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室间隔完整的严重肺动脉瓣狭窄或闭锁胎儿心脏介入治疗二例 被引量:19
1
作者 庞程程 潘微 +7 位作者 张智伟 周成斌 李渝芬 张旭 韩凤珍 孙云霞 王晟 庄建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45-450,共6页
目的分析1例胎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PA-IVS)和1例胎儿室间隔完整的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PS-IVS)进行成功的宫内肺动脉瓣成形术(FPV)的诊治经过,初步探讨FPV的病例选择、技术方法及出生后结局。方法2016年9月及2017年2月就... 目的分析1例胎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PA-IVS)和1例胎儿室间隔完整的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PS-IVS)进行成功的宫内肺动脉瓣成形术(FPV)的诊治经过,初步探讨FPV的病例选择、技术方法及出生后结局。方法2016年9月及2017年2月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经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胎儿PA-IVS及CPS-IVS各1例。2例胎儿均存在明显的右心室发育不良、三尖瓣严重反流。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右心系统的发育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主要包括:胎儿三尖瓣/二尖瓣环、右心室/左心室长径、肺动脉瓣/主动脉瓣环、三尖瓣流入时间/心动周期、三尖瓣反流程度、动脉导管及静脉导管血流方向等。联合心脏母胎医学科、心儿科、心外科、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会诊,评估病例的介入治疗适应证及手术时机。2例胎儿均于28周胎龄接受了经孕妇腹壁超声引导下的FPV。术后每2~4周返院复查1次,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肺动脉瓣的启闭,评估右心系统的发育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2例胎儿FPV均取得技术上的成功。术后2~4周复查2例胎儿肺动脉瓣的开放均较前改善,术后5~8周复查例1胎儿肺动脉瓣出现明显再狭窄,例2无明显再狭窄。例1右心系统发育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前稍改善,术后5~8周三尖瓣/二尖瓣环、右心室/左心室长径、肺动脉瓣/主动脉瓣环、三尖瓣流入时间/心动周期分别由术前的0.56、0.42、0.85、0.26,增加至0.59、0.51、0.87、0.32,但动脉导管血流仍为反向。例2右心系统发育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前改善明显,术后5~8周三尖瓣/二尖瓣环、右心室/左心室长径、肺动脉瓣/主动脉瓣环、三尖瓣流入时间/心动周期分别由术前的0.70、0.63、0.91、0.35,增加至0.80、0.80、0.97、0.42,动脉导管血流变为双向。2例胎儿均活产。例1生后第8天接受肺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超声心动描记术 肺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瓣闭锁 气囊扩张术
原文传递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侧支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凌坚 宋金松 +3 位作者 刘玉清 谢若兰 张岩 蒋世良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782-784,共3页
目的 研究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体肺侧支血管和肺动脉的发育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研究 98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右心室和主动脉 (弓降部及降部上段包括6 3例选择性侧支血管 )造影所见 ,着重分析体肺动脉侧支血管... 目的 研究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体肺侧支血管和肺动脉的发育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研究 98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右心室和主动脉 (弓降部及降部上段包括6 3例选择性侧支血管 )造影所见 ,着重分析体肺动脉侧支血管的类型和左、右肺动脉的发育情况 ,有无融合等。结果  98例中由未闭的动脉导管供血者 14例 (14% ) ,其中婴幼儿 11例。直接主 肺动脉侧支供血 43例 (4 4% ) ,多种侧支供血 41例 (4 2 % )。 98例中 6 0例通过侧支血管供血 ,可见左、右肺动脉显影且均有融合 ,其中 2 6例左或 (和 )右肺动脉发育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肺动脉闭锁 室间隔缺损 心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经导管射频打孔并球囊扩张治疗婴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 被引量:18
3
作者 朱鲜阳 韩秀敏 +5 位作者 崔春生 盛晓棠 张端珍 侯传举 邓东安 张玉威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4-198,共5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瓣膜打孔并球囊扩张治疗婴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PA/IVS)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例患儿年龄分别为11、9、9个月和12 d,体重4~10 kg[(7.6±2.2)kg]。均具有紫绀和动脉导管未闭连续性杂音的临床表现。超声...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瓣膜打孔并球囊扩张治疗婴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PA/IVS)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例患儿年龄分别为11、9、9个月和12 d,体重4~10 kg[(7.6±2.2)kg]。均具有紫绀和动脉导管未闭连续性杂音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诊断后,在全麻下作右心室造影确定右心室腔由3部分结构组成,漏斗部呈长管形,无冠状动脉异常。适合经导管射频打孔并球囊扩张术治疗。射频瓣膜打孔能量5~8 W,持续时间2~5 s,一般2次;预扩球囊3 mm×20 mm~5 mm×20 mm,6~14 atm;肺动脉瓣扩张球囊10 mm×30 mm~14 mm×30 mm,有效扩张1~2次。手术持续时间120~150 min,X 线暴露时间25.4~43.9 min。结果技术成功率100%,除1例新生儿发生心脏穿孔早期死亡外,其他3例无任何并发症。存活3例随访4~12个月,1例需外科解除右室流出道梗阻,2例可择期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结论经导管射频瓣膜打孔并球囊扩张术治疗 PA/IVS 需严格掌握适应证,规范操作,可作为替代或延迟外科开胸手术治疗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气囊扩张术 肺动脉瓣闭锁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原文传递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策略 被引量:17
4
作者 邓喜成 李守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50-54,共5页
肺动脉闭锁(P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对体肺侧枝胚胎、解剖及病理生理基础尚未完全了解,其导致的患者异质性使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伴或不伴主-肺动脉大侧枝血管形成(MAPCA)的外科分型治疗策略一直没有... 肺动脉闭锁(P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对体肺侧枝胚胎、解剖及病理生理基础尚未完全了解,其导致的患者异质性使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伴或不伴主-肺动脉大侧枝血管形成(MAPCA)的外科分型治疗策略一直没有统一,且手术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合并MAPCA的类型中表现尤为突出。自肺动脉融合术发明以来,该领域的外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知识与理念的不断更新中,治疗效果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此,对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外科分型、手术策略、手术方式及手术相关问题的历史、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闭锁 室间隔缺损 外科治疗
下载PDF
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的分期手术治疗 被引量:15
5
作者 祝忠群 刘锦纷 +2 位作者 郑景浩 张海波 徐志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898-901,共4页
目的探讨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A/VSD)姑息手术方法选择、二期根治手术时机及方法。方法2004年4月至2008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50例PA/VSD患儿进行二期根治手术。初期姑息手术体肺分流7例,其中改良Blal... 目的探讨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A/VSD)姑息手术方法选择、二期根治手术时机及方法。方法2004年4月至2008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50例PA/VSD患儿进行二期根治手术。初期姑息手术体肺分流7例,其中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5例,中央分流术2例;流出道重建43例,其中心包补片扩大10例、心包管道4例和Gore—tex管道连接29例。手术间隔时间7~49(204-10)个月。二期手术体肺分流切断7例;所有患儿进行VSD修补、但补片开窗6例;心包加宽流出道和肺动脉成形42例,更换外管道8例;主肺侧支动脉(MAPCAS)单源化1例,结扎或心导管封堵4例,保持开放或旷置4例。结果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4%;术后残余分流3例,残余梗阻3例,完全传导阻滞1例,手足徐动症1例,急性肾衰竭3例。随访3个月~4年,无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结论依据患儿肺动脉形态和临床状况个体化选择姑息手术方法。二期手术保证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血流通畅、右室高压患儿VSD补片开窗以及对MAPCAS恰当处理,是降低PA/VSD分期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闭锁 室间隔缺损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超声在产前诊断胎儿肺动脉闭锁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6
作者 接连利 刘清华 +2 位作者 许燕 徐延峰 吴乃森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1期844-846,共3页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肺动脉闭锁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解剖证实的肺动脉闭锁胎儿的超声心动图资料,总结其异常声像图特点。结果7例在二维超声心动图各切面观中仅1例显示主肺动脉显著窄于主动脉,6例未显示主肺动脉;5例显示...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肺动脉闭锁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解剖证实的肺动脉闭锁胎儿的超声心动图资料,总结其异常声像图特点。结果7例在二维超声心动图各切面观中仅1例显示主肺动脉显著窄于主动脉,6例未显示主肺动脉;5例显示室间隔缺损伴主动脉骑跨,2例室间隔完整者均合并右室发育不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5例动脉导管反向血流,3例显示三尖瓣反流。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肺动脉闭锁5例,诊断右心发育不良1例,误诊永存动脉干1例。结论产前超声检出动脉导管反向血流是诊断胎儿肺动脉闭锁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产前 肺动脉闭锁
原文传递
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敏洁 夏黎明 +7 位作者 江文涛 周燕发 王仁法 肖明 宋金梅 赵金平 潘铁成 程佩萱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6期489-492,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AVSD)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方法:分析5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患者的MSCT图像。4例行平扫及双期扫描,另1例行单期扫描。结合薄层图像、多平面重组、薄层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再现法进行...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AVSD)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方法:分析5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患者的MSCT图像。4例行平扫及双期扫描,另1例行单期扫描。结合薄层图像、多平面重组、薄层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再现法进行观察。结果:MSCT显示肺动脉瓣闭锁2例,肺动脉干中断、无中央共汇者3例。5例均见室间隔缺损。2例见明显的支气管动脉扩张;2例见直接主动脉肺动脉侧支;2例见间接主动脉肺动脉侧支。1例合并右心室发育不良及三尖瓣狭窄,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3例合并右位主动脉弓,2例合并主动脉后左无名静脉。1例有手术史者可见上腔静脉与右肺动脉吻合,与右心房无交通。结论:MSCT可清楚地显示PAVSD的主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瓣闲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手术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被引量:12
8
作者 郑景浩 徐志伟 +2 位作者 刘锦纷 苏肇伉 丁文祥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总结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ficular septum,PA/IVS)的个体化手术方案。方法回顾2004年5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72例PA/IVS患儿(婴),生后1天~5.2岁,平均(1.3±0.6)岁;三尖瓣... 目的总结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ficular septum,PA/IVS)的个体化手术方案。方法回顾2004年5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72例PA/IVS患儿(婴),生后1天~5.2岁,平均(1.3±0.6)岁;三尖瓣(TV)中到重度反流58例;均行急诊或亚急诊手术。首次就诊非体外循环下单纯行BT分流术(A组)16例;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瓣切开后跨瓣补片术加或不加BT分流术(B组)33例;镶嵌治疗方法,闭式肺动脉瓣口的疏通术加或不加BT分流术(C组)22例。其中有16例已完成二期手术。结果术后死亡10例(13.9%),其中行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流出道的疏通再加BT术者6例,镶嵌治疗者2例。术后随访,超声检查显示肺动脉瓣的跨瓣压差15~39mmHg(1mmHg=0.133kPa),平均(23±5)mmHg;三尖瓣反流明显改善,中度反流11例,轻到中度13例,其余均为轻度。术后随访2—5年,8例双心室修补,5例中度的三尖瓣反流加重到重度,右心室严重的发育不良者已行11/2心室修补,2例分别完成了单纯BDG和Fontan术。结论PA/IVS的治疗方法中体肺动脉分流术(MBTS)是常用的姑息手术方法,首次就诊镶嵌治疗方法优于传统的体外循环方法纠治,随访三尖瓣的z值和右心室发育情况决定双室修补、11/2心室或Fontan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闭锁 心脏外科手术 个体化
原文传递
超声心动图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术前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许闻桥 刘延玲 +3 位作者 王浩 王志民 叶赞凯 李靖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18-221,共4页
目的 探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 (PA VSD)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 40例经手术证实为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结果  40例患者中 ,有 3 7例在术前的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得到确诊 ,另外 3... 目的 探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 (PA VSD)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 40例经手术证实为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结果  40例患者中 ,有 3 7例在术前的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得到确诊 ,另外 3例虽图像质量不佳 ,超声仍怀疑PA VSD ,无一例漏诊。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PA VSD可获得可靠诊断。在超声探测中注意观察肺动脉闭锁的水平、左右肺动脉有无融合、肺血管及右室发育状况、肺血来源以及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等 ,有助于正确指导外科手术的筛选及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肺动脉闭锁 合并症 室间隔缺损 术前 诊断
原文传递
姑息手术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分期矫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邓喜成 沈向东 +5 位作者 郭少先 花中东 闫军 王旭 陈伟丹 李守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总结改良Blalock-Taussig shunt(B-T分流术)、Waterston分流术和右心室肺动脉连接重建术3种不同姑息手术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ulmonary atresia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AVS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 目的总结改良Blalock-Taussig shunt(B-T分流术)、Waterston分流术和右心室肺动脉连接重建术3种不同姑息手术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ulmonary atresia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AVS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998年9月至2008年9月接受体肺分流或右心室肺动脉连接重建术治疗PAVSD患者93例的临床资料,男53例,女40例;年龄14.0 d^14.4岁;体重3.6~33.0 kg(9.9±6.3 kg)。根据国际先天性心脏病命名分型:Ⅰ型64例,Ⅱ型29例;最常见的合并畸形(除室间隔缺损)为右位主动脉弓。分析3种姑息手术在PAVSD分期手术中的应用及随访情况。结果 3种姑息手术根治率:改良B-T分流术为28.12%(18/64),Waterston分流术为7.14%(1/14),右心室肺动脉连接重建术为66.67%(10/15),手术根治率后者显著高于前两者(P=0.016)。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增加4%~59%,Nakata指数增加31~104 mm2/m2,术后超声心动图或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有分流术所致的明显肺动脉扭曲。两次手术围术期死亡10例。成功行二期根治手术25例,其中随访20例,随访至2009年5月,猝死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5例,Ⅱ级4例。结论 PAVSD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PAVSD行右心室肺动脉连接重建术效果优于其它2种分流手术;改良B-T分流术适合于低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闭锁 室间隔缺损 姑息手术
原文传递
139例肺动脉闭锁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迎龙 沈向东 +3 位作者 李守军 王旭 于存涛 陈庆良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 总结 139例肺动脉闭锁 (pulmonary atresia,PA)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 ,探讨手术时机、术式选择和手术危险因素。 方法  1992年 4月至 2 0 0 2年 6月对 139例 PA患者连续行外科治疗 ,其中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 (PA- VSD) 12 4... 目的 总结 139例肺动脉闭锁 (pulmonary atresia,PA)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 ,探讨手术时机、术式选择和手术危险因素。 方法  1992年 4月至 2 0 0 2年 6月对 139例 PA患者连续行外科治疗 ,其中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 (PA- VSD) 12 4例 ,一期根治性手术 75例 ,二期根治手术 10例 ,姑息性手术 39例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 IVS) 15例 ,根治手术 9例 ,Z值平均为 - 0 .4± 0 .8;姑息性手术 6例 ,Z值平均为 - 1.5± 0 .7。双源供血的大主肺侧枝动脉予以结扎或介入栓堵 ,单源供血者需融合连接至固有肺动脉。 结果 围术期死亡 2 3例 ,手术死亡率16 .5 % ,其余患者均经治疗痊愈出院。PA- VSD患者中死亡 2 2例 ,肺动脉指数 (PAI)均 <15 0 mm2 /m2 ;PA- IVS患者中仅 1例中心分流术后因低氧血症死亡。手术危险因素为体外循环时间和患者的体重。 结论  PA患者尽早手术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PA- VSD患者可根据 PAI是否 >15 0 mm2 /m2选择实施根治术或姑息手术 ,PA- IVS可根据右心室发育情况和 Z值选择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闭锁 外科治疗 手术时机 危险因素 体外循环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组织病理学改变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晓彤 阮英茆 +1 位作者 刘迎龙 于存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1-246,i001-i002,共8页
目的采用显微镜形态定量分析技术分析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肺血管组织形态学改变,为矫正畸形、选择手术方式提供病理参考指标。方法分别选择同年龄组非心、肺源性疾病死亡患儿,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动脉... 目的采用显微镜形态定量分析技术分析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肺血管组织形态学改变,为矫正畸形、选择手术方式提供病理参考指标。方法分别选择同年龄组非心、肺源性疾病死亡患儿,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肺组织标本各10例作为对照组和病变组。采用病理学形态定量分析技术,测量肺细小动脉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MT%)和中膜面积百分比(MS%)、肺小血管密度(VPSC)、平均肺泡数(MAN)、肺泡平均内衬间隔穴MLI雪、肺实质占同切片肺总面积比例穴PPA雪、单位面积肺泡/血管比(AVR)。结果病变组的MAN、VPSC和AV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病变组的VPS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其余参数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病变组肺泡比对照组有增大的趋势,50%的患者MS%接近正常组值。病变组多数肺小血管的形状不规则,肌型动脉相对少见,大部分为部分肌型和非肌型动脉。结论由动脉导管供血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的肺肌型动脉密度减少,但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和面积百分比与对照组接近。肺动脉闭锁造成的肺血流减少对肺小血管的密度影响最大,而肺小血管数目的减少可直接影响到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效果。肺泡密度减少导致肺泡代偿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形态定量分析 肺动脉闭锁
下载PDF
新生儿及婴儿危重型肺动脉狭窄及肺动脉膜性闭锁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辉 罗毅 +1 位作者 李玲 候嘉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38-140,143,共4页
目的:总结我科1997年4月至2007年8月对新生儿及婴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手术治疗共23例,年龄6d^11个月。其中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膜性闭锁10例,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13例。19例经胸正中切口... 目的:总结我科1997年4月至2007年8月对新生儿及婴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手术治疗共23例,年龄6d^11个月。其中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膜性闭锁10例,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13例。19例经胸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完成手术,4例应用左胸后外侧切口非体外循环方法。除早期1例同期行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及卵圆孔未闭(PFO)缝合外,其余22例均采用保留PDA、单纯切开肺动脉瓣的方法。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分别死于低氧血症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术后当日超声心动图测肺动脉跨瓣压差为37~132mmHg(1mmHg=0.133kPa),平均61mmHg。2周后复查示肺动脉跨瓣压差为26~77mmHg,平均43mmHg,较术后早期明显降低(P<0.05)。出院前不吸氧下测动脉血氧饱和度78%~92%,平均85%,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随访4个月至10年,平均5.8年。PDA均闭合,肺动脉血流通畅,三尖瓣返流消失或明显减轻。结论:保留动脉导管、单纯肺动脉瓣切开术对于治疗新生儿及婴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膜性闭锁及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闭锁 肺动脉瓣狭窄 心脏外科手术
下载PDF
164例法洛四联症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8
14
作者 赁可 安琪 +3 位作者 蒙炜 范景秀 田子朴 张祥蓉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76-78,共3页
目的总结164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ofFallot,TOF)患者手术治疗的经验,探讨手术时机、危险因素和围术期处理等。方法对164例TOF患者行根治手术,其中单纯右心室流出道漏斗部狭窄37例,漏斗部及肺动脉瓣狭窄14例,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狭窄... 目的总结164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ofFallot,TOF)患者手术治疗的经验,探讨手术时机、危险因素和围术期处理等。方法对164例TOF患者行根治手术,其中单纯右心室流出道漏斗部狭窄37例,漏斗部及肺动脉瓣狭窄14例,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狭窄113例。合并肺动脉闭锁5例。分别给予自体心包片或自体心包卷成心外管道加宽右心室流出道、同种带瓣血管行右心室-肺动脉连接等处理;合并的心脏畸形作相应的矫正。结果全组手术死亡6例,手术死亡率为3.66%(6/164)。死亡原因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冠状动脉移植后不能脱离体外循环机1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例,术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55例,均经治疗后恢复。结论行TOF根治术患者年龄应减小,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已不是导致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术中、术后处理的重点应为预防肺动脉残余梗阻和肺部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洛四联症 外科治疗 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右心室流出道 肺动脉瓣狭窄 同种带瓣血管 室性心律失常 TOF根治术 围术期处理 漏斗部狭窄 肺动脉狭窄 肺动脉闭锁 自体心包片 肺动脉连接 手术死亡率 体外循环机
下载PDF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的个体化手术治疗 被引量:9
15
作者 祝忠群 刘锦纷 +4 位作者 苏肇伉 徐志伟 曹鼎方 丁文祥 孙彦隽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38-741,共4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法1997年至2005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外科治疗PA/IVS病例52例。(1)右心室依赖冠状动脉循环(RVDCC)组:共6例,均进行单心室修补。(2)非RVDCC组:共46例。右心室重... 目的探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法1997年至2005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外科治疗PA/IVS病例52例。(1)右心室依赖冠状动脉循环(RVDCC)组:共6例,均进行单心室修补。(2)非RVDCC组:共46例。右心室重度发育不良(三尖瓣Z值〈-4)者13例,进行单心室修补。右心室轻、中度发育不良(三尖瓣Z值〉-4)者33例,除1例危重新生儿进行体肺分流外,另32例患儿均先进行右心室减压手术,右心室减压术后循环和血氧满意,完成双心室修补6例;对出现循环不稳定和/或低氧血症者,新生儿、小婴儿(0~2个月)增加体肺分流术13例;年龄≥3个月以上者增加腔肺分流术13例(1.5心室修补)。结果RVDCC组初期手术死亡1例,非RVDCC组初期手术死亡7例,总病死率15%。成功获得终期手术26例,占50%。随访1~10年,死亡3例。结论依据患儿冠状动脉解剖、右心室发育程度和生长潜能以及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血氧情况,个体化地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有利于提高患儿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闭锁 冠状动脉循环 心室复建 FONTAN手术
原文传递
MSCT诊断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8
16
作者 侯洁 肖俊睿 +2 位作者 孙玉 刘畅 杨本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8-532,共5页
目的探讨MSCT诊断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A/VS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PA/VS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MSCT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 PA/VSD A1型23例,A2型17例,B型34例,C型7例。MSCT诊断PA/... 目的探讨MSCT诊断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A/VS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PA/VS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MSCT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 PA/VSD A1型23例,A2型17例,B型34例,C型7例。MSCT诊断PA/VSD分型的准确率为93.82%(76/81),高于TTE[59.26%(48/81);χ~2=26.95,P<0.01];MSCT诊断粗大主动脉及肺侧支循环动脉(MAPCAs)来源准确率为100%(93/93),高于TTE[51.84%(51/93);χ~2=54.25,P<0.01]。MSCT检出心内畸形50处(50/53,94.34%),TTE检出53处(53/53,10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P=0.24);MSCT检出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66处(66/66,100%),TTE检出65处(65/66,98.4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检出心外大血管异常106处(106/106,100%),高于TTE[82.08%(87/106);χ~2=20.87,P<0.01]。MSCT测量McGoon比值、肺动脉指数、全部新的肺动脉指数与手术所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SCT可准确诊断PA/VSD分型及肺血管发育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闭锁 室间隔缺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胎儿介入治疗肺动脉瓣闭锁伴室间隔完整(附10例报告) 被引量:8
17
作者 罗刚 刘娜 +4 位作者 刘爱 孙越 王葵亮 陈涛涛 泮思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总结评价超声引导下胎儿肺动脉瓣成形术(FPV)治疗宫内肺动脉瓣闭锁伴室间隔完整(PA/IVS)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成功为10例PA/IVS胎儿实施FPV手术,手术胎龄中位数为27+3周(26+2~28+4周),总结分析... 目的总结评价超声引导下胎儿肺动脉瓣成形术(FPV)治疗宫内肺动脉瓣闭锁伴室间隔完整(PA/IVS)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成功为10例PA/IVS胎儿实施FPV手术,手术胎龄中位数为27+3周(26+2~28+4周),总结分析右心室形态和功能参数、并发症以及部分胎儿生后结局。结果10例PA/IVS胎儿均于全身麻醉下成功实施FPV手术,术中均伴一过性心动过缓,部分胎儿心内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治疗。1例术后出现持续胎儿心动过缓,终止妊娠。其余9例胎儿随访2周超声心动图示胎儿三尖瓣瓣环/二尖瓣瓣环、右心室长径/左心室长径、肺动脉瓣瓣环/主动脉瓣瓣环、三尖瓣流入时间/心动周期中位数由术前0.81(0.44~0.88)、0.56(0.52~0.80)、0.69(0.58~1.00)、0.35(0.26~0.43)升至0.92(0.80~1.08)、0.83(0.68~0.88)、0.98(0.85~1.12)、0.45(0.37~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尖瓣反流速度中位数由术前3.9 m/s(3.2~4.6 m/s)降至3.2 m/s(2.6~4.0 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例1、例5生后重度肺动脉狭窄,均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及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例2、例3生后超声心动图示跨肺动脉瓣压力梯度分别为55 mmHg(1 mmHg=0.133 kPa)、52 mmHg,动脉导管均持续开放,早期未予手术干预。余胎儿规律随访,相关右心室指标无恶化。结论孕早、中期为PA/IVS胎儿实施FPV干预治疗,手术操作安全,可有效为右心室减压,促进右心室发育,明显增加生后双心室循环机会,甚至可避免早期手术干预,该技术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宫内介入 肺动脉闭锁 室间隔完整
原文传递
伴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8
18
作者 方敏华 汪曾炜 +3 位作者 朱洪玉 张仁福 宫汉东 王辉山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232-1234,共3页
目的探讨伴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VSD-PA)的外科治疗的手术时机、适应证和方法。方法 1984年6月至2005年3月对32例 VSD-PA 进行外科手术治疗33例次,32例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6个月~9岁,其中合并主动脉到肺的侧支循环动脉(APCA)的9例... 目的探讨伴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VSD-PA)的外科治疗的手术时机、适应证和方法。方法 1984年6月至2005年3月对32例 VSD-PA 进行外科手术治疗33例次,32例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6个月~9岁,其中合并主动脉到肺的侧支循环动脉(APCA)的9例。3例周围肺动脉发育差、肺动脉指数(PAI)<150 mm^2/m^2,行升主动脉-肺动脉分流术;2例全部新的肺动脉指数(TNPAI)<150 mm^2/m^2或肺循环完全由分散、细小的 MAPCA 供应者,行一期单源化手术和室间隔缺损开放;27例(28例次,包括1例分流术后13个月)肺动脉发育达到 PAI>150 mm^2/m^2或 TNPAI>200 mm^2m^2,行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一期矫治手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其中一期矫治手术后死亡4例,分别为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灌注肺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升主动脉肺动脉分流术后死亡1例,为切口感染、心内膜炎。21例随访3个月~15.5年,NYHA 心功能Ⅰ和Ⅱ级19例,Ⅲ和Ⅳ级各1例。结论 VSD-PA 的外科治疗包括姑息或矫治手术,对于肺动脉发育较好的 VSD-PA,尽可能早期进行一期矫治手术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瓣闭锁 侧支循环 心血管外科手术 主动脉
原文传递
体-肺动脉分流与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鲁中原 李守军 +3 位作者 王旭 闫军 杨克明 王强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468-472,共5页
目的通过对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行体-肺动脉分流或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后早期效果进行比较,探讨这两种姑息手术早期处理的效果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所有接受体-肺动脉分流或右心室... 目的通过对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行体-肺动脉分流或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后早期效果进行比较,探讨这两种姑息手术早期处理的效果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所有接受体-肺动脉分流或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治疗PA/VSD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术式不同,将89例患儿分为两组,体-肺动脉分流组:59例,男35、女24,中位年龄25个月(4个月至8岁);右心室肺动脉连接组:30例,男19例、女11例,中位年龄24个月(28 d至7岁2个月)。对两组患儿术后早期的各项临床指标(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停留时间、并发症发生、二次手术、血氧饱和度改善、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其术后效果。结果体-肺动脉分流组59例患儿术后早期院内死亡3例,住院死亡率为5.1%;右心室肺动脉连接组30例患儿术后早期无死亡。右心室肺动脉连接组氧合改善程度明显高于体-肺动脉分流组(31.7%vs.22.2%,P<0.05)。体-肺动脉分流组和右心室肺动脉连接组术后ICU停留时间分别为(3.6±2.5)d和(4.2±5.1)d(P>0.05);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分别为(34.8±33.5)h和(44.3±39.6)h(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7.3%和30.0%(P>0.05);二次开胸手术率为15.3%和6.7%(P>0.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5.4%和6.7%(P<0.05)。结论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患者能更平稳地渡过围手术期,术后氧合情况改善更明显,死亡率较低。术后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大样本的病例资料有待进一步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闭锁 室间隔缺损 体-肺动脉分流 右心室肺动脉连接
原文传递
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思宝 泮思林 +3 位作者 罗刚 纪志娴 刘爱 任悦义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的16例PA-IVS患儿的手术治疗及随访情况。比... 目的探讨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的16例PA-IVS患儿的手术治疗及随访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右心室收缩压、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比较手术前与末次随访SpO2、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16例PA-IVS患儿男10例、女6例,手术年龄为19(14,26)日龄,其中12例患儿成功行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2例患儿转外科行直视下肺动脉瓣切开术,2例患儿转外科行经胸肺动脉瓣打孔术。12例成功行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的PA-IVS患儿手术年龄为18(14,27)日龄,体重(3.6±0.4)kg,术后即刻右心室收缩压明显下降[(57±16)比(95±19)mmHg(1 mmHg=0.133 kPa),t=7.49,P<0.001];术后SpO2明显改善(0.90±0.48比0.75±0.09,t=-5.61,P<0.001)。12例成功行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的PA-IVS患儿随访时间为22(7,33)个月,末次随访右心室与左心室横径比值较术前明显增加(0.55±0.05比0.45±0.05,t=-3.27,P=0.007);肺动脉瓣环Z值较术前明显增加(-0.78±0.23比-1.73±0.56,t=-8.52,P<0.001);三尖瓣瓣环Z值较术前明显增加(-0.52±0.12比-1.46±0.38,t=-10.40,P<0.001)。16例患儿均实现双心室循环,无死亡及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新生儿PA-IVS安全、有效,中期随访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闭锁 心脏导管插入术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