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坡面降雨径流的一种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12
1
作者 黄兴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5-50,共6页
根据水力学原理建立了坡面降雨径流模型,用特征线方法求解,并用所编制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对某一具体降雨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所得结果与用水文学方法得到的结果相近。
关键词 降雨 坡面径流 特征线方法 计算机模拟 土壤侵蚀
下载PDF
陕西长武古土壤深部风化剖面与环境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景波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2-255,共4页
根据作者提出的 Ca CO3淀积深度理论、风化剖面的野外鉴别和室内 Ca CO3、磁化率测定、粒度分析 ,确定了陕西长武第 4、第5层古土壤底部之下存在深部风化黄土层和迁出了土壤层的 Ca CO3结核层。这种风化黄土层和 Ca CO3淀积层的发育表... 根据作者提出的 Ca CO3淀积深度理论、风化剖面的野外鉴别和室内 Ca CO3、磁化率测定、粒度分析 ,确定了陕西长武第 4、第5层古土壤底部之下存在深部风化黄土层和迁出了土壤层的 Ca CO3结核层。这种风化黄土层和 Ca CO3淀积层的发育表明当时风化淋滤作用超出了成壤带深度范围 ,指示长武第 4、第 5层古土壤为不具 Ca CO3淀积层的中酸性、淋溶型森林土壤。该风化层代表了降水丰富的气候事件 ,当时年均降水量为 90 0 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风化剖面 深层淋滤 降水事件 古土壤 环境
下载PDF
Seasonal and Annual Variations of CO_2 Fluxes in Rain-Fed Winter Wheat Agro-Ecosystem of Loess Plateau, China 被引量:8
3
作者 WANG Wen LIAO Yun-cheng GUO Q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47-158,共12页
To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and better elucid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bon cycle and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using eddy covariance system, we conducted a long-term measurement ... To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and better elucid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bon cycle and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using eddy covariance system, we conducted a long-term measurement of CO 2 fluxes in the rain-fed winter wheat field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net ecosystem CO 2 exchange (NEE) was (-71.6±5.7) and (-65.3±5.3) g C m-2 y-1 for 2008-2009 and 2009-2010 crop years,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the agro-ecosystem was a carbon sink (117.4-126.2 g C m-2 yr-1). However, after considering the harvested grain, the agro- ecosystem turned into a moderate carbon source. The variations in NEE and ecosystem respiration (R eco ) we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soil water content (SWC). When SWC ranged form 0.15 to 0.21 m3 m-3, we found a high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NEE an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and a high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R eco and soil temperature (T s ). However, the high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ere not observed when SWC was outside the range of 0.15-0.21 m3 m-3. Further, in spring, the R eco instantly responded to a rapid increase in SWC after effective rainfall events, which could induce 2 to 4-fold increase in daily R eco , whereas the R eco was also inhibited by heavy summer rainfall when soils were saturated. Accumulated R eco in summer fallow period decreased carbon fixed in growing season by 16- 25%, indicating that the period imposed negative impacts on annual carbon seques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2 flux carbon sequestration soil water content rainfall event rain-fed winter wheat agro-ecosystem
下载PDF
南京地区一次降水过程湍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杜云松 彭珍 +1 位作者 张宁 宋丽莉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3-711,共9页
利用南京大学浦口校区大气科学园的近地层湍流脉动资料及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Process System气象数据资料,针对2008年5月南京地区一次降水过程,分析比较了降水前后的湍流强度、归一化湍流动能、近地... 利用南京大学浦口校区大气科学园的近地层湍流脉动资料及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Process System气象数据资料,针对2008年5月南京地区一次降水过程,分析比较了降水前后的湍流强度、归一化湍流动能、近地层通量输送和速度能谱特征.结果表明:从气象要素上看,降水临近时风速变化大,温度、气压降低明显,降水期间湿度很高.从湍流特征上看,降水时湍流强度突变增大,归一化湍流动能也变大,湍流活动增强;u、v方向动量输送-u′w′、-v′w′强度都增大,但输送方向相反,此时近地层归一化摩擦速度也明显变大;感热通量w′T′迅速减小,甚至微弱逆向输送;降水前后风速能谱惯性副区基本满足Kolmogorov的-2/3次方律,降水时u、v能谱低频段峰值频率左移明显,分析低频段峰值对应涡的尺度发现,近地层中降水前后贡献湍流能量最大的涡尺度存在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层 降水 湍流特征 湍流通量 能谱
下载PDF
X-Band Mini Radar for Observing and Monitoring Rainfall Events 被引量:2
5
作者 Marco Allegretti Silvano Bertoldo +4 位作者 Andrea Prato Claudio Lucianaz Oscar Rorato Riccardo Notarpietro Marco Gabella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12年第3期290-297,共8页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and rainfall monitoring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 potentially provides continuous, high-resolution and large-coverage data, are of high practical use: Think of hydrogeological...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and rainfall monitoring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 potentially provides continuous, high-resolution and large-coverage data, are of high practical use: Think of hydrogeological risk management, hydroelectric power, road and tourism. Both conventional long-range radars and rain-gauges suffer from measurement errors and difficulties in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For efficient monitoring operation of localized rain events of limited extension and of small basins of interest, an unrealistic extremely dense rain gauge network should be needed. Alternatively C-band or S-band meteorological long range radars are able to monitor rain fields over wide areas, however with not enough space and time resolution, and with high purchase and maintenance costs. Short-range X-band radars for rain monitoring can be a valid compromise solution between the two more common rain measurement and observation instruments. Lots of scientific efforts have already focused on radar-gauge adjustment and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adar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fter some considerations about long range radars and gauge network, this paper presents instead some examples of how X-band mini radars can be very useful for the observation of rainfall events and how they can integrate and supplement long range radars and rain gauge networks. Three case studies are presented: A very localized and intense event, a rainfall event with high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and the employ of X-band mini radar in a mountainous region with narrow valleys. The adaptability of such radar devoted to monitor rain is demonst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BAND RADAR rainFALL event Precipitation MONITORING rain-Gauge Comparison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rainFALL Observation
下载PDF
Precipitation Regionalization Using Self-Organizing Maps for Mumbai City, India
6
作者 Amit Sharad Parchure Shirish Kumar Gedam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8年第9期939-956,共18页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individual rain events characteristics is an essential step for improv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variation in precipitation over different topographies. In this study, the homogeneity among rai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individual rain events characteristics is an essential step for improv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variation in precipitation over different topographies. In this study, the homogeneity among rain gauge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concept of “rain event properties,” linking them to the main atmospheric system that affects the rainfall in the region. For this, eight properties of more than 23,000 rain events recorded at 47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Mumbai, India, were analyzed utilizing seasonal (June-September) rainfall records over 2006-2016. The high similarities among the properties indicated the similarities among the rain gauges. Furthermore, similar rain gauges were distinguished, investigated and characterized by cluster analysis using self-organizing maps (SOM). The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show six clusters of similarly behaving rain gauges, where each cluster addresses one isolated class of variables for the rain gauge. Additionally, the clusters confirm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rainfall caused by the complex topography of Mumbai, comprising the flatland near the Arabian Sea, high-rise buildings (urban area) and mountain and hills areas (Sanjay Gandhi National Park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Mumb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mum Inter-event Time SELF-ORGANIZING Map rain event DENDROGRAM
下载PDF
The research of below-cloud scavenging of rainwater in Guilin City
7
作者 Bai Yuhua Yao Rongkui +1 位作者 Li Xin Tang Xiaoyan(The Department of Technical Physies and The Cente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1994年第3期322-329,共8页
Sequential samples of single precipitation event were collected by the use of specially de-signed semi-automatic sequential precipitation collector in the spring of 1988 in Guilin City. ThePH value and soluble chemica... Sequential samples of single precipitation event were collected by the use of specially de-signed semi-automatic sequential precipitation collector in the spring of 1988 in Guilin City. ThePH value and soluble chemical species such as SO, NO, NH, Ca ̄(2+), Mg ̄(2+), Na ̄+, K`+, F ̄- andCl ̄- were analyzed. An apparent de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all ions except H ̄+ and NO wasobserved at the initial portion of the events. The relative acidity increased as the event progress.The concentration of H ̄+ was the result of comprehensive actions of all ions. The average scavengingratio of events was calculated and it is found that SO was the major contributor for acid rain inGuilin and Ca ̄(2+) was the important neutraliz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d rain sequential sample below-cloud scavenging precipitation event.
下载PDF
2008年1月我国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分析:Ⅱ.成因分析 被引量:166
8
作者 高辉 陈丽娟 +11 位作者 贾小龙 柯宗建 韩荣青 张培群 王启一 孙丞虎 朱艳峰 李威 孙林海 任福民 王凌 高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1-106,共6页
2008年1月10日至2月初,我国发生了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其主要特征为灾害范围广、灾害强度大、连续低温时间长、雨雪持续时间长、冰冻日数多和灾害损失严重。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此类事件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作者从气候角度分析了这次... 2008年1月10日至2月初,我国发生了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其主要特征为灾害范围广、灾害强度大、连续低温时间长、雨雪持续时间长、冰冻日数多和灾害损失严重。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此类事件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作者从气候角度分析了这次灾害的可能成因。分析表明,2007年8月发生至今的拉尼娜事件发展非常迅速,其所造成的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我国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在1月,乌拉尔山地区位势高度场异常偏高、中亚至蒙古国西部直到俄罗斯远东地区位势高度场偏低的环流异常持续时间很长,非常有利于冷空气不断分裂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有利于大量暖湿空气向我国输送,并决定了低温暴雪冻雨灾害发生的区域;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槽异常稳定活跃,有利于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沿云贵高原不断向我国输送,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南部地区的强降雪天气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水汽来源。分析还表明,1月中旬以来,湖南、贵州等地逆温层不断加强并长时间维持是上述地区大范围冻雨持续出现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冻雨 拉尼娜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逆温层
下载PDF
中国南方雨雪冰冻异常天气原因的分析 被引量:163
9
作者 李崇银 杨辉 顾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了罕见的持续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对于这次小概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初步分析表明,虽然这个冬季在赤道东太平洋存在明显的La Nia事件,但2008年1月无论是我国的异常降水场和温度场,还是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了罕见的持续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对于这次小概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初步分析表明,虽然这个冬季在赤道东太平洋存在明显的La Nia事件,但2008年1月无论是我国的异常降水场和温度场,还是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异常场都与历史上11个La Nia事件盛期1月的合成场有显著的差别,因此La Nia事件不是造成持续雨雪冰冻天气的直接罪魁祸首。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次持续严重雨雪冰冻天气的发生与多个大气环流系统的异常有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的异常形成了某种形式的配合,我们称其为组合性异常。其中,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的横槽,为不断有冷空气从西路向南爆发提供了条件;东亚和日本地区的高度正异常使得北方冷空气的势力不是很强,适于锋面在我国南岭及其以北地区较长时间停留,为持续降水确立了背景;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和偏西也对冷空气的向南推进起了阻挡作用;印缅槽的持续偏强和西太平洋副高的偏强一起使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南地区,有利持续降水的发生;持续的冷空气活动和持续的降水,导致持续的低温,为冰冻创造了条件。可以认为,大气环流的组合性异常是造成持续雨雪冰冻天气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雨雪冰冻天气 大气环流组合性异常 LaNia事件
下载PDF
近10年北京地区极端暴雨事件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26
10
作者 孙继松 雷蕾 +1 位作者 于波 丁青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9-623,共15页
利用北京地区5 min间隔的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SA雷达观测资料、FY-2卫星TBB(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资料、常规气象探空资料和1°×1°NCEP/NCAR最终分析资料,对2006—2013年发生的10次极端暴雨事件(14个区(县)中,... 利用北京地区5 min间隔的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SA雷达观测资料、FY-2卫星TBB(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资料、常规气象探空资料和1°×1°NCEP/NCAR最终分析资料,对2006—2013年发生的10次极端暴雨事件(14个区(县)中,任意一个区县代表站24 h内降水量≥100 mm,且暴雨区内至少有一个自动气象站降水强度≥40 mm/h)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长生命周期的单体或多单体组织合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第Ⅰ类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的暴雨中心一般位于北京西部山前地区或中心城区,这种分布与低空偏东气流的地形强迫作用或城市强迫作用有关;"列车效应"对应的多单体中尺度对流系统(第Ⅱ类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的极端暴雨事件往往与两次不同属性的降水过程有关:锋前暖区对流过程和锋面附近的对流过程。因此,降水分布往往平行于低空急流轴或锋面。(2)第Ⅰ类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的极端暴雨过程局地性更强,全市平均降水量远小于暴雨量级(50 mm),其中,由混合型降水主导的极端暴雨事件一般是由几乎不移动的长生命周期单体反复生消造成的,对流高度相对较低;而深对流主导的极端暴雨事件一般由多单体组织、合并、加强造成,由于对流单体的上冲云顶很高,最低TBB一般低于-55℃,这类极端暴雨事件的短时强降水具有显著的间歇性:第一阶段的强降水与单体对流发展过程对应,以后的短时强降水与对流单体组织、合并过程对应。(3)"列车效应"对应的多单体中尺度对流系统暴雨过程,初始阶段一般表现为相互独立的两个对流带,即与锋面系统对应的对流带和与低空急流轴对应的暖区对流带,随着锋面对流带逐渐向暖区对流带移动,低空冷空气逐渐侵入到暖区对流带中,两条对流云带逐渐合并,对流活动进一步发展;或者由于暖区对流带截断锋面对流带的水汽入流,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事件 中尺度对流系统 列车效应
下载PDF
湖南省历史罕见的一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分析 被引量:52
11
作者 叶成志 吴贤云 黄小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8-500,共13页
在欧亚大陆中高纬度稳定维持阻塞形势的环流背景下,2008年1月10日—2月2日中国南方地区连续经历了4次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应用多种常规、非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在对该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及水汽输送特征进行... 在欧亚大陆中高纬度稳定维持阻塞形势的环流背景下,2008年1月10日—2月2日中国南方地区连续经历了4次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应用多种常规、非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在对该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及水汽输送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了受灾最为严重的湖南省冰冻分布地域特征、多种气象因子及特殊地形对冰冻强度的影响,并对造成降水性质差异及强冰冻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高纬阻塞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及南支槽是造成此次持续性雨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持续而强盛的水汽输送对雨雪冰冻的强度和范围起重要作用;冰冻形成与增长是多种气象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地面日平均温度、700hPa风向风速、逆温强度及冷垫厚度对冰冻强度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当冰冻形成条件具备后,融化层及冷垫越深厚、地面日平均气温越低则冰冻发展越显著。若700hPa维持强盛的西南急流、850hPa持续偏东北风时,最有助于逆温加强,冷垫增厚。强冰冻的预报着眼点应关注700hPa附近的剧烈增温、增湿及850hPa以下的强降温;近地面层丰富的过冷水滴和叠置于深厚冷气层之上的暖性"逆温层"的建立和维持是大范围强冰冻天气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湖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对冰冻的持续和发展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冰冻分布地域特征 强冰冻成因
下载PDF
2007年7月18日济南大暴雨的β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50
12
作者 廖移山 李俊 +2 位作者 王晓芳 崔春光 李武阶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44-956,共13页
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逐小时的观测资料和红外云图,对2007年7月18日的济南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α中尺度分析,揭示了地面β中尺度气旋新生发展的一种物理机制,并重点分析了多尺度的积云并合过程对此次强降... 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逐小时的观测资料和红外云图,对2007年7月18日的济南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α中尺度分析,揭示了地面β中尺度气旋新生发展的一种物理机制,并重点分析了多尺度的积云并合过程对此次强降水形成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个已经发展成热的MαCS的左后侧出现的下沉冷出流在低层向西南方向扩散,与午后不断加强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增强了地面的斜压性,从而使地面辐合线上的气旋性扰动加强,并迅速新生发展出β中尺度气旋。在此次强降水过程中共经历了从γ中尺度对流单体到β中尺度对流云团,再到α中尺度对流云团,最后形成中尺度对流复合系统的4个多尺度积云并合过程,而地面β可尺度气旋在每一个阶段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组织者,同时也是α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组成者,α中尺度对流云团往往都由一个以上的β中尺度气旋组织而成,当β中尺度气旋出现遭遇、合并之时,对流云团和降水得以强烈发展。在济南强降水发生前的1个多小时内,其西南方边界层内不断出现β中尺度超低空西南急流,它促使这一区域内不断产生回波单体并在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迅速发展成强回波带,当济南北面的强回波南移与这一强回波带并合后快速发展产生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大暴雨 β中尺度分析 β中尺度气旋 积云并合
下载PDF
GRAPES-GFS模式暴雨预报天气学检验特征 被引量:39
13
作者 宫宇 代刊 +6 位作者 徐珺 杨舒楠 唐健 张芳 胡宁 张夕迪 沈晓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48-1159,共12页
本文采用天气学检验方法,对2016年度国家气象中心GRAPES全球数值预报系统(GRAPES-GFS)业务预报暴雨过程及2013-2015年部分回算个例进行了检验,并结合对比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确定性预报模式(EC模式)和国家气象中心全球谱模式T639L60(T... 本文采用天气学检验方法,对2016年度国家气象中心GRAPES全球数值预报系统(GRAPES-GFS)业务预报暴雨过程及2013-2015年部分回算个例进行了检验,并结合对比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确定性预报模式(EC模式)和国家气象中心全球谱模式T639L60(T639模式)降水预报,梳理总结业务GRAPES-GFS模式预报性能优势和系统性偏差特征。被检验暴雨过程共38次,其中南方暴雨过程20次,北方暴雨过程6次,热带扰动或台风降水过程12次。依靠预报员主观天气学检验分析,从降水预报效果检验出发,结合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和示踪物理量检验,梳理总结模式预报系统性偏差,以期全面发掘该业务预报模式性能。结果表明对短期时效内的降水预报,GRAPES-GFS模式预报稳定性较好,整体明显优于T639模式。但还存在诸如对对流性降水预报较实况偏北或对主雨带南侧暖区降水预报不足的偏差特征;另对弱高空波动背景下的对流性降水预报偏弱;而在降水预报强度大致正确的情况下,对降水系统南侧偏南气流控制区域预报湿度偏大,对副热带地区的低涡系统预报偏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ES-GFS模式 模式天气学检验 暴雨
下载PDF
辽宁暴雨事件影响的预评估和灾后速评估 被引量:37
14
作者 陈艳秋 袁子鹏 +1 位作者 盛永 戴廷仁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6-632,共7页
本文不同于通常的暴雨灾害事后灾情评估,而是单纯采用气象资料来实现暴雨事件的灾前预评估和灾后快速评估。为此,通过对辽宁省区域性暴雨事件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利用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和覆盖范围3个指标,建立了基于距离函数的暴雨... 本文不同于通常的暴雨灾害事后灾情评估,而是单纯采用气象资料来实现暴雨事件的灾前预评估和灾后快速评估。为此,通过对辽宁省区域性暴雨事件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利用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和覆盖范围3个指标,建立了基于距离函数的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对每个指标进行了正态化转化和正态性检验,并利用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确立了各指标数年一遇的等级标准。采用定义域平移的办法,对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了调整。另外,应用此模型对2005年汛期三次区域性暴雨事件进行了评估应用,结果表明,决策服务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分析 暴雨事件 评估模型 距离函数
下载PDF
2008年广西严重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33
15
作者 陈见 高安宁 +1 位作者 黄明策 赵金彪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年第2期5-8,14,共5页
利用T213、ECMW F数值预报资料和MICAPS提供的常规观测资料,对这次极端天气事件成因进行分析,表明造成这次长时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主要原因有:(1)北半球东亚倒Ω流型使大气环流长时间稳定,使北支、南支锋区偏南,极地冷空气不断补充南... 利用T213、ECMW F数值预报资料和MICAPS提供的常规观测资料,对这次极端天气事件成因进行分析,表明造成这次长时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主要原因有:(1)北半球东亚倒Ω流型使大气环流长时间稳定,使北支、南支锋区偏南,极地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影响到江南、华南,华南静止锋在沿海长时间维持,锋区强度大;(2)南支槽活跃,西南暖湿气流持续向我国南方输送,冷暖空气在华南上空交汇,导致广西出现长时间的降水;(3)逆温层维持时间长,长时间的降水普遍以小雨为主,容易形成过冷水滴,雨淞范围从贵州、湖南南扩至广西北部,造成道路结冰、电线积冰等次生灾害,灾情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罕见低温雨雪冰冻 广西 成因分析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持续暴雨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16
作者 张端禹 徐明 +4 位作者 汪小康 赵玉春 王晓芳 崔春光 廖移山 《暴雨灾害》 2012年第3期264-271,共8页
利用华南279站日雨量及NCEP再分析等资料,分析1961—2008年前汛期82次持续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持续暴雨以3~5 d为主,多出现在5月末到6月,年均1.71次。按500 hPa华南附近主要低值系统划分,前汛期持续暴雨分为东亚槽底型(EAT)、南方低槽... 利用华南279站日雨量及NCEP再分析等资料,分析1961—2008年前汛期82次持续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持续暴雨以3~5 d为主,多出现在5月末到6月,年均1.71次。按500 hPa华南附近主要低值系统划分,前汛期持续暴雨分为东亚槽底型(EAT)、南方低槽型(TSC)、孟加拉湾槽前型(TBB)、西风波动型(FWB)和热带风暴型(LTS)五类。EAT型出现次数最多,LTS型最少;各型平均持续时间,TBB型最长,FWB型最短。各型暴雨过程平均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均较强,华南或直接受低值系统或主要受西南气流影响。各型主要降水中心均在广东,但TBB型在福建也出现较强降雨中心。各型持续暴雨期间在江淮等地受850 hPa相对冷区与冷平流控制,而华南主要受暖平流影响;影响华南地区的850 hPa暖平流,TSC型最强,FWB型、TBB型次之,EAT型、LTS型最弱。各型暴雨期间,华南均为整层积分水汽辐合区,其中,LTS型、TSC型与TBB型水汽辐合较明显;华南沿海可降水量(PW)中心值从大到小依次是,LTS型、EAT型、TBB型、FWB型与TSC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持续暴雨 环流特征 暖平流 水汽
下载PDF
基于概率分析的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 被引量:24
17
作者 陈艳秋 袁子鹏 +1 位作者 盛永 戴廷仁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年第5期62-65,共4页
通过对区域性暴雨事件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利用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和覆盖范围3个指标,建立了基于距离函数的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对每个指标进行了正态化转化和正态性检验,并利用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确立了各指标数... 通过对区域性暴雨事件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利用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和覆盖范围3个指标,建立了基于距离函数的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对每个指标进行了正态化转化和正态性检验,并利用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确立了各指标数年一遇的等级标准。采用定义域平移的办法,对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了调整。另外,应用此模型对2005年汛期3次区域性暴雨灾害进行了评估应用,结果表明,决策服务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分析 暴雨事件 评估模型 距离函数
下载PDF
南方持续低温冻雨事件预测的前期信号 被引量:21
18
作者 钱维宏 张宗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01-1512,共12页
1960—2008年冬季期间,中国南方发生了23次低温冰冻(冻雨)天气事件,其中满足站日数大于10的事件有11次.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了一场影响巨大的区域持续性低温冻雨天气事件,2011年初再次发生了类似的区域持续性低温冻雨事件.提前5天预报... 1960—2008年冬季期间,中国南方发生了23次低温冰冻(冻雨)天气事件,其中满足站日数大于10的事件有11次.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了一场影响巨大的区域持续性低温冻雨天气事件,2011年初再次发生了类似的区域持续性低温冻雨事件.提前5天预报这类极端事件是国内外大气科学面临的难题.利用去逐日气候变化后的逐日850hPa温度扰动,可以提前3~10天发现中国南方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冻雨)事件发生的信号.2008年初和2011初,影响中国南方的850hPa冷空气扰动具有源地和路径相似性,它们都来自北非-中东并绕过青藏高原北侧到达中国南方,在对流层大气中形成"冷-暖-冷"的温度垂直结构.通过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模式产品中850hPa温度扰动的相似性分析,成功地提前4~9天实际预报出了2011年初的中国南方低温冻雨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冻雨 极端天气事件 前期信号 预测
下载PDF
华南地区1961—2014年暴雨及典型暴雨事件统计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刘雨佳 张强 余予 《暴雨灾害》 2017年第1期26-32,共7页
利用1961—2014年华南地区连续无缺测的145个地面气象站日降水量资料,对该区域近54 a的暴雨分布情况及年际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暴雨类型以日降水量为50~100 mm的情况居多,占暴雨总日数的80%。华南南部沿海地区观测到的... 利用1961—2014年华南地区连续无缺测的145个地面气象站日降水量资料,对该区域近54 a的暴雨分布情况及年际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暴雨类型以日降水量为50~100 mm的情况居多,占暴雨总日数的80%。华南南部沿海地区观测到的暴雨日数多于其西北部内陆区域,南部沿海台站暴雨降水量占台站总降水量的比例超过39%,其中广东上川岛高达53.6%。近54 a华南地区站点平均年暴雨日数最多为2008年,约9 d,最少为1963年,约4 d。在54 a平均月分布上,6月份站点记录暴雨日数最多。逐年暴雨日数整体呈上升趋势,约为0.3 d·(10 a)-1。华南地区1961—2014年共挑选出典型暴雨事件312个。华南地区暴雨日数和典型暴雨事件次数在前汛期略高于后汛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典型暴雨事件 空间分布 变化趋势 华南地区
下载PDF
横断山系云岭余脉点苍山东西侧小时降水特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苏锦兰 李建 +1 位作者 杨桂荣 杨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4,共8页
利用横断山系云岭余脉点苍山东西侧两个国家级气象台站2005-2012年逐小时降水量数据,详细分析东侧和西侧降水特性及差异。结果表明点苍山东西侧多年平均降水气候态相似,两侧年降水量接近,降水季节演变一致,但小时尺度的降水变化却存在... 利用横断山系云岭余脉点苍山东西侧两个国家级气象台站2005-2012年逐小时降水量数据,详细分析东侧和西侧降水特性及差异。结果表明点苍山东西侧多年平均降水气候态相似,两侧年降水量接近,降水季节演变一致,但小时尺度的降水变化却存在明显差异: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日变化在东侧以单峰型为主,西侧则双峰型变化显著;东西侧均存在后半夜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高峰,主要由持续6 h及以上的长时降水事件引起,且该高峰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东侧略大于西侧、持续时间东侧略长于西侧;西侧在午后至傍晚出现另一个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高峰,一般由持续6 h以下的中、短时降水事件造成;累积小时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最大值东西侧均于凌晨出现,出现时间东侧滞后于西侧3 h;累积小时降水量的最小值东侧出现于傍晚、西侧则在正午发生,而累积小时降水频次的最小值东西侧均出现在正午前后。小时雨强日变化西侧较东侧强烈,尤其是夜间,西侧存在21时和03-04时大雨强时段,东侧雨强则缓慢变化于清晨07-08时达最大。这种小时降水特性的东西差异受点苍山地形影响,南北走向高大山脉的特殊地形使两侧下垫面辐射差异在傍晚达最大,辐射强的西侧容易形成降水量、降水频次、小时雨强的傍晚高峰。该区域降水特性的不均匀分布使其成为西南复杂地形区气候区域差异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苍山 日变化 降水量 降水频次 小时雨强 降水事件 东侧 西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