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期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毕颖 邵晓梅 宣丽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目的:观察分期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为寻找简便、疗效持久的治疗方法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将7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及西药组各35例。穴位埋线组于经前3天及经间期(月经第12-14天)各埋线一次... 目的:观察分期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为寻找简便、疗效持久的治疗方法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将7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及西药组各35例。穴位埋线组于经前3天及经间期(月经第12-14天)各埋线一次,经前期以关元、子宫、地机、次髎为主穴;经间期以肾俞、肝俞、脾俞为主穴;西药组采用口服芬必得,每次300mg,每日2次,于经前3日开始口服,致疼痛缓解。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周期,分别于第三个周期结束后及停止治疗三个月后进行近期及远期疗效评定。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拟定的痛经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分别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健康调查简表( 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36)对疼痛程度及生命质量进行评价。结果:①三个周期后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1.4%(32/35),优于西药组74.3%(26/35);随访期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1.4%(32/35),优于西药组40.0%(14/35),近期及远期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两组第一、二周期治疗后痛经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三周期、随访期埋线组痛经及VAS评分均较西药组下降明显(P〈0.05、P〈0.01);西药组在随访期出现反弹。④埋线组第三周期、随访期生活质量总分的改善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P〈0.01)结论:分期穴位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口服西药芬必得。随着痛经症状及疼痛的改善,生活质量也随之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穴位埋线 分期治疗 芬必得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邵氏五针法”治疗急性发作期哮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邵素菊 权春分 +9 位作者 邵素霞 周淼 荆新建 赵欲晓 任志欣 王培育 高希言 杨洁 任重 孔丽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74-778,共5页
目的:评价"邵氏五针法"治疗哮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21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观察组采用"邵氏五针法"(肺俞、大椎、风门)加联合治疗,包括吸氧、雾化吸入、口服强地松;对... 目的:评价"邵氏五针法"治疗哮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21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观察组采用"邵氏五针法"(肺俞、大椎、风门)加联合治疗,包括吸氧、雾化吸入、口服强地松;对照组采用口服茶碱缓释片加联合治疗,均连续治疗7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喘息、咳嗽、咯痰、胸膈满闷、哮鸣音、气短临床症状体征和肺功能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测定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痊愈69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0例;对照组临床痊愈49例,显效31例,有效15例,无效0例,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肺功能FEV1、PEF均显著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邵氏五针法"治疗哮病急性发作期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哮喘患者症状体征,改善肺功能,效果优于茶碱缓释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急性发作期 针刺疗法 “邵氏五针法”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耳穴电针加隔灵仙药饼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24
3
作者 成钢 成薇 江永桂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比较耳穴电针加隔灵仙药饼灸(简称耳穴电针加灸)与电针、TDP照射3种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9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耳穴电针加灸组30例,采用耳穴电针刺加隔灵仙药饼灸治疗,耳穴取膝、皮质下、神门,隔药饼灸阳陵... 目的:比较耳穴电针加隔灵仙药饼灸(简称耳穴电针加灸)与电针、TDP照射3种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9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耳穴电针加灸组30例,采用耳穴电针刺加隔灵仙药饼灸治疗,耳穴取膝、皮质下、神门,隔药饼灸阳陵泉、犊鼻、足三里、内膝眼、鹤顶、阿是穴;电针组29例,采用与上述隔药饼灸相同的腧穴电针治疗;TDP组30例,采用患膝TDP照射治疗。3组均每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KOA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和Lequesne指数疼痛症状单项评分情况,并比较3组疗效。结果:治疗后1周各组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均P<0.05),且耳穴电针加灸组在改善症状体征方面优于另两组(1.50±1.57vs 2.52±1.82、2.63±1.97,均P<0.05);对疼痛评分的改善耳穴电针加灸组亦优于其他两组(2.37±0.81vs 2.83±0.92,P<0.05;2.37±0.81vs 3.03±0.77,P<0.01);耳穴电针加灸组治愈率为40.0%(12/30),高于电针组的17.2%(5/29)与TDP组的20.0%(6/30,均P<0.01);耳穴电针加灸组在总疗效方面优于另两组(P<0.05)。结论:耳穴电针加隔灵仙药饼灸在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以及总疗效方面优于电针局部穴和TDP局部照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耳穴 电针 隔物灸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气街电针干预合脊柱调衡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杨军雄 张建平 +1 位作者 于建春 韩景献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63-768,共6页
目的:比较气街部穴位电针干预合脊柱调衡法与西药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30例)和药物组(30例)。综合组取头气街部穴位太阳、四神聪等与胸、腹气街部穴位肾俞、中脘... 目的:比较气街部穴位电针干预合脊柱调衡法与西药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30例)和药物组(30例)。综合组取头气街部穴位太阳、四神聪等与胸、腹气街部穴位肾俞、中脘、关元等,得气后接电针2~4组穴位,针后行脊柱调衡法,每天1次;药物组口服卡马西平,首剂量100mg,每天2次,维持量每天400~600mg。两组均治疗1个月,于治疗前、后及随访2个月、6个月,采用疼痛量表疼痛评定指数(PRI)、生活满意度指数B量表(LSI-B)、抑郁量表(HAMD)等,综合评定两组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综合组愈显率为76.7%(23/30),优于药物组的63.3%(19/30,P〈0.01);两组治疗后PRI病情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于随访2个月、6个月时,综合组PRI病情分级情况优于药物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时HAMD评分均下降(均P〈0.01,P〈0.05),且于随访时综合组HAMD评分下降较药物组显著(均P〈0.05);两组治疗后LSI-B评分均有明显上升(均P〈0.05),且综合组优于药物组(P〈0.05);综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9/6(5/30),低于药物组的30.0%(9/30,P〈0.01)。结论:气街部穴位电针干预合脊柱调衡法治疗PTN,在改善患者精神心理、镇痛、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远期疗效优于口服卡马西平,是一种安全、优效且稳定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气街 针刺 推拿 电针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针刺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效性与安全性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温万鑫 李显生 +2 位作者 郭新峰 周莉 吕渭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46-1150,共5页
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中针刺治疗室上速的随机对照试验,用Cochrane Handbook 5.1.0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和Meta分析。5个研究... 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中针刺治疗室上速的随机对照试验,用Cochrane Handbook 5.1.0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和Meta分析。5个研究包括323例病例被纳入,结果表明针刺治疗较空白对照多降低心率18.8次/min[95%CI(12.68,24.92)];临床有效率优于地尔硫卓组,[OR=3.11,95%CI(1.50,6.46)];与心律平的即时效应无显著差异。5项研究皆未提及不良反应。目前证据提示针刺治疗室上速安全有效,但证据等级较低,结论论证强度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上性心动过速 针刺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调理脾胃灸法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王绍华 邱模炎 +12 位作者 程爱华 李楠 谢雁鸣 郝建荣 张启蒙 栾洁 刘鹏 闫二萍 浮金晨 余宗洋 朱莉 田芃 刘晓丽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9-324,共6页
目的:探讨调理脾胃灸法对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来源于3个透析中心的109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均采用西医规律血液透析加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目的:探讨调理脾胃灸法对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来源于3个透析中心的109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均采用西医规律血液透析加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纸管贴穴灸疗器于足三里、三阴交两穴施灸,每周治疗2~3次,4周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随访3个月。应用肾脏疾病生存质量专用量表(kidney disease quality of life short form,KDQOL-SFTM1.3)在治疗前、治疗后、随访结束后分别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其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功能(83.62±13.27vs 79.32±22.17)、一般健康(58.88±20.24vs 48.82±20.89)、活力(77.07±15.56vs 70.59±22.61)3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在躯体功能、一般健康、活力、症状与不适4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提高(均P<0.05)。随访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功能、一般健康、情感健康、社交功能、活力、肾脏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认知功能等7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结束后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在活力、症状与不适、认知功能3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提高(均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及随访后全部19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调理脾胃灸法可在躯体功能、一般健康、活力3个领域改善透析患者生存质量,随之对患者的心理产生有益的影响,进而改善情感健康、社交功能、肾脏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认知功能等领域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脏病 血液透析 生存质量 艾灸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梅花针与西药治疗卵泡发育不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徐珉 田滢舟 +2 位作者 朱秀君 胡向丹 何田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3-217,共5页
目的:观察梅花针治疗卵泡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卵泡发育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梅花针组和药物组,每组25例。梅花针组在卵泡生长期采用梅花针循经叩刺任、督、带脉,以及脾俞、胃俞、肾俞和卵巢、子宫穴,隔日治疗1次;药物组采用... 目的:观察梅花针治疗卵泡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卵泡发育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梅花针组和药物组,每组25例。梅花针组在卵泡生长期采用梅花针循经叩刺任、督、带脉,以及脾俞、胃俞、肾俞和卵巢、子宫穴,隔日治疗1次;药物组采用口服氯米芬(CC)及肌内注射人绒膜促性腺激素(HCG)进行治疗,每天1次。两组均以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卵泡发育情况、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变化、卵巢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排卵率和妊娠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最大卵泡平均直径均有所增加,且梅花针组子宫内膜形态及厚度改变优于药物组(均P<0.05)。成熟卵泡期梅花针组卵巢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均低于药物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的排卵率和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梅花针治疗卵泡发育不良能增强患者的卵巢血流灌注,促进卵泡生长发育,提高成熟卵泡排卵率,疗效优于西药,并能避免西药治疗中卵泡生长与子宫内膜生长不同步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泡发育不良 梅花针疗法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通督疗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2
8
作者 候转转 许世兵 +3 位作者 邬伟刚 俞惠达 缪世中 陈华德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01-905,共5页
目的:观察对比针刺督脉与任脉经穴为主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有效治疗本病提供客观评价和参考。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穴取神庭、百会、风府、大椎、身... 目的:观察对比针刺督脉与任脉经穴为主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有效治疗本病提供客观评价和参考。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穴取神庭、百会、风府、大椎、身柱、夹脊穴(C6、C7)、足三里、三阴交;对照组采用针刺任脉经穴为主治疗,穴取膻中、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夹脊穴(C6、C7)、足三里、三阴交。针刺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1)颈性眩晕总体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6.7%(23/30)、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46.7%(14/30)、70.0%(21/30,均P<0.05)。(2)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和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3)两组患者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在神疲倦怠、面色、舌质、脉象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心悸气短方面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观察组(P<0.01)。结论:"通督疗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较任脉取穴为主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可明显改善颈性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对气血亏虚证候较甚者,建议采用督任二脉穴位结合可能会收到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气血亏虚 督脉 任脉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温通针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7
9
作者 王利军 李广琦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通过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进行比较,观察中脘穴采用"温通针法"操作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1例。两组均穴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气海、脾俞、... 目的:通过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进行比较,观察中脘穴采用"温通针法"操作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1例。两组均穴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气海、脾俞、胃俞,温通针法组在中脘穴采用"温通针法"操作,常规针刺组在中脘穴操作施捻转补法,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症状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温通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3.5%(29/31),优于常规针刺组的87.0%(27/31,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症状评分均有改善(P<0.01,P<0.05),温通针法治疗后上述评分较常规针刺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P<0.05)。结论:中脘穴操作温通针法为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胃肠不适等症状,其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优于中脘穴捻转补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 萎缩性 脾胃虚寒型 温通针法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电针预防血管外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观察 被引量:22
10
作者 刘梦阅 王成伟 +1 位作者 文谦 李宁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41-1044,共4页
目的:初步评价术前电针干预对血管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是否具有预防意义。方法:将于相同全身麻醉处理方案下行血管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于术前一天上、下午予针刺双侧内关、足三里与上巨虚,其... 目的:初步评价术前电针干预对血管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是否具有预防意义。方法:将于相同全身麻醉处理方案下行血管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于术前一天上、下午予针刺双侧内关、足三里与上巨虚,其中足三里、上巨虚连接电针,连续波,频率15Hz,留针20min;对照组仅行常规手术,不予特殊电针干预。记录患者腹胀发生率及程度、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间腹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5/30)vs 36.7%(11/30),P>0.05];观察组术后72h的腹胀程度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5.33±1.30)d vs(7.33±1.71)d,P<0.05]。结论:术前24h针刺内关、足三里和上巨虚穴对改善全麻下血管外科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具有一定程度的临床治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 血管外科 电针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