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知识元”理论的《伤寒论》标引实践 被引量:7
1
作者 周冉冉 李伊然 +4 位作者 罗亚敏 宋慧荣 李冉 葛飞 陶晓华 《西部中医药》 2021年第12期50-54,共5页
基于“知识元”理论,首创“病脉证并治”知识元标引方法,在理解和尊重经典原文的基础上,通过中医古籍知识元标引系统的“病脉证并治”标引模板进行《伤寒论》在线深度标引,并提供标引示范。将标引期间面临的疑难问题进行汇总、梳理,并... 基于“知识元”理论,首创“病脉证并治”知识元标引方法,在理解和尊重经典原文的基础上,通过中医古籍知识元标引系统的“病脉证并治”标引模板进行《伤寒论》在线深度标引,并提供标引示范。将标引期间面临的疑难问题进行汇总、梳理,并探讨其可行的解决方式,完善“病脉证并治”知识元标引体系,以冀挖掘出更多的中医药知识表达方法,达到中医古籍整理与临床需求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元 病脉证并治 标引 伤寒论
下载PDF
基于德尔菲法的《脑卒中“病脉证并治”临床辅助决策方案》条目筛选
2
作者 丁萌萌 任巧生 +5 位作者 陈健 齐大河 王可欣 陈媛媛 孔令博 常静玲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对《脑卒中“病脉证并治”临床辅助决策方案》进行条目筛选,为方案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德尔菲法,通过问卷星平台于2022年7、8月分别向全国60位脑病学或神经病学方向专家发放两轮问卷,对方案的病名概述、病因病机、证候特... 目的对《脑卒中“病脉证并治”临床辅助决策方案》进行条目筛选,为方案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德尔菲法,通过问卷星平台于2022年7、8月分别向全国60位脑病学或神经病学方向专家发放两轮问卷,对方案的病名概述、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则治法、代表方、针灸及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具体条目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轮调查分别回收42、50份有效问卷。专家对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针灸及其他疗法、预防调护条目重要性达成共识。证候特点删除了与证型相关度低或引起歧义的要素,代表方删除现代已弃用或同名异方。同时,对证型、治则治法的名称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结论《脑卒中“病脉证并治”临床辅助决策方案》条目基本得到专家认同,但仍存在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辅助决策方案 病脉证并治 中医药 德尔菲法
下载PDF
黄文政教授运用脉证合参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 被引量:4
3
作者 赵晰 王耀光 +2 位作者 李蔓 黄文政 董少宁 《天津中医药》 CAS 2018年第7期484-486,共3页
目前中医收集病理资料的方式依然是望闻问切,形式上与以往相同,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相差较大。现代中医过分依赖问诊,主要依靠患者陈述分析病情。文章介绍了名中医黄文政教授对脉诊的认识,并通过临床医案反映其在脉证合参思想方法指导下运... 目前中医收集病理资料的方式依然是望闻问切,形式上与以往相同,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相差较大。现代中医过分依赖问诊,主要依靠患者陈述分析病情。文章介绍了名中医黄文政教授对脉诊的认识,并通过临床医案反映其在脉证合参思想方法指导下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思路。黄文政教授提出,临床上应当把患者的脉诊和症状看成一个整体,而不应该只是孤立地看待不同脉位表象所对应的某脏某腑的病变,这也是对中医整体观最好的诠释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证合参 慢性肾小球肾炎 黄文政
下载PDF
秦汉医学范式研究刍议 被引量:1
4
作者 邱旭东 钟相根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9期948-951,共4页
秦汉是中医学的奠基时期,对其医学范式的研究不但是秦汉医学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此后历代中医学研究也具有“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总体来看,先秦医学主要表现为碎片化的医疗知识,到了西汉时期形成了不同学术流派,至东汉时已明显... 秦汉是中医学的奠基时期,对其医学范式的研究不但是秦汉医学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此后历代中医学研究也具有“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总体来看,先秦医学主要表现为碎片化的医疗知识,到了西汉时期形成了不同学术流派,至东汉时已明显有了融合、统一的趋势。具体而言,可从理论范式、临床范式两个方面,基于对秦汉医学各家学说(即学术共同体)的考察,通过归纳、比较,在一系列精细个案的研究基础之上,探讨秦汉医学范式的特征。如通过对《伤寒杂病论》原文的研究发现,仲景的临床范式为“病脉证并治”,包括了“辨病→平脉→析证→定治”四个环节,与后世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中医学 范式 各家学说 病脉证并治
下载PDF
麻杏甘石汤证的脉证研究
5
作者 张友堂 庚晓慧 《河南中医》 2011年第9期957-958,共2页
通过对麻杏甘石汤医案中的症状、舌脉进行归类统计,总结了麻杏甘石汤证证候舌脉的指征:①主症:咳嗽,身热,喘,汗出。②兼症:口干渴,大便干,小便黄。③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数。临床有三项主症加舌脉征象,或有二项主症、二项兼症加舌脉征... 通过对麻杏甘石汤医案中的症状、舌脉进行归类统计,总结了麻杏甘石汤证证候舌脉的指征:①主症:咳嗽,身热,喘,汗出。②兼症:口干渴,大便干,小便黄。③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数。临床有三项主症加舌脉征象,或有二项主症、二项兼症加舌脉征象即可诊断为麻杏甘石汤证,首选麻杏甘石汤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杏甘石汤 脉证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李士懋“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学术观点初探 被引量:12
6
作者 冯瑞雪 张紫微 张再康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450-1452,共3页
总结李士懋"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学术观点为6个方面。1)论诊断重脉诊:创立了脉诊辨证大纲说、虚实脉诊大纲说、气血脉理大纲说,提出了脉诊新说;2)论三法重汗法:将辛温发汗法既用于治疗实寒证,也用于治疗虚寒证;3)论伤寒重阳虚... 总结李士懋"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学术观点为6个方面。1)论诊断重脉诊:创立了脉诊辨证大纲说、虚实脉诊大纲说、气血脉理大纲说,提出了脉诊新说;2)论三法重汗法:将辛温发汗法既用于治疗实寒证,也用于治疗虚寒证;3)论伤寒重阳虚:认为内伤阳虚证是外感风寒侵袭的重要原因;4)论温病重火郁:首次明确指出温病的本质为郁热,善用以透为核心的清、透、滋三法治疗温病,创制新加升降散治疗郁热;5)论疑难重痰瘀:认为现代临床疑难杂病的特点与中医的痰证和瘀血证有相似性,喜用导痰汤、张仲景和王清任逐瘀诸方、桃红四物汤化裁治疗痰瘀证;6)论抢救重急症:认为中医善于治急症,中医急症学的研究要善于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溯本求源 平脉辨证 名医经验 李士懋
原文传递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阳虚脉阻证)病人NO、IL-1、IL-6、vW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赵国良 李达 +3 位作者 冯振宇 闫建玲 袁长玲 杨园园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2期216-218,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阳虚脉阻证)病人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探讨NO、IL-1、IL-6、vW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 目的通过分析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阳虚脉阻证)病人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探讨NO、IL-1、IL-6、vW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阳虚脉阻证),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人81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与冠状动脉正常组,分别进行Gensini评分,并检测两组病人NO、IL-1、IL-6、vWF水平,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冠状动脉病变组NO水平显著低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IL-1、IL-6、vWF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Gensini评分与IL-1、IL-6水平呈正相关,与NO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NO、IL-1、IL-6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 阳虚脉阻证 一氧化氮 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6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关性
下载PDF
思维导图下中医规培生“脉-证-治”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概述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培云 滕晶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5期795-798,共4页
经长期研究,我国于2015年正式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高等医学院校及临床基地相继投身探索研究适应自身的规培生培养模式。本文将思维导图引入到培养模式中,结合自身临床优势,实现思维导图指导下的"脉-证-治"一体化培... 经长期研究,我国于2015年正式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高等医学院校及临床基地相继投身探索研究适应自身的规培生培养模式。本文将思维导图引入到培养模式中,结合自身临床优势,实现思维导图指导下的"脉-证-治"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构建。该模式有利于中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对现代化中医素质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培养模式 脉-证-治一体化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模式临床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孙鸿昌 张晓艳 +1 位作者 蔡超产 陈晓辉 《河南中医》 2017年第6期940-942,共3页
目前中医收集病理资料的方式依然是望闻问切,形式上与古人相同,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相差较大。现代中医过分依赖问诊,主要依靠病人陈述,望闻问切结束方开始分析病情;而古代大医却较重视脉诊,参考问诊,脉诊的过程即是诊断辨证的过程,相比之... 目前中医收集病理资料的方式依然是望闻问切,形式上与古人相同,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相差较大。现代中医过分依赖问诊,主要依靠病人陈述,望闻问切结束方开始分析病情;而古代大医却较重视脉诊,参考问诊,脉诊的过程即是诊断辨证的过程,相比之下,此法对医生的诊断水平要求较高,但诊断的准确性亦较高,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当为此诊法之肇端。"脉诊"乃"病脉证治"诊疗模式的核心内容。脉诊是对患者整个身体状态的把握,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推测病因,推测治疗经过,推测兼证,推测预后,指导治疗,其中,最关键是治疗作用。由此可见,较目前中医普遍应用的诊疗模式而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体现的"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模式临床的应用价值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脉证并治” 诊疗思维模式 脉象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基于“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的《伤寒论》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芊芊 付兴 +4 位作者 杨凤 侯鉴宸 陶晓华 韩帅 贾昌民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613-3621,共9页
目的基于“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模式设计、构建《伤寒论》知识图谱,梳理古籍文字的逻辑关系并可视化展示,深入挖掘隐性知识,充分利用潜在价值。方法首先探讨知识图谱的基础理论与构建技术;其次采用人工标引的方法提取《伤寒论》中语义... 目的基于“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模式设计、构建《伤寒论》知识图谱,梳理古籍文字的逻辑关系并可视化展示,深入挖掘隐性知识,充分利用潜在价值。方法首先探讨知识图谱的基础理论与构建技术;其次采用人工标引的方法提取《伤寒论》中语义实体,梳理语义关系,利用Python处理所形成的逻辑数据,并基于Neo4j构建知识图谱,将古籍条文以“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储存和展示。结果知识图谱的模式层定义了病证、证候表现、脉象等12种语义类型,形成13种语义关系及其约束规则;数据层从《伤寒论》中共提取3731个节点和5416条连边;构建出具有中医诊疗逻辑的知识图谱,可形成病-证、方-证、方-药等关系网络,实现逻辑推理和智能问答应用。结论改进了以往中医药知识图谱结构欠缺逻辑的不足,为《伤寒论》服务于中医临床、科研与教学等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此即未来中医古籍知识可视化、中医药知识服务智能化以及方药推荐、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病脉证并治 语义关系 知识图谱 Neo4j 智能问答 复杂网络
下载PDF
从因脉证治构建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思路探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扈新刚 张允岭 +2 位作者 郑宏 张锦 黄启福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114-116,119,共4页
证候模型的科学建立是中医药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总结以往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的特点和不足,提出"因、脉、证、治"的建模设想并加以阐释,以期为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因脉证治 构建 气虚血瘀证 动物模型 理论研究
下载PDF
金匮要略教学探索——回归“病脉证并治”逐级分类循证推理之临床诊疗模式 被引量:8
12
作者 钟相根 李宇航 《中医教育》 2021年第1期43-45,共3页
基于"病脉证并治"诊疗模式之下的教学理念,金匮要略教学之重点,是回归"病→脉→证→治"逐级分类循证推理之临床诊疗模式。即将每一条原文所记载真实世界的临床诊治实践,根据"病→脉→证→治"逐级分类循... 基于"病脉证并治"诊疗模式之下的教学理念,金匮要略教学之重点,是回归"病→脉→证→治"逐级分类循证推理之临床诊疗模式。即将每一条原文所记载真实世界的临床诊治实践,根据"病→脉→证→治"逐级分类循证推理过程去提出问题,层层递进,以临床问题带动条文的讲解,进而训练提升"病→脉→证→治"临床诊疗模式及临床诊疗决策思维能力及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教学改革 病脉证并治 逐级分类 循证推理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模式探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凤 李芊芊 +4 位作者 侯鉴宸 李冉 李伊然 周冉冉 陶晓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076-5079,共4页
《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学第一部临床专著,被无数医家奉为临证圭臬,其中蕴含的临床思维与辨治理论对临床诊疗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该书创立了“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思维模式,以辨病为首要环节,区分外感与内伤,强调辨脉与平脉的... 《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学第一部临床专著,被无数医家奉为临证圭臬,其中蕴含的临床思维与辨治理论对临床诊疗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该书创立了“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思维模式,以辨病为首要环节,区分外感与内伤,强调辨脉与平脉的诊断方法,注重辨证与析证的过程,最终制定详细周全的治疗方案。同时,“病→脉→证→治”4个环节体现了《伤寒杂病论》诊疗思维模式所具备的程式化与逻辑性、整体性与系统性、动态性与复杂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病脉证并治 诊疗模式 中医临床思维
原文传递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治疗老年性失眠的体会
14
作者 于海 张微 +1 位作者 于子洋 董静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9期53-57,共5页
失眠对老年人危害较大。运用好中医辨证方法有助于解决老年人失眠问题。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教学,提出治疗失眠的六点思辨方法: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深入领悟经典相关论述,可拓宽思路,指导... 失眠对老年人危害较大。运用好中医辨证方法有助于解决老年人失眠问题。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教学,提出治疗失眠的六点思辨方法: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深入领悟经典相关论述,可拓宽思路,指导实践;要胸有全局,通盘分析;辨证时首分虚实;辨证论治方法以脉诊为中心;动态地辨证论治,谨守病机,方无定方,法无定法;崇尚经方,博采众长。学习李士懋教授的临床思辨方法有助于掌握关于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运用,进而有益于掌握其他病证的思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寐 失眠 平脉辨证 思辨方法 李士懋 国医大师
下载PDF
《伤寒论》麻黄升麻汤证脉象发微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振 赵凰宏 +1 位作者 李发枝 徐江雁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336-339,共4页
《伤寒论》原文论述麻黄升麻汤证时,强调“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的脉象特点,成为脉证合参的重要指征,惜其语焉未详,故后世对此颇有争议。从脉象角度来解读本方证,对麻黄升麻汤证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伤寒论》的脉法体系为依托... 《伤寒论》原文论述麻黄升麻汤证时,强调“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的脉象特点,成为脉证合参的重要指征,惜其语焉未详,故后世对此颇有争议。从脉象角度来解读本方证,对麻黄升麻汤证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伤寒论》的脉法体系为依托,结合临床中对厥阴病脉象的总结,深入挖掘麻黄升麻汤证脉象中“厥”的形成、诊断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这不仅有助于还原麻黄升麻汤证的经典原意,亦可进一步拓展《伤寒论》脉诊理论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麻黄升麻汤 寸脉沉而迟 下部脉不至 脉证合参
下载PDF
仲景“病脉证并治”逐级分类、循证推理之临床诊疗决策模式解析
16
作者 邱旭东 王町囡 钟相根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70-2173,共4页
《伤寒杂病论》各篇以“病脉证治”冠名,对于仲景之临床诊疗决策模式可概括为“病脉证并治”。该诊疗模式首先区分“病”,在辨清“病”这一级母分类的基础上,再平“脉”辨“脉”,并结合“证”的不同进行细分类(子分类),最后诊疗决策,即... 《伤寒杂病论》各篇以“病脉证治”冠名,对于仲景之临床诊疗决策模式可概括为“病脉证并治”。该诊疗模式首先区分“病”,在辨清“病”这一级母分类的基础上,再平“脉”辨“脉”,并结合“证”的不同进行细分类(子分类),最后诊疗决策,即定治。“病脉证并治”诊疗模式是临床诊疗过程的高度概括,其不仅强调临床诊疗的全过程,即辨病→平脉→析证→定治,而且体现临床诊疗决策的复杂性,每个环节都是基于证据之循证推理,即在辨病(病名、诊断依据、病因、病位、病程、鉴别诊断等)的前提下,观其脉(脉位、主脉、兼脉、死脉等)证(主证、兼证、变证、或然证、阴性症状、死证等),知犯何逆(诊疗决策),随证(证据、依据)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临床诊疗决策模式 逐级分类 循证推理
原文传递
《素圃医案》阴证似阳证辨识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渐慧 《河南中医》 2017年第4期582-584,共3页
郑重光认为三阳证的诊治显明易见,而对于亢害危殆的三阴证,在他看来,其似是而非的临床表现决定了诊断是关键的一环。在各类疾病中,阴证似阳证的阴阳病机最不易判断,常常表现出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繁复的特点,向来最易造成误诊误... 郑重光认为三阳证的诊治显明易见,而对于亢害危殆的三阴证,在他看来,其似是而非的临床表现决定了诊断是关键的一环。在各类疾病中,阴证似阳证的阴阳病机最不易判断,常常表现出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繁复的特点,向来最易造成误诊误治。郑重光认为的阴证似阳证的脉象普遍特点是脉必沉细而疾,或沉迟无力,脉沉紧或散大。在表象都是热症的情况下,郑重光注重病人的脉诊结果,在脉证不吻合时,郑重光进一步指出要"凭脉不凭证",以脉象来揭开繁杂的表象,探求疾病的本质,达拨乱反正之功,可见这种脉辨病机的思想是郑重光辨识阴证的重要特点。郑重光独尊脉诊,强调凭脉不凭证,但并不是说他忽视了其他诊断方式,脉证合参是其临证的基础。郑重光辨识错综复杂的阴证似阳证疾病有丰富的经验,他以脉证合参为辨证基础,同时又以脉诊为直接判识病机的依据,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可靠详尽的参考,堪为后世所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圃医案》 阴证似阳证 凭脉不凭证 脉证合参 郑重光
下载PDF
诊家当参《脉镜须知》
18
作者 王佳佳 王智瑜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7年第5期48-50,共3页
《脉镜须知》脉理切合临床,精练实用,但鲜有医家研读学习。本文从以明显之镜明深微之理,脉证(症)相参、不拘于脉,评辨脉象、视死别生3个方面,剖析其对中医脉诊研究和临床实践应用的指导意义,希望医者汲取精粹,领悟脉理,增加临证视野,以... 《脉镜须知》脉理切合临床,精练实用,但鲜有医家研读学习。本文从以明显之镜明深微之理,脉证(症)相参、不拘于脉,评辨脉象、视死别生3个方面,剖析其对中医脉诊研究和临床实践应用的指导意义,希望医者汲取精粹,领悟脉理,增加临证视野,以推进其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镜须知》 梅江村 脉诊 脉证相参 病脉 死脉
下载PDF
从脉象论木防己汤证之虚实 被引量:1
19
作者 牛苗苗 李建朋 张效科 《河南中医》 2021年第8期1135-1137,共3页
对于《金匮要略》木防己汤证中的虚实,各医家或从胃中论,或从痰饮论,或从病位深浅论,或从邪正盛衰论。张仲景重视脉法,常以脉证诊断疾病,判断预后,指导临床用药。木防己汤证中的虚实当指脉象而言,以脉之变化判断支饮之预后。“虚者即愈... 对于《金匮要略》木防己汤证中的虚实,各医家或从胃中论,或从痰饮论,或从病位深浅论,或从邪正盛衰论。张仲景重视脉法,常以脉证诊断疾病,判断预后,指导临床用药。木防己汤证中的虚实当指脉象而言,以脉之变化判断支饮之预后。“虚者即愈”指服木防己汤后,脉象变缓和,心下痞坚变虚软,疾病预后良好,当效不更方;“实者三日后复发”指服木防己汤后,脉象依旧沉紧,虽其他症状有所缓解,然心下痞坚之症仍在,故三日后复发,疾病预后不良,当脉证合参,变更方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防己汤证 虚实 脉象 支饮 脉证合参 《金匮要略》 张仲景
下载PDF
论《伤寒论》数脉主病
20
作者 林奕 常诗荃 +3 位作者 孙建鑫 杨冰 张迪 赵国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2175-2179,共5页
对《伤寒论》条文中涉及的单纯数脉主病、数脉相兼脉主病和数脉相类脉主病等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伤寒论》中的数脉所反映出来的病机纷繁复杂,脉义具有多重性。单纯数脉主要反映虚证、提示病情变化;数脉相兼脉主要反映虚证、里实热证... 对《伤寒论》条文中涉及的单纯数脉主病、数脉相兼脉主病和数脉相类脉主病等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伤寒论》中的数脉所反映出来的病机纷繁复杂,脉义具有多重性。单纯数脉主要反映虚证、提示病情变化;数脉相兼脉主要反映虚证、里实热证、秘结的大便与宿食等有形之邪、正邪斗争的疾病态势、痈疡病等;数脉相类脉主要反映里实热证、虚证、正邪斗争胶着的疾病态势。根据数脉主病可辨明病势是整体向愈还是整体恶化;脉证合参更有利于病机的判别。数脉涉及病机的核心在于“热”与“阳”,可以是阴虚所导致的虚热,或是正虚所导致的阳不秘(阳之失调),或是实邪导致的阳盛。探讨《伤寒论》中的脉法可为现代中医临床应用脉诊进行辨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数脉 病机 主病 脉证合参 辨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