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时代的儿童主体间性及其发展
1
作者 何静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61-68,共8页
儿童在社会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细而复杂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可能?这种我们称之为“主体间性”的能力是一种先天固有还是后天形成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形式多样的新媒体以及社交机器人技术是否构成对儿童主体间具身性交互的挑战?这些... 儿童在社会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细而复杂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可能?这种我们称之为“主体间性”的能力是一种先天固有还是后天形成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形式多样的新媒体以及社交机器人技术是否构成对儿童主体间具身性交互的挑战?这些问题对当代主体间性思想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亟待进一步解决。通过将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初级主体间性”与“次级主体间性”思想的阐发以及认知神经科学中“预测加工”的研究进路相结合,尝试对“主体间性”概念进行重构,赋予儿童的主体间性理论以新的理论内涵,从而为人工智能时代中引导儿童主体间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初级主体间性 次级主体间性 动态交互
原文传递
行动的活力形态及其对他心不可观察性的消解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巍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3期145-155,199,共12页
他心不可观察性是读心的经典原则。对行动的活力形态的系统考察,有助于澄清他人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在对他人表达行为的感知中“直接”给予的。背侧中央脑岛通过调节控制运动的皮层回路,在不同活力形态的产生和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并通过... 他心不可观察性是读心的经典原则。对行动的活力形态的系统考察,有助于澄清他人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在对他人表达行为的感知中“直接”给予的。背侧中央脑岛通过调节控制运动的皮层回路,在不同活力形态的产生和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并通过与大脑镜像神经元系统的联结将对他人活力形态的感觉信息转化为这些形态的运动表征,由此实现主体间的意图调谐。来自行动的活力形态的科学证据酝酿出一种有关心灵的构成性解释,由此彻底消解他心的不可观察性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力形态 直接社会感知 不可观察性 镜像神经元 构成性解释
下载PDF
自闭症的原初交互主体性障碍假说: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主张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巍 《心理研究》 2013年第3期18-23,共6页
传统的"心灵盲"理论基于理智主义的预设,将心理理论的发育迟滞与缺陷视为自闭症个体人际互动障碍的主要原因。本文借助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立场对上述基于理智主义的读心模式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闭症的原初交互主体性障碍假... 传统的"心灵盲"理论基于理智主义的预设,将心理理论的发育迟滞与缺陷视为自闭症个体人际互动障碍的主要原因。本文借助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立场对上述基于理智主义的读心模式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闭症的原初交互主体性障碍假说。该假说认为,原初交互主体性是前理论的、奠基性的,其不仅具有个体发生学意义,也体现在成熟个体的人际互动中。通过分析自闭症个体的临床行为表现与第一人称报告,可以初步确认该群体存在原初交互主体性障碍。这驱使该群体不得不使用过度反思作为代偿方式,从而导致其人际互动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 现象学精神病理学 原初交互主体性 心理理论 第一人称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