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采用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的初次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内假体周围感染患者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62.38±14.56岁(范围26~82岁...目的探讨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采用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的初次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内假体周围感染患者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62.38±14.56岁(范围26~82岁)。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27例,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22例。术前23例患者出现窦道。手术失败定义为:因感染复发再次接受手术;窦道迁延不愈、持续渗出,受累关节严重疼痛;因感染导致患者死亡;术后需持续应用抗生素。结果微生物培养阴性18例(36.7%),培养阳性31例(63.3%)。其中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阳性率28.6%(14/4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阳性率4%(2/49)、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培养阳性率2%(1/49)、真菌及混合感染培养阳性率2%(1/49)。术后随访(68.34±14.02)个月(范围39~94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膝评分由术前的(38.37±12.39)分提高至(82.26±10.50)分(t=-17.09,P<0.001),KS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42.19±10.14)分提高至(75.22±11.60)分(t=-12.53,P<0.001);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47.41±8.39)分提高至(86.41±6.07)分(t=-23.38,P<0.001)。6例手术失败,失败率12%(6/49),原因为感染复发再次接受外科手术,失败时间距手术时间(5.75±3.00)个月(范围1.5~10个月)。结论对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内的假体周围感染,采用保留假体的清创术可取得较好的早中期疗效,但有一定的手术失败率。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采用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8例因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行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例,女7例,平均年龄(58.5±6.4...目的:评价采用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8例因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行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例,女7例,平均年龄(58.5±6.4)岁(52-72岁)。8例患者中,2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6例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钢板周围感染伴肱骨头坏死,所有患者均于二期手术时翻修为反球型人工肩关节。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Constant评分(Constant score)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价肩关节功能状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9.9±8.0)个月(12-35个月),末次随访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前屈上举为100°(60°,140°)vs.25°(0°,90°),P=0.011;体侧外旋为15°(0°,50°)vs.5°(0°,20°),P=0.048;内旋为第4腰椎体水平(臀部,第12胸椎体)vs.臀部水平(臀部,第3腰椎体),P=0.041。3项评分也均较术前有所改善:Constant评分为53.5(32,74)vs.29.0(10,57),P=0.012;UCLA评分为20.5(9,26)vs.9.5(5,15),P=0.012;VAS疼痛评分为1.5(0,5)vs.5.0(0,8),P=0.018。结论:采用分期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对于控制感染复发疗效显著,术后肩关节功能有所改善。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采用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的初次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内假体周围感染患者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62.38±14.56岁(范围26~82岁)。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27例,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22例。术前23例患者出现窦道。手术失败定义为:因感染复发再次接受手术;窦道迁延不愈、持续渗出,受累关节严重疼痛;因感染导致患者死亡;术后需持续应用抗生素。结果微生物培养阴性18例(36.7%),培养阳性31例(63.3%)。其中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阳性率28.6%(14/4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阳性率4%(2/49)、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培养阳性率2%(1/49)、真菌及混合感染培养阳性率2%(1/49)。术后随访(68.34±14.02)个月(范围39~94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膝评分由术前的(38.37±12.39)分提高至(82.26±10.50)分(t=-17.09,P<0.001),KS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42.19±10.14)分提高至(75.22±11.60)分(t=-12.53,P<0.001);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47.41±8.39)分提高至(86.41±6.07)分(t=-23.38,P<0.001)。6例手术失败,失败率12%(6/49),原因为感染复发再次接受外科手术,失败时间距手术时间(5.75±3.00)个月(范围1.5~10个月)。结论对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内的假体周围感染,采用保留假体的清创术可取得较好的早中期疗效,但有一定的手术失败率。
文摘目的 探讨应用非组配式广泛涂层股骨柄行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术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6年12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的33例(33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20例,女13例;年龄52~80岁,平均(66.1±7.2)岁.二期翻修方案包括一期取出关节假体,彻底清创,置入自制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抗感染治疗后行二期关节翻修术.抗感染治疗包括静脉抗感染治疗4周、口服抗生素6周.采用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分类法评估髋臼骨缺损,Paprosky分类法评估股骨骨缺损.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评估假体稳定性、移位、松动情况.根据DeLee和Charnley分区法记录髋臼假体周围透光线,根据Gruen分区法记录股骨柄周围透光线.采用Engh等标准评价股骨假体固定情况.再感染的标准与诊断关节感染的标准相同.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5~9年,平均(6.1±1.7)年.二期翻修术后无一例出现感染或假体松动.二期翻修术中所取标本微生物培养或病理学检查均为阴性.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42.3±6.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89.1±8.5)分.股骨柄骨长入固定30例,纤维稳定固定3例.11例髋臼侧打压植骨和所有股骨髓腔内打压植骨均与宿主骨融合.股骨侧异体皮质骨板移植者10例,9例于二期翻修术后1年与宿主骨融合、1例于术后2年融合.结论 采用非组配式广泛涂层股骨假体行感染二期翻修结合髓腔内颗粒骨打压植骨能取得较好的假体中期生存率和感染清除率.
文摘目的:评价采用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8例因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行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例,女7例,平均年龄(58.5±6.4)岁(52-72岁)。8例患者中,2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6例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钢板周围感染伴肱骨头坏死,所有患者均于二期手术时翻修为反球型人工肩关节。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Constant评分(Constant score)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价肩关节功能状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9.9±8.0)个月(12-35个月),末次随访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前屈上举为100°(60°,140°)vs.25°(0°,90°),P=0.011;体侧外旋为15°(0°,50°)vs.5°(0°,20°),P=0.048;内旋为第4腰椎体水平(臀部,第12胸椎体)vs.臀部水平(臀部,第3腰椎体),P=0.041。3项评分也均较术前有所改善:Constant评分为53.5(32,74)vs.29.0(10,57),P=0.012;UCLA评分为20.5(9,26)vs.9.5(5,15),P=0.012;VAS疼痛评分为1.5(0,5)vs.5.0(0,8),P=0.018。结论:采用分期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对于控制感染复发疗效显著,术后肩关节功能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