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突变型α-突触核蛋白对大鼠原代培养神经元突起生长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鹏 许洁 +3 位作者 李昕 何欣 李尧华 于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629-633,共5页
目的观察人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和其突变体A30P和A53T对大鼠原代培养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明确α-Syn的生理功能,揭示突变体A30P和A53T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分组培养,在细胞外添加A... 目的观察人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和其突变体A30P和A53T对大鼠原代培养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明确α-Syn的生理功能,揭示突变体A30P和A53T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分组培养,在细胞外添加A30P、A53T和α-Syn,培养1 h、2 h和4 h后固定,比较A30P、A53T与α-Syn对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神经元突起以成像显微镜观察测量,Western blotting法、免疫荧光法、单克隆抗体阻断实验鉴定各蛋白作用的特异性。结果添加α-Syn组的神经元培养至1、2和4 h时,其突起的平均长度大于对照组和添加A30P、A53T组(P<0.05)。A30P、A53T组和对照组的神经元突起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加蛋白的含量,浓度越高,α-Syn组神经元突起的平均长度与添加A30P和A53T组差异越大(P<0.01)。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实验明确了外源性α-Syn可以从培养基进入到神经元内,并均匀分布在胞体和突起。而A30P和A53T组,并未发现。结论α-Syn在原代神经元生长初期对其突起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突变体A30P和A53T,无促神经元突起生长作用,这一现象可能与其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核蛋白 原代神经元培养 突起生长 帕金森病
下载PDF
利用胶质细胞滋养层进行分离式原代神经元培养 被引量:16
2
作者 白雪涛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9-300,共2页
为使原代培养神经元能长期健康地生长发育 ,并且易于分离、纯化 ,本文利用胶质细胞滋养层进行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分离式培养。结果表明 ,此方法可靠易行 ,所培养的神经元具有纯度高、健康及存活期长的优点 。
关键词 原代神经元培养 胶质细胞滋养层 纯化
下载PDF
甘松新酮对缺糖缺氧损伤原代培养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玮 石晋丽 +2 位作者 李琴 段惠惠 唐民科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22-1429,共8页
观察甘松新酮对缺糖缺氧损伤原代培养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采用孕14天小鼠胚胎皮层制备原代培养神经元;MTT法确定甘松新酮对原代培养神经细胞的安全剂量,并观察其对缺糖缺氧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药物对缺糖缺氧损... 观察甘松新酮对缺糖缺氧损伤原代培养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采用孕14天小鼠胚胎皮层制备原代培养神经元;MTT法确定甘松新酮对原代培养神经细胞的安全剂量,并观察其对缺糖缺氧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药物对缺糖缺氧损伤神经元以及正常培养神经元蛋白激酶A(PKA)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甘松新酮(50和100μmol·L-1)能够增加缺糖缺氧损伤神经元的存活率(P<0.01,与OGD组比较);同时,能增加缺糖缺氧神经元PKA、小分子G蛋白Ras的相关蛋白1(Rap1)、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的激酶1(MEK1)及磷酸化的ERK1/2(p-ERK1/2)的表达,且此作用呈剂量依赖趋势。对正常培养神经元研究结果显示,甘松新酮(50、100和200μmol·L-1)也能增加其PKA、Rap1、MEK1及p-ERK1/2的表达(P<0.01)。以上结果表明,甘松新酮对缺糖缺氧损伤的原代培养神经元有明确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药物激活PKA和ERK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松新酮 原代培养神经元 缺糖缺氧 PKA ERK
原文传递
消栓通络有效成分组对氧糖剥夺损伤原代培养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谢欣梅 庞晓斌 +3 位作者 赵艳 王保全 陈若芸 杜冠华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30-1135,共6页
研究消栓通络有效成分组(XECG)对原代培养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OGD)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3日龄SD大鼠皮质制备原代培养神经元;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GD模型组和XECG组(1、3及10 mg·L-1);四甲基偶氮唑... 研究消栓通络有效成分组(XECG)对原代培养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OGD)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3日龄SD大鼠皮质制备原代培养神经元;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GD模型组和XECG组(1、3及10 mg·L-1);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酶标法试剂盒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JAK2、STAT3 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2、Bax、p-JAK2、p-STAT3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XECG能明显改善OGD对神经元的损伤,提高细胞存活率,减少LDH的释放量,抑制缺氧缺糖引起的细胞凋亡;能提高缺糖缺氧神经元Bcl-2/Bax比值,增加JAK2、STAT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XECG对OGD损伤的原代培养神经元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JAK2/STAT3通路、影响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栓通络有效成分组(XECG) 原代培养神经元 糖氧剥夺 JAK2 STAT3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抑制大鼠原代培养神经元突起早期生长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鹏 李昕 +3 位作者 陈予东 杨巍巍 李旭冉 于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587-591,共5页
目的观察人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和其形成的寡聚体对大鼠原代培养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明确α-Syn的生理功能,探讨其寡聚化对神经元的毒性及其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制备α-Syn的寡聚体,向分组培养的大鼠脑... 目的观察人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和其形成的寡聚体对大鼠原代培养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明确α-Syn的生理功能,探讨其寡聚化对神经元的毒性及其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制备α-Syn的寡聚体,向分组培养的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培养基中添加,培养1、2和4 h后固定,观察对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神经元的突起以成像显微镜观察测量,Western blotting法、免疫荧光法实验进行鉴定。结果添加α-Syn寡聚体组的神经元培养至1、2和4 h时,其突起的平均长度均小于对照组和添加α-Syn单体组(P<0.05)。增加α-Syn寡聚体浓度,随浓度增高神经元突起的平均长度与对照组差异越大(P<0.01)。Western blotting法和免疫荧光实验明确了外源性α-Syn寡聚体可以从培养基进入到神经元内。结论α-Syn寡聚体在原代神经元生长初期对其突起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这一现象可能与其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突触核蛋白 寡聚体 原代神经元培养 突起生长 帕金森病
下载PDF
Anionic liposomes for small interfering ribonucleic acid (siRNA) delivery to primary neuronal cells: Evaluation of alpha-synuclein knockdown efficacy 被引量:1
6
作者 Michele Schlich Francesca Longhena +5 位作者 Gaia Faustini Caitriona M. O'Driscoll Chiara Sinico Anna Maria Fadda Arianna Bellucci Francesco Lai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3496-3508,共13页
Alpha-synuclein (a-syn) deposition in Lewy bodies (LB) is one of the main neuropathological hallmarks of Parkinson's disease (PD). LB accumulation is considered a causative factor of PD, which suggests that str... Alpha-synuclein (a-syn) deposition in Lewy bodies (LB) is one of the main neuropathological hallmarks of Parkinson's disease (PD). LB accumulation is considered a causative factor of PD, which suggests that strategies aimed at reducing a-syn levels could be relevant for its treatment.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developed novel nanocarriers suitable for systemic delivery of small interfering ribonucleic acid (siRNA) that were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reduce neuronal α-syn by RNA interference. Anionic liposomes loaded with an siRNA-protamine complex for α-syn gene silencing and decorated with a rabies virus glycoprotein (RVG)-derived peptide as a targeting agent were prepared. The nanoparticles were characterized for their ability to load, protect, and deliver the functional siRNA to mouse primary hippocampal and cortical neurons as well as their efficiency to induce gene silencing in these cells. Moreover, the nanocarrier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stability in serum. The RVG-decorated liposomes displayed suitable characteristics for future in vivo applications and successfully induced α-syn gene silencing in primary neurons without altering cell viability. Collectively,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RVG-decorated liposomes may be an ideal tool for further studies aimed at achieving efficient in vivo α-syn gene silencing in mouse models of P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bies virus glycoprotein (RVG) peptide liposomes small interfering ribonudeic acid (siRNA) ALPHA-SYNUCLEIN primary neuronal cells Parkinson's disease
原文传递
Bis(7)-Tacrine, a Promising Anti-Alzheimer's Agent,Attenuates Glutamate-Induced Cell Injury in Primary Cultured Cerebrocortical Neurons of Rats 被引量:1
7
作者 Zhang Bai fang,Peng Fang fang,Zhang Jiang zhou,Wu Dong cheng Biochemistry Department, School of Medicin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1, China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01年第3期737-741,共5页
The effects of bis(7) tacrine, a novel dimeric 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inhibitor, on glutamate induced cell injury were investigated in primary cerebral cortical neurons of rats. Exposure of cultured neurons (1... The effects of bis(7) tacrine, a novel dimeric 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inhibitor, on glutamate induced cell injury were investigated in primary cerebral cortical neurons of rats. Exposure of cultured neurons (12 days after plating) to 0.5 mmol/L glutamate for 30 min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cell damage. Pretreatment with bis(7) tacrine (0.03 1.0 μmol/L) reduced the glutamate induced neurotoxicity in a concentration dependent manner and the maximal response was seen at 1 μmol/L with approximately 30% protection. A receptor binding assay showed that bis(7) tacrine can completely displace MK 801 binding to rat cortical membrane with an IC 50 of 0.57 μmol/L.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bis(7) tacrine can directly interact with N methyl D aspartate receptor channel complex,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inhibitor's 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glutamate induced excitotoxicity. Thus, it is possible that anti glutamate/anti AChE synergism is responsible for potentially better Alzheimer's therapy of bis(7) tacrine relative to tacr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s(7) tacrine TACRINE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 GLUTAMATE primary neuronal cell culture
下载PDF
狂犬病病毒(RABV)感染小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对Bif-1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武建 金宏丽 +10 位作者 焦翠翠 时智康 张颖 黄培 伊淑帅 闫飞虎 赵永坤 高玉伟 杨松涛 王化磊 夏咸柱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1-716,共6页
建立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CVS-11株感染小鼠原代神经元细胞模型,探究RABV感染小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对Bif-1(Bax-interacting factor-1)蛋白表达的影响。分离并培养小鼠大脑皮质原代神经元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鉴定RABV感染效率... 建立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CVS-11株感染小鼠原代神经元细胞模型,探究RABV感染小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对Bif-1(Bax-interacting factor-1)蛋白表达的影响。分离并培养小鼠大脑皮质原代神经元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鉴定RABV感染效率。将RABV以MOI=0.1剂量接种原代神经元细胞,使用直接免疫荧光、Western blot、RT-PCR等方法检测RABV在原代神经元细胞中的复制情况。利用Western blot检测RABV感染原代神经元细胞后Bif-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分离了小鼠大脑皮质原代神经元细胞;直接免疫荧光、Western blot、RT-PCR结果显示,RABV CVS-11株可感染原代神经元细胞;Western blot结果表明RABV感染后,原代神经元细胞中Bif-1蛋白水平早期出现短期上升后降低,且整体低于正常水平。RABV CVS-11感染原代神经元细胞后,Bif-1蛋白水平发生改变,为进一步探索Bif-1蛋白在RABV致病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RABV) 小鼠 原代神经元细胞 Bif-1
原文传递
狂犬病病毒感染小鼠原代神经元细胞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9
作者 尹坤 马子鹏 +7 位作者 李伊铭 孙雨茗 王昊 乌东高娃 孙娜 程世鹏 王凤雪 温永俊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27,共6页
为了探究狂犬病病毒致神经系统症状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首先成功建立了高纯度胎鼠脑原代神经元细胞培养体系,进而通过使用实验室弱毒株SAD与固定毒株CVS11两种不同毒力的狂犬病病毒分别感染原代神经元细胞,评估这两种病毒在原代神经元细... 为了探究狂犬病病毒致神经系统症状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首先成功建立了高纯度胎鼠脑原代神经元细胞培养体系,进而通过使用实验室弱毒株SAD与固定毒株CVS11两种不同毒力的狂犬病病毒分别感染原代神经元细胞,评估这两种病毒在原代神经元细胞的最佳感染条件与病毒生长特性,建立不同毒力狂犬病病毒感染原代神经元细胞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狂犬病病毒糖蛋白、核蛋白以及神经囊泡循环的相关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固定毒株CVS11感染神经元细胞导致VAMP2蛋白表达量减少。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狂犬病病毒感染宿主致神经系统症状的机制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 原代神经元细胞 感染模型
下载PDF
NO在体外大鼠神经细胞原代培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10
作者 吕晓红 饶明俐 +1 位作者 林卫红 张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94-195,共2页
本文采用出生24h以内的Wistar大鼠皮层神经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观察了天门冬氨酸[Asp:内源性诱导一氧化氮(NO)生成剂]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并用NO合成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NNLA)... 本文采用出生24h以内的Wistar大鼠皮层神经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观察了天门冬氨酸[Asp:内源性诱导一氧化氮(NO)生成剂]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并用NO合成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NNLA)和尼莫地平进行干预试验,通过观察神经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发现NO对于体外培养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与动物试验结果基本一致;Asp介导内源性NO合成增加可能是其产生神经细胞毒性的主要途径之一;调控NO生成量或阻断其合成通路,具有保护神经细胞免遭兴奋性氨基酸(EAA)毒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神经细胞培养 天门冬氨酸
下载PDF
原代培养的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表型表达与在体不同(英文)
11
作者 李一梅 王国祥 王云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8期1543-1550,共8页
为了进一步了解原代培养神经元技术是否可以用于建立可靠的乙酰胆碱能神经元体外培养细胞模型,该实验检测了分别培养自E18胎鼠基底前脑(basal forebrain, BF)和海马(hippocampus,HIP)原代培养神经元中的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标志物,同时... 为了进一步了解原代培养神经元技术是否可以用于建立可靠的乙酰胆碱能神经元体外培养细胞模型,该实验检测了分别培养自E18胎鼠基底前脑(basal forebrain, BF)和海马(hippocampus,HIP)原代培养神经元中的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标志物,同时比较了离体培养细胞与在体在相同脑区中乙酰胆碱能标志物表达的差异。使用免疫标记荧光方法,检测了来自E18胎鼠的基底前脑脑区和海马脑区的离体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在DIV 3和DIV 21时间点上表达Ch AT和p75NTR(两种常用的胆碱能神经元标记物)的神经元的数量,分析其占总神经元数量的比例,并与E18胎鼠和成年小鼠相同脑区的在体组织切片中的结果相比较。结果显示, Ch AT和p75NTR均在来自基底前脑和海马的培养神经元的DIV 3和DIV 21中高比例表达。然而,虽然在E18胎鼠和成年小鼠的基底前脑的组织切片中有Ch AT和p75NTR的表达,但是在同时期的海马组织切片中并无Ch AT的表达,并且来自基底前脑和海马脑区的培养神经元中表达乙酰胆碱能神经元标志物的神经元数量占总神经元数量比例与在体并不一致。这些结果显示,乙酰胆碱能标志物在离体原代培养和在体中的表达状况可能存在不同。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在体外应用原代培养方法培养乙酰胆碱能标志物免疫阳性神经元可能并不是乙酰胆碱能神经元。除了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还需要更多的技术和方法来鉴定培养细胞中的乙酰胆碱能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胆碱能神经元 基底前脑 海马 CHAT P75NTR 神经元原代培养
原文传递
氟哌啶醇对大鼠离体海马脑片和原代神经元缺糖/缺氧和N-甲基-D-天冬氨酸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严乐勤 魏尔清 +1 位作者 沈建中 沈波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922-926,共5页
目的 观察氟哌啶醇对大鼠离体海马脑片和原代神经元的缺糖 缺氧 (OGD)和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 methyl D aspartate ,NMDA)损伤的潜在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海马脑片OGD以无葡萄糖的人工脑脊液中通 95 %N2 +5 %CO2 诱导。通过测定TT... 目的 观察氟哌啶醇对大鼠离体海马脑片和原代神经元的缺糖 缺氧 (OGD)和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 methyl D aspartate ,NMDA)损伤的潜在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海马脑片OGD以无葡萄糖的人工脑脊液中通 95 %N2 +5 %CO2 诱导。通过测定TTC染色后形成的红色产物来分析脑片活性。结果 氟哌啶醇 (1和 10 μmol·L- 1 )抑制OGD损伤 ,抑制率分别为 17 7%和 2 5 %,而D2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多潘立酮无此作用。NMDA也能显著降低海马脑片及原代神经元的活性 ,而氟哌啶醇可抑制这一损伤作用。结论 氟哌啶醇对大鼠离体海马脑片OGD和原代神经元NMDA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哌啶醇 海马 原代神经元 N-甲基-D-天冬氨酸 药理学 脑片缺糖缺氧性损伤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原代神经元细胞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芸如 赵范范 +4 位作者 叶慧敏 商迎辉 李梦洁 黄汉昌 劳凤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180-190,共11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衣霉素(tunicamycin,TM)诱导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怀孕18 d孕鼠分离的胎鼠海马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设置对照组(不作处理)、TM组...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衣霉素(tunicamycin,TM)诱导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怀孕18 d孕鼠分离的胎鼠海马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设置对照组(不作处理)、TM组(质量浓度2.5μg/mL)、Res组(5μmol/L)和Res+TM组(5μmol/L Res预处理+质量浓度2.5μg/mL TM进一步共处理),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海马神经元存活率并筛选TM和Res最佳作用浓度和时间;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原代神经元凋亡水平和周期状态,通过Western blot分析细胞ERS、自噬、凋亡和周期的相关蛋白变化。结果:5μmol/L Res预处理10 h后能减轻TM对原代神经元细胞存活率的抑制作用,使神经元细胞周期重激活,促使其由G1/G0期向S期进行。与TM组相比,Res预处理10 h组(R10T组)的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Caspase 3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微管结合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1 light chain 3,LC3)B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hosphorylated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p-GSK3β)、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 2,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高度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01、P<0.01),抑制TM引起的细胞凋亡。结论:Res可以减轻TM引起的原代神经元ERS,对原代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Res对细胞存活率、周期分布和自噬、凋亡相关蛋白表达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原代神经元 阿尔茨海默病 内质网应激 凋亡与自噬
下载PDF
一种简单的原代神经元培养及转染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甘娜 尹飞 +3 位作者 彭镜 吴丽文 何芳 陈晨 《广西医学》 CAS 2015年第3期289-291,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稳定的原代神经元培养及转染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生后2 d内SD大鼠海马,经消化、反复沉淀后获得海马组织细胞悬液,利用差速贴壁法对神经元进行纯化,采用神经元专用无血清培基进行培养,并于倒置显微镜下观...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稳定的原代神经元培养及转染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生后2 d内SD大鼠海马,经消化、反复沉淀后获得海马组织细胞悬液,利用差速贴壁法对神经元进行纯化,采用神经元专用无血清培基进行培养,并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形态的变化,采用微管相关蛋白(MAP2)抗体对细胞进行鉴定;利用慢病毒转染神经元,观察神经元转染效率。结果体外培养的原代神经元,在培养第10~15天可以形成密集的神经元网络,细胞健壮,神经元特征明显;经MAP2鉴定,神经元纯度达95%以上;利用慢病毒转染神经元,转染效率达95%以上。结论采用该方法进行原代神经元培养,能够获得高纯度的原代神经元;慢病毒是神经元转染的理想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神经元 细胞培养 慢病毒转染
下载PDF
加味温胆汤含药血清对DISC1基因突变小鼠神经元突起的影响
15
作者 孙玉浩 温小雨 +2 位作者 李卓娴 徐丽静 夏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6期670-676,共7页
目的:探讨加味温胆汤对DISC1Esv 1转基因小鼠原代神经元发育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Tet-off系统调节DISC1Esv 1基因在小鼠原代神经元中的表达,在加味温胆汤含药血清干预下,利用荧光免疫、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原代神经元树突长度及兴... 目的:探讨加味温胆汤对DISC1Esv 1转基因小鼠原代神经元发育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Tet-off系统调节DISC1Esv 1基因在小鼠原代神经元中的表达,在加味温胆汤含药血清干预下,利用荧光免疫、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原代神经元树突长度及兴奋性神经突触的影响情况.结果:在DISC1 Esv 1基因过表达的原代神经元中,其树突长度、兴奋性神经突触均有减少,经过加味温胆汤含药血清治疗后可显著改善原代神经元的树突长度、兴奋性神经突触的数量.结论:加味温胆汤对DISC1 Esv 1基因导致的神经元发育异常具有修复作用,加味温胆汤可能是通过修复受损的神经元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温胆汤 Tet-off系统 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Esv1亚型转基因小鼠 原代神经元
下载PDF
不同浓度异氟烷对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毒性作用
16
作者 佘应军 宋兴荣 +1 位作者 郑霞 黄斯伦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1471-1473,F0004,共4页
目的探讨异氟烷对体外原代培养新生鼠大脑神经元细胞的影响。方法出生48 h内清洁级雌雄不限SD大鼠,当天取大脑行皮质神经细胞原代培养,种植后置于温箱中培养。于培养第7天,建立体外培养大脑神经元暴露异氟烷模型,将同一批体外培养的神... 目的探讨异氟烷对体外原代培养新生鼠大脑神经元细胞的影响。方法出生48 h内清洁级雌雄不限SD大鼠,当天取大脑行皮质神经细胞原代培养,种植后置于温箱中培养。于培养第7天,建立体外培养大脑神经元暴露异氟烷模型,将同一批体外培养的神经元随机分为6组:正常温箱空白对照组(C组)、吸入0.5、1.0、1.5、2.0和2.5 MAC浓度的异氟烷实验组(P1、P2、P3、P4、P5组)。C组置于温箱中不行任何处理;通入21%O2,5%CO24 h后立即采用噻唑蓝(MTT)法分别测定6组神经元的细胞活力,细胞凋亡数。实验共重复6次。结果 P1、P2和P3组皮质神经元存活率和凋亡率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4和P5组皮质神经元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数增加(P<0.05)。结论较高浓度异氟烷(2.0和2.5 MAC)会降低原代神经元生存率,增加细胞凋亡,产生神经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氟烷 原代神经元 细胞毒性
原文传递
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CRMP-2)促进海马神经元轴突生长 被引量:4
17
作者 郑红云 李艳 童永清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1年第3期145-147,150,共4页
目的研究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collapsin response mediator protein,CRMP-2)对原代海马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探讨CRMP-2在神经元轴突生成中的作用。方法每次原代取孕18d SD大鼠1只,每只孕鼠含胎鼠约12~15只。显微镜下分离12~15只胎鼠... 目的研究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collapsin response mediator protein,CRMP-2)对原代海马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探讨CRMP-2在神经元轴突生成中的作用。方法每次原代取孕18d SD大鼠1只,每只孕鼠含胎鼠约12~15只。显微镜下分离12~15只胎鼠双侧海马组织,消化法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原代海马神经元培养采用核电转实验转染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EGFP)和野生型CRMP-2(wild type(wt)CRMP2)和突变型T514D-CRMP2(突变体,模拟失活型CRMP-2)。培养72h固定做免疫荧光双标,分别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轴突标志物Tau-1,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结果转染EGFP载体的对照组神经元正常发育,培养至72h,神经元轴突特异性表达标志物蛋白Tau-1;过表达了wtCRMP-2的神经元除了生成一条长的特异性表达Tau-1的轴突,另外一条突起也发育成了特异性表达Tau-1的轴突;而过表达了失活型CRMP-2的神经元发育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结论野生型CRMP-2可明显促进轴突生长,而转染模拟磷酸化CRMP-2的突变体T514D-CRMP2则没有显示任何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 海马神经元 原代培养 轴突 神经元极性
原文传递
长链非编码RNA Peg13在七氟烷所致的发育期原代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云凤 程燕咏 孙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9-477,共9页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 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Peg13(paternally expressed 13)在七氟烷所致的发育期原代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以胎龄为 14.5 d 的小鼠胎鼠的原代神经元为研究对象,实时定量 PCR 检测七氟烷处理不同时间后 ln...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 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Peg13(paternally expressed 13)在七氟烷所致的发育期原代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以胎龄为 14.5 d 的小鼠胎鼠的原代神经元为研究对象,实时定量 PCR 检测七氟烷处理不同时间后 lncRNAPeg13 的表达水平。荧光原位杂交实验检测 lncRNA Peg13 在原代神经元中的定位。构建 lncRNA Peg13 过表达和敲减质粒,分别转染原代神经元。4.1%的七氟烷处理 6 h 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原代神经元的形态改变;采用 CCK-8 分析原代神经元的活力;采用 TUNEL、Western blotting 检测原代神经元的凋亡程度。结果在七氟烷处理的原代神经元中,lncRNA Peg13 的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下降。LncRNA Peg13 在原代神经元的细胞质和轴突中广泛表达。过表达 lncRNA Peg13 可明显缓解七氟烷处理所致的神经元形态改变,导致神经元活力提高,凋亡细胞比例减少,Bcl-2、Bax 蛋白表达量的比值(Bcl-2/Bax)升高,caspase-3 的表达水平降低。敲减 lncRNAPeg13 可明显加剧七氟烷处理所致的神经元形态改变,导致神经元活力降低,凋亡细胞比例增加,Bcl-2/Bax 降低,caspase-3 的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LncRNA Peg13 能够缓解七氟烷诱导的发育期原代神经元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长链非编码RNA Peg13 发育期原代神经元 细胞活性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孕期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对NMDA诱导的新生大鼠神经元Ca^(2+)内流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小娟 毕杨 +4 位作者 何剑 刘友学 陈洁 瞿平 李廷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1613-1616,共4页
目的了解孕期边缘型维生素A(vitamin A,VitA)缺乏对氮-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诱导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Ca2+内流的影响。方法将16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边缘型VitA缺乏(MVAD)和VitA正常(VAN)组... 目的了解孕期边缘型维生素A(vitamin A,VitA)缺乏对氮-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诱导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Ca2+内流的影响。方法将16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边缘型VitA缺乏(MVAD)和VitA正常(VAN)组,每组8只。从交配前3周开始分别饲以VitA缺乏饲料(含VitA400 IU/kg)和VitA充足饲料(含VitA6 500 IU/kg)。高效液相技术检测血清VitA浓度。取MVAD组及VAN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并运用钙影像测定仪检测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在NMDA刺激后细胞内钙离子变化。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海马组织NMDA受体-1(NR1)的表达。结果 MVAD组母鼠血清VitA水平[(0.768±0.069)μmol/L]低于VAN组[(1.284±0.217)μmol/L],MVAD组仔鼠血清VitA水平[(0.806±0.092)μmol/L]低于VAN组[(1.270±0.098)μmol/L](P<0.0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ge,NSE)免疫荧光鉴定神经元纯度显示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MVAD组与VAN组海马神经元在NMDA刺激后,MVAD组Ratio340/380增加值(0.136±0.012)低于VAN组(0.168±0.022)(P<0.01);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NR1在MVAD组海马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VAN组。结论孕期开始的MVAD会抑制NMDA诱导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钙离子内流,而降低NR1在神经元的表达可能是其损伤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神经元培养 Western BLOT 钙影像 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
下载PDF
镉诱导小鼠原代神经细胞程序性坏死的机制
20
作者 何邵波 蒋传命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6-541,共6页
[背景]镉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以往的研究主要聚焦其影响细胞自噬和凋亡,但其是否导致细胞程序性坏死尚不明确。[目的]研究镉诱导小鼠原代神经细胞程序性坏死的机制。[方法]以小鼠原代神经细胞为实验对象,10μmol·L^(-1)氯化... [背景]镉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以往的研究主要聚焦其影响细胞自噬和凋亡,但其是否导致细胞程序性坏死尚不明确。[目的]研究镉诱导小鼠原代神经细胞程序性坏死的机制。[方法]以小鼠原代神经细胞为实验对象,10μmol·L^(-1)氯化镉分别处理细胞2、4、6、12、24、48 h,用台盼蓝染色法计算细胞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10μmol·L^(-1)氯化镉处理后细胞周期的变化(24、48 h)及细胞程序性坏死水平(48 h);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经10μmol·L^(-1)氯化镉处理48 h后细胞程序性坏死相关基因如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RIPK3)、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蛋白(MLKL)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5、10、20μmol·L^(-1)镉离子处理后自噬相关蛋白p62的蛋白表达水平;检测p62和自噬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的荧光强度。[结果]小鼠原代神经细胞经10μmol·L^(-1)氯化镉处理4、6、12、24、48 h后细胞活力下降(P<0.05);相比较对照组(49.62%),细胞经10μmol·L^(-1)氯化镉处理24 h和48 h后分别有60.88%和82.94%的细胞停留在G0—G1期;10μmol·L^(-1)氯化镉处理48 h后,细胞程序性坏死水平(47.50%)高于对照组(0.01%),且细胞程序性坏死相关基因RIPK3和MLKL转录水平是对照组的6.9倍、3.7倍。经5、10、20μmol·L^(-1)氯化镉处理后小鼠原代神经元细胞自噬相关蛋白p62表达分别上调(587±17)%、(609±14)%、(893±16)%。经10μmol·L^(-1)氯化镉处理后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p62和LC3-B在细胞内共定位,且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结论]镉离子能降低小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存活率,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且提高细胞程序性坏死水平,可能与p62和LC3-B表达水平升高阻断细胞自噬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原代神经细胞 自噬 细胞程序性坏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