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材料性质与内隐攻击性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叶茂林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8-421,共4页
使用表示攻击和被攻击相互作用的动词为实验材料 ,随机抽取 6 0名初一学生 ,采用 3种加工类型×2种测验方式的混合设计来考察未成年人攻击性的某些内隐社会认知特征。结果表明 :(1)验证了先前有关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特征的研究 ;(2 ... 使用表示攻击和被攻击相互作用的动词为实验材料 ,随机抽取 6 0名初一学生 ,采用 3种加工类型×2种测验方式的混合设计来考察未成年人攻击性的某些内隐社会认知特征。结果表明 :(1)验证了先前有关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特征的研究 ;(2 )汉字材料也能产生内隐攻击性的启动效应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击性 内隐社会认知 未成年人 实验材料 初一学生 特征 测验 启动效应 存在 形式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2
作者 陈春梅 谢祖彬 朱建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9-365,共7页
土壤有机C激发效应是加入外源物后土壤有机C周转短期的强烈变化。综合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源物的加入可能加速土壤有机C的矿化,产生正激发效应;也可能减缓土壤有机C的矿化,产生负激发效应。激发效应的产生受输入外源物的数量和质量、... 土壤有机C激发效应是加入外源物后土壤有机C周转短期的强烈变化。综合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源物的加入可能加速土壤有机C的矿化,产生正激发效应;也可能减缓土壤有机C的矿化,产生负激发效应。激发效应的产生受输入外源物的数量和质量、土壤本身的性质等因素影响,其产生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综合这些年来利用同位素(13C和14C)示踪技术进行的土壤有机C研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土壤有机C激发效应产生的驱动因子、机理及其定量化,并提出了有待研究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发效应 有机碳 驱动因子 机理 定量化
下载PDF
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3
作者 陈颖 刘玉学 +4 位作者 陈重军 吕豪豪 汪玉瑛 何莉莉 杨生茂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14-320,共7页
近年来由于生物炭具有碳素稳定性强和孔隙结构发达等特性,其在土壤固碳减排方面的作用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当生物炭进入土壤环境后最终是增加土壤碳的储存还是促进土壤碳的排放?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仍存在争议.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的激... 近年来由于生物炭具有碳素稳定性强和孔隙结构发达等特性,其在土壤固碳减排方面的作用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当生物炭进入土壤环境后最终是增加土壤碳的储存还是促进土壤碳的排放?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仍存在争议.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及其机理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本文在分析生物炭自身碳素组分和稳定性、孔隙结构及表面形态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添加生物炭对土壤本底有机碳矿化产生激发效应的研究进展,分别阐述了产生正激发和负激发效应(即促进和抑制矿化)的机制机理,认为正激发效应主要是基于生物炭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生物炭中易分解组分的优先矿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土壤微生物的共代谢作用,而负激发效应主要是基于生物炭内部孔隙结构和外表面对土壤有机质的包封作用和吸附保护作用、生物炭促进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的稳定化作用、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及其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后对今后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生物炭在土壤固碳减排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有机碳 激发效应 矿化作用 固碳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质激发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4
作者 张叶叶 莫非 +2 位作者 韩娟 温晓霞 廖允成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81-1392,共12页
土壤有机质是农田肥力的基础与核心,对作物产量、农业环境,甚至地球碳循环意义重大。作物秸秆作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外部补充,其还田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周转和碳库平衡具有显著影响。激发效应是一种因新鲜有机质输入而导致土壤本底... 土壤有机质是农田肥力的基础与核心,对作物产量、农业环境,甚至地球碳循环意义重大。作物秸秆作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外部补充,其还田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周转和碳库平衡具有显著影响。激发效应是一种因新鲜有机质输入而导致土壤本底有机质矿化速率发生改变的现象。秸秆还田导致的土壤有机质分解激发,不仅涉及秸秆资源化高效利用,还直接关系到农田土壤碳库的平衡及其功能,因此备受科学界关注。尽管对外源有机质输入引起的土壤有机质激发效应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如何结合最新的理论结果到秸秆还田固碳减排的生产实践中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这主要归结于对农田土壤有机质分解激发效应的发生特点和规律,及其背后的土壤、气候、管理等相关的驱动因子和过程还未完全明确。据此,本文首先对土壤有机质分解激发效应发生的理论研究进展(包括:共代谢理论、氮矿化理论、化学计量比和微生物残体再利用)进行了系统综述。其次,结合已有的研究证据和理论假设进一步概述了秸秆还田过程中影响激发强度和方向的潜在驱动因素,如:秸秆类型和数量、还田方式、水肥管理、土壤属性、气候因子等。最后,从秸秆还田的高效性、农田碳库的可持续和农业环境的友好性出发,对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分解激发的潜在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就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碳库的优化措施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激发效应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外加碳、氮对土壤氮矿化、固定与激发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46
5
作者 吕殿青 张树兰 杨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3-229,共7页
本文利用14C和15N对中国生黄绵土(坡地黄绵土)、菜园黄绵土和瑞典耕作草甸土的土壤氮矿化、固定与激发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加碳、氮能促进土壤氮的矿化、固定与激发效应;促进作用的大小次序为外加NH4-15N大于外加NO3-15N,外加... 本文利用14C和15N对中国生黄绵土(坡地黄绵土)、菜园黄绵土和瑞典耕作草甸土的土壤氮矿化、固定与激发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加碳、氮能促进土壤氮的矿化、固定与激发效应;促进作用的大小次序为外加NH4-15N大于外加NO3-15N,外加葡萄糖+NH4-15N大于外加葡萄糖+NO3-15N,外加麦秸+NH4-15N大于外加麦秸+NO3-15N,外加葡萄糖+NH4-15N大于外加麦秸+NH4-15N,外加葡萄糖+NO3-15N大于外加麦秸+NO3-15N;低肥力土壤高于高肥力土壤。在本文中提出了土壤净矿化氮的激发效应、土壤生物固定氮激发效应和土壤总矿化氮的总激发效应的概念,认为土壤氮的总激发效应更能反映土壤氮激发效应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绵土 耕作草甸土 土壤氮激发效应
下载PDF
土壤碳库激发效应研究 被引量:40
6
作者 黄文昭 赵秀兰 +2 位作者 朱建国 谢祖彬 朱春梧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9-154,共6页
外源有机质的输入能促进或抑制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引起正的或负的激发效应。本文综述了土壤碳库激发效应产生的机制,以及土壤原有有机质的含量和营养水平,外源有机质(包括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和数量对激发效应的影响。外源有机质的可利用... 外源有机质的输入能促进或抑制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引起正的或负的激发效应。本文综述了土壤碳库激发效应产生的机制,以及土壤原有有机质的含量和营养水平,外源有机质(包括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和数量对激发效应的影响。外源有机质的可利用率是影响激发效应的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 同位素 激发效应 微生物
原文传递
杉木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分解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43
7
作者 王晓峰 汪思龙 张伟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393-2398,共6页
利用13 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杉木凋落物对杉木人工林表层(0~5cm)和深层(40—45cm)土壤有机碳分解、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碳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中深层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显著低于表层土壤,但其激发效应却... 利用13 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杉木凋落物对杉木人工林表层(0~5cm)和深层(40—45cm)土壤有机碳分解、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碳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中深层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显著低于表层土壤,但其激发效应却显著高于表层土壤.杉木凋落物添加使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源于原有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显著增加,但对土壤可溶性碳没有显著影响.深层土壤被翻到林地表层,可能加速杉木人工林土壤中碳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 激发效应 土壤有机质矿化 微生物生物量碳
原文传递
土壤盐分、预湿处理对Artemisia monosperma(菊科)种子传播和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25
8
作者 黄振英 Yitzchak GUTTERMAN +1 位作者 胡正海 张新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76-680,共5页
Artemisia monosperma是分布于西奈半岛以及以色列地中海沿岸许多活动沙丘及固定沙丘上的建群种植物。在固定沙丘上 ,雨后的蓝细菌结皮上能产生径流水 ,A.monosperma的种子在径流水上漂浮并被传播到低洼处或土壤缝隙中。实验表明 ,有一... Artemisia monosperma是分布于西奈半岛以及以色列地中海沿岸许多活动沙丘及固定沙丘上的建群种植物。在固定沙丘上 ,雨后的蓝细菌结皮上能产生径流水 ,A.monosperma的种子在径流水上漂浮并被传播到低洼处或土壤缝隙中。实验表明 ,有一半的种子在蒸馏水上漂浮 3d,而在各种浓度的盐溶液上则能漂浮更长时间。低浓度的盐溶液对种子的萌发无影响而高浓度的盐分抑制种子的萌发。 NO- 3 可能是影响种子在沙质蓝细菌结皮上萌发的因素 ,低浓度的 NO- 3 促进种子萌发而高浓度则抑制。预湿处理的实验表明 ,在自然生境中 ,暴露在地表或埋在浅表层的种子经受每晚的露水以及小量雨水的反复湿润 ,其萌发力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盐盐分 预湿处理 种子传播 萌发 强化作用 沙生植物 菊科
下载PDF
浅议“针而不灸,灸而不针”和“温针灸” 被引量:32
9
作者 施昌飘 焦俊玥 +2 位作者 俞倩丽 张江松 林咸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9-261,共3页
文章通过针刺、灸法和温针灸的作用特点和机制,阐释"针而不灸,灸而不针"和"温针灸"的实际内涵。针刺、灸法联合运用时,在启动因子、启动效应、信息通路及中枢信息整合方面存在相互干扰甚至拮抗的作用;温针灸是针上... 文章通过针刺、灸法和温针灸的作用特点和机制,阐释"针而不灸,灸而不针"和"温针灸"的实际内涵。针刺、灸法联合运用时,在启动因子、启动效应、信息通路及中枢信息整合方面存在相互干扰甚至拮抗的作用;温针灸是针上加灸的一种独立疗法,它的作用特点和机制不完全同于针灸并用或针灸合用。针灸同用、针灸并用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相互干扰甚至拮抗的作用,故"针而不灸,灸而不针";温针灸是机械刺激和热刺激复合成一种新的刺激从而产生新作用的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灸法 温针灸 启动效应 信息通路 中枢效应 拮抗作用
原文传递
蔬菜种子引发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李明 万丽 姚东伟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99-103,共5页
概述了目前国内外的蔬菜种子引发现状,包括引发的主要方法及引发效应,影响引发的因素和引发的生理生化基础。阐述了蔬菜种子引发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种子引发 引发效应 引发因素 生理生化
下载PDF
激发式秸秆深还对土壤养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11
作者 赵金花 张丛志 张佳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8-449,共12页
针对目前黄淮海平原潮土区普遍实施的覆盖式秸秆还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氮肥激发的秸秆深埋还田技术,并通过连续4年(2011—2014)的大田定位试验进行检验。系统比较了秸秆移除、秸秆覆盖还田、激发式秸秆深还(秸秆与无机... 针对目前黄淮海平原潮土区普遍实施的覆盖式秸秆还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氮肥激发的秸秆深埋还田技术,并通过连续4年(2011—2014)的大田定位试验进行检验。系统比较了秸秆移除、秸秆覆盖还田、激发式秸秆深还(秸秆与无机氮肥或有机氮肥配施进行深埋,并于行间种植作物)的3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发式秸秆深还在各项土壤养分指标和冬小麦产量方面均有显著优势,该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全氮和土壤硝态氮含量,并显著提升冬小麦产量。其中无机氮肥激发秸秆深还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冬小麦有效穗数,从而显著提升冬小麦产量。而有机氮肥激发的秸秆深还处理主要通过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冬小麦千粒重来增加产量。所有处理中16%无机氮肥激发的秸秆深还冬小麦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 激发效应 土壤养分 产量因素 冬小麦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矿化激发效应的微生物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2
作者 魏圆云 崔丽娟 +1 位作者 张曼胤 潘旭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02-1211,共10页
激发效应是外源易分解有机质输入在短时期内改变原有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的自然现象,是联系土壤有机碳收支过程之间的关键环节,对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微生物对外源有机质输入的响应是形成激发效应的内在驱动力... 激发效应是外源易分解有机质输入在短时期内改变原有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的自然现象,是联系土壤有机碳收支过程之间的关键环节,对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微生物对外源有机质输入的响应是形成激发效应的内在驱动力。外源有机质促进或抑制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微生物机制主要包括:外源有机质促进多种类群微生物及其分泌胞外酶的协同作用,外源有机质驱使特定类群微生物加强对受限资源的利用,外源有机质的化学计量特征导致微生物对适宜分解底物的选择性利用。对于激发效应现象更符合哪一种理论的解释,以及何种类群微生物主导了激发效应过程,目前尚未形成普遍共识。外源有机质总量、化学组成和碳氮比以及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都可通过影响微生物对外源有机质和土壤有机质的利用从而作用于激发效应。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争议与不足,今后需利用新兴技术手段进一步明确不同微生物类群在激发效应过程中的作用,并从外源有机质化学计量特征与微生物需求之间均衡关系的角度展开研究,以期促成激发效应研究与生态化学计量学相关理论的融合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发效应 土壤有机碳矿化 r型微生物 K型微生物 生态化学计量
原文传递
森林土壤有机质研究的现状与挑战 被引量:29
13
作者 王清奎 田鹏 +1 位作者 孙兆林 赵学超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829-3843,共15页
有机质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有机组分,维系着土壤肥力、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诸多要素。在国内外科研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下,加之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土壤有机质循环研究(尤其是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取得了巨大进展... 有机质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有机组分,维系着土壤肥力、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诸多要素。在国内外科研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下,加之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土壤有机质循环研究(尤其是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特别是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本文重点综述了森林土壤微生物残体、凋落物对土壤有机质循环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效应和温度敏感性,以及深层土壤有机质和环境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质循环过程等。在现有基础上,研究方法亟需取得实质性突破以能更真实地反映自然界实际环境状况下的土壤有机质循环过程;而作为土壤有机质循环的关键驱动者,土壤微生物具有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的双重作用,未来研究需在复杂的土壤环境中将土壤微生物过程与有机质循环过程联系起来,明确微生物是如何参与土壤有机质循环和发挥作用的;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需加强多因子的耦合作用研究;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深入开展地上与地下生态过程、多元素耦联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期望本文能为森林、农田、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碳循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凋落物 微生物残体 温度敏感性 激发效应 深层土壤 全球环境变化
原文传递
内隐与外显自尊情境启动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镇 李幼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318-320,326,共4页
目的:探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情景启动效应。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运用两套程序,通过对启动条件的操纵考察内隐和外显自尊对于情境变化的敏感性。结果:内隐自尊效应具有普遍性;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低相关,而外显自尊量表之间... 目的:探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情景启动效应。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运用两套程序,通过对启动条件的操纵考察内隐和外显自尊对于情境变化的敏感性。结果:内隐自尊效应具有普遍性;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低相关,而外显自尊量表之间存在强相关;内隐自尊既有一定的稳定性,也会由于情境的变化而产生波动,积极的情境线索会扩大内隐自尊效应,而消极的情境线索会降低内隐自尊效应,后者比前者产生更大的启动效应;外显自尊没有产生启动效应。结论:内隐自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受特定情境的影响;外显自尊对具体情境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隐自尊 外最自尊 内隐联想测验 启动效应
下载PDF
亚热带杉木和米老排人工林土壤呼吸对凋落物去除和交换的响应 被引量:26
15
作者 余再鹏 万晓华 +5 位作者 胡振宏 王民煌 刘瑞强 郑璐嘉 何宗明 黄志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529-2538,共10页
在我国亚热带地区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中设置去除凋落物、交换凋落物和对照3种处理,利用LI-8100对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为期14个月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去除和交换凋落... 在我国亚热带地区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中设置去除凋落物、交换凋落物和对照3种处理,利用LI-8100对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为期14个月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去除和交换凋落物导致米老排人工林CO2年排放量显著减少29.8%和14.2%,杉木人工林则分别减少6.1%和增加37.8%。两种林分交换凋落物处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激发效应,米老排凋落物相对于杉木凋落物具有更大的激发效应。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关系,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回归模型可以分别解释米老排人工林中去除、交换和对照处理土壤呼吸速率的68.9%、77.0%和69.6%,杉木人工林的53.0%、36.2%和63.8%。两种林分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主要微生物种群生物量显著相关。米老排人工林去除和交换凋落物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值,而杉木林中仅去除凋落物降低了Q10值。研究表明,土壤呼吸对凋落物输入方式改变的响应因树种而异,这种差异与凋落物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及其对土壤易变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激发效应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树种
下载PDF
淹水培养条件下铵态氮肥对土壤氮素的激发效应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世清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1-367,共7页
应用淹水培养方法 ,研究了铵态氮肥对土壤氮素的激发效应。结果表明 ,肥料和培养期间矿化出的铵态氮不可避免地会被粘土矿物固定。因此 ,在测定激发效应时 ,只有考虑这一部分氮素 ,才能获得可靠结果。土壤中有机物料不同 ,氮肥的激发效... 应用淹水培养方法 ,研究了铵态氮肥对土壤氮素的激发效应。结果表明 ,肥料和培养期间矿化出的铵态氮不可避免地会被粘土矿物固定。因此 ,在测定激发效应时 ,只有考虑这一部分氮素 ,才能获得可靠结果。土壤中有机物料不同 ,氮肥的激发效应不同。土壤中有机物料C/N比值低时 ,氮肥会表现出正激发效应 ,反之则为负激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铵态氮肥 淹水培养 土壤 氮素 激发效应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激发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马欣 魏亮 +4 位作者 唐美玲 徐福利 祝贞科 葛体达 吴金水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680-5686,共7页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实验,结合14C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秸秆还田+化肥(ST)这3种施肥处理下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对添加外源葡萄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56 d培养实验结束时,CK处理土壤累积矿化率(土...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实验,结合14C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秸秆还田+化肥(ST)这3种施肥处理下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对添加外源葡萄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56 d培养实验结束时,CK处理土壤累积矿化率(土壤原有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达到1. 64%,而NPK和ST处理较CK处理显著降低了0. 34%和0. 39%(P <0. 05),表明长期施肥对土壤碳有一定的固持作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对添加外源葡萄糖的响应有所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激发效应.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3种处理土壤碳矿化的激发效应由负激发效应逐渐转为正激发效应. 56 d时,ST和NPK处理土壤的负累积激发效应比CK分别显著提高了22. 07和9. 05倍(P <0. 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土壤NH+4-N和DOC含量主要通过影响土壤MBC和MBN含量间接影响土壤累积激发效应,且NH+4-N对土壤累积激发效应有直接的显著负影响.综上所述,长期施肥降低了稻田土壤原有有机碳累积矿化率,有利于增强稻田土壤碳的固持和积累,秸秆还田加化肥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长期施肥 同位素标记 有机碳矿化 激发效应
原文传递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进展与热点 被引量:24
18
作者 史方颖 张风宝 杨明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1-392,共12页
为了解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1045篇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研究论文为数据源,通过CiteSpace、VOS viewer和GIS分别以发文数量、总/平均被引频次等为指标,对国家、机构、作者等进行了分类... 为了解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1045篇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研究论文为数据源,通过CiteSpace、VOS viewer和GIS分别以发文数量、总/平均被引频次等为指标,对国家、机构、作者等进行了分类与可视化展示。结果表明:1982—2020年间,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的发文数量不断增长,尤其是1993—2019年。美国总发文量第一且中介中心性较高,影响力较大;中国在2016年后年均发文数量第一但需加强科研创新性;目前形成了联系紧密的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以中国科学院发文数量最多,但国家以德国和法国的国际影响力最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研究是基于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相互融合而开展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土壤类型、环境因素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量、周转情况及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上。未来应加强不同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内在机制与模型研究,同时应更加注重对激发效应、土壤侵蚀以及外源碳氮添加等研究主题的关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矿化 文献计量 生物炭添加 激发效应
下载PDF
围封对内蒙古大针茅草地土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5
19
作者 王若梦 董宽虎 +3 位作者 何念鹏 朱剑兴 代景忠 施侃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622-3629,共8页
土壤呼吸及其控制机理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和激发效应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长期围封的大针茅草地(Fenced grassland,FG)和自由放牧草地(Grazing grassland,GG)为对象,通过不同温度(5、10、15、20、25℃... 土壤呼吸及其控制机理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和激发效应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长期围封的大针茅草地(Fenced grassland,FG)和自由放牧草地(Grazing grassland,GG)为对象,通过不同温度(5、10、15、20、25℃和30℃)和添加混合凋落物的室内培养途径,探讨了长期围封对草地碳矿化(或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和激发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42 d内,长期围封的大针茅草地的土壤碳矿化累积量高于自由放牧草地;土壤碳矿化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围封对大针茅草地土壤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不显著,Q10值介于1.1—1.9之间。添加混合凋落物使土壤碳矿化表现出了明显的激发效应,且自由放牧草地的激发效应高于长期封育草地;在培养的前7 d,土壤激发效应随着培养温度升高而增强,激发效应最高值达6.38;但在整个培养期(42 d)土壤激发效应15℃为最大。从长远角度看,中间温度更有利于土壤激发效应以及土壤碳矿化。在相同的有机物质输入状况下,长期围封大针茅草地的激发效应更低,可能是大针茅草地在长期围封状况下仍然具有碳固持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激发效应 碳矿化 土地利用方式 温度敏感性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喀斯特农田微生物群落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23
20
作者 徐学池 苏以荣 +5 位作者 王桂红 刘坤平 胡亚军 陈香碧 郑小东 何寻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912-2919,共8页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是调控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重要措施,为认知秸秆配施氮肥对秸秆和长期施肥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作用机制,选取喀斯特长期施肥定位试验3种土壤(不施肥、无机肥、秸秆与无机肥配施),采用室内培养结合^(13)C示踪技术,设置不...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是调控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重要措施,为认知秸秆配施氮肥对秸秆和长期施肥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作用机制,选取喀斯特长期施肥定位试验3种土壤(不施肥、无机肥、秸秆与无机肥配施),采用室内培养结合^(13)C示踪技术,设置不添加秸秆(对照组)及添加秸秆配施3种氮素水平处理(0、214. 0和571. 0 mg·kg^(-1),以干基土计),研究^(13)C标记的秸秆和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土壤的秸秆CO_2排放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土壤,且氮素水平显著影响不施肥土壤的秸秆有机碳矿化;长期施肥土壤激发效应均显著低于不施肥土壤,且低水平氮素配施降低秸秆添加引起的正激发效应,高水平氮素反而增大. PCA分析表明长期施肥、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均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其中秸秆与氮素配施显著增加土壤总PLFAs、细菌和真菌PLFA摩尔质量浓度(与对照相比,增幅分别为40. 3%~53. 0%、41. 1%~62. 6%和60. 5%~148. 6%),但氮素水平影响不显著,土壤G^+/G^-降低并稳定在0. 8左右.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增加土壤DOC含量、影响土壤革兰氏菌群落结构,从而影响秸秆和土壤有机碳矿化.上述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低水平氮肥有利于提升喀斯特农田土壤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秸秆还田 激发效应 长期施肥 同位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