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铁路沿线气温和降水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万明波 程智 王文 《干旱气象》 2006年第4期35-39,共5页
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青藏铁路沿线地区(7站)30a(1970—1999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资料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的月降水量存在比较明显的9a左右周期变化,它有2个降雨偏多中心和3个降雨偏少中心,... 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青藏铁路沿线地区(7站)30a(1970—1999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资料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的月降水量存在比较明显的9a左右周期变化,它有2个降雨偏多中心和3个降雨偏少中心,历经30a的全过程,因而具有长期预测意义。还有其它4a以下的较短周期振荡,但多不具全局性变化特征。从气温与降水资料的对比分析上看,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趋势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小波分析 气温 降水变化
下载PDF
关中平原东、中、西部气候干旱化程度比较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俊霖 延军平 +2 位作者 孙虎 徐小玲 赵德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134,共4页
根据关中地区宝鸡、咸阳、西安和渭南四市的 38个气象站点的 1 95 7- 2 0 0 0年降水量的测量纪录 ,将关中地区东、中、西三个部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降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关中平原降水量最多的夏季有逐年缓慢增加的趋势 ,... 根据关中地区宝鸡、咸阳、西安和渭南四市的 38个气象站点的 1 95 7- 2 0 0 0年降水量的测量纪录 ,将关中地区东、中、西三个部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降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关中平原降水量最多的夏季有逐年缓慢增加的趋势 ,秋季降水量以每年 1 .5mm的较大幅度减少 ,对关中降水减少贡献最大。特别是秋季降水变化以 1 987年为界 ,1 987年以前变化很极端 ,1 987年以后变化趋于缓和 ,并且少雨年越来越多。关中地区在未来几年干旱化明显 ,其中关中西部对关中年降水量减少的贡献最大。而关中中部和东部地区大陆性气候有强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关中平原 气候 干旱化 分析方法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氮沉降和降雨变化对荒漠草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霍利霞 红梅 +2 位作者 赵巴音那木拉 高海燕 叶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39-2146,共8页
以荒漠草原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自然降雨(CK)、增雨30%(W)和减雨30%(R) 3种水分处理和0 (N0)、30(N30)、50 (N50)和100 kg hm^(-2) a^(-1)(N100)4种氮素(NH_4NO_3)水平处理,用分解袋法,研究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短花针茅(Stipa ... 以荒漠草原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自然降雨(CK)、增雨30%(W)和减雨30%(R) 3种水分处理和0 (N0)、30(N30)、50 (N50)和100 kg hm^(-2) a^(-1)(N100)4种氮素(NH_4NO_3)水平处理,用分解袋法,研究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冷蒿(Artemisia frigid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和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凋落物分解过程,旨在阐明荒漠草原凋落物分解过程及其对氮沉降和降雨变化的响应特征,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响应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经过270 d分解后,短花针茅、冷蒿、木地肤和无芒隐子草干物质残留率分别为69.95%—78.67%、68.89%—79.89%、64.68%—79.23%、66.89%—79.38%,分解速率为木地肤>无芒隐子草>冷蒿>短花针茅。2)氮沉降和降雨对短花针茅和冷蒿凋落物分解速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其交互作用对这两种凋落物分解速率不显著(P>0.05)。氮沉降和降雨以及交互作用均对无芒隐子草和木地肤凋落物分解速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3)单一水分或氮素的添加均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而水氮交互作用下更为显著。4)凋落物分解速率受生物及非生物因子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冷蒿、无芒隐子草、木地肤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冷蒿、木地肤、短花针茅与土壤微生物量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木地肤和短花针茅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冷蒿、木地肤、短花针茅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凋落物分解 模拟氮沉降 降雨变化
下载PDF
荒漠草原土壤动物与降雨关系研究现状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任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60-765,共6页
在全球性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雨事件频发,总结土壤动物多样性与降雨变化间的关系及其响应机制,有助于理解全球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作用过程,对于探讨陆地生态系统应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极度脆弱... 在全球性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雨事件频发,总结土壤动物多样性与降雨变化间的关系及其响应机制,有助于理解全球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作用过程,对于探讨陆地生态系统应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极度脆弱,对气候变化敏感,但是关于荒漠草原土壤动物与降雨变化间关系的研究报道比较少,严重制约了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本文从地上、地面和地下3个方面总结了土壤动物和降雨变化间的关系,并就荒漠草原土壤动物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研究表明,降雨变化直接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土壤动物对降雨变化反应强烈,不同动物类群产生了积极的响应规律;某些土壤动物类群对于降雨变化还具有重要指示作用。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今后需要从降雨变化对土壤动物产生的长期影响、土壤动物对降雨变化的适应方式和某些动物类群对土壤水分敏感性以及土壤动物与气候变化间的互为反馈关系等方面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变化 土壤动物 全球变化 荒漠草原
原文传递
地球工程对中国未来降雨时空分异格局的潜在影响(2010-2099) 被引量:11
5
作者 孔锋 孙劭 +1 位作者 王品 王一飞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9-107,121,共10页
《巴黎协定》确定的1.5℃和2℃温控目标下,全球减排压力剧增,因此地球工程温控手段被多次讨论。针对地球工程中讨论最多的太阳辐射管理,基于BNU-ESM模式的地球工程(G4实验)和非地球工程(RCP4.5)两种情景,以2010-2099年中国日值降雨量数... 《巴黎协定》确定的1.5℃和2℃温控目标下,全球减排压力剧增,因此地球工程温控手段被多次讨论。针对地球工程中讨论最多的太阳辐射管理,基于BNU-ESM模式的地球工程(G4实验)和非地球工程(RCP4.5)两种情景,以2010-2099年中国日值降雨量数据对两种情景下的中国降雨量时空分布及其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在时间序列上,地球工程有利于中国整体降雨量的增加。2010-2099年和2020-2069年两种情景下的中国降雨量呈增加趋势,且2010-2099年地球工程情景下的降雨量增加趋势大于非地球工程,而2020-2069年两种情景下变化趋势的相差幅度不大。2070-2099年,地球工程实施结束后,地球工程情景下的降雨量呈增加趋势,而非地球工程呈减少趋势;七大地理分区的降雨量变化趋势在地球工程情景下高于非地球工程。(2)在空间格局上,不同研究时段在两种情景下的中国降雨量空间分布相似,仅面积分布有所不同。地球工程实施期间多数地区降雨量减少,地球工程结束后的2070-2099年降雨量明显显著。(3)2010-2099年地球工程情景下的降雨量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多于非地球工程,尤其是2070-2099年地球工程实施结束后中国降雨量增加区域明显增多。降雨量波动特征在地球工程情景下相比非地球工程整体有所减小,地球工程情景下的中国降雨年际变化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工程 RCP4.5 降雨变化 区域差异 气候变化
下载PDF
秦岭南北典型流域径流特征及其降水变化响应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晓龙 黄领梅 沈冰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4,共4页
为探索秦岭南北典型流域径流特征及其降水变化响应,选择月河流域和灞河流域为典型流域,根据两流域干流站1960-2010年逐月径流资料,用距平累积法、非参数Mann-Kendall法和R/S分析法等方法对年代际、月尺度径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考虑年... 为探索秦岭南北典型流域径流特征及其降水变化响应,选择月河流域和灞河流域为典型流域,根据两流域干流站1960-2010年逐月径流资料,用距平累积法、非参数Mann-Kendall法和R/S分析法等方法对年代际、月尺度径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考虑年内降水变化,建立降水径流关系模型,定量分析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两流域径流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趋势变化规律大体一致,径流系数基本相同;径流年际变化中径流深接近,均呈震荡下降趋势,且灞河流域下降趋势更明显;年代际变化均呈W型,突变点均在1985-1987年之间,灞河流域通过显著性检验;灞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比月河流域更平均,灞河流域年内径流呈双峰型,月河流域径流年内变化呈单峰型;随着时间尺度的降低,两流域径流相关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北 径流 特征 降水变化 月河流域 灞河流域
下载PDF
降水变化对典型荒漠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韦昌林 李毅 +2 位作者 单立山 解婷婷 张鹏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80-1289,共10页
为探究干旱荒漠区典型灌丛凋落物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本研究以河西走廊干旱荒漠区2种建群植物灌木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分解袋法,对不同降水条件下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含量... 为探究干旱荒漠区典型灌丛凋落物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本研究以河西走廊干旱荒漠区2种建群植物灌木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分解袋法,对不同降水条件下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含量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和分解速率表现为:降水增加>自然降水>降水减少,其中红砂对非生长季(11月—次年3月)的降水增加表现更敏感。C、N含量均呈释放-富集-释放的状态,P含量呈富集-释放模式;降水减少抑制了C的释放,其中生长季(4—10月)降水减少对其抑制作用更明显,非生长季降水增加促进了P的释放。同一降水条件下珍珠猪毛菜的分解速率高于红砂,红砂的C和N残留率大于珍珠猪毛菜,而P小于珍珠猪毛菜。在未来降水格局变化下,降水增加可能会有助于荒漠灌木凋落物C和N归还,从而提高土壤的有效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荒漠植物 凋落物 质量损失率 养分动态
下载PDF
城市化对南昌市降雨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傅春 陈先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5-710,共6页
通过南昌市1951-2007年降雨资料市区站与郊区站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南昌市城市化对城市降雨的影响程度。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虽然城区汛期雨量没有增加,不存在明显"雨岛效应",但是降雨有趋于集中的趋势,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匀更... 通过南昌市1951-2007年降雨资料市区站与郊区站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南昌市城市化对城市降雨的影响程度。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虽然城区汛期雨量没有增加,不存在明显"雨岛效应",但是降雨有趋于集中的趋势,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匀更加明显;受城市化的影响,城区降雨变化频率将增大,这直接影响到城市现有的和拟建的排水工程标准和雨洪排水工程的安全;城市化使得城区强降雨发生概率增加,其中对大暴雨发生概率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降雨变化 影响
原文传递
1981~2006年锦州大豆产量与水分条件关系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景利 许振柱 +4 位作者 史奎桥 张丽华 杨扬 梁涛 张兵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18050-18052,18085,共4页
[目的]分析1981~2006年大豆产量与水分条件的关系。[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一元及多元回归分析,当P<0.05时认为回归分析显著。[结果]近20年来,大豆生育期累计日照时数的年际波动较大,变异系数为12.0%,但0℃以上年积... [目的]分析1981~2006年大豆产量与水分条件的关系。[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一元及多元回归分析,当P<0.05时认为回归分析显著。[结果]近20年来,大豆生育期累计日照时数的年际波动较大,变异系数为12.0%,但0℃以上年积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其年际波动较小,变异系数为5.6%;日照时数和积温与大豆产量无明显相关性;降水量与生物量呈较强的显著正线性相关,收获指数与生育期呈负相关;全生育期、三叶期、出苗期、结荚期、鼓粒期和分枝期的土壤有效水含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依次减小,而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有效水含量对大豆产量无显著影响。[结论]该研究阐明了大豆产量波动规律及其气候区驱动机制,为在干旱缺水条件下实现大豆的稳产高产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大豆田间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降水量波动 大豆 降水变化 土壤有效水分 土壤干旱 产量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文设计成果修订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红珍 李保国 +3 位作者 张学成 王鹏 慕平 李海荣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85,96,共6页
将黄河流域主要控制站/区间的降雨、径流、洪水资料系列延长至2010年并分析其变化特点,在对实测径流还原的基础上,通过降雨径流关系变化分析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系列一致性影响,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一致性处理,提出3种下垫面情景的天然径流... 将黄河流域主要控制站/区间的降雨、径流、洪水资料系列延长至2010年并分析其变化特点,在对实测径流还原的基础上,通过降雨径流关系变化分析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系列一致性影响,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一致性处理,提出3种下垫面情景的天然径流系列并推荐近期I下垫面情景的黄河设计径流成果。分析了影响洪水一致性的因素,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还原,对影响黄河中下游常遇洪水量级的因素进行还现,提出黄河流域各站天然设计洪水及中游现状下垫面5年一遇及以下设计洪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降雨变化 下垫面情景 系列一致性处理 降雨径流关系 设计径流 设计洪水
下载PDF
马尔可夫链在水库主汛期降雨状态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潘刚 芦冰 +1 位作者 邹兵 陈崇德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年第6期33-36,共4页
依据漳河水库流域1963~2008年主汛期实测降雨量资料,应用均值标准差法建立5级分级标准。针对降雨量为相依随机变量的特点,以各阶自相关系数为权重,运用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未来一年的时段降雨量状态,结果表明,该方法直观、预测准确、计... 依据漳河水库流域1963~2008年主汛期实测降雨量资料,应用均值标准差法建立5级分级标准。针对降雨量为相依随机变量的特点,以各阶自相关系数为权重,运用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未来一年的时段降雨量状态,结果表明,该方法直观、预测准确、计算简便,为区域降雨量的中短期预测提供了新的分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相关系数 马尔可夫链 降雨量变化 预测 漳河水库流域
下载PDF
孤山川流域次洪水量和沙量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金双彦 蒋昕晖 +1 位作者 钱云平 龙晓彤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共4页
运用有序聚类法、MWP检定法和Mann-Kendall方法分析了孤山川流域场次洪水的水量、沙量和降雨量,认为天然时期和人类活动影响时期的分界点为1979年。利用天然时期的水文资料建立了次洪降雨—水量—沙量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降雨变化... 运用有序聚类法、MWP检定法和Mann-Kendall方法分析了孤山川流域场次洪水的水量、沙量和降雨量,认为天然时期和人类活动影响时期的分界点为1979年。利用天然时期的水文资料建立了次洪降雨—水量—沙量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1979年之后次洪水量和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影响时期的1980—2010年,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次洪水量减少的影响分别占65.7%、34.3%,对次洪沙量减少的影响分别占72.9%、2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次洪水 降雨强度 降雨变化 人类活动 孤山川流域
下载PDF
近10年沁河流域径流变化原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侯保俭 李焯 李克飞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7-51,103,共6页
根据降雨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沁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分析,综合评判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沁河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以1956—2000年为基准期、2001-2010年为影响期,分析影响期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沁河流域径流的影响。沁河2001—2010年平... 根据降雨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沁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分析,综合评判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沁河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以1956—2000年为基准期、2001-2010年为影响期,分析影响期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沁河流域径流的影响。沁河2001—2010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0.73亿m^3,较1956—2000年均值13.39亿m^3减少了2.66亿m^3(减少19.9%)。天然径流量的减少主要受到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沁河流域2001—2010年河川径流量减少,降雨变化作用占19.2%,人类活动影响占8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沁河 降雨变化 径流变化 人类活动
下载PDF
神府—东胜矿区未来降水变化及其对侵蚀产沙的影响预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学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14,22,共4页
神府—东胜矿区开发对入黄泥沙的影响是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该文利用矿区60年代以来的降水资料进行谐波分析,预测未来15a降水量的变化和年内变化。结果表明:未来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增加6%左右,且年际波动性增大,年内分布更... 神府—东胜矿区开发对入黄泥沙的影响是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该文利用矿区60年代以来的降水资料进行谐波分析,预测未来15a降水量的变化和年内变化。结果表明:未来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增加6%左右,且年际波动性增大,年内分布更加集中,洪水量和输沙量有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侵蚀 产沙 趋势预测 水土流失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土壤呼吸对降雨格局改变的响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婷 马露露 +3 位作者 李泽森 曹家仪 延楠楠 焦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98,共7页
[目的]揭示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土壤呼吸对长期改变降雨的响应情况,并阐明不同降雨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方法]以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群落为对象,进行长期野外人工控制降雨试验,设置增雨20%,40%,60%以及减... [目的]揭示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土壤呼吸对长期改变降雨的响应情况,并阐明不同降雨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方法]以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群落为对象,进行长期野外人工控制降雨试验,设置增雨20%,40%,60%以及减雨20%,40%,60%和对照处理,测定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结果]不同降雨处理土壤呼吸在生长季呈单峰曲线,7月达最大值,10月达最小值;在整个生长季内,增雨20%、增雨60%对土壤呼吸无显著促进作用,增雨40%及减雨20%,40%,60%显著降低土壤呼吸(p<0.05),表现为土壤呼吸随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生长季内,降雨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p<0.05),土壤含水量随雨量减少而减少;与对照相比除减雨60%处理外,其余降雨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p<0.05)。无水分胁迫条件下,不同降雨处理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均呈极显著指数相关(p<0.01);各降雨处理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均呈显著二次函数相关(p<0.05);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双因素与土壤呼吸呈极显著的线性、幂—指数相关,且双因素幂—指数模型最优。[结论]总体上,降雨对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群落土壤呼吸的影响受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量联合调控,其主导程度取决于是否发生水分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自然恢复草地 土壤呼吸 降雨改变
下载PDF
氮沉降与降雨变化下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梁志伟 红梅 +4 位作者 德海山 叶贺 张宇晨 闫瑾 李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279-4288,共10页
土壤动物是凋落物分解、养分转化过程的重要调节者,全球变化驱动的氮沉降与降雨变化通过改变其分解环境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凋落物分解进程。为了探究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受氮沉降和降雨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不... 土壤动物是凋落物分解、养分转化过程的重要调节者,全球变化驱动的氮沉降与降雨变化通过改变其分解环境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凋落物分解进程。为了探究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受氮沉降和降雨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不同网孔(2 mm和0.01 mm)的凋落物分解网袋法,以建群种短花针茅为研究对象进行野外分解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自然降雨(CK)、增雨30%(W)和减雨30%(R)3个水分处理,副区为0(N_(0))、30(N_(30))、50(N_(50))和100(N_(100))kg·kg·hm^(-2)·a^(-1)4个氮素处理。结果表明:1)降雨变化显著影响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增雨处理中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加快,且随着氮添加浓度的升高,凋落物重量残留率逐渐降低,100 kg·hm^(-2)·a^(-1)时分解速度最快;在减雨处理与对自然降雨处理中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50 kg·kg·hm^(-2)·a^(-1)时分解速度最快。氮沉降和降雨变化对凋落物分解无显著的交互作用。2)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577只,隶属于1门3纲13目(含亚目)49科,优势类群为蜱螨目、鞘翅目幼虫和弹尾目;增雨施氮提升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和个体数。3)凋落物重量残留率与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增雨处理整体提高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综上,荒漠草原上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的分解具有积极作用,且水分和氮素输入的增加提高了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及个体数,增加了其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在水分不足时,过量的氮素会抑制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发展,导致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中小型土壤动物 氮沉降 降雨变化 荒漠草原
原文传递
长江上游蒋家沟泥石流输沙年际变化与降水旋回特征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裕宜 詹钱登 +2 位作者 田冰 洪勇 邹仁元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0-596,共7页
根据小江流域1956~2002年的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M—K)非参数检验法和自相关函数,发现1990代降水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其降水年均值比前期年均值增加96.5mm(16.2%)。并结合37a气候变化下的蒋家沟高频率暴雨泥石流输沙... 根据小江流域1956~2002年的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M—K)非参数检验法和自相关函数,发现1990代降水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其降水年均值比前期年均值增加96.5mm(16.2%)。并结合37a气候变化下的蒋家沟高频率暴雨泥石流输沙量时序观测资料,分析了降雨变化与泥石流输沙量的关系,结果显示1990年代泥石流输沙量有显著增加的趋势,1990年代的年均输沙量比前期(1965~1989年)的年均输沙量多91×10^4m^3/a。反映了暴雨泥石流输沙年际变率对降水年际变化的旧应关系。本文已经初步揭示暴雨泥石流灾害活动年际变化的基本规律,并且为未来暴雨泥石流中、短期时间尺度的预测研究提供一条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泥石流 降雨的年际变化 输沙年际变率 短尺度的预测
下载PDF
徐州地震台伸缩仪观测干扰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郝冉 杨驰 +3 位作者 刘冬冬 李兰生 高明智 张岑 《地震科学进展》 2022年第12期587-592,共6页
徐州地震台伸缩仪运行至今主要受降雨及气压干扰,分析研究了降雨及气压对伸缩仪的影响,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EW分量降雨的响应较为灵敏;观测数据短时间大幅加速上行的主要原因是仪器传感器铁芯在差动变压传感器中未居中,偏置的... 徐州地震台伸缩仪运行至今主要受降雨及气压干扰,分析研究了降雨及气压对伸缩仪的影响,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EW分量降雨的响应较为灵敏;观测数据短时间大幅加速上行的主要原因是仪器传感器铁芯在差动变压传感器中未居中,偏置的传感器铁芯在差动变压传感器中的感应面积增加,使得感应电压在观测中大幅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缩仪 典型干扰 异常变化 降雨变化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析的海绵城市试点未来降雨变化预测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卉 张明顺 潘润泽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9-35,共7页
为有效预测海綿试点城市未来降雨变化特征,以及在面对未来降雨变化时,海绵城市将如何建设提出建议,收集整理30个海绵城市试点19832012年的年际降雨变化时间序列,采用Morlet小波函数进行小波分析,探究试点城市降雨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周... 为有效预测海綿试点城市未来降雨变化特征,以及在面对未来降雨变化时,海绵城市将如何建设提出建议,收集整理30个海绵城市试点19832012年的年际降雨变化时间序列,采用Morlet小波函数进行小波分析,探究试点城市降雨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根据主周期对未来降雨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降雨变化体现出地区性特点,按照变化规律,30个试点可分为10类。根据预测从2018年开始,环渤海地区东北部、东南部沿海地区试点城市的降雨量会在未来5年内出现明显上升,故这2个区域应加强城市雨水系统的建设,以达到未来降雨变化情景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超标雨水排放设施建设,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降雨事件;其他大部分地区未来58年内降雨量变化表现出微弱下降的持平或明显下降状态,在这些区域内,尤其是西北部干旱区及华北平原与华北平原中南部地区的城市,应加强源头雨水控制利用与雨水资源利用设施的建设,并加强非传统水源的收集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析 海绵城市试点 降雨变化 未来降雨变化预测
下载PDF
Ground-active arthropod responses to rainfall-induced dune microhabitats in a desertified steppe ecosystem,China 被引量:2
20
作者 LIU Rentao ZHU Fan Yosef STEINBERGER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632-646,共15页
Different microhabitats along dune slope were found to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performances and soil properties in desertified ecosystems. However, the ground-active arthropod responses to rainfall-induced du... Different microhabitats along dune slope were found to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performances and soil properties in desertified ecosystems. However, the ground-active arthropod responses to rainfall-induced dune microhabitats were largely unknown in desertified regions. At dune top, midslope and bottom, ground-active arthropods were sampled by the method of pitfall traps in addition to the herbaceous and soil measurements during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from 2012 to 2013. Ground-active arthropod had a strong dynamics in time, seasonally and yearly in responses to rainfall-induced dune microhabitats and the variations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ose of soil and herbaceous properties. The abundance distribution of dominant taxa (i.e. Melolonthidae, Carabidae, Glaphyridae, Tenebrionidae and Formicidae families) among dune microhabitats was similar between seasons within the same year, whereas they differed markedly between two sampling years with varying rainfall patterns. A significant (P〈0.05) difference in total abundance, taxa richness and Shannon index among dune microhabitats was found only in certain season time, particularly in 2013; however, no significant (P〉0.05)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dune microhabitats when averaged on three sampling seasons within the year of either 2012 or 2013. In all, the taxonomical structure differed considerably from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in ground-active arthropod response to rainfall-induced dune microhabita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axonomical groups among dune microhabitats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inter-annual rainfall changes, whereas that of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affected by both intra- and inter-annual rainfall changes in desertified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active arthropod spatial distribution desertified region dune microhabitat rainfall chang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