋性攻击量表和人际反应性指标(台湾修订版)对北京少管所的360名青少年暴力犯进行问卷调查并作统计分析。结果:对青少年暴力犯的分... 探讨两类青少年暴力犯在共性上的差异,为青少年犯的分类矫治提供心理学的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冲动性/预谋性攻击量表和人际反应性指标(台湾修订版)对北京少管所的360名青少年暴力犯进行问卷调查并作统计分析。结果:对青少年暴力犯的分类是有效的;工具性青少年暴力犯在同情关怀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反应性青少年暴力犯,在身心隐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反应性暴力犯;青少年暴力犯的攻击行为与观点采择、同情关怀呈负相关,与身心隐忧呈正相关。结论:两类青少年暴力犯在共情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分类矫治中应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反应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 共情
下载PDF
青少年反应性攻击和结果评价的ERPs研究:基于自我控制资源的视角 被引量:6
12
作者 聂衍刚 梁梓勤 +1 位作者 窦凯 王瑞琪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7-84,共8页
采用竞争反应时任务并结合ERPs技术,以39名高中生为有效被试,从自我控制资源的视角揭示青少年反应性攻击和结果评价的电生理机制。行为结果发现:高自我损耗者比低自我损耗者表现出更多攻击行为;ERPs结果发现:(1)在攻击决策阶段,高自我... 采用竞争反应时任务并结合ERPs技术,以39名高中生为有效被试,从自我控制资源的视角揭示青少年反应性攻击和结果评价的电生理机制。行为结果发现:高自我损耗者比低自我损耗者表现出更多攻击行为;ERPs结果发现:(1)在攻击决策阶段,高自我损耗者前脑区域所诱发的P2波幅显著高于低自我损耗者;(2)在结果评价阶段,"输"反馈比"赢"反馈诱发更负的FRN成分,且仅在"输"反馈条件下,高自我损耗者比低自我损耗者所诱发的FRN更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自我损耗是导致青少年反应性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高自我损耗会加剧反应性攻击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性攻击 自我控制资源 青少年 事件相关电位
下载PDF
药物成瘾者攻击行为的类型与神经生物学机制
13
作者 王春光 田甜 李勇辉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1297-1302,共6页
攻击行为在药物成瘾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过来,药物成瘾又促进了攻击行为的发生。攻击行为可分为主动性攻击与反应性攻击两大类型,药物成瘾者在两大攻击类型上的表现、神经机制各有不同,哪一类型是药物成瘾者的主要表现目前尚不... 攻击行为在药物成瘾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过来,药物成瘾又促进了攻击行为的发生。攻击行为可分为主动性攻击与反应性攻击两大类型,药物成瘾者在两大攻击类型上的表现、神经机制各有不同,哪一类型是药物成瘾者的主要表现目前尚不清楚。额叶-边缘系统-纹状体的异常可能是药物成瘾者攻击行为发生的主要神经回路。对于药物成瘾者主动性攻击与反应性攻击的不同特点,本研究从神经递质、激素、攻击行为加工相关脑区、神经环路等角度阐述其神经生物学因素,提出药物成瘾者在戒断初期以反应性攻击为主、戒断中后期主动性攻击占优势地位的理论假设,从而为药物成瘾者攻击行为的干预治疗奠定理论基础,也为药物成瘾行为的干预和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成瘾 攻击行为 主动性攻击 反应性攻击 神经机制
原文传递
受欺负对青少年主动性攻击及反应性攻击的影响:愤怒反刍和悲伤反刍的中介作用
14
作者 吕沐华 熊昱可 +3 位作者 杨柳 陈嘉慧 王泉泉 任萍 《心理与行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99-806,共8页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受欺负对青少年主动性攻击及反应性攻击的影响,并基于反刍的两个独立结构探究了愤怒反刍、悲伤反刍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对2427名青少年进行了间隔时间6个月的两次测查,结果显示:(1)T1受欺负正向预测青少年T2主动...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受欺负对青少年主动性攻击及反应性攻击的影响,并基于反刍的两个独立结构探究了愤怒反刍、悲伤反刍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对2427名青少年进行了间隔时间6个月的两次测查,结果显示:(1)T1受欺负正向预测青少年T2主动性攻击和T2反应性攻击;(2)T2愤怒反刍在T1受欺负与T2主动性攻击、T2反应性攻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T2悲伤反刍在T1受欺负与T2反应性攻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未发现T2悲伤反刍在T1受欺负与T2主动性攻击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提示,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受欺负青少年的不同反刍类型,重视受欺负青少年反刍认知方面的教育指引,从而阻断受欺负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欺负 主动性攻击 反应性攻击 愤怒反刍 悲伤反刍
下载PDF
病态人格与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的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肖丽辉 高瑜 钟毅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82-685,共4页
目的:考察病态人格的不同因素与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的关系以及性别和特质焦虑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病态人格问卷(PPI)简版、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特质版和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对3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PPI-Ⅰ与反应性攻... 目的:考察病态人格的不同因素与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的关系以及性别和特质焦虑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病态人格问卷(PPI)简版、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特质版和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对3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PPI-Ⅰ与反应性攻击负相关,PPI-Ⅱ与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显著正相关;PPI-Ⅰ与主动性攻击的关系有性别差异,只对男生的主动性攻击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特质焦虑在PPI-Ⅱ与女生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的关系中有不同的调节作用。结论:PPI-Ⅰ和PPI-Ⅱ与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存在有区别的相关,性别和特质焦虑对其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态人格 反应性攻击 主动性攻击 特质焦虑
原文传递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 被引量:3
16
作者 施莹娟 冯永林 +2 位作者 谢红涛 贾守梅 汪玲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1年第4期369-371,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不同类型的发生情况,并探索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中文版攻击行为-教师核查表、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问卷攻击行为分量表对上海市148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评估。结果根据CBCI量表攻击分量表,... 目的初步探讨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不同类型的发生情况,并探索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中文版攻击行为-教师核查表、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问卷攻击行为分量表对上海市148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评估。结果根据CBCI量表攻击分量表,约8.8%(13/148)的学龄前儿童有攻击性行为;反应性攻击分数为(1.46±0.85),主动性攻击分数为(0.86±0.87);主要管教者为父母,以及每天看电视时间高于1h以上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显著相关。结论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较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且这些儿童的反应性攻击行为明显多于主动性攻击行为,可能会给儿童带来许多心理社会问题。父母管教方式以及看电视等习惯可能会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学龄前(2—5) 攻击性行为 反应性攻击 主动性攻击
原文传递
社会排斥对反应性攻击的影响:敌意归因偏向和特质愤怒的链式中介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楠 王佳宁 杨琳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46-1449,1454,共5页
目的:探讨社会排斥与反应性攻击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敌意归因偏向和特质愤怒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社会信息加工-归因偏差问卷、状态-特质愤怒量表、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对60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目的:探讨社会排斥与反应性攻击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敌意归因偏向和特质愤怒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社会信息加工-归因偏差问卷、状态-特质愤怒量表、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对60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社会排斥与反应性攻击呈显著正相关。②敌意归因偏向和特质愤怒在社会排斥对反应性攻击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显著,该中介作用包含三条中介路径——敌意归因偏向和特质愤怒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敌意归因偏向和特质愤怒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社会排斥不仅能直接影响反应性攻击,还能通过敌意归因偏向和特质愤怒间接影响反应性攻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反应性攻击 敌意归因偏向 特质愤怒
原文传递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反应性主动性攻击 被引量:2
18
作者 邢燕雷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29-30,共2页
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儿童发展中最重要的背景因素如何影响与塑造儿童的行为方式一直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文章选取了中国内陆843名初中儿童(12.66±1.34)为被试,考察了不同的教养方式与不同亚类型攻击的关系。结果显示,儿童反... 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儿童发展中最重要的背景因素如何影响与塑造儿童的行为方式一直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文章选取了中国内陆843名初中儿童(12.66±1.34)为被试,考察了不同的教养方式与不同亚类型攻击的关系。结果显示,儿童反应性主动性攻击行为受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的影响方式显著不同。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下儿童无论是反应性攻击还是主动性攻击都显著低于其他三种不利的教养方式;而三种不利的教养方式在反应性攻击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主动性攻击上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 反应性攻击 主动性攻击
下载PDF
大学生攻击行为研究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颖 沙翠霞 宫磊 《高教学刊》 2016年第12期214-216,共3页
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已经成为教育学和社会学普遍关注的问题,社会各界都致力于减少大学生的攻击行为,高校更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入手预防和减少攻击行为。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初步统计天津市某高校的大学生攻击行为现状以及该行为背后... 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已经成为教育学和社会学普遍关注的问题,社会各界都致力于减少大学生的攻击行为,高校更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入手预防和减少攻击行为。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初步统计天津市某高校的大学生攻击行为现状以及该行为背后的思想状况,发现大学生产生攻击行为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或者是对他人的报复行为,而且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攻击行为的外在表现、情绪状态以及内部思想状况都有所不同。本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为更加有效的减少和预防大学生攻击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击行为 主动性攻击 反应性攻击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学龄前儿童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 被引量:2
20
作者 贾守梅 汪玲 +1 位作者 施莹娟 李萍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1124-1128,共5页
【目的】探讨上海市学龄前儿童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采用攻击行为-教师核查表(Teacher's Checklist)、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一般情况问卷针对上海市10所幼儿园1 234名学龄... 【目的】探讨上海市学龄前儿童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采用攻击行为-教师核查表(Teacher's Checklist)、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一般情况问卷针对上海市10所幼儿园1 23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反应性攻击均分为2.12±0.92,主动性攻击均分为1.39±0.68,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8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童、父亲文化程度低、母亲年龄小、家庭矛盾性高和成功性高是儿童反应性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男童、父亲文化程度低、母亲年龄小、家庭矛盾性高和看电视时间长是儿童主动性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的反应性攻击性行为明显多于主动性攻击行为,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男童两种类型的攻击行为均显著多于女童。家庭环境因素与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应根据儿童的攻击行为类型和相应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反应性攻击 主动攻击性 家庭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