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品种玉米的源库关系及碳氮代谢 被引量:82
1
作者 戴明宏 赵久然 +2 位作者 杨国航 王荣焕 陈国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85-1595,共11页
【目的】阐明不同生态区及品种条件下玉米源库协调性、碳氮代谢的差异表现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方法】在东北(吉林省农安)、京津唐(北京昌平)和黄淮海(河南省浚县)3个生态区各设一个试验点,以6个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稀植... 【目的】阐明不同生态区及品种条件下玉米源库协调性、碳氮代谢的差异表现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方法】在东北(吉林省农安)、京津唐(北京昌平)和黄淮海(河南省浚县)3个生态区各设一个试验点,以6个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稀植条件下(密度45 000株/hm2)比较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品种玉米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叶面积指数(LAI)和粒叶比、干物质和氮素分配转运、可溶性糖和C/N等指标。【结果】3个试验点的产量表现为农安>浚县>昌平;6个品种中产量最高的是先玉335,最低的是京单28,其它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在不同生态区和品种条件下,玉米产量与穗粒数的相关性明显大于千粒重;吐丝期最大LAI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而粒叶比则与产量成正相关;吐丝后干物质生产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低产生态条件下,茎鞘内富集了大量的可溶性糖,反映了源-库-流的不协调。在不同生态条件下,C/N与产量呈负相关。根据籽粒氮素的来源可将不同品种归为3类:(1)对后期吸氮(61.0%—68.4%)的依赖高于器官转运氮(39.7%—46.0%);(2)后期吸氮量与器官转运氮量相当;(3)后期吸氮(42.5%—45.3%)低于器官转运氮(57.2%—61.7%)。【结论】适宜生态条件下,玉米源库关系更加协调,表现在粒叶比高、收获指数(包括氮素收获指数)大、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大、茎鞘可溶性糖含量适宜、C/N值相对较低。而粒叶比高、籽粒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大也是高产品种的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碳氮比 干物质转运 氮素转运 可溶性糖 粒叶比
下载PDF
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唐海明 肖小平 +7 位作者 逄焕成 聂泽民 李玉义 汤文光 于天一 汪柯 李强 杨光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56,共9页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对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抛栽和手插水...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对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抛栽和手插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在成熟期无显著差异。2)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在水稻主要生育期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3)手插早稻的颖花数/叶面积、实粒数/叶面积和粒重/叶面积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17.7%、20.6%和10.0%,抛栽晚稻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29.1%、37.3%和12.1%。4)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叶片光合速率大小顺序为抛栽〉手插〉机插。5)分蘖期和齐穗期,水稻叶片气孔导度大小顺序为抛栽〉手插〉机插;成熟期,则表现为手插〉机插〉抛栽。6)水稻各个生育期,叶片蒸腾速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7)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抛栽最高,机插最低;抛栽和手插早稻分别比机插增产1203.3-1346.7和776.7-1045.4kg/hm^2,晚稻分别比机插增产2128.7-2 212.2和1574.2-1603.9kg/hm^2。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与机插相比,抛栽和手插处理提高水稻粒叶比,改善源库关系,有利于改善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方式 粒叶比 光合速率 产量
原文传递
垄作梯式生态稻作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郑华斌 刘建霞 +2 位作者 姚林 贺慧 黄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98-2604,共7页
2011—2012年在湖南长沙以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杂交稻汕优63和常规稻黄华占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比较了垄作梯式生态稻作(RT)和垄厢生态稻作(B)对水稻产量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稻作(CK)相比,RT的Y两优1号产量显著提高了... 2011—2012年在湖南长沙以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杂交稻汕优63和常规稻黄华占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比较了垄作梯式生态稻作(RT)和垄厢生态稻作(B)对水稻产量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稻作(CK)相比,RT的Y两优1号产量显著提高了28.7%,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提高16.1%,每穗粒数高6.8%,汕优63和黄华占的RT、B处理产量分别高24.3%和19.7%、12.0%和16.2%.RT的Y两优1号叶面积、抽穗前及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总干物质量都高于CK,颖花数/叶面积、实粒数/叶面积、粒重/叶面积分别比CK高8.1%、14.8%和15.8%,光合势比CK高32.2%,而净同化率则比CK低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物质积累 光合势 粒叶比 光合速率 净同化率
原文传递
超高产玉米与普通玉米源库关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黄智鸿 申林 +3 位作者 曹洋 孙刚 郝满 吴春胜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07-611,615,共6页
以4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超高产玉米和普通玉米源库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群体条件下超高产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均高于普通品种,而且花后光合势与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 以4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超高产玉米和普通玉米源库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群体条件下超高产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均高于普通品种,而且花后光合势与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r=0.988**);粒叶比先玉335>郑单958>长城799>通吉100,超高产品种"先玉335"与普通品种"通吉100"粒叶比差异极显著;茎鞘物质输出率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呈负相关,但与产量的负相关性最明显,其中"先玉335"两者间呈极显著负相关(-0.725 1**)。本试验条件下,超高产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属较典型的源限制型,而普通品种"长城799"和"通吉100"属源库互作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 玉米 产量 源库关系 叶面积指数 光合势 粒叶比
下载PDF
杂交中稻粒叶比与再生力的关系 被引量:25
5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49-252,共4页
以 33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 ,研究了粒叶比与再生力的关系。结果表明 :头季稻品种间粒叶比与再生力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在粒叶比的调节下 ,品种间再生力的强弱可以相互转化 ;其原因在于 ,母茎鞘干物重与再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粒... 以 33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 ,研究了粒叶比与再生力的关系。结果表明 :头季稻品种间粒叶比与再生力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在粒叶比的调节下 ,品种间再生力的强弱可以相互转化 ;其原因在于 ,母茎鞘干物重与再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粒叶比与母茎鞘干物重则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即头季稻粒叶比小 ,单位颖花绿叶面积占有量大 ,可减少母茎鞘中先期贮藏的光合产物向穗部的输入量 ,使头季稻收割时母茎鞘有较多剩余光合产物 ,为再生芽生长提供重要的营养物质 ;杂交中稻组合间着粒数与粒叶比呈极显著正相关 ,组合间着粒数与再生稻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再生稻 粒叶比 再生力 相关关系 育种
下载PDF
冬小麦粒叶比杂种优势及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世平 杨玉景 +2 位作者 阎翠萍 靖金莲 王随保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用9个冬小麦品种按5×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20个杂交组合,对小麦粒叶比的杂种优势和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粒叶比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亲本的粒叶比差异及杂交互作均... 用9个冬小麦品种按5×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20个杂交组合,对小麦粒叶比的杂种优势和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粒叶比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亲本的粒叶比差异及杂交互作均对F1代产生遗传差异,该试验中石6021、农大99260080等的一般配合力较大,石6021×农大99260080、鲁麦14×济南17等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大,产生了较强的杂种优势;粒叶比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但以加性效应为主,其遗传决定度达87.65%,狭义遗传力为64.71%;在高粒叶比品种选育上应重视高粒叶比亲本筛选利用和杂交后代的早代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粒叶比 杂种优势 遗传效应
下载PDF
冬小麦品种粒重叶比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谢令琴 谷俊涛 +1 位作者 荣广哲 王秀敏 《植物遗传资源科学》 CSCD 2001年第2期31-35,共5页
本研究采用 Griffing 方法1,利用6×6完全双列杂交,对6个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粒重叶比的遗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粒重叶比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和反交(R)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均方比为1.9465:0.670... 本研究采用 Griffing 方法1,利用6×6完全双列杂交,对6个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粒重叶比的遗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粒重叶比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和反交(R)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均方比为1.9465:0.6700:1;粒重叶比的遗传以加性基因效应占优势,但反交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也不可忽视;粒重叶比的广义遗传力(_(B^2))为97.79%,狭义遗传力(_N^2)为58.53%。河农2552是较为理想的育种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粒重叶比 配合力 冬小麦
下载PDF
冬小麦粒叶比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靖金莲 阎翠萍 +1 位作者 杨玉景 李世平 《小麦研究》 2007年第3期31-36,共6页
用9个冬小麦品种按5×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20个杂交组合,对小麦粒叶比的杂种优势和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粒叶比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亲本的粒叶比差异及杂交互作均... 用9个冬小麦品种按5×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20个杂交组合,对小麦粒叶比的杂种优势和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粒叶比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亲本的粒叶比差异及杂交互作均对F1代产生遗传差异,该试验中石6021、农大99260080等的一般配合力较大,石6021×农大99260080、鲁麦14×济南17等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大,产生了较强的杂种优势;粒叶比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但以加性效应为主,其遗传决定度达87.65%,狭义遗传力为64.71%;在高粒叶比品种选育上应重视高粒叶比亲本筛选利用和杂交后代的早代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粒叶比 杂种优势 遗传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