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裁判可接受性概念之反省 被引量:71
1
作者 陈景辉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7,共15页
以"公众意见能够取代法律标准"为核心的裁判可接受性概念,实际上是以下两个方面的统合:一方面,公众意见能够被转化成正当化理由,因此才能取代法律标准成为裁判依据;另一方面,司法民主化要求司法裁判必须反映公众意见。但是这... 以"公众意见能够取代法律标准"为核心的裁判可接受性概念,实际上是以下两个方面的统合:一方面,公众意见能够被转化成正当化理由,因此才能取代法律标准成为裁判依据;另一方面,司法民主化要求司法裁判必须反映公众意见。但是这两个要素都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公众意见难以转化为规范性的正当化理由;第二,司法民主化可以分为直接民主化与间接民主化,并且间接民主化能够更好地与现行民主制度、裁判者的司法义务等要素保持一致,但是裁判可接受性概念中的民主化只是直接民主化的体现。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裁判可接受性概念缺乏存在的恰当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裁判可接受性 公众意见 正当化理由 司法民主化
原文传递
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流职业教育建设的要义证成 被引量:50
2
作者 陈亮 陈恩伦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9-111,共13页
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是对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的召唤,以及有效管理公共组织的一种深厚、持久的承诺,它需要解决工具主义主导下的"自上而下"权力运行模式、企业与市场间出现的"若即若离"形态以及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等问... 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是对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的召唤,以及有效管理公共组织的一种深厚、持久的承诺,它需要解决工具主义主导下的"自上而下"权力运行模式、企业与市场间出现的"若即若离"形态以及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治理主体的交往互动性、治理制度的创新实践性、治理过程的和谐有序性、治理文化的共生包容性等特征。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建设一流职业教育的关键,需要回归理性世界,形成非线性的公共意志思维,以公共理性和公共善为秩序逻辑,明确职业教育善治权责关系,创生职业教育善治制度体系,健全职业教育善治保障机制,进而形成职业教育治理稳定、持久的善态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治理能力现代化 公共理性 公共善 善治
原文传递
审议民主理论的基本理念和理论流派 被引量:29
3
作者 谈火生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0-56,共7页
20世纪最后十年勃兴的审议民主理论被认为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最新发展,也引起了国内学者越来越多的注意。本文试图对审议民主理论的基本理念及其内部的分野进行梳理,以期更好地把握这一理论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 审议 聚合民主 审议民主 公共理性
原文传递
论公共精神的培育 被引量:38
4
作者 戚万学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8-32,共5页
现代公民的成长及公共社会的发育依赖公共精神的培育和生长。公共精神与公民的"公共"本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公共精神是公共生活及公共社会的基本属性与内在规定,公共精神是引领公共生活及公共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南。培育公共精神... 现代公民的成长及公共社会的发育依赖公共精神的培育和生长。公共精神与公民的"公共"本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公共精神是公共生活及公共社会的基本属性与内在规定,公共精神是引领公共生活及公共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南。培育公共精神须增强公共理性自觉,培养公民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优良品质,在开放的公共生活中培养与倡扬公共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精神 公共理性 公共生活 公民道德教育
原文传递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的社会动因与路径选择——基于文化治理的视角 被引量:30
5
作者 王谓秋 任贵州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1-65,共5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作为文化治理效能拓展的实现途径,在国家、政府、社会及公民层面存在着差异化的运作惯例,并逐渐演变为改革治理机制的社会动因。进一步完善共建共享机制,一方面要将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培育社会力量,打...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作为文化治理效能拓展的实现途径,在国家、政府、社会及公民层面存在着差异化的运作惯例,并逐渐演变为改革治理机制的社会动因。进一步完善共建共享机制,一方面要将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培育社会力量,打造共建基础。另一方面,制定多元协作规范,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共享实现,不断探索"文化中轴式"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共建共享 文化治理 公共理性
下载PDF
现代社会中的理性与公共理性 被引量:27
6
作者 史云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6-110,共5页
理性是社会行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能动的反映,它是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及其规律的一种基本能力。社会行为主体的理性在许多情况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工具理性,它是一种不完全理性,或称有限理性。人们在对理性反思的过程中,往往会从"... 理性是社会行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能动的反映,它是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及其规律的一种基本能力。社会行为主体的理性在许多情况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工具理性,它是一种不完全理性,或称有限理性。人们在对理性反思的过程中,往往会从"理性至上"滑向否定和抛弃理性的极端。现代公共理性应该成为沟通和统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个人理性与国家理性、大众理性与精英理性的中介和桥梁,它是横跨国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和个人之间,并以成熟自律的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利益整合的能力和机制。以公民社会为底蕴与后盾,现代公共领域的培育和公共理性的提升对我国政治现代化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公共理性 公共领域 政治现代化
下载PDF
中国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治理的理性路径论析——一种基于公共理性的研究视角 被引量:25
7
作者 史云贵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0,共8页
近年来一系列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频发,暴露了我国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尤其是基层治理模式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我们应在深刻反思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基础上,把各地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个案经验汇聚成制度化成果,从地方治理体制、机制上... 近年来一系列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频发,暴露了我国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尤其是基层治理模式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我们应在深刻反思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基础上,把各地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个案经验汇聚成制度化成果,从地方治理体制、机制上积极探索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理性路径。走向现代公共治理是有效应对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构建区域和谐社会的公共理性之路。在各级政府主导下,多元社会主体制度化参与公共治理过程,并在完善公共治理的基础上,构建"地方公共治理、跨区域的府际合作治理、官民合作治理、社区公民治理"四者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的"大治理"模式,是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公共理性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突发事件 公共治理 公共理性
下载PDF
以法治实践培育公共理性——兼论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现实意义 被引量:25
8
作者 钱弘道 王梦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32,共15页
公共理性是一种公共化的思维方式和合作共治的公民能力,对于转型期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公共理性是理性的公共化,是一种使"理性"步入"合理性"的观念,其基本要素包含主体的平等性和目标的公共性。对于法治的建设与发展... 公共理性是一种公共化的思维方式和合作共治的公民能力,对于转型期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公共理性是理性的公共化,是一种使"理性"步入"合理性"的观念,其基本要素包含主体的平等性和目标的公共性。对于法治的建设与发展,公共理性是其必然内涵和重要基础,因为公共理性可以测量法治社会的水平,公共理性与法治社会密不可分。公共理性的形成在实践上说就是一个公权与私权不断沟通的过程,而司法透明指数、电子政府发展指数和余杭法治指数等一系列法治实践在公权与私权层面对公共理性的培育都具有现实作用。因而,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提出初衷和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着眼于转型的中国社会,经由法治实践培育出普遍的公共理性,整合力量以共建法治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理性 法治实践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
下载PDF
司法参与公共治理的方式、风险与规避——以公共政策司法为例 被引量:24
9
作者 方乐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5-48,共14页
司法参与公共治理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将公共政策纳入裁判活动之中。由于公共政策具有多元化的面相以及内含知识结构的开放性,公共政策司法不仅有助于拓展司法参与公共治理的范围,也有助于提升司法公共治理的能力。但公共政策同时也隐... 司法参与公共治理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将公共政策纳入裁判活动之中。由于公共政策具有多元化的面相以及内含知识结构的开放性,公共政策司法不仅有助于拓展司法参与公共治理的范围,也有助于提升司法公共治理的能力。但公共政策同时也隐含风险,为此就会削弱甚至干扰司法参与公共治理的效果。因而要确保以公共政策司法的方式参与公共治理目标以及效果的实现,就必须要对公共政策进入司法的方式与类型进行归纳,以此为依据,客观展示公共政策司法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公共政策司法风险的评估体系与规避机制,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司法参与公共治理的能力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政策 司法治理 公共理性 司法风险
下载PDF
公共理性·市场经济秩序 被引量:18
10
作者 高兆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1-105,共5页
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与巩固有赖于公共理性宰制性地位的确立。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公共理性精神、公共规则、公共权力所构成的公共理性 ,其价值核心是经济民主基础之上的社会公正。
关键词 公共理性 市场经济 经济秩序
下载PDF
当代欧美公共哲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11
11
作者 周菲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6-102,共7页
当代欧美公共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领域、公共性、公共理性以及公共生活伦理等方面,欧美哲学界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中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后现代主义倾向、新实用主义倾向和共同体主义倾向。
关键词 哲学研究 欧美 当代 述评 公共生活伦理 后现代主义 共同体主义 新实用主义 公共领域 公共哲学 公共理性 公共性 哲学界
下载PDF
逆城镇化、乡贤回归与乡村振兴——基于浙中X村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21
12
作者 赵秋倩 夏显力 王进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4-64,共11页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城乡之间资本、人力、技术等要素资源的流动不断加剧,为乡村发展提供新契机。回归乡贤作为逆城镇化中的重要力量,具备城市与乡村双重社会经历,是城乡社会有机循环目标实现的重要...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城乡之间资本、人力、技术等要素资源的流动不断加剧,为乡村发展提供新契机。回归乡贤作为逆城镇化中的重要力量,具备城市与乡村双重社会经历,是城乡社会有机循环目标实现的重要纽带。其不仅为农村发展带来人口红利,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会重整农村社会劳力外流后的空心结构、调节"城市中心—乡村边缘"的非对称关系格局,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文章选取典型案例,运用田野调查方法,从乡村振兴现实出发,按照"逆城镇化→乡贤回归→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构建逆城镇化、乡贤回归与乡村振兴内在关联的理论分析框架,回答了逆城镇化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机联系起来、乡贤回归如何影响乡村振兴、乡贤回归在乡村振兴中作用效应的问题。根据对乡村振兴样态的具体考察,系统说明浙江省X村由城回乡的新乡贤H所带来的要素融合与城乡关系重塑、思维转换与村落价值激活、秩序回归与治理有效实现综合效应。从发展基础、循环条件、作用手段出发,分析乡贤回归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理,进一步得出逆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内在逻辑。其中,回归乡贤的资本富集优势、现代理念凸显构成行动资源的供给基础,社会联结紧密、德治效应明显是乡土逻辑助力的集中体现,创新治理技术、公共理性建构是对乡村伦理基础的再建。可见,城乡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回归乡贤对农村社会的建构力不可忽视,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实践先导。本文认为,城乡必须是双向流通的,城乡关系必须是对等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必须是具备现实可行性的。现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抓住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新机遇,构建行之有效的城乡融合体系。乡贤回归这一重要形式,有力回答了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逆城镇化 乡贤回归 要素融合 公共理性 基层治理
下载PDF
论协商民主对代议民主的超越 被引量:20
13
作者 马德普 黄徐强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60,126,共9页
协商民主是在批评自由主义代议民主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它是对代议民主的超越。这种超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它从强调个体理性与偏好聚合转到强调公共理性与偏好转换上;第二,它从关注选举与统治权合法性转到关注讨论与政策合法性上;... 协商民主是在批评自由主义代议民主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它是对代议民主的超越。这种超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它从强调个体理性与偏好聚合转到强调公共理性与偏好转换上;第二,它从关注选举与统治权合法性转到关注讨论与政策合法性上;第三,它从重视授权和约束权力转到重视参与和行使权力上;第四,它从注重单一的形式性平等转到注重复合的包容性平等上。这种转变表明,代议民主是一种弱意义的民主,协商民主则是一种强意义的民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民主 代议民主 公共理性 合法性
原文传递
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不足及其原因探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程子君 李志强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9年第9期17-20,共4页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既是中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有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中国目前的生态环境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要全面解决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分析了中国...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既是中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有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中国目前的生态环境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要全面解决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分析了中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中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参与 环境保护 不足 原因
下载PDF
人民陪审制改革向何处去?——司法目的论视域下中国陪审制功能定位与改革前瞻 被引量:17
15
作者 吴英姿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110-117,共8页
我国法院系统一直热衷于推进人民陪审制改革,但陪审员"陪而不审"的老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法院根据自身需要利用陪审制,导致陪审员角色多元。陪审制与中国社会日渐疏离,其生命力堪忧。究其原因,是立法没有明确陪审制的目的,社... 我国法院系统一直热衷于推进人民陪审制改革,但陪审员"陪而不审"的老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法院根据自身需要利用陪审制,导致陪审员角色多元。陪审制与中国社会日渐疏离,其生命力堪忧。究其原因,是立法没有明确陪审制的目的,社会对陪审制的作用存在多元期待,陪审制功能定位模糊,为法院的目标所置换。因为缺乏目的论的指引,理论研究多滑向拿来主义或"存在即合理"的两个极端。陪审制的目的应该是社会期待的最大公约数,即"让裁判体现民意"。人民陪审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成为司法过程中的公共领域。陪审制的价值在于:让民意有序进入司法,加重法官论证负担,激活司法的沟通理性,用社会日常生活经验和朴素正义观来保证法官的判断符合常识,保障司法的公共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陪审制 目的论 民意 公共领域 公共理性
下载PDF
司法公共理性:司法公正的内在生成机制 被引量:15
16
作者 齐伟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9-157,共9页
在利益冲突、价值观念多元的当今社会转型期,人民法院应当坚持何种司法理性,采取何种司法运作方式,才能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让公众体认和满足司法公平正义的诉求,便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司法公共理性引入能够成为解决目... 在利益冲突、价值观念多元的当今社会转型期,人民法院应当坚持何种司法理性,采取何种司法运作方式,才能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让公众体认和满足司法公平正义的诉求,便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司法公共理性引入能够成为解决目前司法和民意之间的断裂而产生的司法公信力下降的一个突破口。司法的"公共理性"是公共理性在司法运作过程中的具体的应用,其不仅严格遵循法律规则,还要体现社会公众的普遍意愿,最终实现司法公正的目标。司法公共理性的形成和深化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有效路径,也是司法运作制度真正公平公正的内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意 司法理性 政治理性 技术理性 公共理性
原文传递
消费大众的精神空场与公共理性的重建——关于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的一个关联性考察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新生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27,共7页
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变化,对于认识消费社会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但消费社会的问题根本还在于它创造了一种使人类迷失了生活方向的物化的逻辑,其表现便在于文化上的衰败。公共领域及其创生能力的衰败,与科层制的现代组织原... 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变化,对于认识消费社会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但消费社会的问题根本还在于它创造了一种使人类迷失了生活方向的物化的逻辑,其表现便在于文化上的衰败。公共领域及其创生能力的衰败,与科层制的现代组织原则对公共生活日益深入的宰制有着密切的关联,抵御这种宰制的希望在于建构起一个健康的文化批判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公共理性。它应是一个不同于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体系的社会生活领域,是一个超越了生产和交换的直接利益目的的伦理领域,是一个建构公共生活意义的社会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社会 大众文化 公共领域 公共理性
下载PDF
“凝闭型”政策体制下地方治理的现代化——以公共事件的地方治理为视角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杨志军 靳永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6-54,共9页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依靠地方治理现代化,地方治理现代化是地方政府与社会赋权增能双赢发展的过程。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凝闭型"政策体制体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也存在两个方面的客观情势:公共事件本身...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依靠地方治理现代化,地方治理现代化是地方政府与社会赋权增能双赢发展的过程。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凝闭型"政策体制体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也存在两个方面的客观情势:公共事件本身的诉求、影响程度和地方政府的资源与空间直接决定凝闭型政策体制下的政策议程设置;凝闭型政策体制下公共事件的地方治理表现出体制钝化式的被动反应特点。地方治理的本质就是地方性公共权力权威性、市场化、公平公正配置公共资源或公共利益的政策过程。要实现地方治理现代化,就需要坚持制度化分权,将政策体制从"凝闭"转向"开放",从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运行规则和参与趋势三个方面构建理性与共识并存的新型常态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闭型体制 公共事件 理性与共识 地方治理 新型常态治理
下载PDF
当代道德教育与“公共人”的培育 被引量:13
19
作者 叶飞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6-151,共6页
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在增强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化生存、竞争性思维以及孤立化的教育及学习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个体人”的膨胀和“公共人”的消隐,使得年轻一代人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以及公... 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在增强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化生存、竞争性思维以及孤立化的教育及学习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个体人”的膨胀和“公共人”的消隐,使得年轻一代人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以及公共精神等的发展遭受了阻碍。对于新时代的道德教育而言,需要不断打破这种个体化、竞争化、孤立化的生存及教育方式,培育具有公共担当意识、公共参与精神以及公共德性品质的时代新人,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国家使命、社会使命和个体成人使命。为此,学校教育及道德教育应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学校制度体系的公共性,建构公正平等、公共参与、公共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实施“学校—社区”以及“学校—社会”的道德行动计划,传递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核心价值理念,更好地促进“公共人”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人 公共理性 公共德性 道德教育
原文传递
论中国协商民主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弘 肖克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38,共5页
随着党和政府将协商民主与选举(票决)民主并列作为我国重要的民主形式,中国政治发展必将加大协商民主实践的推进力度。探索中国协商民主的价值取向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必要。在中国协商民主模式的价值探索中,首先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qu... 随着党和政府将协商民主与选举(票决)民主并列作为我国重要的民主形式,中国政治发展必将加大协商民主实践的推进力度。探索中国协商民主的价值取向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必要。在中国协商民主模式的价值探索中,首先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之道",同时,要以和谐社会为其当代价值定位,使协商民主在国家与社会两个层面良性互动;既要以协商限制政府,又要以协商规制民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民主 和合之道 和谐社会 公共理性 中国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