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测度及优化——以南昌市为例 被引量:141
1
作者 吕添贵 吴次芳 +2 位作者 李洪义 游和远 蔡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9-246,共8页
人口与土地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二者之间状态演化对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二者概念基础上,基于人口构成、人口素质、人口生活、城镇规模、城镇投入、城镇产出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 人口与土地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二者之间状态演化对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二者概念基础上,基于人口构成、人口素质、人口生活、城镇规模、城镇投入、城镇产出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对省会型城市南昌市2002-2011年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①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呈波动变化并持续上涨,城镇发展由土地滞后型向人口滞后型转变;②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状态由失调衰退区向过渡协调区演进,发展类型则由高度不协调状态向勉强协调状态过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南昌市人口城镇化速度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的原因,指出两者关系主要受到城市发展外在制度与内在基础的共同作用,并认为构建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双重优化路径是协调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协调性 优化分析 南昌市
下载PDF
山荆子腊叶标本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王雷宏 汤庚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690-1694,共5页
为了揭示山荆子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规律,以150份山荆子腊叶标本为材料,选择20个表型性状,统计基本参数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叶的平均变异系数(CV=32.67%)大于果的平均变异系数(CV=20.7%),果的性状稳定性较高,叶性状中叶柄长变异系... 为了揭示山荆子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规律,以150份山荆子腊叶标本为材料,选择20个表型性状,统计基本参数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叶的平均变异系数(CV=32.67%)大于果的平均变异系数(CV=20.7%),果的性状稳定性较高,叶性状中叶柄长变异系数(CV=38%)最大,叶宽位/叶长变异系数(CV=13.29%)最小;果实性状中果径宽位/果柄长(CV=29.37%)变异最大,变异最小的性状是果长/果径(CV=13.10%);选用平均欧氏距离对各地方居群的20个表型性状进行UPGMA聚类,在距离5阈值处,可以划分为5类,在欧氏距离6阈值处,可划分为3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荆子 地方居群 表型变异 腊叶标本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suitability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t the provincial scale in China 被引量:6
3
作者 YANG Yanzhao FENG Zhiming +1 位作者 WANG Lu YOU Zhe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5期889-906,共18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huma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et up a set of index system and model meth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huma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et up a set of index system and model method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this coordination at the provincial scale in 2000 and 2010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is set of index system, the suitability degree and 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t the provincial scale were carefully characterized. The restric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t the provincial scale was graded and classified,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y was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of population distribu- tion at the provincial scale was generally high in China, which tended to be stable from 2000 to 2010. (2) The restriction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at the provincial scale was generally strong in China, but it tended to be weak from 2000 to 2010. (3)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t the provincial scale was mostly at a middle level, which was in the positive upward path from 2000 to 2010. (4) The suitability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t the provincial scale was mostly at a middle level, all of which was rising from 2000 to 2010. (5)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population dis- tribution 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provincial scale was divided into four grades, including basic coordination, relative coordination, awaited coordination and urgent-needed coordination. (6) The basic way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can be summarized as: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evacuation, gu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ulation SUITABILITY COORDINATION provincial scale
原文传递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调剂金模式省级统筹方案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微 张倩 +2 位作者 刘均 易磊 卢祝新 《中国医疗保险》 2022年第9期43-52,共10页
调剂金模式省级统筹风险小、易于操作且兼顾地区共济与风险管理,因此是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起步阶段的常用模式。本研究基于2021年贵州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情况的实证数据,围绕不同调剂比例下的集中与拨付机制以及方案成效对比... 调剂金模式省级统筹风险小、易于操作且兼顾地区共济与风险管理,因此是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起步阶段的常用模式。本研究基于2021年贵州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情况的实证数据,围绕不同调剂比例下的集中与拨付机制以及方案成效对比展开,以阐释调剂机制,明晰调剂逻辑,展示调剂效果。关于调剂金的提取,研究将调剂金分为基础调剂金和附加调剂金,基础调剂金按照5%、8%和10%的比例提取进行计算演示。关于调剂金的拨付,实行赤字调剂与考核调剂相结合的机制,在两种机制的实施过程中分别引入抚养比和地区人口老龄化率,旨在消除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地区基金负担不均的影响。通过比较三种调剂比例下的成本与效益,最终得出按5%比例提取调剂金的方案为最优方案,在此基础上总结贵州省调剂金制度的特点,并明确实施调剂金统筹的注意事项。本研究可为即将实施调剂金省级统筹制度的省市提供参照借鉴,提升改革的科学性和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省级统筹 调剂金模式 抚养比 老龄化率
下载PDF
省域人口与教育发展目标预测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任艳红 王振龙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4期24-29,共6页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与教育发展的规模和结构息息相关。通过考察陕西人口发展,并对2010—2020年陕西各级各类教育可能达到的指标进行预测,可以看到,未来10年,由于人口规模、结构与流动将导致城市教育资源相对紧缺,解决"入园难"、...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与教育发展的规模和结构息息相关。通过考察陕西人口发展,并对2010—2020年陕西各级各类教育可能达到的指标进行预测,可以看到,未来10年,由于人口规模、结构与流动将导致城市教育资源相对紧缺,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任务艰巨,义务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学校布局和教师配置将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由于人口的锐减与协调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高等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大幅度下降与保持规模注重高等教育的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政府如何适时调整政策,有效、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域人口 教育发展目标 教育预测
原文传递
Spatial pattern and its evolution of Chinese provincial population: Methods and empirical study 被引量:3
6
作者 DENG Yu LIU Shenghe +2 位作者 CAI Jianming LU Xi Chris P NIELSE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12期1507-1520,共14页
China has been experiencing an unprecedented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2011, China's urban population reached 691 million with an urbanization rate of 51.27%. Urbaniza- tion level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to 70% in Chi... China has been experiencing an unprecedented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2011, China's urban population reached 691 million with an urbanization rate of 51.27%. Urbaniza- tion level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to 70% in China in 2030, reflecting the projection that nearly 300 million people would migrate from rural areas to urban areas over this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the total fertility rate of China's population is declining due to the combined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modern social consciousnes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loosened its "one-child policy" gradually by allowing childbearing couples to have the second child as long as either of them is from a one-child family. In such rapidly developing country, the natural growth and spatial migration will consistently reshape spatial pattern of population. An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future spatial pattern of population and its evolution trend are critical to key policy-making processes and spatial planning in China including urbanization, land us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 mental protection. In this paper, a top-down method is developed to project the spatial dis- tribution of China's future population with considerations of both natural population growth at provincial level and the provincial migration from 2010 to 2050. Building on this,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evolution trend of Chinese provincial population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ug- gested that the overall spatial pattern of Chinese population will be unlikely changed in next four decades, with the east area having the highest population density and followed by central area, northeast and west area. Four provinces in the east, Shanghai, Beijing, Tianjin and Jiangsu, will remain the top in terms of population density in China, and Xinjiang, Qinghai and Tibet will continue to have the lowest density of population. We introduced an index system to classify the Chinese provinces into three categories in terms of provincial population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provinci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MIGRATION spatial pattern natural growth
原文传递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ng-Term Residence Intention of Highly Educated Inter-Provincial and Intra-Provincial Floating Pop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gration:Take Guangdong Province for Example
7
作者 ZHU Huizhen XU Yifang HU Linjie 《Psychology Research》 2022年第10期824-835,共12页
Floating popu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regions,and countries.The economic growth path with Guangdong characteristic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of highly educated groups.Studying... Floating popu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regions,and countries.The economic growth path with Guangdong characteristic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of highly educated groups.Studying the long-term residence intention of the highly educated floating population is helpful for the city to attract and retain talen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gration,using CMDS 2017 data and taking Guangdong Province for example,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ng-term residence intention through SPSS logistic regression,taking intra-provincial and inter-provincial floating population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or above as sample.The main conclusions are:(1)Marital and childbearing status is the primitive influencing factor of long-term residence intention among intra-provincial and inter-provincial floating population.Samples with high income,under social insurance system,being female and having non-agricultural hukou,are tend to prefer long-term residence.Samples who connect with the locals and participate in social public welfare are more likely to stay.(2)Personal age and city livability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long-term residence intention of the inter-provincial highly educated floating population,but agricultural hukou and self-employed laborer status will weaken the long-term residence intention of this group.(3)Participation in townsmen/alumni associa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long-term residence intention of the intra-provincial highly educated floating population,and connection with outlanders also promotes the long-term residence intention of this group.(4)The long-term residence intention of inter-provincial highly educated floating population is usually based on reality,therefore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changes,and livability of the destination city.However,the long-term residence intention of intra-provincial highly educated floating population is usually based on perception,so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whether they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integration inter-provincial and intra-provincial migration highly educated floating population long-term residence intention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a
下载PDF
省际政要人口城镇化理念比较及其启示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佳宁 唐婷 +1 位作者 白静 罗重谱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4年第1期5-17,共13页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解决人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省际政要的人口城镇化理念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比较其理念,可以为我国人口城镇化战略推进提供诸多有益启示:加强顶层设计,以科学规划引...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解决人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省际政要的人口城镇化理念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比较其理念,可以为我国人口城镇化战略推进提供诸多有益启示:加强顶层设计,以科学规划引领人口城镇化进程:从追求人口城镇化规模和速度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创新人口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处理好人口城镇化中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人口城镇化战略.根据其人口城镇化态势调整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政要 人口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下载PDF
基于改进重力模型的省际流动人口的复杂网络分析 被引量:56
9
作者 陈锐 王宁宁 +1 位作者 赵宇 周永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4-113,共10页
省际之间的人口流动联系和空间布局特征对于活化区域间社会经济系统,改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缩减收益差距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复杂网络理论为研究切入点,研究了省际实际流动人口网络的小世界和无标度特征,探讨了基... 省际之间的人口流动联系和空间布局特征对于活化区域间社会经济系统,改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缩减收益差距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复杂网络理论为研究切入点,研究了省际实际流动人口网络的小世界和无标度特征,探讨了基于人口流动量的权重网络中心度特征,并进一步对中心度与人口、经济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比研究了基于交通成本和重力模型的人口流动测度网络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交通、经济和人口的改进重力模型的流动人口测度模型,构建预期省际人口流动有向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网络的中心性、凝聚性、结构洞以及小世界特性,并且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实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大规模实际人口流动网络呈现小世界特征,无标度特征不明显;2较低的地区人均GDP和较大人口总量是人口流出地区的推力,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大人口总量产生对对外来人口的较强吸引力;3预期流动人口网络的整体中心性不是很强,网络中存在大量地位相对平等的节点,未来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于中东部地区,呈现两纵的格局;4西部城市在预期的省际大规模流动人口网络受限制性比较大,对其他省市的人口流动依赖性比较强;5网络具有一定的小世界特征,社团之间联系频繁,帮派性相对较为明显。本文通过对传统的重力模型进行改进,实现了预期省际流动人口的网络构建和空间格局分布,为政府管理部门为流动人口管理以及产业布局提供科学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流动人口 复杂网络 改进重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省际与省内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以福建省为例 被引量:41
10
作者 田盼盼 朱宇 +1 位作者 林李月 张苏北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6-67,共12页
本文基于福建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从县市(区)层面分析省际与省内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发现,省际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选择具有明显的空间偏好,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宏观格局,"... 本文基于福建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从县市(区)层面分析省际与省内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发现,省际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选择具有明显的空间偏好,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宏观格局,"福厦泉"地区是集聚中心,中西部和北部地区则为边缘区;省内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则相对较为均衡。省际流动人口流入主要取决于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流入地区所能提供的制造业就业机会密切相关;而省内流动人口流入则主要取决于流入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呈现出高生活质量驱动,良好个人发展条件驱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职业驱动的特征。同时,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重要的"拉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与省内流动人口 县市(区) 空间分布格局 影响因素 福建省
下载PDF
中国流动人口分布演变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基于省际、省内流动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8
11
作者 王新贤 高向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66-1874,共9页
基于2000、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资料,对比分析省际、省内跨县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形成机制及城镇化的差异。结果表明:①省际、省内跨县流动人口的集聚发展趋势存在差异,省际流动人口表现为“聚中有散”,即集聚程度较高,分散化... 基于2000、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资料,对比分析省际、省内跨县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形成机制及城镇化的差异。结果表明:①省际、省内跨县流动人口的集聚发展趋势存在差异,省际流动人口表现为“聚中有散”,即集聚程度较高,分散化迹象趋于明显;省内跨县流动人口则表现为“散中有聚”,其较为分散地分布省会、地级市等大中城市,在向前1%城市集聚。②流动人口流入地的选择受政府和市场力量双重作用的影响,省际流动人口倾向于有更多就业机会、更高工资水平的省会级城市;省内跨县流动人口更看重就业机会,更偏向地级市,财政支出对其流入地选择影响更大。③省际、省内跨县流动人口对2010年全国城镇化水平的贡献分别为4.24%,2.74%,前者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优化,后者则强化着中西部大中城市“一城独大”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与省内跨县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 偏移-分享法 城镇化
下载PDF
中国农村人口省际流动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被引量:24
12
作者 高更和 罗庆 +2 位作者 樊新生 李二玲 李小建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11-1517,共7页
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体,对中国的人口空间格局和区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和农村人口流动指数方法,对中国农村人口省际流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建立在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 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体,对中国的人口空间格局和区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和农村人口流动指数方法,对中国农村人口省际流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建立在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基础上的农村人口流动指数既可以表示农村人口流动的方向,也可以表示流动的强度,更可方便地进行区域比较,是研究农村人口流动的科学方法和指标。2农村人口有效流动整体上呈现出由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向沿海、沿边流动的总趋势,有效流动率在全局上具有弱相关性,局域上的低-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于鄂、湘、渝、黔、云等地。3农村人口流动指数的正值区主要分布于南部沿海、东部沿海、京津和新疆等地区,负值区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由负值区进入正值区的农村人口流动构成了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和路径。4农村人口流动指数与人口总量、流出存量显著负相关,与经济总量、流入存量显著正相关。农村人口流动的实质是农村人口应对人口压力的现实反应,在流动目的地的选择中,流动网络和流动惯性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口 省际流动 空间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
下载PDF
基于人口流的中国省域城镇化空间关联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23
13
作者 刘帅宾 杨山 王钊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48-663,共16页
空间关联是区域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纽带,以人口流动为载体的城镇化空间关联影响并不断调整着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根据省际人口流动数据,构建城镇化空间关联模型,通过分析1990-2015年中国省域城镇化空间关联强度与关联网络结构变化... 空间关联是区域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纽带,以人口流动为载体的城镇化空间关联影响并不断调整着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根据省际人口流动数据,构建城镇化空间关联模型,通过分析1990-2015年中国省域城镇化空间关联强度与关联网络结构变化,揭示城镇化空间关联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发现:①中国省域城镇化空间关联强度演变过程可以解析出7种类型,其中主导类型与全国的吻合程度最高,并决定着全国城镇化空间关联强度演变过程;非主导类型的城镇化空间关联强度演变特征以2005年为界,之前增长缓慢甚至为负,之后与主导类型共同推动全国城镇化空间关联强度持续增长。②对城镇化空间关联进行不同尺度的结构分析,全国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日趋复杂,关联路径由集中转向分散,不同属性的地域子群间关联密度差异开始缩小,高等级节点由东部向中西部扩散。③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检验城镇化空间关联强度与关联网络中心度的互动机制,并解释了居民收入水平和区域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空间关联特征的影响方式。城镇化空间关联不仅深化了城镇化的研究,也为中国人口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空间转移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域城镇化 省际人口流动 城镇化空间关联 空间关联强度 关联网络中心度
原文传递
社会融合视角下新疆跨省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研究——新疆、北京和广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王朋岗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6-71,共6页
使用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与北京和广东比较的研究方法,研究新疆跨省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特殊性,发现社区参与、本地人接纳感知以及与老家相比幸福感等社会心理融合因素,对新疆、北京和广东跨省流动... 使用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与北京和广东比较的研究方法,研究新疆跨省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特殊性,发现社区参与、本地人接纳感知以及与老家相比幸福感等社会心理融合因素,对新疆、北京和广东跨省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均有正向影响,且对新疆跨省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正向作用远大于北京和广东;职业、就业身份、收入、住房等流入地经济融合方面的因素对新疆跨省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则与北京和广东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融合 新疆 跨省流动人口 长期居留意愿
下载PDF
中国省域人口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基于实体城市的空间识别 被引量:17
15
作者 孙斌栋 张之帆 李琬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84-1896,共13页
基于LandScan全球人口和ESA全球土地利用数据,构建2000—2015年中国省域人口空间结构数据库,刻画省域人口空间结构的时空格局,进而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法、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差分GMM法探索空间结构对省域经济绩效的影响及这种影响对不同... 基于LandScan全球人口和ESA全球土地利用数据,构建2000—2015年中国省域人口空间结构数据库,刻画省域人口空间结构的时空格局,进而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法、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差分GMM法探索空间结构对省域经济绩效的影响及这种影响对不同规模省域的差异,最后从省会城市集聚(不)经济的角度分析其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2000—2015年,中国所有省会城市的人口规模都得到了显著增加,省域人口空间结构存在单中心化的演变趋势,且中西部地区省域人口空间结构相对偏单中心化;(2)对所有省份尤其是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省份而言,人口空间结构单中心化倾向于提高省域经济效率,而对人口规模相对大的省份,人口空间结构单中心化很可能不利于省域经济效率的提高;(3)省会城市自身已经初显集聚不经济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省会”战略 人口空间布局 单中心化人口空间结构 经济绩效 省域
下载PDF
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及其空间分异 被引量:12
16
作者 程前昌 毛蒋兴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1-106,共6页
在构建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教育现状,对我国近十年的人口文化素质指数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正在快速提高,但整体水平较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空间差异明显,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 在构建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教育现状,对我国近十年的人口文化素质指数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正在快速提高,但整体水平较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空间差异明显,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主要位于西部;近2/3的省域发散趋异,收敛趋同的省域不到1/3,向上发散趋异的省域主要位于东、中部,向下发散趋异的省域主要位于西部,空间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和对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文化素质指数 省际差异 人口城市 化水平
下载PDF
基于相互作用关系的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豆晓 ARELLANO Blanca ROCA Josep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48-1861,共14页
基于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及2005年、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相互作用关系模型计算了中国"人口流动系统"和"单向相互作用关系值"。结果表明:(1)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凝聚性,东部地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依然具... 基于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及2005年、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相互作用关系模型计算了中国"人口流动系统"和"单向相互作用关系值"。结果表明:(1)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凝聚性,东部地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依然具有绝对优势;(2)省际人口流动呈"非对称双向迁移模式",人口回流的趋势已不容忽视;(3)长三角地区逐渐代替珠三角成为新的人口流动中心,人口流动开始北移;(4)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分中心某种意义上已经出现,人口就近转移日渐凸显。将2010-2015年间省际人口流动新规律和特征与1995-2010年进行动态对比,对于制定未来人口和区域发展政策,继续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系统 相互作用关系 中国
原文传递
影响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失业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验证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怡蓁 陆杰华 《南方人口》 CSSCI 2018年第6期10-19,共10页
流动人口一直是学界近年来关注的研究议题。随着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尤以省际流动人口的比例更是持续增长,其中经济因素为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动主因,因此他们在流入地面临的失业问题不容忽视。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本研... 流动人口一直是学界近年来关注的研究议题。随着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尤以省际流动人口的比例更是持续增长,其中经济因素为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动主因,因此他们在流入地面临的失业问题不容忽视。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本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省际流动人口受其个人特征、区域特征及流动特征等方面对其失业产生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发现,省际流动人口失业型态以结构性失业表现居多,其成因与个人能力及区域发展背景密切相关,为此提出缓解省际流动人口失业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流动人口 失业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格局演变趋势及其城镇化效应 被引量:12
19
作者 肖金成 洪晗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2-32,共11页
基于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预测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格局的演变趋势,并测算其城镇化效应。研究发现:首先,省际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呈分散化态势,人口主要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流出地区则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南地区;2000-2010年的人... 基于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预测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格局的演变趋势,并测算其城镇化效应。研究发现:首先,省际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呈分散化态势,人口主要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流出地区则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南地区;2000-2010年的人口流入重心向东北偏移,2010-2015年的人口流入重心反向西偏移,流出重心则一直以向东北偏移为主。其次,省际人口流动对城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2000年和2010年其对全国城镇化率的贡献度分别为2%和4.4%,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第三,省际净流动概率矩阵显示,各地区的净流动概率会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逐渐降低,到2030年流动状态将趋于平稳。最后,按照省际人口流动状态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四种地域类型,以此直观反映人口流动的方向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人口流动 预测 空间分布 城镇化 地域类型
原文传递
“全面二孩”背景下我国省际人口分布时空演变 被引量:9
20
作者 龙晓君 郑健松 +3 位作者 李小建 朱纪广 刘严松 陈慕华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35,共8页
“全面二孩”的实施,不但受到社会的强烈关注,并且将对我国未来人口规模及空间分布产生深刻影响。文章运用队列要素算法对全面二孩放开后我国总人口及省际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并基于人口自然增长和迁移的角度研究了全面二孩背景下我国... “全面二孩”的实施,不但受到社会的强烈关注,并且将对我国未来人口规模及空间分布产生深刻影响。文章运用队列要素算法对全面二孩放开后我国总人口及省际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并基于人口自然增长和迁移的角度研究了全面二孩背景下我国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变。结果表明:全面二孩的放开能够有效延缓我国总人口的缩减趋势,全面二孩实施前后我国区域人口空间密度都保持了东部最高、中部次、东北再次、西部最低的特征;全面二孩的放开将提高胡焕庸线东南半壁的人口密度,深化我国人口东南稠密、西北稀疏的格局;根据省际人口变化强度,将我国划分为人口高度活跃区、中度活跃区、低度活跃区和人口平稳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人口分布 全面二孩政策 省际人口迁移 马尔可夫链 胡焕庸线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