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卢梭与“现代教育”意象 被引量:16
1
作者 于尔根·厄尔克斯 徐守磊(译)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64,共19页
“现代教育”概念直接与卢梭的教育理论联系了起来。人们常常认为,是卢梭“创立”了现代教育,或至少是其最具影响力的前辈。本文认为,“现代学术”或“实验教育”是在17世纪晚期的“古今之争”中加以讨论的。这场历史性的重要争论过后,... “现代教育”概念直接与卢梭的教育理论联系了起来。人们常常认为,是卢梭“创立”了现代教育,或至少是其最具影响力的前辈。本文认为,“现代学术”或“实验教育”是在17世纪晚期的“古今之争”中加以讨论的。这场历史性的重要争论过后, 教育和学术便与现代科学的开放经验联系了起来。与这种传统相对照,卢梭并不是一位现代作家。将他的教育概念作为19世纪末所谓“现代教育”或“进步教育”的基础, 这实在是太矛盾了。进步教育的意象被儿童心理学、尤其是被认知发展理论所强化。卢梭克己自制的“消极教育”概念在很多方面与这些观点相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教育 古今之争 消极教育
下载PDF
“古今之争”与美学现代性
2
作者 刘勇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25-128,共4页
"古今之争"对于美学现代性的贡献主要在于:首先是佩罗和丰特奈尔确立了艺术与科学的分界,从而初步论述了艺术的自律地位;其次是认识到了趣味的相对性,因而为现代人的创造性做了有力的辩护。美学现代性能够在18世纪最终确立,... "古今之争"对于美学现代性的贡献主要在于:首先是佩罗和丰特奈尔确立了艺术与科学的分界,从而初步论述了艺术的自律地位;其次是认识到了趣味的相对性,因而为现代人的创造性做了有力的辩护。美学现代性能够在18世纪最终确立,在此之前的"古今之争"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之争” 美学现代性 趣味
下载PDF
古今之争中的女性声音——多尔努瓦夫人的“仙女故事”创作与《菲内特-桑德隆》
3
作者 章文 《国外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3,共11页
现代的童话体裁起源于17世纪末期法国上流社会中的“仙女故事”书写风尚,以文学沙龙中的贵族女性为主要创作力量。作为创设并发展于古今之争中的体裁,“仙女故事”不仅声援了厚今派的文艺主张,更反驳了男性所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权威,提... 现代的童话体裁起源于17世纪末期法国上流社会中的“仙女故事”书写风尚,以文学沙龙中的贵族女性为主要创作力量。作为创设并发展于古今之争中的体裁,“仙女故事”不仅声援了厚今派的文艺主张,更反驳了男性所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权威,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女性道德,是女性创作群体在古今之争与女性之争中的论争武器。本文以代表性作者多尔努瓦夫人为例,辅以对其“灰姑娘”版本《菲内特-桑德隆》的分析,展示在童话文类的发生初期,“仙女故事”中的女性意识先于儿童意识出现,是开拓女性文学空间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尔努瓦夫人 菲内特-桑德隆 仙女故事 古今之争
原文传递
斯威夫特的返归——论《格列佛游记》和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自然与理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戴智恒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19-26,共8页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扰乱人心的书,长期困扰读者的是如何理解斯威夫特颠覆亚里士多德"人是理性动物"的命题与他在18世纪"古今之争"事件中支持古典派的矛盾。在分析其真实立场时,须探究"自然"和"理...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扰乱人心的书,长期困扰读者的是如何理解斯威夫特颠覆亚里士多德"人是理性动物"的命题与他在18世纪"古今之争"事件中支持古典派的矛盾。在分析其真实立场时,须探究"自然"和"理性"两个关键语词在他心仪的古代和所处的现代两种背景下的具体意蕴。为此,对观全书的高潮第4卷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可见,"慧骃国之旅"表面上参照《理想国》关于灵魂结构的三次论述,实际上隐含诸多重要背离。斯威夫特的寓言由此表明,锐意返归古典是远离现代性的可贵(且可能)选择,但更为紧迫的是充分认识人的自然与理性的古今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古今之争 自然 理性
下载PDF
17、18世纪英国“古今之争”与中国——以坦普尔和斯威夫特的中国书写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成桂明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52,共14页
关于17、18世纪英国"古今之争"的讨论总是以西方为中心的视角而展开,东方尤其是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往往被忽略,而中国正是这场论战的发起者坦普尔为古代学问正名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照坦普尔和斯威夫特有关中国的书写,... 关于17、18世纪英国"古今之争"的讨论总是以西方为中心的视角而展开,东方尤其是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往往被忽略,而中国正是这场论战的发起者坦普尔为古代学问正名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照坦普尔和斯威夫特有关中国的书写,结合沃顿在这场论战中对坦普尔的回应,试探讨斯威夫特如何借鉴并重新反思了坦普尔笔下的中国及其与17、18世纪英国思想史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之争” 中国书写 坦普尔 斯威夫特
原文传递
《论戏剧诗》:从虚构性文学对话到古今之争
6
作者 牛红英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93-101,共9页
约翰·德莱顿的《论戏剧诗》一直被视为探讨三一律的文艺理论作品。本文将突破这一传统解读,以对这部作品的细读为基础,并将其置于西方文学与西方历史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挖掘出该作品被人忽略的其它内涵。本文指出,《论戏剧诗》的... 约翰·德莱顿的《论戏剧诗》一直被视为探讨三一律的文艺理论作品。本文将突破这一传统解读,以对这部作品的细读为基础,并将其置于西方文学与西方历史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挖掘出该作品被人忽略的其它内涵。本文指出,《论戏剧诗》的对话背景和对话角色与其说有一定的真实性,不如说是作者想象力的产物。《论戏剧诗》是一部虚构意味浓厚的对话体文学作品。综合考察对话者围绕三一律、英法戏剧诗的比较和古今戏剧诗的比较进行的争论,会发现它们都与那个时代盛行的古今之争有着密切关联,甚至都是古今之争的体现。简言之,虚构的文学对话《论戏剧诗》是德莱顿参与古今之争的工具。本研究将一定程度上刷新学界对于德莱顿以及《论戏剧诗》的相关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戏剧诗》 文学对话 古今之争 戏剧诗 文学理论
下载PDF
“古今之争”与“文艺复兴”的疑古倾向——为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而作
7
作者 刘小枫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1-7,共7页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知识界一场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古今之争"不仅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间的连接点,而且标示出现代西方文明史的基本格局。然而,"古今之争"与"文艺复兴"两个文化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关...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知识界一场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古今之争"不仅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间的连接点,而且标示出现代西方文明史的基本格局。然而,"古今之争"与"文艺复兴"两个文化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究竟如何?通过分析布拉乔利尼、马基雅维利、勒华三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者及其论述,可说明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面相,进而阐明文艺复兴与古今之争的内在关联:"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各日耳曼王国和城市共和国作为新政治单元的形成,是抑古崇今风气的真正起因,即是引发"古今之争"的生存论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之争 文艺复兴 布拉乔利尼 马基雅维利 勒华
下载PDF
论维柯历史主义解释学
8
作者 李永刚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5-99,共5页
在笛卡尔主义占据主流的时代,维柯革命性地提出了"真理就是创造"的命题,将人类的创造性或可理解性作为真理的标准,由此展开了对人类自身历史的认识。维柯认识人类历史的独创性方法就是历史主义解释学,即在事物所处的具体历史... 在笛卡尔主义占据主流的时代,维柯革命性地提出了"真理就是创造"的命题,将人类的创造性或可理解性作为真理的标准,由此展开了对人类自身历史的认识。维柯认识人类历史的独创性方法就是历史主义解释学,即在事物所处的具体历史处境之中来理解与解释事物本身,其具体应用就是对荷马的重新发现。由此,维柯为精神科学研究确立了基本范式,即历史主义与解释学的融合与统一。但也应认识到,维柯的历史主义解释学是不彻底的,仍带有笛卡尔主义的残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柯 历史主义解释学 古今之争
下载PDF
德、法文学领域“古今之争”辨析——以现代性时间观念为视野
9
作者 盛百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4-160,共7页
德、法文学领域的"古今之争"体现了两国知识界在现代化转型期对于时间问题的关切。由于历史、传统、经济、文化及地域等多方面差异,法国知识界多信奉"线性时间观"及与之伴生的乐观"历史进步论",德国知识... 德、法文学领域的"古今之争"体现了两国知识界在现代化转型期对于时间问题的关切。由于历史、传统、经济、文化及地域等多方面差异,法国知识界多信奉"线性时间观"及与之伴生的乐观"历史进步论",德国知识界则对"线性时间观"态度谨慎,倾向于一种杂糅了"线性时间观"和"轮状时间观"的"文化时间观"。这种"向后看"的文化自觉不仅使德国启蒙界在时间观念上独树一帜,更导致其在现代化转型路径的选择中走上了一条"文化现代化"优于"社会现代化"的独特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时间观念 线性时间观 轮状时间观 法文学领域 “古今之争”
下载PDF
荷尔德林诗学的古希腊渊源探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佘诗琴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121,共9页
古希腊是荷尔德林诗学最初和最重要的背景。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多从早期荷尔德林的文本出发,考证了其古希腊学中提出的现代诗歌应当在诸多方面模仿古希腊诗歌的古典主义诗学观点,却没有谈到这种模仿的某种不可逾越的界限及其展现出的某... 古希腊是荷尔德林诗学最初和最重要的背景。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多从早期荷尔德林的文本出发,考证了其古希腊学中提出的现代诗歌应当在诸多方面模仿古希腊诗歌的古典主义诗学观点,却没有谈到这种模仿的某种不可逾越的界限及其展现出的某种超越古典主义的现代性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体现在荷尔德林中晚期几个讨论"古今之争"的理论文本,以及他对古希腊悲剧的理论阐释中。在荷尔德林原文本的基础上,综合贝尔多、拉库-拉巴特与达斯图尔等学者的研究,从诗人与城邦,诗歌的简短性、公共性、思想性以及现代诗歌模仿古希腊的局限性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荷尔德林的古希腊研究对他的诗学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他对古希腊诗学与艺术的接受程度和进一步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尔德林 希腊学 诗学 神圣诗歌 古今之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