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of dam breach development for emergency treatment of the Tangjiashan Quake Lake in China 被引量:25
1
作者 WANG GuangQian,LIU Fan,FU XuDong & LI TieJia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S2期82-94,共13页
The Tangjiashan Quake Lake is the largest quake lake triggered by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that happened on May 12,2008 in China,posing high risk of catastrophic flash flood hazards to downstream human life and pr... The Tangjiashan Quake Lake is the largest quake lake triggered by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that happened on May 12,2008 in China,posing high risk of catastrophic flash flood hazards to downstream human life and properties.A physics-based numerical simulation approach is proposed for real-time prediction of dam breach development of the Tangjiashan Quake Lake in the case of emergency treatment.Bed erosion and lateral development of the dam breach are represented through accounting for the underlying physics including selective sediment transport and gravitational collapse.Conceptualized breach erosion model that involves few parameters enables quick calibration based on the monitored hydrological data in emergency analysis where fully geotechn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barrier dam is not available.The process of dam breach development is found to be nonlinear in cascades due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headcutting and bank collapse.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he observed data show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resent approach for emergency analysis of quake lakes.Limitations will arise in the situation where the soil composition of barrier dam is significantly inhomogeneous.Incorporation of circular arc failure for cohesive soil and lateral seepage in bank slope will also enhance its applicability to complex situ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ke lake earthquake DAM breach SIMULATION numerical model EROSION COLLAPSE headcutting
原文传递
汶川地震灾区堰塞湖应急处置中的计算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光谦 傅旭东 +3 位作者 李铁建 张建新 刘帆 高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5期1-6,共6页
四川"5·12"汶川大地震形成的34个主要堰塞湖,超过半数处于中危以上,需要及时开展溃决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应用数字流域模型和水动力学模型,在资料匮乏的条件下,快速预报了典型堰塞湖的来流入库过程和溃口发展过程,模拟... 四川"5·12"汶川大地震形成的34个主要堰塞湖,超过半数处于中危以上,需要及时开展溃决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应用数字流域模型和水动力学模型,在资料匮乏的条件下,快速预报了典型堰塞湖的来流入库过程和溃口发展过程,模拟了不同应急预案条件下的洪水传播过程,为堰塞湖溃决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有效依据。将来需要进一步建立集来流预报、泄流溃决、洪水淹没及优化措施分析为一体的完整模型体系,以应对基本数据匮乏条件下的应急预警预报和优化决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堰塞湖 溃决 应急处置 汶川
下载PDF
汶川地震引发的山地灾害以及堰塞湖的管理方略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兆印 崔鹏 刘怀湘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57-763,共7页
汶川地震触发了大规模的崩塌与滑坡等山地灾害,形成众多堰塞湖。为分析其风险与应对措施,本文通过野外考察、卫星影像与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灾后堆积体与堰塞湖的稳定性,以及它们与下切性河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山地灾害在不同程... 汶川地震触发了大规模的崩塌与滑坡等山地灾害,形成众多堰塞湖。为分析其风险与应对措施,本文通过野外考察、卫星影像与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灾后堆积体与堰塞湖的稳定性,以及它们与下切性河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山地灾害在不同程度上释放了潜在势能,其中滑坡释放能量最大,因此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较好,而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较差。从长期治理角度看,若能控制河床下切则可避免部分灾害的产生。堰塞湖管理方略包括两种:对于风险高的堰塞湖应以拆除为主,而对于风险很小的堰塞湖则应予以保留。震区大部分河流处于不稳定的下切拓宽阶段。保留堰塞湖可以加大河床阻力,使河流提前达到平衡,降低未来地震中山地灾害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崩塌 滑坡 堰塞湖 河流下切 管理方略
下载PDF
基于物理模型的唐家山堰塞湖溃决过程模拟 被引量:12
4
作者 傅旭东 刘帆 +1 位作者 马宏博 王光谦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10-1914,共5页
针对水动力条件复杂变化、水土耦合作用强烈的堰塞湖溃决过程,采用修正HLL(Harten-Lax-van Leer)格式离散水流演进方程,基于颗粒流的方法来描述强非恒定流下的泥沙选择性输移和床面形态变化,发展了基于物理机制的溃决过程模拟模型。模... 针对水动力条件复杂变化、水土耦合作用强烈的堰塞湖溃决过程,采用修正HLL(Harten-Lax-van Leer)格式离散水流演进方程,基于颗粒流的方法来描述强非恒定流下的泥沙选择性输移和床面形态变化,发展了基于物理机制的溃决过程模拟模型。模型应用于唐家山堰塞湖溃决过程的模拟,很好再现了溃决洪水流量过程线、溃口展宽和下切过程,验证了模型合理性和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坝 堰塞湖 模拟 溃口展宽 流量过程线
原文传递
堰塞湖天然坝安全性状评估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严祖文 魏迎奇 +1 位作者 蔡红 王福义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4-77,81,共5页
堰塞湖是由于天然坝的完全堵江蓄水而形成。自然界中形成天然坝的方式很多,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火山等方式,由于没有经过专门设计,没有专门的泄水(洪)设施,一旦溃决,容易给下游造成更大的灾难。因此,有必要对堰塞湖天然坝的安全... 堰塞湖是由于天然坝的完全堵江蓄水而形成。自然界中形成天然坝的方式很多,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火山等方式,由于没有经过专门设计,没有专门的泄水(洪)设施,一旦溃决,容易给下游造成更大的灾难。因此,有必要对堰塞湖天然坝的安全性状评估进行研究。文中根据既往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了堰塞湖天然坝坝体安全应急评估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为科学防范堰塞湖潜在次生灾害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湖 天然坝 破坏机制 安全性评估
下载PDF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堰塞湖库容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晓玲 陆建忠 +2 位作者 蔡晓斌 李辉 殷守敬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5-892,共8页
快速准确计算堰塞湖库容,对了解地震堰塞湖险情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像素的三维水面的计算动库容的方法,能准确计算水面为曲面,包括动库容在内的总库容。该方法利用遥感影像提取水体边... 快速准确计算堰塞湖库容,对了解地震堰塞湖险情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像素的三维水面的计算动库容的方法,能准确计算水面为曲面,包括动库容在内的总库容。该方法利用遥感影像提取水体边界线,与DEM求交后可得到带高程的边界点,利用空间插值技术获得三维水面,然后利用库容计算模型求解。同时,在分析该算法计算效率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河流分段的库容计算优化算法,最后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湖 动库容 河流分段 空间信息技术
下载PDF
汶川地震堰塞体及相关力学问题 被引量:5
7
作者 孙其诚 王光谦 胡凯衡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8-253,共6页
2008年5月12日,爆发了里氏8.0级汶川特大地震,120多秒内,形成了南起康定,北至青川,呈北东—南西走向的长约300km、宽约30km的破裂带,当时山崩地裂,秀美河山被疯狂撕扯,无数生灵瞬间淹没于碎石瓦砾之中.由于四川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和丰... 2008年5月12日,爆发了里氏8.0级汶川特大地震,120多秒内,形成了南起康定,北至青川,呈北东—南西走向的长约300km、宽约30km的破裂带,当时山崩地裂,秀美河山被疯狂撕扯,无数生灵瞬间淹没于碎石瓦砾之中.由于四川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和丰沛水系,这次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山地灾害.极震区有明显危害和威胁的堰塞湖34个,其中唐家山堰塞湖为震后最大的山地次生灾害,严重威胁下游沿岸城镇、村庄、水利水电设施和100余万人生命财产安全,是震后抢险的重中之重.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部分师生不畏艰险,始终奋战在抗震抢险第一线,为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提供水文预报和决策咨询服务等,对肖家桥堰塞湖进行现场踏勘,获得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目前正在深入开展有关堰塞体的几个具有挑战性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首先,堰塞体形成机制问题,亦即地震诱发的崩塌和巨型滑坡填充河道的动力过程;其次,堰塞体的溃决机制问题,除了关心泻流时下游洪峰流量外,更关注堰塞体的冲刷过程,以及砾石、块石等大粒径滑坡堆积物构成的堰塞体蠕变和变形机理等.这些问题正是侧重机理研究的颗粒物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由于堰塞体颗粒组成复杂,基于唯象描述的土力学和散体力学显然不适合堰塞体力学行为的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山地灾害 堰塞体 颗粒物质
原文传递
汶川地震引发的流域管理新课题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兆印 施文婧 +1 位作者 余国安 漆力健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32,共11页
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和崩塌.巨型滑坡夷平了山谷,创造了平缓坡地.这些新生地非常不稳定,易引发泥石流.尽快稳定和开发新生地是一个新问题.滑坡造成的堰塞湖引起剧烈河床演变,对河流地貌和稳定产生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大量的崩塌... 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和崩塌.巨型滑坡夷平了山谷,创造了平缓坡地.这些新生地非常不稳定,易引发泥石流.尽快稳定和开发新生地是一个新问题.滑坡造成的堰塞湖引起剧烈河床演变,对河流地貌和稳定产生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大量的崩塌体形成大石块堆积体,表面没有土壤,如何修复植被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野外测量和试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成果表明,采用阶梯-深潭结构稳定滑坡体,可以控制或减轻泥石流;发生于崩塌和滑坡体上的泥石流含水量小且大石块多,不是黏性泥石流而是两相泥石流,运动速度仅为黏性泥石流的1/10;堰塞坝发育成尼克点会显著改变河流纵剖面,稳定岸坡减少滑坡崩塌灾害;在花岗岩崩塌体上引种紫萼藓能显著加快植被演替,绿化裸露的石块堆积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滑坡 泥石流 阶梯-深潭系统 植被修复 尼克点 堰塞湖
下载PDF
四川省地震堰塞湖灾害及其防御对策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马声浩 《四川地震》 2011年第2期17-25,共9页
通过公元前26年至今的2千余年发生在四川省境内的14次地震事件形成的堰塞湖的研究分析认为,1786年康定—泸定磨西743级地震、1879年7月1日甘肃武都8·0级地震、1933年茂县叠溪721地震、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 通过公元前26年至今的2千余年发生在四川省境内的14次地震事件形成的堰塞湖的研究分析认为,1786年康定—泸定磨西743级地震、1879年7月1日甘肃武都8·0级地震、1933年茂县叠溪721地震、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地震堰塞湖生成的重要背景条件为6级以上的强烈地震,所在区域地震烈度大于或等于Ⅷ度,地震堰塞湖的分布与活动性断裂关系密切。在上述背景下,地形切割明显的山区、不稳定边坡的存在以及降雨产生的泥石流等是形成地震堰塞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湖 灾害 形成和发育特征 边坡稳定性评价 防御对策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格嘎冰川泥石流堵江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毅 张运达 《四川水力发电》 2015年第4期81-84,140,共4页
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末次冰期,雅鲁藏布江入口的格嘎冰川发生大规模堵江和堰塞,形成沿江长达20多km的堰塞坝和上游200余km的堰塞湖,回水高程超过3 150 m,沉积了多层堰塞湖相地层。全新世以来冰川活动大幅退缩,但冰川泥石流活动仍可能局部... 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末次冰期,雅鲁藏布江入口的格嘎冰川发生大规模堵江和堰塞,形成沿江长达20多km的堰塞坝和上游200余km的堰塞湖,回水高程超过3 150 m,沉积了多层堰塞湖相地层。全新世以来冰川活动大幅退缩,但冰川泥石流活动仍可能局部淤塞或短暂堵塞雅鲁藏布江,给沟口和下游地区带来不利影响。根据格嘎冰川在末次冰期的堵江历史、堰塞沉积和冰后期格嘎冰川的活动情况,分析并预测了今后在暴雨条件下发生泥石流对堵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嘎冰川 堰塞湖 泥石流 堵江影响
下载PDF
唐家山堰塞湖水质调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岳蕴瑶 陈志 +4 位作者 龚光隆 李大春 张婷 向仲朝 罗贇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1043-1045,共3页
目的了解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后湖内水质状况,及对下游绵阳城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影响。方法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对26份湖内及相关河流水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26份水样中,Ⅲ类水质7份、Ⅳ类水质9份、Ⅴ类水质9份、低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水... 目的了解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后湖内水质状况,及对下游绵阳城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影响。方法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对26份湖内及相关河流水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26份水样中,Ⅲ类水质7份、Ⅳ类水质9份、Ⅴ类水质9份、低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水样1份,无Ⅰ类、Ⅱ类水样。37项次在Ⅳ、Ⅴ类标准范围内,其中五日生化需氧量9项次、总磷5项次、总氮13项次、石油类8项次、化学需氧量1项次、粪大肠菌群1项次。毒理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全部符合Ⅰ类地表水质标准。结论唐家山堰塞湖湖水有机性污染较重,未受到化学物质的污染,对绵阳城区生活饮用水水源安全卫生不构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湖 水质 调查
原文传递
唐家山堰塞湖泄洪问题研究
12
作者 亢宁 李鹏 +2 位作者 杨森 韩中庚 杜剑平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7-36,共10页
对汶川地震中唐家山堰塞湖泄洪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庞杂的资料中挖掘出大量有价值的数据,综合运用漫顶溃坝水流模型和流水动力学等相关理论,针对溃口流量、扩展、溃坝水流演进等不同问题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并对各个模型进行整合,提出了针... 对汶川地震中唐家山堰塞湖泄洪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庞杂的资料中挖掘出大量有价值的数据,综合运用漫顶溃坝水流模型和流水动力学等相关理论,针对溃口流量、扩展、溃坝水流演进等不同问题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并对各个模型进行整合,提出了针对整个过程的混合数学模型.文中对溃口变化及流量、冲刷变化等过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计算出了唐家山堰塞湖发生1/3溃决时下游各地的洪水水深和洪峰到达时间,可以为下游地区制定撤离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湖 溃坝 数学模型 仿真
原文传递
基于DEM的堰塞湖1/3溃决模拟及人员撤离方案研究
13
作者 世文学 刘卫东 孙永福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4-148,共5页
建立了堰塞湖1/3溃决下,洪水的水流速度、淹没区域及到达时间等模型.根据模型,利用DEM(三维数字高程模型)和MATLAB软件模拟了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1/3溃决后的洪水演进情况,设计了"人员撤离紧迫性"的量化方法,拟订了下游人员... 建立了堰塞湖1/3溃决下,洪水的水流速度、淹没区域及到达时间等模型.根据模型,利用DEM(三维数字高程模型)和MATLAB软件模拟了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1/3溃决后的洪水演进情况,设计了"人员撤离紧迫性"的量化方法,拟订了下游人员撤离方案,为部队和政府相关部门撤离群众提供了数据支持.最后对模型的精确性进行了评价,针对地震堰塞湖应急评估中存在的数据不足、时效性较差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堰塞湖 1/3溃决 人员撤离
原文传递
水淹没模型在水库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14
作者 叶荣青 吴晓玲 《地理空间信息》 2009年第2期7-9,共3页
利用DEM生成等高线模拟静态水平面的方法,模拟水库和地震造成的堰塞湖水淹没模型,叠置二维和三维地理信息数据进行GIS综合分析,用于分析评估淹没损失、预测淹没区域及应急指挥调度。
关键词 水淹没模型 水库规划 堰塞湖 GIS分析
下载PDF
汶川地震堰塞湖分布规律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93
15
作者 崔鹏 韩用顺 陈晓清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42,共8页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对四川和甘肃的13个县市造成了严重破坏。强烈的主震和余震在地震区造成了大量的滚石、崩塌、滑坡、泥石流、碎屑流等次生山地灾害,大规模滑坡崩塌堵断河道形成堰塞湖。利用5月15日~28日...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对四川和甘肃的13个县市造成了严重破坏。强烈的主震和余震在地震区造成了大量的滚石、崩塌、滑坡、泥石流、碎屑流等次生山地灾害,大规模滑坡崩塌堵断河道形成堰塞湖。利用5月15日~28日期间基本覆盖重灾区的124幅ADS40航空影像,解译出地震滑坡和崩塌堵塞河道形成的存留时间14天以上的堰塞湖256处。遥感调查发现,堰塞湖集中沿地震破裂带呈带分布,沿河流成串珠状分布的特征;堰塞湖数量分布与地震破裂带距离的关系符合对数衰减规律,负相关系数达到0.9699。结合部分野外实际考察资料,选择物质组成、坝体结构、坝高和最大库容等作为堰塞湖危险性评估指标,制定出极高危险、高危险、中危险和低危险四个危险等级,对查明有危害的32个堰塞湖进行了溃决危险性分级和排序,除已经溢流的11处堰塞湖以外,共分出极高危险的1处、高危险的7处、中危险的5处和低危险的8处。评价结果全部被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水利组采纳,用于堰塞湖应急排险工程布设,在堰塞湖应急排险中发挥了作用。并且,对堰塞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震后5至10年内,由于斜坡失稳,物源丰富,仍有可能产生新的大规模滑坡和泥石流,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但随着其后滑坡和泥石流活动趋于减弱,堰塞湖的形成概率将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堰塞湖 滑坡 泥石流 风险分析
下载PDF
机载激光雷达在汶川地震应急响应中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 被引量:40
16
作者 马洪超 姚春静 张生德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25-932,共8页
就机载激光雷达在"5.12"四川地震灾区快速获取数据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介绍了机载激光雷达的一般技术以及数据处理基本流程,对影响数据获取和最后成果精度的几个普遍问题进行了讨论,根据这次四川灾区的实际情况,比较... 就机载激光雷达在"5.12"四川地震灾区快速获取数据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介绍了机载激光雷达的一般技术以及数据处理基本流程,对影响数据获取和最后成果精度的几个普遍问题进行了讨论,根据这次四川灾区的实际情况,比较详细介绍了数据获取和处理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机载激光雷达在中国广大西南地区的推广应用以及激光雷达在应急响应中的应用,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机载激光雷达技术 堰塞湖 滑坡
下载PDF
唐家山堰塞体溃口宽度的模拟计算 被引量:4
17
作者 贺莉 张成 傅旭东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9年第S1期10-17,共8页
唐家山堰塞湖的溃决具有以下特点:上下双层的土体结构,水压差大,渗流严重,导流渠弯曲,颗粒不均匀,物质组成松散及坝体稳定性差等.为了寻找合适的模型用于模拟唐家山堰塞湖溃口口门的发展,本文对比分析了河岸展宽模型(Osman公式)及土石... 唐家山堰塞湖的溃决具有以下特点:上下双层的土体结构,水压差大,渗流严重,导流渠弯曲,颗粒不均匀,物质组成松散及坝体稳定性差等.为了寻找合适的模型用于模拟唐家山堰塞湖溃口口门的发展,本文对比分析了河岸展宽模型(Osman公式)及土石坝溃决模型(Froehlich方法和垦务局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溃口资料.结果表明,Osman公式的计算溃口宽与土体启动切应力的取值关系较大,而土体切应力的计算方法各异;而Froehlich方法计算的口门宽度在溃口发生的始末阶段较为吻合,而在洪峰增长过程中误差较大,垦务局方法则在溃口发展后期的计算误差较大.分析认为,两种方法在模拟计算唐家山堰塞体的溃口宽度时均不是很理想,模拟唐家山坝体的溃口尚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以能反映其溃口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家山堰塞湖 溃口模拟 河岸展宽模型 土石坝溃决模型
下载PDF
崩塌滑坡堵江堰塞湖灾害链铁路减灾选线策略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承振 姚令侃 +1 位作者 黄艺丹 Sarfraz Ali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22,共6页
青藏高原南缘是崩塌滑坡堵江形成堰塞湖灾害链的高风险区,而我国铁路缺乏应对堰塞湖灾害的经验。铁路灾后改建工程线路优化设计将产生直接减灾效益,而新建铁路在选线阶段就采取一些主动减灾策略,也是风险调控的重要手段。为此,以中巴经... 青藏高原南缘是崩塌滑坡堵江形成堰塞湖灾害链的高风险区,而我国铁路缺乏应对堰塞湖灾害的经验。铁路灾后改建工程线路优化设计将产生直接减灾效益,而新建铁路在选线阶段就采取一些主动减灾策略,也是风险调控的重要手段。为此,以中巴经济走廊中拟建哈维连至喀什铁路Attabad堰塞湖段为研究对象,根据堰塞湖灾害特点,通过将改建工程分段设计,并对不同改建线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完成该段改建线路设计。基于上述工作,提出以有利地形控制溢流口开挖深度、宜尽量利用既有工程、在离开湖区后集中展线尽快与既有线联接、有条件时可提高限制坡度等灾后绕湖铁路选线设计要点与高位选线、酌情预留提高限坡措施的条件、尽量不跨河等新建铁路减灾选线设计策略,希望为铁路应对崩塌滑坡堵江堰塞湖灾害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选线 方案比选 滑坡堵江 减灾策略 堰塞湖灾害链
下载PDF
基于RS,GIS技术下的震后唐家山堰塞湖景观生态格局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剑 彭勃 罗颖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4年第12期1-3,共3页
对汶川大地震后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地质量、植被覆盖、工程建设及生态环境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调研,运用RS,GIS等技术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对唐家山堰塞湖区域的整体景观生态格局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区... 对汶川大地震后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地质量、植被覆盖、工程建设及生态环境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调研,运用RS,GIS等技术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对唐家山堰塞湖区域的整体景观生态格局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区域内斑块和廊道等景观格局因子的变化数据,总结区域内景观生态格局的各类特征,为地震灾区生态修复及环境破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景观生态格局 唐家山堰塞湖
下载PDF
浅析西吉县党家岔震湖形成原因及其对社会生活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旭洋 李冀宁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84-89,共6页
现存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内、以党家岔震湖为代表的43个串珠状堰塞湖是由1920年海原大地震诱发而成。试图从土壤地貌、地形地势和水文河流三个方面对西吉县党家岔震湖形成原因予以分析,借此探究引发地震堰湖所必要的自然条件因... 现存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内、以党家岔震湖为代表的43个串珠状堰塞湖是由1920年海原大地震诱发而成。试图从土壤地貌、地形地势和水文河流三个方面对西吉县党家岔震湖形成原因予以分析,借此探究引发地震堰湖所必要的自然条件因素;另外结合史实情况,以居住方式、精神文化和经济发展三个角度来进一步揭示震湖"由无到有"这一自然环境变迁过程对当地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有益于对相关区域未来发展前景给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大地震 西吉县 党家岔震湖 形成原因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