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尔泰海西造山带区域变质作用类型与地壳演化 被引量:18
1
作者 徐学纯 郑常青 赵庆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1,共5页
新疆阿尔泰海西造山带主要发育两期区域变质作用。第一期变质作用属于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类型,以形成低绿片岩相矿物组合为特征,变质温度较低,而应力作用较强,是造山作用初期热流活动较弱,构造变形强烈环境下的产物。第二期变质作用... 新疆阿尔泰海西造山带主要发育两期区域变质作用。第一期变质作用属于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类型,以形成低绿片岩相矿物组合为特征,变质温度较低,而应力作用较强,是造山作用初期热流活动较弱,构造变形强烈环境下的产物。第二期变质作用属于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以形成典型的递增变质带为特征。这一期代表造山作用主期热流活动强烈,伴随有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不同的变质作用类型代表了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记录了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和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海西期 变质作用类型 递增变质带 阿尔泰
下载PDF
新疆阿尔泰地区冲乎尔递增变质带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13
2
作者 徐学纯 郑常青 赵庆英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4-340,共7页
新疆阿尔泰海西造山带主要发育两期区域变质作用:第一期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类型,第二期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冲乎尔递增变质带是后者的典型代表之一,从火山沉积盆地边缘到中心发育十字石-蓝晶石带、黑云母-石榴石带、绿泥石... 新疆阿尔泰海西造山带主要发育两期区域变质作用:第一期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类型,第二期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冲乎尔递增变质带是后者的典型代表之一,从火山沉积盆地边缘到中心发育十字石-蓝晶石带、黑云母-石榴石带、绿泥石-黑云母带、绢云母-绿泥石带,递增变质作用强度具有逐渐减弱的趋势。结合变质变形关系和变质作用演化特点,将变质作用划分为早期、峰期和晚期3个阶段。早期和峰期为连续的递增变质过程,形成典型的中压型递增变质带,晚期则属于后期的退化变质过程。变质作用演化具有顺时针的p-t轨迹,这种递增变质带的发育特征和变质作用演化特点反映了阿尔泰造山带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变质作用类型 递增变质带 变质作用演化 阿尔泰地区 新疆
下载PDF
新疆阿祖拜地区变质作用特征及构造演化
3
作者 张宏宝 张洋 +3 位作者 谷永昌 王书芬 李金和 高雄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2年第4期283-287,共5页
新疆阿祖拜地区发育两种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第一种类型属于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第二种类型属于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时代发生在晚古生代华力西期,其间有3个阶段变形变质作用发生,早期阶段以形成低温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为... 新疆阿祖拜地区发育两种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第一种类型属于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第二种类型属于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时代发生在晚古生代华力西期,其间有3个阶段变形变质作用发生,早期阶段以形成低温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为主,构造片理(S1)与原岩沉积层理(S0)基本一致。中期阶段以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为主,形成典型的递增变质带,并使早期构造片理(S1)发生紧闭褶皱,也是阿尔泰华力西期造山带变形变质的主期。晚期阶段为退化变质作用,变质作用轻微,变形作用不明显。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变形变质作用类型代表了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记录了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和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祖拜 变质作用类型 递增变质带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阿尔泰阿祖拜地区递增变质带特征及演化
4
作者 张宏宝 张洋 +1 位作者 王书芬 李金和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4-267,共4页
新疆阿尔泰阿祖拜地区发育两种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第一种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第二种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阿祖拜地区递增变质带是后者的典型代表之一,从花岗岩体外接触带依次发育矽线石-堇青石带、红柱石-十字石带、黑云母-石榴... 新疆阿尔泰阿祖拜地区发育两种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第一种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第二种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阿祖拜地区递增变质带是后者的典型代表之一,从花岗岩体外接触带依次发育矽线石-堇青石带、红柱石-十字石带、黑云母-石榴石带,递增变质作用强度呈逐渐减弱趋势。结合变形变质作用特征和同位素年龄,可识别出3个变形变质阶段。早期阶段以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为主,形成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峰期阶段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典型的递增变质带;晚期阶段则属退化变质作用。不同变质作用类型代表了不同大地构造环境,记录了造山带演化历史和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 阿祖拜 变质作用类型 递增变质带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晋北娄烦吕梁群变质相带的划分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卢保奇 王赐银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5-329,共5页
晋北娄烦吕梁群由一套经受过两期不同性质变质作用的泥砂质岩、基性火山岩和酸性流纹岩组成。早期为吕梁期变质作用,其结果使该区地层构造形迹总体上呈NE走向;晚期为西川河韧性剪切断裂所产生的区域变质作用,其结果使该区地层走向由早期... 晋北娄烦吕梁群由一套经受过两期不同性质变质作用的泥砂质岩、基性火山岩和酸性流纹岩组成。早期为吕梁期变质作用,其结果使该区地层构造形迹总体上呈NE走向;晚期为西川河韧性剪切断裂所产生的区域变质作用,其结果使该区地层走向由早期的NE向扭转为近SN向,且使地层层序发生倒转,并与递增变质带的形成关系密切。选取该区中对变质温度和压力变化反映较敏感的原岩为泥砂质岩石的袁家村组和裴家庄组地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对沿地层走向上连续分布的特征变质矿物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矿物对地质温度计估算该区不同采样点的变质温度和压力条件,对研究区进行变质相带的划分,确定各变质相带的变质温、压条件,并探讨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袁家村组和裴家庄组为等化学系列地层。沿该地层走向上:西川河断裂以北地区,从北向南,特征变质矿物绿泥石、黑云母、石榴石、十字石和蓝晶石依次规律出现;西川河断裂以南地区,红柱石和夕线石依次规律出现。根据特征变质矿物的空间分布规律、首次出现的地点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划分出5个变质带: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蓝晶石带和红柱石-夕线石带。这一完整的递增变质带可与苏格兰高地的巴罗型相媲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递增变质带 特征变质矿物 等化学系列 地质温度计 西川河韧性剪切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