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0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58
1
作者 吴红娟 陈雪峰 +2 位作者 张美英 胡巧云 林小琴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4-135,共2页
目的对135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方法2003年5月至2006年12月,对我科室135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5例中,发生机械性静脉炎者占17.0%,导管相关性感染者占... 目的对135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方法2003年5月至2006年12月,对我科室135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5例中,发生机械性静脉炎者占17.0%,导管相关性感染者占7.4%,导管堵塞者占3.7%,血栓形成者占1.5%,导管破损者占5.2%。经统计学分析,穿刺时静脉的选择、不同的护理方式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穿刺时应选择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并注意采用正确的护理方式,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插入术 肿瘤 并发症 相关因素 护理
原文传递
PICC插管与锁骨下静脉插管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289
2
作者 东文霞 乔爱珍 李新华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 (PICC)和锁骨下静脉插管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范围及利弊。方法 :30例经肘窝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组为A组 ,30例经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组为B组 ,记录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 (PICC)和锁骨下静脉插管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范围及利弊。方法 :30例经肘窝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组为A组 ,30例经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组为B组 ,记录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管时间、液体流速及并发症。结果 :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 93 .3 % ,B组为 76 .7% ,P <0 .0 1;A组平均操作时间12min ,B组为 2 4min ,P <0 .0 1;A组平均留管时间为 6 6d ,B组为 39d ,P <0 .0 1;A组并发症 6 .7% ,B组并发症为 2 3 .3 % ,P <0 .0 1;A组的液体流速最大为 2 75ml/h ,B组为 5 5 8ml/h ,P <0 .0 1;PICC导管的价格是锁骨下静脉导管的 3~ 4倍。结论 :PICC组较锁骨下静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 ,节省时间和人力 ,留管时间长 ,并发症低 ,病人痛苦时间短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但锁骨下静脉双腔导管在异基因骨髓移植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护理 异基因骨髓移植 治疗 白血病 PICC插管 锁骨下静脉插管 血液病
原文传递
对30例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病人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68
3
作者 胡翠环 孙玉梅 刘洋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78-581,共4页
为了使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PICC ,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更好地推广和应用 ,从病人的角度出发 ,以问卷的方式 ,调查研究PICC的优点和不足。结果显示PICC的优点有 :安全、方便和易掌握 ,带管时间长 ,能避免频繁扎针... 为了使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PICC ,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更好地推广和应用 ,从病人的角度出发 ,以问卷的方式 ,调查研究PICC的优点和不足。结果显示PICC的优点有 :安全、方便和易掌握 ,带管时间长 ,能避免频繁扎针的痛苦 ,保护外周血管 ,方便各种输液。不足有 :不能满足抽血 ,影响沐浴 ,换 3M贴膜、冲管较麻烦 ,价格高等。对如何充分发挥PICC的优点 ,解决不足 ,提出了几点建议 :为了更长时间保留PICC ,需用正确的方法冲管和换 3M贴膜 ;指导病人带PICC洗澡的方法 ,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调查分析 数据收集 护理
原文传递
25例PICC异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被引量:168
4
作者 赵锐祎 谢彩琴 曹素娟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6-528,共3页
目的探索PICC异位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25例PICC异位的发生部位、置管途径、处理方法及结果进行研究、总结。结果PICC异位与静脉选择、置管长度的外测量方法、患者局部血管解剖变异、穿刺时患者体位、操作者送管技... 目的探索PICC异位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25例PICC异位的发生部位、置管途径、处理方法及结果进行研究、总结。结果PICC异位与静脉选择、置管长度的外测量方法、患者局部血管解剖变异、穿刺时患者体位、操作者送管技巧等因素有关。结论为了减少PICC异位的发生,置管部位宜选择右上肢、贵要静脉;传统外测量方法与送管时患者体位有待改进;多数PICC异位可以通过各种方法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异位 护理
原文传递
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上臂PICC置入与盲穿置管的比较 被引量:150
5
作者 张晓菊 陆箴琦 +4 位作者 戴宏琴 路虹 沈艳芬 范育英 袁忠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入与传统PICC置入的效果差异。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5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的150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分别在置管过程中、置管... 目的比较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入与传统PICC置入的效果差异。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5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的150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分别在置管过程中、置管第2天、中间回访和置管第7天,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及置管手臂舒适度等指标的差别。结果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均为100%,出血量、导管末端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第2天及中间回访时,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情况、手指肿胀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回访时,观察组穿刺点渗血、手指肿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置管手臂的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入能明显改善穿刺点渗血、手指肿胀、机械性静脉炎和置管手臂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超声检查 静脉炎
原文传递
PICC穿刺后应用增强型透明贴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5
6
作者 寇京莉 韩斌如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61-662,共2页
目的探讨增强型透明贴在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中的作用。方法将98例行PI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51例),观察组行PICC后立即于穿刺点上方3~5cm处,延穿刺静脉走行预防性应用10cm×10cm增强型透明贴5~7d,对照组行PICC... 目的探讨增强型透明贴在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中的作用。方法将98例行PI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51例),观察组行PICC后立即于穿刺点上方3~5cm处,延穿刺静脉走行预防性应用10cm×10cm增强型透明贴5~7d,对照组行PICC后不应用增强型透明贴,观察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6.38%,对照组为19.60%,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穿刺后预防性应用增强型透明贴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透明贴 静脉炎 护理
原文传递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应用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34
7
作者 何越 孙艳萍 +1 位作者 李宁 沈继龙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01-1003,共3页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血液恶性肿瘤患者62例,其中PICC组31例,VAP组31例,两组分别统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和3个月、6个月及12个...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血液恶性肿瘤患者62例,其中PICC组31例,VAP组31例,两组分别统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和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VAP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7.1%,PICC组为93.5%(P>0.05);VAP组留置时间1年以上的患者为30例,PICC组为2例(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VAP组为6.4%,PICC组为29.0%(P<0.05)。结论 VAP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输液的理想通路,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导管插入术 外周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原文传递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24
8
作者 同俏静 庄一渝 王文元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7-179,共3页
目的探讨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因素及预防对策,为进一步降低血流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6年284例符合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诊断标准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中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约6.3‰,发生感染的28... 目的探讨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因素及预防对策,为进一步降低血流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6年284例符合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诊断标准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中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约6.3‰,发生感染的284例病人中原发感染占76.4%,继发感染占23.6%;60.5%的病人年龄>65岁;抗菌药物使用率81.7%,69.8%的病人使用时间>7d,65.1%属于经验性用药;置管时间>7d者占83.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肠球菌、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分离出的最常见菌种。结论年龄、长期抗菌药物使用史、长期置管史是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高风险因子。医院应建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指引,加强临床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健全监控系统,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医院感染
原文传递
PICC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的变化及其对置管操作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122
9
作者 冯毕龙 姚述远 +1 位作者 周素军 覃慧敏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及其对置管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因各种临床情况需置入PICC的62例患者。置入操作在X线透视下完成,同时以PICC导丝为探测电极,监测导管头端位于不同血管部位时的腔内心电...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及其对置管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因各种临床情况需置入PICC的62例患者。置入操作在X线透视下完成,同时以PICC导丝为探测电极,监测导管头端位于不同血管部位时的腔内心电图。结果所有患者通过导丝介导均能获得腔内心电图。体表心电图P波振幅为(1.11±0.36)mm,导管头端位于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的上、中、下段,右房交界处及右房中、下部时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分别为(1.11±0.36)mm、(1.12±0.28)mm、(1.56±0.45)mm、(4.03±1.87)mm、(5.90±2.45)mm、(7.90±2.95)mm、(9.87±2.77)mm、(5.00±1.76)mm、(2.50±1.73)mm。10例患者最初导管头端异位于颈内静脉,此时P波振幅为(1.14±0.34)mm。结论以PICC导丝作为探测电极可引出腔内心电图,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与PICC头端位置有关,最大P波振幅可指导导管头端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监测 生理学 静脉 心电描记术
原文传递
不同PICC导管对并发症发生影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13
10
作者 李全磊 颜美琼 +2 位作者 张晓菊 陆箴琦 林岑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0-395,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末端设计、材质、管径的PICC导管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2年第3期)、JBI循证护理中心图书馆、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末端设计、材质、管径的PICC导管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2年第3期)、JBI循证护理中心图书馆、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2年3月),辅以互联网络检索。收集所有讨论不同末端设计、材质、管径的PICC导管对并发症发生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由2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参考Cochrane Handbook及Newcastle-Ottawa Scale的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或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项随机对照试验、3项半随机对照试验、1项病例对照研究、5项队列研究,共19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末端开口导管的导管堵塞发生率较三向瓣膜导管高,合并效应有统计学意义[OR=0.36,95%CI(0.19,0.69),P=0.002]。聚氨酯导管并发症发生率较硅胶导管高,合并效应有统计学意义[OR=0.24,95%CI(0.07,0.85),P=0.03]。结论三向瓣膜导管较末端开口导管在减少导管堵塞方面具有优势,使用聚氨酯导管时更应注意导管维护,以减少并发症发生,选择最小内径的导管可减少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并发症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的堵管原因及护理 被引量:113
11
作者 陈丽萍 崔其亮 +2 位作者 林冰清 李于凡 张慧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81-783,共3页
目的 :探讨新生儿应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PICC)后发生导管堵塞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 :采用 1.9Fr规格PICC施行PICC术 10 7例次。结果 :导管留置 3~ 131d ,堵塞 4 2例次 ,5例因未复通而拔管 ,其中 4例发生于前期组 ,1例发... 目的 :探讨新生儿应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PICC)后发生导管堵塞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 :采用 1.9Fr规格PICC施行PICC术 10 7例次。结果 :导管留置 3~ 131d ,堵塞 4 2例次 ,5例因未复通而拔管 ,其中 4例发生于前期组 ,1例发生于后期组。结论 :导致导管堵塞有导管、血管、药物及导管使用等因素。遵守药物配伍要求、熟练掌握使用技术等可较好地预防堵塞 ,避免因此而拔管。堵塞后可采取抽吸、溶栓等方法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堵塞 原因 护理措施
原文传递
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及护理 被引量:105
12
作者 王秀华 王丽娟 《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置管 护理
原文传递
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06
13
作者 孙红 王蕾 聂圣肖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6-920,共5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及体外测量长度对最佳置入长度的预测价值。方法便利抽取了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18所三级甲等医院的743例置管患者进行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置管到达最佳位置后,进行胸部X线定位,观察心... 目的探讨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及体外测量长度对最佳置入长度的预测价值。方法便利抽取了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18所三级甲等医院的743例置管患者进行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置管到达最佳位置后,进行胸部X线定位,观察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结果 624例患者经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后,X线胸片显示导管尖端均在最佳位置。PICC尖端最佳置入长度与体外测量长度呈正相关(r=0.920,P<0.01)。以PICC最佳置入长度(Y)为因变量,以体外测量长度(X)为自变量,采用逐步线性回归,得出回归方程为:左侧贵要静脉Y=4.290+0.897X(R^2=0.834,F=942.459,P<0.001),右侧贵要静脉Y=3.097+0.922X(R^2=0.855,F=2055,P<0.001)。结论对于心电图有P波的患者,P波变化可用来指导置管操作和预测导管尖端位置,心电图定位可作为一种替代性方法。经贵要静脉置入PICC时,可借助线性回归方程,预测导管置入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定位 导管插入术 外围
原文传递
27例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04
14
作者 申屠英琴 赵锐祎 陈春芳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1-132,共2页
目的探讨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由PICC专业护士对全院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进行会诊处理和跟踪随访,观察临床效果及预后。结果 PICC穿刺部位渗液与患者自身疾病、穿刺方法和过程、导管维护、纤维蛋白鞘形成等因素有关... 目的探讨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由PICC专业护士对全院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进行会诊处理和跟踪随访,观察临床效果及预后。结果 PICC穿刺部位渗液与患者自身疾病、穿刺方法和过程、导管维护、纤维蛋白鞘形成等因素有关。结论为减少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置管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积极治疗原发病;置管过程中合理选择静脉,掌握穿刺及送管技巧,尽可能做到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置管后规范化维护,出现PICC渗液时切忌盲目拔管,少量持续渗液但无局部不良反应者可继续使用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护理
原文传递
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6
15
作者 姚辉 宋敏 刘玉莹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48-750,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内心电图(ECG)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0年7~12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60例,根据置管方式的不同分为外周静脉组和颈外静脉组,每组各30例。导管尖端位置和方向的确定依据ECGⅡ导联P波的变化,记录置... 目的探讨静脉内心电图(ECG)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0年7~12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60例,根据置管方式的不同分为外周静脉组和颈外静脉组,每组各30例。导管尖端位置和方向的确定依据ECGⅡ导联P波的变化,记录置管到位率及长度。导管固定后行X线检查(胸部正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结果ECG引导的两组PICC置管到位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段的置入长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ECGⅡ导联P波的变化可以引导PICC尖端位置的定位,指导术中置管方向,提高置管成功率和安全性,且外周静脉血管条件差时,可首选颈外静脉置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心电描记术
原文传递
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的应用 被引量:96
16
作者 张晓菊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4-555,共2页
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能够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手臂的舒适度,同时还减少了因手臂活动而导致的导管意外滑出。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改良塞丁格技术
原文传递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进展 被引量:94
17
作者 杨屹珺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5-178,共4页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临床上抢救危重患者的必要通道,广泛用于输液、输血、药物治疗、肠道外营养、中心静脉压检测、血液透析和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等。但随之产生的并发症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以中心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临床上抢救危重患者的必要通道,广泛用于输液、输血、药物治疗、肠道外营养、中心静脉压检测、血液透析和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等。但随之产生的并发症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相关性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VC-RI)为主,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感染 护理
原文传递
地塞米松预处理导管对PICC所致静脉炎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94
18
作者 陈桂英 王惠琴 林丹妮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对PICC所致静脉炎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873例置入PICC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441例和对照组432例。两组均用标准操作程序置入PICC,在预处理导管时试验组使用0.125mg/ml地塞米松溶液40ml,...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对PICC所致静脉炎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873例置入PICC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441例和对照组432例。两组均用标准操作程序置入PICC,在预处理导管时试验组使用0.125mg/ml地塞米松溶液40ml,浸泡时间≥3min;对照组使用40ml生理盐水,浸泡时间≥3min。比较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和其他早期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试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6.3%,对照组为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67.8%的静脉炎发生在置管后25~72h,对照组为67.3%;两组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所致静脉炎多发生在置管后25~72h,地塞米松浸泡导管对PICC所致静脉炎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地塞米松 静脉炎
原文传递
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安全管理专家共识(2019版) 被引量:88
19
作者 陈伟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1-272,共12页
为推动我国静脉治疗事业的发展,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促进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问题和推荐强度分级系统,在多学科专家、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 为推动我国静脉治疗事业的发展,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促进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问题和推荐强度分级系统,在多学科专家、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中广泛征求意见,达成本共识。本共识旨在制定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安全管理的解决方案,并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注 静脉内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原文传递
25例小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并发静脉炎原因分析与防治 被引量:79
20
作者 周雪贞 李利华 何展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 对小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所致静脉炎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给予干预。方法 对某院 10 4例PICC留置患儿静脉炎发生率及其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 4例PICC留置患儿发生静脉炎 ... 目的 对小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所致静脉炎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给予干预。方法 对某院 10 4例PICC留置患儿静脉炎发生率及其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 4例PICC留置患儿发生静脉炎 2 5例次 (3.4 3次 / 10 0 0PICCdays) ,发生率为2 4 .0 4 %。经统计学分析 ,患儿剧烈运动 ,穿刺技巧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穿刺技巧熟练、避免剧烈运动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保证皮肤消毒后消毒剂干燥 ,去除操作者手套滑石粉刺激可预防化学性静脉炎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可避免细菌性静脉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静脉切开术 静脉炎 儿童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