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探析(1850-1900)——解读《民主文化的武器(Arsenals of A Democratic Culture)》 被引量:7
1
作者 曹海霞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19,共6页
主要针对1850-1900年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做出了相关解析。阐述了1850-1900年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文化、经济以及政治民主的社会背景;认为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有图书馆法律的建立、人道主义精神的支持... 主要针对1850-1900年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做出了相关解析。阐述了1850-1900年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文化、经济以及政治民主的社会背景;认为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有图书馆法律的建立、人道主义精神的支持、慈善力量的资助及其他社会历史条件。并认为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美国民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公共图书馆 民主文化 图书馆法 人道主义精神 慈善力量
下载PDF
论预约定价的民法适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叶金育 《税务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0-74,共5页
预约定价作为税法开拓的新领域,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异常迅速。与预约定价实践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预约定价的理论研究却异常缓慢,在中国如此,在世界亦如此。通过对预约定价的概念进行界定,建议运用法学多学科的视角对预约定价... 预约定价作为税法开拓的新领域,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异常迅速。与预约定价实践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预约定价的理论研究却异常缓慢,在中国如此,在世界亦如此。通过对预约定价的概念进行界定,建议运用法学多学科的视角对预约定价进行理论分析,并大胆把民法、行政法和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援引到预约定价中,来分析预约定价的民法适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约定价 公法 私法 一般法理 法的精神 意思自治 民法援引
下载PDF
论民法精神对公安立法工作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永峰 《政法学刊》 2012年第6期108-116,共9页
公安工作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其重要内容不仅是保障公共利益,而且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民事权利。这就要求公安立法工作要体现和尊重民法精神。同时,民法也具有社会安全保障的功能,这就为公安立法工作中适用民法精神提供了契机。当前,... 公安工作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其重要内容不仅是保障公共利益,而且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民事权利。这就要求公安立法工作要体现和尊重民法精神。同时,民法也具有社会安全保障的功能,这就为公安立法工作中适用民法精神提供了契机。当前,公安立法工作中,对于民法精神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公安立法工作应当在立法形式、立法宗旨等方面借鉴、适用民法精神,从而完善公安立法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立法 民法精神
原文传递
遗嘱解释中形式主义的三道边界--私法立场、民法本位与内部真实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亚超 《南海法学》 2022年第1期21-32,共12页
如何有效平衡遗嘱人真实意思与遗嘱形式严格以避免陷入形式主义误区成为一个重要的司法命题。遗嘱解释在性质上属事实认定而不宜与带有较重公法思维的严格理性主义、客观主义的法律解释相混淆。私法精神有别于公法思维,其始终坚持私法... 如何有效平衡遗嘱人真实意思与遗嘱形式严格以避免陷入形式主义误区成为一个重要的司法命题。遗嘱解释在性质上属事实认定而不宜与带有较重公法思维的严格理性主义、客观主义的法律解释相混淆。私法精神有别于公法思维,其始终坚持私法自治优先、防范过度干涉,有必要尽可能去发现遗嘱人真意。同时在价值追求上应避免将遗嘱解释同效益本位的商事行为解释混淆,而应遵循典型的偏人本主义、伦理正义的民事行为解释路径。最后遗嘱解释作为典型的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具有明显的内部指向性,也应避免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范畴的合同解释相混淆,相较于外部信赖利益保护,遗嘱人的内心真意保护具有优先性。唯正确理解遗嘱解释中的内在思维逻辑体系,方能有效抑制形式主义的过度适用,真正尊重遗嘱人的自治,实现公平正义,落实《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二条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法思维 私法精神 民事行为 商事行为 内外区分
下载PDF
作为公法精神的公共服务——基于规范与事实的视角
5
作者 贺林波 李燕凌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75,共6页
规范与事实是论证传统公法精神的两种主要范式。由于哲学理论上规范与事实的分离,导致传统公法精神一直处于困境之中。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了传统的公共服务论,使之具有了融合公法精神规范与事实鸿沟的优势。从社会实践的... 规范与事实是论证传统公法精神的两种主要范式。由于哲学理论上规范与事实的分离,导致传统公法精神一直处于困境之中。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了传统的公共服务论,使之具有了融合公法精神规范与事实鸿沟的优势。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考察,只需要陈述公法发展演变的一般性社会事实,就可以证明公共服务作为公法精神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 公法精神 规范 事实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与政府公共治理效能化内在关联性
6
作者 仲昭慧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35-38,共4页
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治理中多元主体凝聚共识的核心要素。在公共治理过程中,政府既是治理的最终责任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政府公共治理效能化和社会主义核心... 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治理中多元主体凝聚共识的核心要素。在公共治理过程中,政府既是治理的最终责任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政府公共治理效能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要以公民的政治认同为基础,并依赖于政府角色的转变。当前,推进政府公共治理效能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实践路径应落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益认同机制培育,政府在公共治理中释放法治化制度张力,以及提升公民文化自觉等方面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治理 政治认同 法治思维 效能化
下载PDF
民法精神对法治公安建设的指导--兼论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贯彻落实 被引量:1
7
作者 潘素梅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6,共6页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涵,与“以人为本”的民法精神是一致的,因此,公安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学习、理解和遵循“以人为本”的民法精神,就是对二十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民法精神指导法治公安的建设,是推动公安治理结构和治理...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涵,与“以人为本”的民法精神是一致的,因此,公安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学习、理解和遵循“以人为本”的民法精神,就是对二十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民法精神指导法治公安的建设,是推动公安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现代化,维护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的基础。法治公安精神意味着树立“服务人民”的执法理念,构建完善的公安法治体系,以便民、利民精神指导立法和执法,以群众的利益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精神 法治公安建设 党的二十大精神
下载PDF
论《民法总则》与私法公法化倾向 被引量:3
8
作者 肖爽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2-142,共11页
私法公法化的趋势引起学界的关注,甚至有学者认为公私法的划分已失去意义,2017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在制度安排与设计中也呈现公法化的倾向。文本以公私法的合一、分立与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公法化... 私法公法化的趋势引起学界的关注,甚至有学者认为公私法的划分已失去意义,2017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在制度安排与设计中也呈现公法化的倾向。文本以公私法的合一、分立与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公法化趋势为视角进行研究,归纳出民法的开放性特征。民法作为国家法律,其立法过程体现国家意志,彰显宪法精神,这都决定了民法的公法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法公法化 民法总则 民法开放性 宪法精神
下载PDF
从一则案例看纳税人程序性权利的保障——兼论经济法、行政法中的刑事司法介入 被引量:1
9
作者 贾冰 吴向阳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6年第4期101-104,共4页
本文通过对一则案例的实证分析,探讨纳税人的程序权利保障,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立法和司法建言,以完善税法的相关规定,突出程序保障原则,并主张建立国家税务帮助制度等。
关键词 税收公平 税收法律主义 税收公开 知情权 刑法谦抑
下载PDF
公共精神:法治政府建设中政府行为的价值向度——以国家治理为视角
10
作者 官聪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32-36,共5页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目标的提出,法治政府的建设同样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法治政府的建设绝不能仅仅的局限于传统工具理性这个单一的层面,更应该从法的精神——这种伦理价值的维度去寻根求源,从而让良法所蕴含...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目标的提出,法治政府的建设同样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法治政府的建设绝不能仅仅的局限于传统工具理性这个单一的层面,更应该从法的精神——这种伦理价值的维度去寻根求源,从而让良法所蕴含的价值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实施。而公共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不仅决定了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行为模式,也构成了一个国家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当前,在法治政府的建设过程中,公共精神的伦理价值往往被忽视。这种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对于我国政府来说,不仅容易形成行政之恶,降低自身的公信力,更严重的是法治灵魂的丧失。一个只有法治之躯而没有法治之魂的政府并不是法治政府,这就必须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让公共精神根植于法治政府建设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其灵魂引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精神 法治政府 国家治理 法的精神 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