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osphorylcholine polymer nanocapsules prolong the circulation time and reduce the immunogenicity of therapeutic proteins 被引量:13
1
作者 Sheng Liang Yang Liu +11 位作者 Xin Jin Gan Liu Jing Wen Linlin Zhang Jie Li Xubo Yuan Irvin S.Y. Chen Wei Chen Hui Wang Linqi Shi Xinyuan Zhu Yunfeng Lu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1022-1031,共10页
Protein therap34 wherein therapeutic proteins are delivered to treat disorders, is considered the safest and most direct approach for treating diseases. However, its applications are highly limited by the paucity of e... Protein therap34 wherein therapeutic proteins are delivered to treat disorders, is considered the safest and most direct approach for treating diseases. However, its applications are highly limited by the paucity of efficient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proteins and the rapid clearance of therapeutic proteins in vivo after their administration. Here, we demonstrate a novel strategy that can significantly prolong the circulation time of therapeutic proteins as well as minimize their immunogenicity. This is achieved by encapsulating individual protein molecules with a thin layer of crosslinked phosphorylcholine polymer that resists protein adsorption. Through extensive cellular studies,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crosslinked phosphorylcholine polymer shell effectively prevents the encapsulated protein from being phagocytosed by macrophages, which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clearance of nanoparfides in vivo. Moreover, the polymer shell prevents the encapsulated protein from being identified by immune cells. As a result,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the therapeutic protein are effectively suppressed. This work describes a feasible method to prolong the circulation time and reduce the immunogenicity of therapeutic proteins, which ma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ovel protein therapies in the treatment of diverse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in nanocapsule protein delivery protein therapy long-circulation stealth therapeutic
原文传递
TAT蛋白转导域:蛋白质治疗的新曙光 被引量:8
2
作者 秦成峰 秦鄂德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19-524,共6页
TAT蛋白转导域是源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Tat蛋白的一段碱性氨基酸多肽,能够将与之共价连接的多肽、蛋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快速而高效地转导入细胞内部,在药物转运和疾病治疗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TAT蛋白转导域首先通过电荷相互作用... TAT蛋白转导域是源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Tat蛋白的一段碱性氨基酸多肽,能够将与之共价连接的多肽、蛋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快速而高效地转导入细胞内部,在药物转运和疾病治疗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TAT蛋白转导域首先通过电荷相互作用吸附于细胞膜,然后通过脂筏介导的巨胞饮作用进入细胞.随着体外研究的不断成熟,应用TAT蛋白转导域治疗人类肿瘤、卒中、炎症等疾病的动物模型也获得了成功,TAT蛋白转导域进入临床指日可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转导域 蛋白质治疗 巨胞饮 应用
下载PDF
The Use of Biologic Treatments for Osteoarthritis: A Review
3
作者 William Thornton Sion Glyn-Jones 《Open Journal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2024年第2期21-40,共20页
Background: The number of people presenting with osteoarthritis is increasing due, largely, to an ageing population and advances in medical treatments. This is driving the demand for new clinical solutions and treatme... Background: The number of people presenting with osteoarthritis is increasing due, largely, to an ageing population and advances in medical treatments. This is driving the demand for new clinical solutions and treatments for the disease. Biologic therapies have been touted as an adjunct, or even alternative to established treatments for osteoarthritis. The term “biologics” refers to protein-based therapeutics that are derived from the proteins of living organisms. These treatment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autologous blood products such as platelet rich plasma (PRP), cell therapies such as 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 (ACI) an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rowth factors and cytokines, gene therapy. Aim: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se technologies and describe the evidence supporting their clinical efficacy to treat osteoarthritis. This is to provide clarity to both clinicians and patients on the range of technologies available. Method: Literature databases Embase and PubMed were searched for keywords such as “biologic”, “osteoarthritis”. Results: The literature identified 4 primary categories of biologic treatments for osteoarthritis: stem cell therapy, somatic cell therapy, protein therapy and gene therapy. The evidence level varied in its quality from treatment to treatment, as did the conclusions of published studies. Conclusion: Autologous chondrocyte therapy had the most convincing evidence to support its use as a treatment for osteoarthritis, however, current methods of use produced variable results. Other treatments such as platelet rich plasma and bone marrow derived stem cells show promise as potential future therapies, with more refinement, but evidence does not support their use currently. Other treatments including autologous stem cells should be avoided until there is a greater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vidence supporting their 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TEOARTHRITIS BIOLOGICS Gene therapy Stem Cell protein therapy
下载PDF
Prolonging the plasma circulation of proteins by nano- encapsulation with phosphorylcholine-based polymer 被引量:4
4
作者 Linlin Zhang Yang Liu +5 位作者 Gan Liu Duo Xu Sheng Liang Xinyuan Zhu Yunfeng Lu Hui Wang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2424-2432,共9页
Short in vivo circulation is a major hindrance to the widespread adoption of protein therapeutics. Protein nanocapsules generated by encapsulating proteins with a thin layer of phosphorylcholine-based polymer via a tw... Short in vivo circulation is a major hindrance to the widespread adoption of protein therapeutics. Protein nanocapsules generated by encapsulating proteins with a thin layer of phosphorylcholine-based polymer via a two-step encapsulation process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plasma half-life. Furthermore, by constructing nanocapsules with similar sizes but different surface charges and chemistry, we demonstrated a generic strategy for prolonging the plasma half-life of therapeutic proteins. In an in vitro experiment, four types of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nanocapsules were incubated with fetal bovine serum (FBS) in phosphate buffer saline (PBS); the cell uptake by HeLa cells was monitored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chemistry during drculation. Singl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was employed to allow real-time observation of the BSA nanoparticle distribution in vivo, as well as quantification of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afte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This study offer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translating a broad range of proteins for clinical 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sphorylcholine-basedpolymer nano-encapsulation function protein delivery protein therapy long-circulation
原文传递
In situ polymerization on biomacromolecules for nanomedicines 被引量:3
5
作者 Xiangqian Jia Luyao Wang Juanjuan Du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5028-5048,共21页
Biopharmaceuticals, including proteins, DNAs, and RNAs, hold vast promise for the treatment of many disorders, such as cancer, diabetes, autoimmune diseases,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rare diseases. The application of ... Biopharmaceuticals, including proteins, DNAs, and RNAs, hold vast promise for the treatment of many disorders, such as cancer, diabetes, autoimmune diseases,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rare diseases. The application of biopharmaceuticals, however, is limited by their poor stability, immunogenicity, suboptimal pharmacokinetic performance, undesired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low penetration through biological barriers. In situ polymerization provides an appealing and promising platform to improve the pharma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pharmaceuticals.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grafting to" polymer-biomolecule conjugation, in situ polymerization grows polymers on the surfaces of the biomacromolecules, resulting in easier purification procedures, high conjugation yields, and unique structures. Herein, this review survey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polymerization methodologies. Additionally, we further review improved therapeutic performance of the resultant nanomedicines. Finally, the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of these nanocomposites in the biomedical field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polymerization NANOMEDICINE controlled radicalpolymerization NANOCAPSULES protein therapy gene therapy
原文传递
PEP-1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转导入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 被引量:3
6
作者 董晓 王家宁 +2 位作者 黄永章 郭凌郧 孔霞 《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71-73,77,共4页
目的:研究细胞穿透肽PEP-1携带大分子蛋白穿透人平滑肌细胞的能力。方法: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备并纯化EGFP蛋白和PEP-1-EGFP融合蛋白,将纯化后的两种蛋白和培养的人平滑肌细胞共同孵育,在荧光显微镜下直接观察PEP-1介导目的蛋白EGFP转导... 目的:研究细胞穿透肽PEP-1携带大分子蛋白穿透人平滑肌细胞的能力。方法: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备并纯化EGFP蛋白和PEP-1-EGFP融合蛋白,将纯化后的两种蛋白和培养的人平滑肌细胞共同孵育,在荧光显微镜下直接观察PEP-1介导目的蛋白EGFP转导入人平滑肌细胞的能力。结果:EGFP蛋白不能进入细胞内,PEP-1-EGFP融合蛋白和人平滑肌细胞共同孵育1h后可见有明亮绿色荧光分布于胞浆和胞核。结论:PEP-1能有效携带目的蛋白进入人平滑肌细胞,这为将来用细胞穿透肽PEP-1介导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抗平滑肌细胞增殖进行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蛋白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穿透肽 蛋白转导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血管平滑肌细胞 蛋白治疗
下载PDF
含蛋白质转导域的Ngb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国钰 周盛年 +2 位作者 楼之茵 朱灿胜 胡学强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34-641,共8页
以SD大鼠脑组织R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将HIV-1反式激活蛋白(TAT)中具有蛋白质转导功能的9个氨基酸序列,即蛋白质转导域(PTD)基因与脑红蛋白(Ngb)基因融合,应用T-A克隆技术将融合基因与pMD19-Tsimple载体连接,经测序正确后克隆至表... 以SD大鼠脑组织R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将HIV-1反式激活蛋白(TAT)中具有蛋白质转导功能的9个氨基酸序列,即蛋白质转导域(PTD)基因与脑红蛋白(Ngb)基因融合,应用T-A克隆技术将融合基因与pMD19-Tsimple载体连接,经测序正确后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b中,转化感受态E.coli BL21(DE3)plysS,得到的转化子经IPTG诱导后获得可溶性表达,并经蛋白质印迹检测进一步鉴定.表达产物经Ni2+亲和纯化层析、脱盐后在原代培养的大鼠皮质神经元进行生物学活性检测,结果显示,TATPTD-Ngb融合蛋白可以转运入皮质神经元内,在48h内可检测到其存在,并能提高缺氧条件下皮质神经元存活率、减少缺氧诱导的皮质神经元的凋亡.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TATPTD-Ngb的神经保护机制提供了线索,并可能为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提供一个新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转导 脑红蛋白 蛋白质治疗
下载PDF
细胞穿透肽PEP-1在蛋白转导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董晓 王家宁 《药物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6-148,共3页
文章对细胞穿透肽PEP-1在大分子物质体内外跨膜转导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PEP-1介导有潜在治疗价值的大分子物质跨膜转导进行疾病的蛋白治疗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细胞穿透肽 蛋白转导域 PEP-1 蛋白转导 蛋白治疗
下载PDF
细胞穿透肽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劭 刘亚伟 姜勇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1-306,共6页
随着人类对基因组信息解读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生物大分子作为候选药物进入生物治疗领域。但细胞表面的脂质双层膜具有选择通透性,这种天然屏障作用在保护细胞的同时也限制了绝大多数生物大分子进入细胞内部发挥治疗效应。目前流行的... 随着人类对基因组信息解读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生物大分子作为候选药物进入生物治疗领域。但细胞表面的脂质双层膜具有选择通透性,这种天然屏障作用在保护细胞的同时也限制了绝大多数生物大分子进入细胞内部发挥治疗效应。目前流行的入胞转运方式如电穿孔、脂质体转染等均存在对细胞的额外毒副作用,且作用范围局限于体外实验。细胞穿透肽是一类以非受体依赖方式,非经典内吞方式直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多肽。它们可以与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连接并携带其进入细胞,这一特性为它们成为理想的药物载体提供了可能。本文对使用细胞穿透肽作为载体转运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大分子进入细胞的抗癌实验予以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细胞穿透多肽 跨膜转运
下载PDF
临床新兴抗肿瘤治疗方法发展概述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文庆 吴菁 +2 位作者 谢地 史雪聪 胡汉昆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22年第3期176-181,共6页
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方法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兴抗肿瘤药物获批上市,投入临床使用,此外一些处于临床试验中的治疗方法如基因疗法等也在不断取得新突破。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临床上使用的新兴抗肿瘤治疗方法以及一些疗效显著、有望获批上... 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方法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兴抗肿瘤药物获批上市,投入临床使用,此外一些处于临床试验中的治疗方法如基因疗法等也在不断取得新突破。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临床上使用的新兴抗肿瘤治疗方法以及一些疗效显著、有望获批上市的抗肿瘤治疗方法作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 免疫疗法 抗血管生成疗法 肽或蛋白质疗法 基因疗法
下载PDF
柠檬酸递送药物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贾菲 郭一飞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8期2080-2085,共6页
柠檬酸因价廉易得,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多功能性受到了广泛关注,已经发展出了众多的柠檬酸基生物材料,并在药物递送系统取得实际进展。总结了柠檬酸在递送基因治疗药物、蛋白质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化学治疗药物... 柠檬酸因价廉易得,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多功能性受到了广泛关注,已经发展出了众多的柠檬酸基生物材料,并在药物递送系统取得实际进展。总结了柠檬酸在递送基因治疗药物、蛋白质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化学治疗药物中的研究进展,希望柠檬酸在药物递送系统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基因治疗药物 蛋白质治疗药物 免疫治疗药物 化学治疗药物 药物递送系统
原文传递
外胚叶发育不全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叶颖 江晨宇 +2 位作者 俞文 高凯晶 谢思思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0年第3期276-280,共5页
外胚叶发育不全(ectodermal dysplasia,ED)是一大类复杂的疾病,涉及毛发,牙齿,指甲和汗腺的异常。随着人们对其分子机理的认知积累,已经可以从分子角度阐释突变如何影响特定发育途径,并导致多样的临床结局。ED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EDA信... 外胚叶发育不全(ectodermal dysplasia,ED)是一大类复杂的疾病,涉及毛发,牙齿,指甲和汗腺的异常。随着人们对其分子机理的认知积累,已经可以从分子角度阐释突变如何影响特定发育途径,并导致多样的临床结局。ED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EDA信号轴、NF-κB信号轴、p63等转录因子、细胞粘附信号、及Wnt信号轴等多种,它们从不同层级参与了ED的发生发展。本文着重目前对ED的分子机理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ED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胚叶发育不全 信号通路 重组蛋白疗法
原文传递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余晓慧 孙国杰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研究针刺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脑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MCAO) 2 4hr模型 ,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脑缺血 +针刺组 ,每组 2 0只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两组脑细胞凋亡数与Bc... 目的 :研究针刺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脑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MCAO) 2 4hr模型 ,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脑缺血 +针刺组 ,每组 2 0只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两组脑细胞凋亡数与Bcl 2蛋白表达。结果 :脑缺血 +针刺组细胞调亡数 ( 3 .1 6± 1 .1 2个 /视野 )低于脑缺血组 ( 7.2 3± 1 .50个 /视野 ) ,P <0 .0 5。Bcl 2蛋白染色阳性细胞数 ( 89± 1 4个 /mm2 )高于脑缺血组 ( 42± 2 1个 /mm2 )P <0 .0 5。结论 :针刺可明显减轻局灶性脑缺血损伤 ,其提高Bcl 2蛋白的表达 ,进而抑制细胞凋亡 ,是其脑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局灶性脑缺血 大鼠 脑细胞 细胞凋亡 BCL-2蛋白 分子机制
下载PDF
骨形成蛋白-2基因转染人骨髓间质干细胞诱导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朱六龙 戴克戎 +4 位作者 汤亭亭 郁朝锋 徐旻 徐小良 楼觉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 评价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成蛋白 - 2基因 (Adv- h BMP- 2 )转染人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s)的诱导成骨能力。方法 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取 MSCs,分为三组 :1Adv- h BMP- 2转染细胞组 ;2 Adv- βgal转染细胞组 ;3未转染细胞组。分别... 目的 评价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成蛋白 - 2基因 (Adv- h BMP- 2 )转染人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s)的诱导成骨能力。方法 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取 MSCs,分为三组 :1Adv- h BMP- 2转染细胞组 ;2 Adv- βgal转染细胞组 ;3未转染细胞组。分别于体外行 Western immunoblot试验、碱性磷酸酶 (AL P)和 Von Kossa染色、AL P定量测定 ,以及裸鼠肌内诱导成骨试验。共 9只裸鼠 ,双侧股后肌群内注射 ,每组 6侧。结果  Adv- h BMP- 2组 MSCs可分泌 BMP- 2蛋白 ;转染后第 9天 AL P染色多数细胞为阳性 ,其它两组 AL P染色阳性细胞少见 ;AL P活性第 3天开始升高 ,12天达高峰为 14 .76单位 ,与其它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于第 2 1天后出现钙结节 ,而其它两组未见。裸鼠肌内注射后 4周 Adv- h BMP- 2组 X线片均有异位成骨 ,Adv- βgal转染细胞组未见明显成骨 ,未转染细胞组仅有少量骨形成。组织学检查发现 :Adv- h BMP- 2组也可见典型的板层骨和骨髓腔形成 ,Adv- βgal组主要为纤维组织 ,未转染组也可见散在骨小梁形成。结论  Adv- h BMP- 2基因转染可诱导人骨髓间质干细胞成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 骨形成蛋白-2 基因治疗 骨髓间质干细胞 骨生成 骨缺损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成蛋白2基因治疗的免疫学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徐小良 戴尅戎 +5 位作者 汤亭亭 严孟宁 朱振安 郁朝锋 徐旻 楼觉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35-638,共4页
目的评价机体对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成蛋白2(adenovirusmediated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Ad-hBMP-2)基因治疗的免疫学反应。方法崇明山羊12只,手术截去右侧胫骨中段2.1cm,制备胫骨干缺损模型,随机分为2组。将Ad-hBMP-2转染的山... 目的评价机体对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成蛋白2(adenovirusmediated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Ad-hBMP-2)基因治疗的免疫学反应。方法崇明山羊12只,手术截去右侧胫骨中段2.1cm,制备胫骨干缺损模型,随机分为2组。将Ad-hBMP-2转染的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转染组,n=7)及未转染的MSCs(未转染组,n=5)分别植入骨缺损内。于术后4、8、16及24周摄X线片检查骨缺损愈合情况,并对治疗前后机体对腺病毒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进行检测。结果X线片示,转染组4~8周,骨缺损内有连续性骨痂形成;24周,有6侧骨缺损完全愈合,部分骨髓腔再通。未转染组4~8周,骨缺损内骨痂形成较少,与骨端界限清楚;24周,仅2侧骨缺损愈合。淋巴细胞与MSCs混合培养示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timulationindex,SI)于植入后14d升高,转染组4.213±1.278,未转染组-0.310±0.14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d后下降,转染组2.544±0.957,未转染组3.104±0.6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28、49和120d,转染组的血浆腺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2.359±0.226、2.297±0.200、2.214±0.215和2.297±0.210,未转染组分别为-0.175±0.335、-0.419±0.171、0±0.171和0.874±0.524,两组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可引起机体对腺病毒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从而逐渐消除腺病毒基因和相关蛋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骨形成蛋白2基因治疗腺病毒免疫反应
下载PDF
BMP-4基因在成纤维细胞内的表达 被引量:6
16
作者 孟国林 胡蕴玉 +3 位作者 谭祖键 杨柳 吕荣 白建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8期783-785,共3页
目的 :构建mBMP 4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成纤维细胞 ,观测外源基因在靶细胞内的表达及对细胞表现型的影响。方法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mBMP 4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pCR 3 .1uni mBMP 4;利用基因转染技术体外转染mBMP 4基因至成纤维细胞NIH 3T... 目的 :构建mBMP 4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成纤维细胞 ,观测外源基因在靶细胞内的表达及对细胞表现型的影响。方法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mBMP 4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pCR 3 .1uni mBMP 4;利用基因转染技术体外转染mBMP 4基因至成纤维细胞NIH 3T3 ,转染的细胞用G418筛选 ,利用斑点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转染 4周后外源基因表达的情况。结果 :琼脂糖电泳证明mBMP 4真核表达载体 pCR 3 .1uni mBMP 4构建成功。细胞转染后第 4周 ,斑点杂交和免疫组化均显示为阳性 ,阳性细胞碱性磷酸酶表达升高。结论 :外源BMP 4基因可在成纤维细胞内获得表达并可影响靶细胞的表现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成纤维细胞 基因治疗 骨科疾病
下载PDF
妊娠期肾病综合征应用蛋白支持疗法进行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胡学芹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672-2674,共3页
目的:研究对妊娠期肾病综合征患者采用蛋白支持疗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妊娠期肾病综合征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将该院妇产科收治的妊娠期中、重度子痫患者206例,其中合并妊娠肾病综合征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2... 目的:研究对妊娠期肾病综合征患者采用蛋白支持疗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妊娠期肾病综合征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将该院妇产科收治的妊娠期中、重度子痫患者206例,其中合并妊娠肾病综合征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控制血压和补充人血白蛋白(每日剂量<15 g)的治疗方法,对照组仅采用控制血压等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和妊娠结局情况。结果:治疗组平均舒张压(DBP)、平均收缩压(SBP)、24 h尿蛋白、白蛋白、尿酸(Ua)、肌酐(Cr)治疗前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BP、DBP、血清总蛋白、白蛋白、Ua、Cr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由于输注白蛋白,所以24 h尿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Ua、Cr水平均比治疗前升高,对照组只采用降压治疗,血压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人体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下降;治疗后两组比较:两组间24 h尿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在两组间存在差异,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消退平均时间治疗组长于对照组,出生体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蛋白支持治疗对改善患者肾功能、减轻妊娠并发症及减轻妊娠结束后水肿没有作用甚至会加重肾的负担,但是对于胎儿发育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肾病综合征 蛋白支持疗法 综合治疗 疗效
原文传递
mRNA疗法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5
18
作者 傅佳燕 冯硕 +3 位作者 杜彬荷 董海洋 林金钟 金勇丰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49,共20页
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是一种新的药物模式,可利用机体自身的翻译系统表达不同功能的蛋白从而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被认为是可代替DNA和重组蛋白介导的疗法.伴随着mRNA体外合成、纯化与修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递送系统的优化,m RN... 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是一种新的药物模式,可利用机体自身的翻译系统表达不同功能的蛋白从而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被认为是可代替DNA和重组蛋白介导的疗法.伴随着mRNA体外合成、纯化与修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递送系统的优化,m RNA的稳定性、翻译效率表现出大幅提升,免疫原性也逐渐可控,这使得mRNA药物在癌症治疗、传染病预防、蛋白质替代疗法以及基因编辑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mRNA药物生产周期较短、成本较低、可实现大规模生产,这些特征赋予了mRNA治疗平台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综述了目前mRNA疗法应用于各类疾病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现状,并针对现阶段该领域新药开发的挑战与机遇进行讨论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NA 癌症治疗 传染病预防 蛋白质替代疗法 基因编辑
原文传递
IL-13Rα2介导的毒素融合蛋白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杜娟 胡红刚 侯玲玲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8-103,共6页
近年来IL-13受体IL-13Rα2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热点,IL-13Rα2在许多肿瘤细胞细胞表面存在特异性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表达量很低,通过IL-13Rα2介导的毒素融合蛋白靶向治疗肿瘤也已成为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研究中的重要方... 近年来IL-13受体IL-13Rα2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热点,IL-13Rα2在许多肿瘤细胞细胞表面存在特异性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表达量很低,通过IL-13Rα2介导的毒素融合蛋白靶向治疗肿瘤也已成为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研究中的重要方面。随着对IL-13Rα2结构和功能及其与肿瘤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对IL-13Rα2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及IL-13和不同毒素融合得到的毒素融合蛋白在细胞和动物体内等不同水平上对肿瘤治疗的作用做出了相应概括,并对通过IL-13Rα2介导的毒素融合蛋白治疗肿瘤机理的研究以及融合蛋白方法改进及其它相关治疗方法等方面作出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IL-13RΑ2 毒素融合蛋白 肿瘤靶向治疗
原文传递
骨形成发生蛋白4在胶质瘤细胞株U251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宝辉 陈谦学 +3 位作者 田道锋 吴立权 董慧敏 张申起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17-919,共3页
目的 观察骨形成发生蛋白4(BMP4)在U251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阿霉素、BMP4质粒体分别给予U251细胞,BMP4的小干扰给予阿霉素处理过48h的U251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是否成功及BMP4的表达... 目的 观察骨形成发生蛋白4(BMP4)在U251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阿霉素、BMP4质粒体分别给予U251细胞,BMP4的小干扰给予阿霉素处理过48h的U251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是否成功及BMP4的表达量.噻唑蓝(MTT)检测细胞活性,应用公式(1-处理组A/空白组A)×100%计算处理组细胞增长抑制率.结果 RT-PCR、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证明转染是成功的.在给予BMP4质粒体0.5、1.0、1.5、2.0、2.5μg/孔后,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23.4±1.1)%、(54.8±1.3)%、(58.8±1.6)%、(57.2±1.4)%、(56.1±0.9)%(P〈0.05),0.5μg/孔与1.0、1.5、2.0、2.5 μg/孔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1.5、2.0、2.5μg/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阿霉素对U251细胞的抑制率为(45.2±1.1)%(P〈0.05).给予阿霉素后给予BMP4的siRNA,细胞的抑制率为(23.1±2.7)%,与阿霉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4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U251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成发生蛋白4 靶向治疗 胶质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