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下数据的生产要素属性及其市场化配置机制研究 被引量:164
1
作者 戚聿东 刘欢欢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3-76,F0002,共15页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宏伟蓝图指引下,中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基于数字经济而衍生的海量数据即大数据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关键要素,蕴含着巨大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宏伟蓝图指引下,中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基于数字经济而衍生的海量数据即大数据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关键要素,蕴含着巨大的使用价值和潜能。本文以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为研究框架,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同发展的视角,提出数据市场化配置包括两个分配步骤,一是数据在各社会成员间的分配,二是创造财富效应的分配。针对数据参与主体的划分,需要构建多元数据产权体系,并注重改革数据产权体系的实现方式;针对数据参与分配量的界定,需要通过完善并创新数据要素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并根据要素市场失灵现象进行合理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据要素 市场化配置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原文传递
中国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 被引量:68
2
作者 朱富显 李瑞雪 +1 位作者 徐晓莉 孙家昌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3,共10页
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是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了新质生产力水平指标测度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了2011~2022年中国地... 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是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了新质生产力水平指标测度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了2011~2022年中国地级市层面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密度估计法以及Moran's I全面探究并验证了新质生产力对不同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的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相比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新质劳动资料占新质生产力比重更大。各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地,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洼地,并且地区内新质生产力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新质生产力的涌现与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且新质生产力能够正向促进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本文为如何捕捉新质生产力的动态演化特征以及生产关系如何更好的引导新质生产力能效发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投影寻踪模型 生产关系 高质量发展 地区异质性 动态演化特征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被引量:39
3
作者 乔晓楠 郗艳萍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91,共11页
人工智能作为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之一,将进一步实现机器对人的脑力劳动的替代,进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人工智能对于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人工智能进行审视,必须同时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人工智能作为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之一,将进一步实现机器对人的脑力劳动的替代,进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人工智能对于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人工智能进行审视,必须同时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层面。一方面,发挥人工智能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农业、制造业、公共事业、批发零售、金融保险、健康医疗、物流运输、共享经济等领域全面导入人工智能,力争借助新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迎头赶上,实现弯道超车。另一方面,必须重视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与收入分配产生的冲击,政府需要在强化社会保障、着力促进就业、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发挥作用,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持续调整优化生产关系,使之可以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现代化经济体系 政治经济学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原文传递
数字经济劳资结合形式与劳资关系 被引量:31
4
作者 孙蚌珠 石先梅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5-35,共11页
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改变了资本与劳动力结合的形式。在数字经济中,传统较为固定的企业资本雇佣劳动形式被打破,资本与劳动力的结合更多的是通过大资本数字平台进行的。劳动力通过数字平台与自有资本结合、企业... 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改变了资本与劳动力结合的形式。在数字经济中,传统较为固定的企业资本雇佣劳动形式被打破,资本与劳动力的结合更多的是通过大资本数字平台进行的。劳动力通过数字平台与自有资本结合、企业通过数字平台与劳动力结合、数字平台与劳动力直接结合以及跨国数字垄断资本与劳动力的间接结合成为数字经济中资本与劳动结合的四种主要形式。劳资结合形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数字资本索取剩余价值的生产关系属性,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协调数字资本劳资关系,发挥数字资本的生产功能属性,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平台 生产关系 劳资关系 生产功能
原文传递
数字资本逻辑批判的四重维度 被引量:32
5
作者 王淼 向东旭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44,共9页
数字资本逻辑批判是在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数字资本逻辑批判可以从前提条件、表现形式、意识形态以及阶级实质四个维度加以理解。在前提条件维度,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基础上的数据成为数字资本... 数字资本逻辑批判是在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数字资本逻辑批判可以从前提条件、表现形式、意识形态以及阶级实质四个维度加以理解。在前提条件维度,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基础上的数据成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普照的光"和"特殊的以太",是资本家阶级统治和权力支配的前提和基础;在表现形式维度,数字资本逻辑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生产支配人、物支配人、人支配人的社会关系;在意识形态维度,数字资本逻辑借助技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消费主义等隐藏在数字技术背后,显得更具迷惑性;在阶级实质维度,数字资本逻辑背后仍然是一个阶级对立的剥削世界。从以上几个维度把握当代数字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新问题,对于我们揭示其新的变化发展规律,认清数字资本逻辑的内在本质和特征,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逻辑 资本主义私有制 数据 数字劳动 生产关系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中的生产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 被引量:24
6
作者 孟捷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2-29,共8页
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这两个范畴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名研究了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的主要特点有:资源配置方式隶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资源配置归根结... 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这两个范畴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名研究了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的主要特点有:资源配置方式隶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资源配置归根结底是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分工各部门的配置;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有两种衡量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合理性的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学范式 资源配置方式 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 被引量:19
7
作者 卫兴华 聂大海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二者的任务不同。前者主要是建设的经济学,后者主要是革命的经济学。这就决定了二者在研究对象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是二者都要研究生产关系。马克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二者的任务不同。前者主要是建设的经济学,后者主要是革命的经济学。这就决定了二者在研究对象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是二者都要研究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全面、透彻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不成熟,在生产关系研究上存在不少盲点和误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是以既有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为条件,并没有把生产力作为研究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提出,未来社会主义要快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从理论上研究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但不是研究技术层面的生产力,而是研究社会层面的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生产力 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探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本松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11,17,共6页
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具有如下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眼点是使供给适应需求结构,核心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关键是要靠改革创新,实现途径在于推进经济结构改革和战略调整,实现保证在于政策综合配套,基础在... 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具有如下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眼点是使供给适应需求结构,核心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关键是要靠改革创新,实现途径在于推进经济结构改革和战略调整,实现保证在于政策综合配套,基础在于制定好方案,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完善生产关系,根本目是在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常态 供给与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增长 创新 经济结构性改革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下载PDF
共同富裕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被引量:16
9
作者 周文 唐教成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22年第4期5-14,共10页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主题。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构成了共同富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共同富裕是生产与分配的有机结合;共同富裕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主题。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构成了共同富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共同富裕是生产与分配的有机结合;共同富裕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共同富裕是市场与政府的有机结合;共同富裕是阶段任务与长远目标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同步富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仅需要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大力发展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社会经济,而且还需要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加快构建和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保证市场分配的创造性、政府分配的公平性和社会分配的公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下载PDF
论“共同富裕”的三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磊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71-79,124,共10页
"共同富裕"既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力"概念,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关系"概念,离开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两个维度来谈"共同富裕",都是片面的。"共同富裕"之所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既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力"概念,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关系"概念,离开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两个维度来谈"共同富裕",都是片面的。"共同富裕"之所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目标和共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使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义的"共同富裕",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而不能是别的"共同富裕"。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当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一是"缩差",二是"培基",三是"强基"。就业保障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当下我国就业的基本保障,除了应继续发挥各类私有企业的积极作用以外,还要更好地发挥"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的调节作用。在人工智能越来越替代人力的背景下,"轮流工作制"不仅是解决未来就业的重要路径,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就业保障 雇佣劳动 轮流工作制
下载PDF
智能互联与数据记忆——论一种技术拜物教的产生 被引量:13
11
作者 黄在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146-153,共8页
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诞生的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使人们将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理解为一切具体的事物表现,而不是整体物质生产关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今,一种基于数字经济时代物联网技术应用场景的新拜物教正在形成。这种技术拜物... 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诞生的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使人们将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理解为一切具体的事物表现,而不是整体物质生产关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今,一种基于数字经济时代物联网技术应用场景的新拜物教正在形成。这种技术拜物教促使人们习惯于将企业通过智能设备采集和使用个人数据的行为理解为一种仅在商业上个人隐私被侵犯的法律问题,而忽略其背后资本利用具体的技术设备和服务融入智能生活的产业真相:资本通过将用户的在线活动数据化,并产生"剩余数据"用于推动数据和技术的资本化运营。日常生活中的工具理性与实证主义的认识观进一步固化这种技术拜物教对人们的影响,智能互联的技术体验也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符码化。要批判这种技术拜物教,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直面由它带来的现实问题并深度考察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关系,以警惕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物教 资本 数据 技术 生产关系
原文传递
“生产关系”与唯物史观关系的再认识 被引量:13
12
作者 丰子义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4,共10页
“生产关系”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史实来看,马克思从理性→国家→市民社会→生产→接近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思想发展过程,也就是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与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一致的。生产关系对于唯物史观... “生产关系”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史实来看,马克思从理性→国家→市民社会→生产→接近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思想发展过程,也就是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与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一致的。生产关系对于唯物史观的系统阐发有其决定性的意义,其影响一方面体现于唯物史观基本概念的科学制定,另一方面体现于唯物史观一些基本原理的科学阐释。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生产关系,应当注意马克思研究生产关系的这样一些基本观点,即整体性的观点、“普照的光”的观点、世界性的观点、历史性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关系 唯物史观 社会结构理论 社会发展理论
原文传递
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传导机制、关键环节与实践模式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志慧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24年第3期34-42,176,177,共11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厘清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的传导机制,是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基于技术-“经济+社会”范式,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既包括“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直接效应,...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厘清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的传导机制,是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基于技术-“经济+社会”范式,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既包括“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直接效应,也包括“科技革命—要素变革—产业变革”的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传导都需要体制机制的适应性变革,以生产关系变革释放新质生产力强大发展动能。在这一传导机制中,从科学发现到技术革命的突破、数据引致的生产要素变革、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构是其中三个关键环节。依据三个环节,实践中各地结合实际,可探索推动新质生产力的科技驱动型、数据要素驱动型、产业诱导创新型三种区域实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科技革命 产业变革 要素变革 生产关系
下载PDF
经济学关于人及其经济行为特征的分析——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 被引量:10
14
作者 胡钧 刘凤义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5-41,共7页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人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 ,把人概括为“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新制度经济学则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 ,把人概括为单个的“经济人”。马克思经济学重视个人物质利益的分析 ,但他给个人物质利益的内容以科学的规定 ;而新制度...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人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 ,把人概括为“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新制度经济学则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 ,把人概括为单个的“经济人”。马克思经济学重视个人物质利益的分析 ,但他给个人物质利益的内容以科学的规定 ;而新制度经济学则只偏重个人对物质利益最大化追求的抽象分析 ,却抹煞了个人物质利益现实的社会性内容。马克思经济学认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是由社会生产方式运动规律决定的 ;而新制度经济学则认为个人理性选择决定了个人利益的实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 生产关系 经济行为 经济人 马克思经济学 物质利益
原文传递
“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俊 张思扬 冒佩华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20,共7页
互联网的发展对各产业尤其是传统生产行业的发展具有颠覆性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和渗透,一方面促使传统生产行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并使传统产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如生产要素的范围不断扩展、质量大大提升、配置效率显著提高,传统产业发... 互联网的发展对各产业尤其是传统生产行业的发展具有颠覆性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和渗透,一方面促使传统生产行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并使传统产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如生产要素的范围不断扩展、质量大大提升、配置效率显著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升级以及组织结构优化整合等;另一方面通过影响传统生产行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改变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交换过程和分配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深刻调整着传统行业的生产关系,如管理模式创新、交易关系变化、分配机制调整等。本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试图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剖析"互联网+"对传统生产行业企业的内在作用机理和影响机制,以充分展示"互联网+"的本质要旨和内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传统生产行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原文传递
论新质生产力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志迎 《理论建设》 2024年第3期8-16,共9页
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以来,学界从科技、数据、未来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等多个层面展开各种视角的研究,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素,是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围绕新质生产力... 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以来,学界从科技、数据、未来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等多个层面展开各种视角的研究,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素,是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展开讨论,对加深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凝聚共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创新 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关系
下载PDF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共同富裕: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二美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9,125,共14页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引力,以数智为驱动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其与共同富裕所要求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极大增长、全体人民共同创造和分享财富的理念不谋而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共同富裕,有助于生产力在规模、质量以及分配上实现新的突破。其一...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引力,以数智为驱动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其与共同富裕所要求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极大增长、全体人民共同创造和分享财富的理念不谋而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共同富裕,有助于生产力在规模、质量以及分配上实现新的突破。其一,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的物质积累机制;其二,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的精神文明引领机制;其三,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的普惠共享机制。未来需要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机制、完善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加快推动产业转型以及强化制度保障,将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共同富裕 生产关系 生产力三要素 精神富裕
下载PDF
流动人口空间再造:基于社会地理学视角 被引量:9
18
作者 姚华松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33-1238,1251,共7页
流动人口社会空间是原有城市空间底质上经过流动人口的各种实践活动而人格化的空间,是一种再造的空间。首先将流动人口空间再造结果进行归纳,大体有实体空间、行为空间和感应空间三种,具体表现为差异化的空间、隔离的空间、福特制和&qu... 流动人口社会空间是原有城市空间底质上经过流动人口的各种实践活动而人格化的空间,是一种再造的空间。首先将流动人口空间再造结果进行归纳,大体有实体空间、行为空间和感应空间三种,具体表现为差异化的空间、隔离的空间、福特制和"类信息社会"语境并存下的空间、压缩的空间、弹性的空间、流动的空间、犯罪的空间、压制的空间、再现的空间。其次,借鉴事件史分析法对流动人口空间建构过程开展分析,总体上流动人口社会空间表现为边缘化的空间,这既是自身种种属性特征经过社会化建构过程后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制度歧视、城市政府新自由主义倾向、对城市空间的激烈竞争、企业追逐利润、本地人排挤等共同作用结果。流动人口空间再造的过程也是原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最后,面对来自各方的空间压力,流动人口不断进行空间适应性策略调整,不断发展和演化自己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空间 空间再造 生产关系
原文传递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生产关系演变的现实路径与理论机理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琳 马艳 张思扬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17,共14页
生产关系是经济关系中最具决定性的范畴,厘清其演变路径及理论机理是总结和提炼中国经济改革开放40年经验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必须将生产关系纳入生产方式的整体演变中进行剖析。为此,... 生产关系是经济关系中最具决定性的范畴,厘清其演变路径及理论机理是总结和提炼中国经济改革开放40年经验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必须将生产关系纳入生产方式的整体演变中进行剖析。为此,文章通过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生产方式的现实演变区分为数量型生产方式探索期(1978—1997年)、数量型生产方式深化期(1998—2012年)以及质量型生产方式探索期(2013年至今)三个阶段,以梳理我国生产关系的现实演变路径。在此基础上,通过将马克思经典逻辑与我国生产领域改革实践充分结合,总结出我国生产关系演变的理论机理:其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动态适应"是我国生产关系演变的逻辑主线;其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生产关系演变的内在轴心;其三,"政府控制力"是我国生产关系演变的宏观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 生产关系 现实路径 演变机理
原文传递
毛泽东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被引量:9
20
作者 吴易风 《政治经济学评论》 CSSCI 2013年第4期3-33,共31页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重要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独特见解。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有关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他195...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重要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独特见解。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有关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他1958年《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批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谈话》和1959-1960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之中。这些批注和谈话,为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留下了十分丰富而又珍贵的思想财富和理论遗产。本文从12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这12个方面是:(1)论苏联经济学范式;(2)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论经济学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纲;(5)论过渡时期;(6)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7)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8)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9)论社会主义经济波浪式发展;(10)论社会主义管理;(11)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阶段;(12)论共产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生产关系 经济规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