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思路--核心稳定性训练 被引量:215
1
作者 于红妍 李敬勇 +1 位作者 张春合 周宇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8-130,共3页
良好的动态稳定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的基础,国外优秀运动员进行身体稳定性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目前我国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中却缺少了对身体稳定能力的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核心稳定性的定义,并从解剖学和... 良好的动态稳定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的基础,国外优秀运动员进行身体稳定性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目前我国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中却缺少了对身体稳定能力的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核心稳定性的定义,并从解剖学和生理学角度分析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机制和特点。研究认为,人体"核心"的解剖学位置是身体膈肌以下至盆底肌之间的区域,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通过核心肌群的收缩保持或维持脊柱和骨盆在正常解剖学位置的能力;核心稳定性训练即是动态的核心稳定肌的本体感受性训练,又是核心运动肌的力量训练,它摒弃了现有力量训练方法存在的弊端,有着与传统体能训练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我国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能训练 动态 本体感受性 核心稳定性
下载PDF
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测定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51
2
作者 王彤 宋凡 +3 位作者 万里 王翔 张勤 侯红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SCD 2000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 探讨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测定及影响因素,为偏瘫患者进行平衡训练提供依据。方法正常人和偏瘫患者各30例,采用平衡仪测定平衡功能(身体重心稳定系数和重心分布),分析本体感觉障碍与严重肌痉挛对平衡功能的影响。结果 偏瘫患者身体... 目的 探讨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测定及影响因素,为偏瘫患者进行平衡训练提供依据。方法正常人和偏瘫患者各30例,采用平衡仪测定平衡功能(身体重心稳定系数和重心分布),分析本体感觉障碍与严重肌痉挛对平衡功能的影响。结果 偏瘫患者身体重心明显偏向健侧(P<0.05);偏瘫患者身体重心摆动系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本体感觉障碍的偏瘫患者患肢负重能力明显差于无本体感觉障碍的患者(P<0.05)。结论 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表现为静态身体稳定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平衡 本位感觉 肌痉挛 康复
原文传递
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及视觉功能对老年人跌倒风险影响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53
3
作者 张丽 瓮长水 +5 位作者 王秋华 黎春华 郭燕梅 陈蔚 李晓瑛 季红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评价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及视觉功能对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影响。方法56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采用Tetrax平衡测试系统分别检测受试者在自然站立(NO)、闭眼自然站立(NC)、脚垫站立(PO)、脚垫闭眼站立(PC)4种不同测试状态下的一般稳定性指数... 目的评价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及视觉功能对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影响。方法56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采用Tetrax平衡测试系统分别检测受试者在自然站立(NO)、闭眼自然站立(NC)、脚垫站立(PO)、脚垫闭眼站立(PC)4种不同测试状态下的一般稳定性指数(ST)、体重分布指数(WDI)和跌倒指数(FI)。结果平均FI(48.21±26.47);ST:PC组>PO组>NC组>NO组(P=0.000),但NC组与PO组无显著性差异(P=0.705);WDI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7)。FI与不同姿势ST相关(P<0.05);与不同姿势WDI的无相关性(P>0.05)。结论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在姿势控制和跌倒预测方面均有重要作用;稳定性指数不仅能精确反映静态平衡功能状态和姿势控制能力,而且能初步反映感觉因素对平衡调控和跌倒风险的影响;体重分布指数评估跌倒风险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跌倒 风险 姿势稳定性 前庭感觉 本体感觉 视觉 体重分布 老年人
下载PDF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新进展 被引量:46
4
作者 张阳 李放 孙天胜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373-376,共4页
近年来,颈性眩晕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难题,这些症状包括头晕、眩晕、头痛以及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心悸等自主神经症状,因临床表现复杂,客观体征少,无有效的检查手段,目前尚未建立公认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近年来,颈性眩晕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难题,这些症状包括头晕、眩晕、头痛以及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心悸等自主神经症状,因临床表现复杂,客观体征少,无有效的检查手段,目前尚未建立公认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在《眩晕诊治专家共识》中将颈性眩晕归于特殊的中枢性眩晕,但是也认为目前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倾向于采取排除法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本体感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体液 偏头痛 综述
原文传递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康复训练与护理 被引量:45
5
作者 孙丽萍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12-513,共2页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后 ,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与否是衡量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标志。总结了对 5 3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与护理 ,重点包括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直腿抬高训练 ,终末伸膝锻炼 ,视知觉下的膝关节角度、位置...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后 ,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与否是衡量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标志。总结了对 5 3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与护理 ,重点包括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直腿抬高训练 ,终末伸膝锻炼 ,视知觉下的膝关节角度、位置训练 ,以及功能协调性训练和心理护理等。经 8~ 2 4个月随访 ,本组有 4 9例 (占 92 .5 % )本体感觉恢复良好 ,病人满意。认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进行系统、正规的康复训练和护理 ,有利于促进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 本体感觉功能 康复训练 护理措施
原文传递
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6
6
作者 李琳 林坚 +2 位作者 刘晓林 俞李羚 王丹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1-304,共4页
目的:探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对单膝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渐进抗阻训练组(A组)和等张肌力训练组(B组),分别于研究开始(T0)、6周后(T1)、12周后(T2)采集患者单足支撑相... 目的:探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对单膝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渐进抗阻训练组(A组)和等张肌力训练组(B组),分别于研究开始(T0)、6周后(T1)、12周后(T2)采集患者单足支撑相患肢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表面肌电信号(拮抗收缩指数,CCI),VAS,6MWT。对上述数据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经过6周的渐进抗阻训练,A组患者VAS、CCI明显降低(P<0.05),6MWT明显增加(P<0.05);在随后的6周训练后,A组患者VAS、CCI持续降低(P<0.05),6MWT继续增加(P<0.05)。经过6周的等张肌力训练,B组患者6MWT、VAS、CCI均无明显变化;经过12周的等张肌力训练,B组患者VAS、CCI明显降低(P<0.05),6MWT明显增加(P<0.05)等张肌力训练组;但上述指标在T1与T2间无明显差异。经过12周的肌力训练,渐进抗阻训练组CCI、VAS明显低于(P<0.05),6MWT明显大于(P<0.05)等张肌力训练组。结论:抗阻肌力训练能有效改善TKA患者下肢肌肉协同收缩模式,缓解疼痛,提高功能活动能力。与等张抗阻训练相比,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在改善TKA术后下肢运动控制,缓解疼痛,提高活动能力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力带 抗阻训练 膝关节置换 表面肌电 本体感觉
下载PDF
3-6岁幼儿本体感觉能力和粗大动作发展水平的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5
7
作者 吴升扣 姜桂萍 +2 位作者 龚睿 李林 刘威彤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135,共5页
采用X-SENS三维关节位置觉测量系统测试幼儿的膝关节本体感觉能力,采用粗大动作发展测试(TGMD-2)对受试者进行移动性动作和操作性动作测试,评估幼儿粗大动作发展水平。比较不同年龄幼儿本体感觉能力、粗大动作发展水平特点,并探讨二... 采用X-SENS三维关节位置觉测量系统测试幼儿的膝关节本体感觉能力,采用粗大动作发展测试(TGMD-2)对受试者进行移动性动作和操作性动作测试,评估幼儿粗大动作发展水平。比较不同年龄幼儿本体感觉能力、粗大动作发展水平特点,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发现:(1)幼儿本体感觉能力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本体感觉能力不断提高,3-6岁是本体感觉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2)3-6岁是幼儿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粗大动作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增加,幼儿粗大动作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尚未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3)幼儿的本体感觉能力与粗大动作发展水平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幼儿的本体感觉越好,其粗大动作发展水平越高,而与幼儿身体质量指数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人类动作的学习与发展离不开本体感觉,人们应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运动机会,让其在运动中体会丰富的本体感觉,学习多样的运动模式,获取全面的动作参数,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和完善动作基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生理学 本体感觉 粗大动作发展 能力评估 幼儿
下载PDF
本体感觉差异性特点及其神经机制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杨念恩 李世昌 +1 位作者 黄文英 董圣鸿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48,共8页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本体感觉的影响,探讨本体感觉特点对控制人体的精细化动作的作用,以期揭示本体感觉产生的脑机制。方法: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作为衡量本体感觉能力的标准,研究不同人群本体感觉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分析本...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本体感觉的影响,探讨本体感觉特点对控制人体的精细化动作的作用,以期揭示本体感觉产生的脑机制。方法: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作为衡量本体感觉能力的标准,研究不同人群本体感觉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分析本体感觉与射击成绩的关系;Oddball范式下研究本体感觉差异影响的脑电成分与特征。结果:体育专业大学生和武警战士的重量差别阈限小于软件学院大学生;本体感觉与手枪部位靶射击成绩、机枪射击成绩呈显著性相关(P<0.05);体觉差异对脑电成分N100、P180和N250的影响非常显著(P<0.01),尤其是N100和N250;对晚期成分P300没有显著性影响(F=1.657;P=0.199),P300对刺激类型非常敏感。结论: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本体感觉能力,本体感觉能力的提高能够改善运动成绩,尤其是一些要求精准的运动项目。N100和N250成分可以作为评定本体感觉能力的指标,本体感觉刺激的神经输入和运动神经命令的输出能够解释本体感觉刺激产生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 重量差别阈限 射击 事件相关电位 偏差刺激范式 波幅 中央区
下载PDF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保留残端与否干预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Meta分析 被引量:33
9
作者 张太良 张磊 +1 位作者 廉志明 杨广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1-477,共7页
背景:对于前交叉韧带严重损伤或断裂的患者,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是目前常规手术修复方案,而对于术中前交叉韧带残端的保留问题,目前众说纷纭,其对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关节镜下保留... 背景:对于前交叉韧带严重损伤或断裂的患者,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是目前常规手术修复方案,而对于术中前交叉韧带残端的保留问题,目前众说纷纭,其对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不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对其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效果差异。方法:检索从2001至2016年关于采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不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采用这两种手术患者的术后膝关节被动活动感知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关节位置觉及KT 1000/2000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11篇文献;(2)Meta分析结果:与重建前交叉韧带不保留残端相比,保留残端在膝关节被动活动感知阈值[OR=-0.50,95%CI(-0.74,-0.26),P<0.000 1]、膝关节被动角度再生试验[OR=-0.13,95%CI(-0.26,-0.01),P=0.03<0.05]、Lysholm评分[OR=1.25,95%CI(0.63,2.06),P=0.000 2]、IKDC评分[OR=1.28,95%CI(0.27,2.28),P=0.01]等方面更具优势;而在膝关节关节位置觉[OR=-0.30,95%CI(-0.79,0.18),P=0.22]、KT 1000/2000评分[OR=-0.05,95%CI(-0.13,0.03),P=0.24]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结果提示,重建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比不保留残端更有益于膝关节本体感觉的恢复,但仍需前瞻性大样本长期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组织工程 前交叉韧带 重建 保留残端 不保留残端 本体感觉 META分析
下载PDF
太极拳和健美操锻炼对大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2
10
作者 李旭龙 纪仲秋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91-595,600,共6页
目的:探讨太极拳和健美操锻炼对大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北京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男生30名,分为对照组和健美操干预组、太极拳干预组,每组10人,后两组分别进行12周健美操和太极拳运动干预。干预前后对三个组分别进行站... 目的:探讨太极拳和健美操锻炼对大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北京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男生30名,分为对照组和健美操干预组、太极拳干预组,每组10人,后两组分别进行12周健美操和太极拳运动干预。干预前后对三个组分别进行站立平衡测试、稳定极限测试、关节力矩测试、本体感觉测试和肌电测试。结果:12周健美操或太极拳练习后,(1)在站立平衡和本体感觉测试中,健美操组和太极拳组的前庭功能均显著提高(P<0.05)。健美操组在15度、30度和45度的本体感觉上显著提高(P<0.05),太极拳组在15度和30度上显著提高(P<0.05);(2)在稳定极限测试中,太极拳组前向活动度显著提高(P<0.05),健美操组左、右方向活动度显著提高(P<0.05);(3)在踝关节力矩测试中,健美操组跖屈力矩非常显著提高(P<0.01),太极拳组跖屈和背屈力矩均显著提高(P<0.05);(4)在反应时间和肌电测试中,健美操组和太极拳组反应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健美操组腓肠肌内外侧RMS值均显著升高(P<0.05)。太极拳组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RMS值均显著升高(P<0.05),腓肠肌外侧RMS值非常显著升高(P<0.01)。结论:太极拳和健美操练习均能提高人体静态平衡能力。健美操提高本体感觉的效果更好,而太极拳提高肌肉力量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健美操 平衡能力 本体感觉
下载PDF
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平衡及本体感觉差异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邓晨 倪朝民 +4 位作者 罗正亮 李旭 凌晓冬 吴科荣 尚希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95-1799,共5页
目的探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早期平衡及本体感觉的差异。方法选取单侧全髋置换手术治疗的215例(215髋)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入路分组: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L-DAA)组(研究组)116例,年龄(55.28±5.... 目的探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早期平衡及本体感觉的差异。方法选取单侧全髋置换手术治疗的215例(215髋)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入路分组: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L-DAA)组(研究组)116例,年龄(55.28±5.66)岁;后外侧入路(PLA)组(对照组)99例,年龄(56.65±5.82)岁。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关节位置感觉(JPS)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平衡功能及本体感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1年,研究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本体感觉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本体感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会影响患者平衡功能及本体感觉,而L-DAA入路与PLA入路的髋关节置换术相比,更有利于患者短期平衡及本体感觉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手术入路 平衡 本体感觉
下载PDF
电针配合PNF调节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李菲 孙琦 +4 位作者 邵晓梅 谢晶军 刘海兵 徐艳 仰唯栋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34-1040,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PNF)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性。方法:将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PNF组和联合组,每组32例。电针组先进行头部运动区、感觉区及患侧环跳、阳陵泉、...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PNF)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性。方法:将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PNF组和联合组,每组32例。电针组先进行头部运动区、感觉区及患侧环跳、阳陵泉、悬钟、足三里、三阴交针刺治疗,再于阳陵泉、悬钟穴行电针治疗,予连续波,频率2Hz,每次20min,每日1次;PNF组采用PNF治疗,每次20min,每日1次;联合组先予电针再进行PNF治疗,每日1次。各组均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半年后随访。观察各组治疗前,治疗4、8、12周后及随访时多轴平均轨迹差(ATE)和测试执行时间(Time),简化的Fugl-Meyer量表(FMA)及Barthel指数(MBI)评分;进行ATE、Time与FMA相关性分析。结果:①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0.3%(28/31),优于电针组的64.5%(20/31)和PNF组的62.5%(20/32,P<0.05)。②本体感觉测定:各组患者在治疗4、8、12周后及随访时ATE、Time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联合组ATE值在治疗8、12周后及随访时明显低于电针组及PNF组(P<0.05,P<0.01);联合组Time值在治疗12周后及随访时明显低于电针组、PNF组(P<0.05,P<0.01)。③运动功能评定:电针组、联合组在治疗4、8、12周后及随访时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NF组在治疗8、12周后及随访时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联合组FMA评分在治疗8、12周后及随访时高于电针组及PNF组(P<0.05,P<0.01)。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各组患者在治疗4、8、12周后及随访时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联合组MBI评分在治疗8、12周后及随访时高于电针组(P<0.01),在治疗12周后及随访时高于PNF组(P<0.01)。⑤本体感觉与运动功能相关性:ATE、Time值与FMA相关系数r值基本介于0.4~0.75之间(P<0.05),具有中等强度相关。结论:电针、PNF及两种方法联合治疗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运动功能及日常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电针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 本体感觉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本体感觉训练在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3
作者 马燕红 程安龙 +3 位作者 江澜 李韵 王亚泉 白跃宏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13-415,共3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42例按病区分为本体感觉促进组(2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本体感觉促进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术后...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42例按病区分为本体感觉促进组(2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本体感觉促进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位置觉测定、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关节稳定性检查。结果在被动角度重现测试中,本体感觉促进组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10±1.38)°,健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3.76±1.93)°,两侧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85±1.55)°,健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3.56±1.72)°,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显著大于健侧(P<0.01)。本体感觉促进组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侧膝Lanchman和Pivotshift检查均为阴性。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应用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促进下肢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前交叉韧带重建 感觉训练 术后康复 康复训练方法 本体感觉 平均偏差 对照组 患侧膝 术后患者 强化训练 定性检查 功能评分 下肢功能 术后应用 健侧膝 位置觉 膝关节 统计学
原文传递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被引量:30
14
作者 王大武 白定群 +8 位作者 邵岚 夏新蜀 余和平 李小宏 林海丹 陈大为 李开庭 雷飚 张韬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50-954,共5页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与常规物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治疗,...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与常规物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应用被动定位被动复位(passive reproduction of passive positioning protocol,PRPP)、运动变化阈值(threshold to detect passive motion,TDPM)的方法测量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以及站立位前伸试验(standing forward reach test,SFRT)、躯干平衡量表测试(trunk impairment Scale,TIS),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发现机器人治疗组偏瘫侧膝关节45°目标PRPP(7.5±1.08)°、15°目标PRPP(14.9±2.71)°,伸膝TDPM(5.4±1.98)°、屈膝TDPM(4.3±1.25)°,SFRT(11.1±1.72)cm,TIS动态坐位平衡(8.4±0.21)分、协调性(3.4±0.32)分、总分(17.1±1.81)分。机器人治疗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75°目标PRPP及TIS静态坐位平衡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对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 步态训练 脑卒中 本体感觉 平衡功能
下载PDF
本体感觉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与本体感觉的影响 被引量:29
15
作者 李瑾 宋佳凝 +1 位作者 李健 郄淑燕 《中国康复》 2022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与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将68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本体感觉组和联合治疗组各34例。2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膝关节评分(K...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与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将68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本体感觉组和联合治疗组各34例。2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膝关节评分(KS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主动关节角度重现偏差值进行评定,并评价术后6个月满意度。结果:治疗后,2组的KS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TUGT时间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KSS评分明显高于本体感觉组(P<0.05),TUGT时间以及膝关节主动关节角度重现偏差值较本体感觉组明显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术后6个月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本体感觉组(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可有效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与本体感觉功能,且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较单纯本体感觉训练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肌内效贴 本体感觉 功能 康复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运动和肌肉力量运动对闭眼状态下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9
16
作者 徐盛嘉 胡斐 +1 位作者 代敬贤 宋彦霖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39-44,共6页
目的:评定核心稳定性运动和肌肉力量运动对闭眼状态下的静态平衡能力产生的影响,为日常训练和损伤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交互设计,15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分别完成相似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核心稳定性运动和肌肉力量运动,分别在运动后... 目的:评定核心稳定性运动和肌肉力量运动对闭眼状态下的静态平衡能力产生的影响,为日常训练和损伤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交互设计,15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分别完成相似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核心稳定性运动和肌肉力量运动,分别在运动后即刻和20 min后进行闭眼状态下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安静值相比,运动中的心率过量氧耗和运动冲量均显著增加(P <0.05),但两种运动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两种运动后即刻闭眼状态下的Y轴最大动摇径均显著增加(P <0.05),肌肉力量运动后的单位面积轨迹长显著增加(P <0.05)。核心稳定性运动后的Y轴最大动摇径显著高于肌肉力量运动(P <0.05),且重心后移。休息20min后,核心稳定性运动后的平衡能力均得到恢复,肌肉力量运动后的X轴最大动摇径显著增加(P <0.05),重心右移,且单位面积轨迹长显著增加(P <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运动和肌肉力量运动均对前后方向的平衡能力产生影响,肌肉力量运动影响平衡能力的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稳定性运动 肌肉力量运动 平衡能力 本体感觉 视觉
下载PDF
姿势平衡中的感觉相互作用 被引量:27
17
作者 郭丽敏 迟放鲁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8-261,共4页
目的 采用人体倾角姿态图仪评估姿势平衡中的感觉相互作用。方法 倾角姿态图仪是静态姿势描记图 (SPG)技术的新一代产品 ,其采用闭眼阻止视觉、球底平台显著减弱重心移动时本体感觉的方法 ,由倾角传感器获得地面睁眼 (t1)、地面闭眼 (... 目的 采用人体倾角姿态图仪评估姿势平衡中的感觉相互作用。方法 倾角姿态图仪是静态姿势描记图 (SPG)技术的新一代产品 ,其采用闭眼阻止视觉、球底平台显著减弱重心移动时本体感觉的方法 ,由倾角传感器获得地面睁眼 (t1)、地面闭眼 (t2 )、球台睁眼 (t3)、球台闭眼 (t4 )共 4种直立状态下的姿势摇摆平均角速度 (ω)作为评价人体姿势平衡的唯一参数 ,并对 40名健康者进行测试。根据 4种状态下测定的ω值 ,对视觉、本体及前庭系统在维持平衡中的相互作用进行初步的评估。结果 ①健康者所采用的感觉信息和取得平衡的策略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②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 ,3个感觉系统对维持平衡的作用不同 ,一般前庭的作用最大 ;③干扰技术联合使用的效果不是单独使用时效果的总和 ,而呈非线形关系 ;当 1种感觉被干扰时 ,另 2种感觉系统的替代作用并不是平均分配的 ,表明平衡中枢对感觉信息具有复杂的整合调节作用。结论 倾角姿态图能有效地将视觉、本体及前庭的作用相对分离开 ,较既往静态姿势描记图提供的感觉信息更具针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姿势平衡 感觉相互作用 倾角姿态图仪 人体倾角姿态图仪 眼震电图
下载PDF
本体感觉定量评定的可靠性初探 被引量:28
18
作者 胡建平 伊文超 +2 位作者 李瑞炎 蒋祥龙 易万龙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研究Tecnobody康复系统定量评定本体感觉的可靠性。方法健康人9例,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22.8±0.68)岁,用Tecnobody按系统要求连续评定双足本体感觉3次。用重复测量标准误、简单相关系数、组内相关系数分析每次的耗时... 目的研究Tecnobody康复系统定量评定本体感觉的可靠性。方法健康人9例,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22.8±0.68)岁,用Tecnobody按系统要求连续评定双足本体感觉3次。用重复测量标准误、简单相关系数、组内相关系数分析每次的耗时(Time)和平均轨迹差(ATE)。结果Time重复测量标准误左右分别为3.07-3.83和6.65-8.44,ATE左右分别为1.33-1.97和1.39-1.91;Time简单相关系数左右分别为0.919和0.62,ATE左右分别为0.808和0.831;Time组内相关系数左右分别为0.893和0.639,ATE左右分别为0.716和0.734。结论该系统具备较好的可靠性,且评估不必重复多次,但其各参数设置及中国人标准参考值范围仍需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 定量评估 可靠性 平均轨迹差
原文传递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9
作者 刘欣 黄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3期4132-4136,共5页
踝关节扭伤是下肢最常见的损伤,如未得到合理的处理很容易发展成为慢性踝关节不稳。本文归纳了慢性踝关节不稳可能的发病机制,从本体感觉障碍、神经肌肉控制不全、姿势控制功能不全及周围肌群肌力减退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了目前常采... 踝关节扭伤是下肢最常见的损伤,如未得到合理的处理很容易发展成为慢性踝关节不稳。本文归纳了慢性踝关节不稳可能的发病机制,从本体感觉障碍、神经肌肉控制不全、姿势控制功能不全及周围肌群肌力减退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了目前常采用的康复训练方法及效果,为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康复训练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康复 姿势平衡 本体感觉
下载PDF
本体感觉训练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7
20
作者 张哲 马辉 +2 位作者 康一凡 张弛 杨兴华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4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康复治疗中加强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就诊的28例(32膝)行TKA的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6膝)和对照组(16膝)。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康复治疗中加强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就诊的28例(32膝)行TKA的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6膝)和对照组(16膝)。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于入院及8周后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分别对两组进行治疗评价。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则选择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膝关节功能各项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实验组在行走功能[10.0(6.5)分、8.0(6.0)分]、肌力[9.0(2.0)分、8.0(4.0)分]、稳定性[8.0(2.0)分、5.0(3.0)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后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加上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可以进一步恢复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本体感觉 康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