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 被引量:48
1
作者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80,共13页
一、前言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病理生理过程,可导致冠状动脉疾病[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D)、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一、前言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病理生理过程,可导致冠状动脉疾病[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D)、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疾病 专家
原文传递
中国血脂异常门诊患者调脂治疗一级和二级预防达标现状:DYSIS—China亚组分析 被引量:38
2
作者 李勇 赵水平 +4 位作者 叶平 严晓伟 母义明 魏毅东 胡大一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65-670,共6页
目的分析国际血脂异常调查-中国研究(DYSIS-China)数据库中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胆固醇达标的现状。方法根据2014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结合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对于2012... 目的分析国际血脂异常调查-中国研究(DYSIS-China)数据库中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胆固醇达标的现状。方法根据2014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结合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对于2012年3至10月实施的DYSIS-China研究入选的25 317例血脂异常患者按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定义进行危险分层,其中二级预防极高危、高危的总胆固醇(TC)目标值分别为小于3.11和4.1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分别为小于1.8和2.6 mmol/L。一级预防极高危、高危、中危和低危患者的TC目标值分别为小于3.11、4.14、5.18和6.22 mmol/L,LDL-C目标值分别为小于1.8、2.6、3.4和4.1 mmol/L。计算患者TC和LDL-C的达标百分率。结果25 317例患者中,71.09%(18 000例)属于极高危和高危,48.24%(12 213例)属于二级预防对象,51.76%(13 104例)为一级预防对象。血脂异常患者二级预防的LDL-C总体达标率为33.09%(4 041例),TC达标率为21.05%(2 571例)。一级预防LDL-C总达标率为52.40%(6 866例),TC总达标率为42.06%(5 51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值5.75和4.15,P〈0.05)、冠心病(OR值5.70和3.58,P〈0.001)、外周动脉疾病(OR值2.42和1.49,P〈0.05)分别是患者TC和LDL-C不达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按照2014 CCEP专家建议结合2007血脂指南,中国血脂异常患者二级预防的总体达标率和一级预防达标率仍然与指南有很大的差距。从医生和患者的角度,都应当更加重视通过合理的干预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从而改善心血管高危患者的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异常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原文传递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分析 被引量:36
3
作者 张旻 赵延延 +13 位作者 田少芳 高晓津 杨进刚 苏淑红 许海燕 吴元 乔树宾 胡奉环 宋雷 王杨 李卫 金辰 杨跃进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研究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52-857,共6页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分层情况和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预防治疗的现状。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0日入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CAMI)的1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中国成人...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分层情况和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预防治疗的现状。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0日入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CAMI)的1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评估其发病前的ASCVD危险分层情况,并调查不同危险分层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情况。结果:在309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11950例(38.6%)患者为ASCVD低危人群,5360例(17.3%)患者为ASCVD中危人群,ASCVD高危、极高危人群分别占25.8%(7990例)和18.3%(5652例)。仅5.7%的高危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为22.4%;极高危患者中仅16.4%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ASCVD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仅18.3%。结论:我国超半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为ASCVD低中危患者,高危和极高危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一级、二级预防的比例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血管危险因素 危险分层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下载PDF
重视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 被引量:22
4
作者 刘文忠 《胃肠病学》 2017年第12期705-710,共6页
胃癌在中国癌症死亡最常见原因中位居第二。90%以上的胃癌被认为是胃黏膜长期炎症的终末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可导致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最终发生胃癌(Correa提出的肠型胃癌发生过程)。这一已被完全了解... 胃癌在中国癌症死亡最常见原因中位居第二。90%以上的胃癌被认为是胃黏膜长期炎症的终末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可导致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最终发生胃癌(Correa提出的肠型胃癌发生过程)。这一已被完全了解的胃癌发生自然史为胃癌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策略提供了合理依据。大量证据表明,一级预防(根除幽门螺杆菌)与二级预防(内镜筛查和随访)联合的策略可预防或限制胃癌发生的进程。本文旨在强调胃癌一级预防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感染 根除 胃肿瘤 预防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下载PDF
癌症防治重在“三早” 被引量:16
5
作者 董志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9,共2页
1973~ 1992的 20年间 ,我国癌症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肿瘤防治策略中,一级预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一般需时较长,受益者为年轻群体。而体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二级预防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内降低癌症的死... 1973~ 1992的 20年间 ,我国癌症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肿瘤防治策略中,一级预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一般需时较长,受益者为年轻群体。而体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二级预防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内降低癌症的死亡率,甚或发病率。这将有利于地区社会及经济发展,从而提高社会医疗保障水平。在宫颈、食管、胃、肝及鼻咽等肿瘤的高发现场,可将二级预防作为当前肿瘤控制的重要手段加以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防治
下载PDF
小剂量阿司匹林所致出血等不良反应状况调查 被引量:16
6
作者 任仲玉 任德旺 +3 位作者 任仲杰 杨澈 任芳 孙青萍 《中国药物评价》 2013年第5期288-290,294,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小剂量阿司匹林(LDA)对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疗效以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采取面对面回答的方式填写调查表,并查阅患者的就诊病历、检验报告等,核实患者提供的基本信息(包括疾病诊断... 目的:调查分析小剂量阿司匹林(LDA)对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疗效以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采取面对面回答的方式填写调查表,并查阅患者的就诊病历、检验报告等,核实患者提供的基本信息(包括疾病诊断、用药情况),回顾调查分析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我院门诊和住院及社区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患者1000例.结果:与LDA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者共计236例(23.6%);其中消化道不良反应127例(12.7%)[包括消化道出血75例(7.5%)],脑出血12例(1.2%),鼻腔出血15例(1.5%),牙龈出血10例(1.0%),皮肤黏膜出血18例(1.8%),血尿9例(0.9%),眼睛球结膜出血45例(4.5%).老年人460例中不良反应发生者共计147例(31.96%),其中严重的脑出血10例(2.17%),严重的消化道出血59例(12.83%);540例中非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者共计89例(16.48%),其中严重的脑出血2例(0.37%),严重的消化道出血16例(2.96%).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老年人与非老年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0.05);严重的出血发生率老年人与非老年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8,P〈 0.001).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50~325 mg/d)依然存在安全性问题;其出血及消化道等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密切关注.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应注意预防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对老年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要给予特别关注和严密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阿司匹林 心脑血管病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不良反应 出血
下载PDF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防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孙若楠(综述) 张春清(审校)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607-610,共4页
目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高。因此,预防和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对于肝硬化患者非常重要。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等都是预防和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各有疗效,极大地提高了... 目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高。因此,预防和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对于肝硬化患者非常重要。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等都是预防和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各有疗效,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生存率。本文针对不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类型的一级预防、急症止血和二级预防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一级预防 急症止血 二级预防
下载PDF
社区医师对脑卒中二级预防可控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及培训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高彩红 裴建基 +3 位作者 马丽芳 穆利春 朱倩倩 安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5-78,共4页
背景脑卒中后二级预防对于患者预防血管并发症、再发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医师是开展脑卒中防治工作的重要力量。目的了解社区医师对脑卒中二级预防可控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评价对社区医师进行相关培训的效果。方法于2017年5月—2018... 背景脑卒中后二级预防对于患者预防血管并发症、再发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医师是开展脑卒中防治工作的重要力量。目的了解社区医师对脑卒中二级预防可控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评价对社区医师进行相关培训的效果。方法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在北京市门头沟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选取执业范围为内科或全科的社区医师50例,进行脑卒中二级预防可控危险因素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对脑卒中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心房颤动、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二级预防治疗与管理。分别于培训前和培训后对纳入社区医师进行相关知识考核,比较培训前后的合格率,采用柏拉图分析法探讨培训未达标项(合格率<90.0%)的影响因素。结果培训前,社区医师血压相关知识的合格率达80.0%,其他因素相关知识的合格率均<80.0%。培训后,社区医师对血压、血糖、血脂、心房颤动、抗血小板治疗相关知识的合格率均高于培训前(P<0.05);对血压、血糖、血脂、抗血小板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达标[合格率分别为100.0%(50/50)、92.0%(46/50)、90.0%(45/50)、96.0%(48/50)],对心房颤动相关知识的培训未达标[合格率为70.0%(35/50)]。柏拉图分析结果表明,导致社区医师对心房颤动相关知识培训未达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对抗凝药物的了解(40.0%,20/50)、心房颤动抗凝适应证的掌握(28.0%,14/50)、心房颤动抗凝出血风险的评估(18.0%,9/50)。结论目前社区医师对脑卒中二级预防主要可控危险因素的认知不足,对血压相关知识的认知较好,对心房颤动相关知识的认知较差,规范性培训可以提高其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医生 初级保健 卒中 二级预防 教育 医学
下载PDF
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 被引量:12
9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一、前言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病理生理过程,可导致冠状动脉疾病[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B)、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一、前言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病理生理过程,可导致冠状动脉疾病[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B)、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疾病 专家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性骨折分级预防现状 被引量:8
10
作者 莫健 黄冲 +4 位作者 李晨静 翁创桂 汤润民 谭利贤 王强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3-411,共9页
随着我国老龄化快速进展,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分级预防系统对于减少骨折事件带来的沉重社会与医疗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分级预防定... 随着我国老龄化快速进展,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分级预防系统对于减少骨折事件带来的沉重社会与医疗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分级预防定义进行综述,并总结国内外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初级预防、二级预防中取得的研究进展。其中,采取基于风险筛查的初级预防策略,针对社区人群进行早诊、早治,有助于减少骨折事件及其不良结局;基于协调员、多学科协作的“骨折联络服务”模式(Fracture Liaison Services,FLS),可改善骨折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率与治疗率,并减少再发骨折。未来应继续从运行模式、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社会支持等方面改进与推广骨折分级预防模式,从而实现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综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 初级预防 二级预防 骨折联络服务
下载PDF
浅谈脑梗死的病因及预防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腾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第9期18-20,共3页
脑梗死是当今社会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对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胁。随着人口老年化的速度加快,脑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正确认识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并且积极地预防可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都容易导致... 脑梗死是当今社会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对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胁。随着人口老年化的速度加快,脑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正确认识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并且积极地预防可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都容易导致脑梗死。降低脑梗死发生率,要求做好预防工作。一级预防是预防一切可能导致发病的源头,是发病前阻断疾病发生的病因预防,方法是对危险人群尽早地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二级预防是使用一切手段避免再次脑梗死,如果是第一次发病,应对导致发病的原因进行分析。文章对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作一简述,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下载PDF
结直肠癌的三级预防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骏马 王沙(综述) 秦建平(审校)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1509-1513,共5页
结直肠癌(CRC)全球发病率很高,仍采用三级预防。减少风险因素对一级预防工作预期将产生多重有益影响。通过实施有组织、有针对性的筛查进行二级预防,可以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显著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手术、放化疗等三级预防结合... 结直肠癌(CRC)全球发病率很高,仍采用三级预防。减少风险因素对一级预防工作预期将产生多重有益影响。通过实施有组织、有针对性的筛查进行二级预防,可以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显著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手术、放化疗等三级预防结合一级预防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研究进展
下载PDF
2019版《荒野医学协会冻伤预防和治疗实践指南》解读 被引量:8
13
作者 孙林利 刘文军 +4 位作者 桂婧娥 何珍珍 刘丽红 孟美芬 尚琳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31-635,共5页
国际荒野医学协会于2019年7月更新并发布了《荒野医学协会冻伤预防和治疗实践指南》,该指南针对冻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循证推荐意见,主要包括冻伤的病理生理、分类、预防及治疗等内容。本文重点对该指南进行解读,旨在让临床医务人员了解... 国际荒野医学协会于2019年7月更新并发布了《荒野医学协会冻伤预防和治疗实践指南》,该指南针对冻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循证推荐意见,主要包括冻伤的病理生理、分类、预防及治疗等内容。本文重点对该指南进行解读,旨在让临床医务人员了解冻伤治疗的新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伤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指南解读 病理生理 分类 治疗
原文传递
Molecular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被引量:5
14
作者 HubertE.Blum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03年第1期11-22,共12页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in some areas of the world with an extremely poor prognosis. The major etiologic risk factors for HCC development include hepatitis B virus (HB...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in some areas of the world with an extremely poor prognosis. The major etiologic risk factors for HCC development include hepatitis B virus (HBV) and hepatitis C virus (HCV) infection, toxins (alcohol, aflatoxin BI) and various inherited metabolic liver diseases, such as hemochromatosis and alpha-1-antitrypsin deficiency. Central to 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HCC are mutations of various genes and genetic/chromosomal instability that result from chronic liver disease and the associated enhanced liver cell regeneration and mitotic activity. Alterations in the structure or expression of several tumor suppressor genes and oncogene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addition, mechanisms leading to genetic instability due to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 or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and aneuploidy due to defective chromosomal segregation appear to be involved. The prognosis of HCC patients is generally very poor. Most studies have shown a five-year survival rate of less than 5%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HCC has been found to be quite resistant to radio- or chemotherapy. Investigation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and clinical course of HCC revealed a long-term survival of patients only with small asymptomatic HCC that could be treated surgically or nonsurgically.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ymptomatic HCC, 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such as gene therapy are urgently needed. Apart from exploring and refining new HCC treatment strateg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isting measures 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measures to prevent HCC is most important. Primary HCC prevention could have a major impact on the incidence of HCC. Further,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a local recurrence or of new HCC lesions in patients after successful surgical or nonsurgical HCC treatment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and is expected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disease-free and overall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Based on rapid scientific advances, molecular diagnosis, gene therapy and mole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nic liver diseases EPIDEMIOLOGY gene therapy HEPATOCARCINOGENESIS immune therapy natural course oncolytic viruses primary prevention secondary prevention
下载PDF
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江雨晨(综述) 高倩(审校) 《预防医学》 2024年第4期304-307,313,共5页
阿司匹林(ASA)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CVD)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但应用策略存在较大争议。同时,在ASA预防CVD策略上,世界各国不尽相同:美国日趋谨慎,欧盟更关注ASA临床使用的获益,我国侧重于ASA对老年人CVD的预防效果。本文收集2005—2024年... 阿司匹林(ASA)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CVD)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但应用策略存在较大争议。同时,在ASA预防CVD策略上,世界各国不尽相同:美国日趋谨慎,欧盟更关注ASA临床使用的获益,我国侧重于ASA对老年人CVD的预防效果。本文收集2005—2024年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对ASA在CVD预防中的应用、主要国家ASA预防CVD策略,以及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ASA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为我国完善ASA预防CVD策略、规范ASA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心血管疾病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原文传递
脊髓性肌萎缩症中国三级预防指南 被引量:3
16
作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 +5 位作者 肖波 崔丽英 吴志英 王艺 龙莉莉 龙泓羽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76-484,共9页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最常见的婴幼儿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之一,主要是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突变导致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行病变,以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我国SMA致病变异的总体人群携带率为1.2%~2.2%,发生出生缺陷的风险大...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最常见的婴幼儿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之一,主要是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突变导致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行病变,以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我国SMA致病变异的总体人群携带率为1.2%~2.2%,发生出生缺陷的风险大。三级预防的策略可有效降低SMA的发生率。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的SMA三级预防,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牵头国内多学科专家,遵循国内外指南的撰写规范,根据我国的研究现状和患者的特点,参考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证据,并借鉴相关指南,最终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SMA三级预防指南。该指南的颁布将为我国SMA的预防发挥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指南
原文传递
阿尔兹海默病发病危险因素概况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晓敏 鲍天昊 阮冶 《四川精神卫生》 2020年第6期560-565,共6页
本文目的是探讨阿尔兹海默病(AD)可能的危险因素、相关的发病机制及预防策略。阿尔兹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年龄、性别等,可控因素包括糖尿病、中年时期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中年时期... 本文目的是探讨阿尔兹海默病(AD)可能的危险因素、相关的发病机制及预防策略。阿尔兹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年龄、性别等,可控因素包括糖尿病、中年时期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中年时期肥胖史、缺乏运动锻炼、抑郁、吸烟、低教育水平、睡眠等,此外,还包括环境中的金属元素以及脑创伤、甲状腺功能减退、肠道菌群紊乱等病史,本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及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兹海默病 危险因素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下载PDF
PCSK9抑制剂在ASCVD一、二级预防中对脑卒中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18
作者 石叶军 荆玉雷 +2 位作者 张晟奕 李超生 程力群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6-816,共11页
目的系统评价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PCSK9)抑制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时,对脑卒中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 目的系统评价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PCSK9)抑制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时,对脑卒中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自建库起至2024年3月收录的关于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托莱西单抗或英克司兰(试验组)治疗高脂血症和ASCVD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照组使用安慰剂或采用常规治疗)。筛选及应用Cochrane文献质量评估工具评估文献质量后提取有效数据,有效性指标包括脑卒中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安全性指标包括心血管死亡、转氨酶升高3倍以上、肌酸激酶升高3倍以上、过敏反应、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使用Stata软件对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统计风险差异(RD)。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21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包含6279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一级预防时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RD=0.000,95%CI:-0.002~0.003,P=0.905)、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RD=0.001,95%CI:-0.005~0.006,P=0.82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肌酸激酶升高3倍以上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005,95%CI:-0.010~0.000,P=0.039)。二级预防时试验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RD=-0.004,95%CI:-0.006~-0.002,P<0.001)、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RD=-0.003,95%CI:-0.005~-0.002,P<0.001)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心血管死亡、转氨酶升高3倍以上、肌酸激酶升高3倍以上、过敏反应及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SK9抑制剂用于ASCVD的一级预防时,对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无显著影响,但能降低肌酸激酶升高3倍以上发生率;用于ASCVD的二级预防时,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抑制剂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 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原文传递
北京市乡村结直肠癌一、二级预防模式探索与实践——乡村吹哨,三级联动,中西医并重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钰莹 闫蕴孜 +8 位作者 郝洁 孙凌云 张彤 陈光 何斌 许云 刘剑 韦再华 杨宇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43-949,共7页
目的探索建立三级联动下(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北京市乡村结直肠癌中西医并重"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模式,为构建中西医慢病防治网络、推动中西医并重癌症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托当地村委会,充分... 目的探索建立三级联动下(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北京市乡村结直肠癌中西医并重"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模式,为构建中西医慢病防治网络、推动中西医并重癌症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托当地村委会,充分发挥三甲医院带动能力,培训构建一支以"村支书"为核心的乡村"早防早筛"队伍:中医养生操组、中医健康防癌知识宣传小组配合进行结直肠癌早防,结直肠癌高危风险人群(即高危人群)问卷调查小组配合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初筛。在"三级联动"模式下建立"绿色转诊"通道,根据高危人群初筛结果进行全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根据诊断结果进行药物或非药物干预。结果经四年探索实践,该结直肠癌中西医并重一、二级预防模式初步成型,形成了较为科学规范的结直肠癌早筛早诊早治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中西医并重结直肠癌防控方案。在该模式指导下,已在全村1717名常住人口中完成了1174例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初筛,发现高危人群118例(阳性率10.05%),结直肠癌6例且均在该模式建立前发病。结论由乡村吹哨,通过动员乡村骨干力量进行结直肠癌早筛,能够使结直肠癌筛查工作真正做到全覆盖,极大提高筛查效率,降低筛查成本。推广一条以"三级联动"为依托,以乡村骨干为主要早防早筛力量的中西医并重"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慢病管理模式是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乡村吹哨 三级联动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中西医并重
下载PDF
包头地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
作者 白茹玉 吴丽娥 +3 位作者 郭霞 张佳 于文龙 禹延雪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了解包头地区不同人群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为制定心脑血管病精准防控策略提供数据参考。方法: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包头地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调查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心脑... 目的:了解包头地区不同人群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为制定心脑血管病精准防控策略提供数据参考。方法: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包头地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调查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心脑血管疾病认知水平及他汀使用情况,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共登记有效调查对象2100例,年龄为(58.7±11.0)岁(40~94)岁,男性占45.1%(n=948)。其中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CVD)史占14.2%(298例),无CVD有危险因素人群49.5%(1040例),正常人群36.3%(762例)。包头地区报告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14.8%,三组人群分别为46.3%、14.2%、3.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VD组中,女性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性小;高龄、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且CVD认知水平高则与他汀使用率呈正相关。CVD危险因素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高龄、CVD认知水平高,他汀类药物使用可能性大,农村、吸烟、肥胖人群可能性小。正常组人群服用他汀原因占比:自觉应服用>亲友介绍>广告媒体宣传>医生处方。结论:内蒙古包头地区人群在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一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使用不规范,不同亚组人群中差异较大,且存在正常人群过度用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心血管疾病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