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效应 被引量:28
1
作者 赵雪晴 刘莹 +8 位作者 石旺鹏 李向永 王燕 尹艳琼 张红梅 陈福寿 张红艳 刘小钢 谌爱东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83,共5页
为探明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控制潜力,开展了不同温度下东亚小花蝽对不同龄期和密度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干扰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东亚小花蝽捕食1龄或2龄草地贪夜蛾幼虫时,... 为探明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控制潜力,开展了不同温度下东亚小花蝽对不同龄期和密度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干扰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东亚小花蝽捕食1龄或2龄草地贪夜蛾幼虫时,其捕食功能反应与HollingⅡ模型拟合度较好。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在20℃、25℃和28℃下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772 4、1.090 0、0.673 6,处理单头幼虫的时间为0.174 9、0.173 7、0.295 5 d,对2龄幼虫,在20℃、25℃和28℃下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794 5、1.153 8、0.392 2,处理单头幼虫的时间为0.218 9、0.805 6、0.696 0 d;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量表现出随着猎物密度增加而上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同一温度下,东亚小花蝽对1龄幼虫的日均捕食量和寻找效应均高于2龄幼虫,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成反比;东亚小花蝽对3龄和4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日均捕食量为0;田间自然状态下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控制率为34.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小花蝽 草地贪夜蛾 捕食效应 干扰作用
下载PDF
龟纹瓢虫生物学特性及其捕食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任月萍 刘生祥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研究了龟纹瓢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小麦蚜虫的捕食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1a发生5代,在自然变温条件下,从卵到成虫发育历期为17.11d,其中卵期为(2.85±0.84)d,1龄期为(1.40±0.51)d,2龄期为(2.33±... 研究了龟纹瓢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小麦蚜虫的捕食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1a发生5代,在自然变温条件下,从卵到成虫发育历期为17.11d,其中卵期为(2.85±0.84)d,1龄期为(1.40±0.51)d,2龄期为(2.33±1.11)d,3龄期为(1.67±0.49)d,4龄期为(3.73±1.31)d,蛹期为(5.13±0.99)d.其卵期发育起点温度为15.47℃,有效积温为18.59日度.龟纹瓢虫成虫对小麦蚜虫的捕食效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为Na=0.7059N/(1+0.0133N),成虫对小麦蚜虫的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根据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得Na=75.19exp(-47.53/Nt),在1d内,1头龟纹瓢虫对小麦蚜虫的最大捕食量为75.19头,最佳寻找密度为47.53头,在利用龟纹瓢虫成虫防治小麦蚜虫时,益虫和害虫个数比可以1∶50作为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纹瓢虫 小麦蚜虫 生物学特性 捕食效应
下载PDF
集合种群空间混沌的模拟研究以及Allee效应、拥挤效应与捕食效应对空间模式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6
3
作者 惠苍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70-383,共14页
集合种群的空间模式研究是当今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研究利用常微分动力系统以及基于网格模型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对 Allee效应、拥挤效应以及捕食作用集合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做了全面的模拟研究 .Allee效应描述当种群水平低于某一阈... 集合种群的空间模式研究是当今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研究利用常微分动力系统以及基于网格模型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对 Allee效应、拥挤效应以及捕食作用集合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做了全面的模拟研究 .Allee效应描述当种群水平低于某一阈值时会发生由生殖成功几率下降造成的种群负增长率 ,而拥挤效应是指当种群密度过高时引起的个体性为异常从而达到调节种群增长率的作用 .文章组建了 3个空间确定性模型 :局部作用模型 CIM 、距离敏感模型 DSM 和集合种群捕食模型 MMP .局部作用模型显示在一维生境中空斑块形成金字塔状 ,二维模型显示出明显的动态拟周期性以及由空间混沌所形成的异质性 .距离敏感模型可导致由迁移个体中密度制约强度决定的集合种群大小复杂动态与种群密度的双峰分布 .这些结果说明动态行为的复杂性 ,不仅可用于表征研究物种的特性 ,而且可以表明该物种的续存能力与灭绝风险 .集合种群捕食模型是概率转换空间模型 ,利用该模型得出了依赖于模型参数和生境尺度的自组织种群概率空间分布模式 .模拟的结果表明 ,系统的内在机制和这种自组织模式导致捕食者形成集团型不明显的 捕食小组 或 杀手小组 ,并具有较高扩散力 ,但却包括侵占率低、灭绝率高的特点 .而使猎物种群形成高集团性、高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种群 空间混沌 ALLEE效应 拥挤效应 捕食效应 元胞自动机
下载PDF
猎物条件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捕食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朱建国 况荣平 +1 位作者 杨学均 赵祖航 《昆虫天敌》 CSCD 1993年第3期116-123,共8页
研究表明不同猎物种类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的捕食作用具有不同的影响.七星瓢虫捕食效率对桃纵卷叶蚜(Myzus tropicalis)密度的依赖性较大,对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的依赖性较小,七星瓢虫—苹果绵蚜系统中,七... 研究表明不同猎物种类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的捕食作用具有不同的影响.七星瓢虫捕食效率对桃纵卷叶蚜(Myzus tropicalis)密度的依赖性较大,对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的依赖性较小,七星瓢虫—苹果绵蚜系统中,七星瓢虫自身密度的干扰作用较大,七星瓢虫—蒿蚜系统中的干扰作用较小.研究天敌昆虫对其不同猎物的捕食作用,对于认识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以及正确指导生物防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星瓢虫 干扰作用 捕食 天敌
下载PDF
龙虱对高原林蛙蝌蚪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阿舍小虎 张昌兵 阳小成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5-127,132,共4页
高原林蛙是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上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其蝌蚪多生活于草甸上的季节性水塘里。设计试验检测了蝌蚪的捕食者(龙虱)的直接捕食与捕食风险对蝌蚪生长以及存活率的影响。蝌蚪被分别饲养于没有天敌(对照)、笼养天敌(捕食风险... 高原林蛙是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上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其蝌蚪多生活于草甸上的季节性水塘里。设计试验检测了蝌蚪的捕食者(龙虱)的直接捕食与捕食风险对蝌蚪生长以及存活率的影响。蝌蚪被分别饲养于没有天敌(对照)、笼养天敌(捕食风险)以及自由天敌(捕食)的处理中,在试验开始后的第8、15、22 d分别测定不同处理中蝌蚪的体长(头长加尾长),当所有存活的蝌蚪长出后腿,开始变态发育后结束试验,并记录各处理中存活蝌蚪的数目。结果表明,捕食和捕食风险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蝌蚪的生长速度,但最终存活数表现为对照>捕食风险>捕食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捕食风险对蝌蚪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有显著影响,提示捕食风险在捕食者-猎物动态和种群密度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林蛙 捕食效应 捕食风险 发育可塑性
下载PDF
二星瓢虫的捕食选择性及对枸杞棉蚜的捕食功能
6
作者 魏钟帅 侯璐 +2 位作者 王新霞 王铁矿 李秋荣 《青海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52-59,共8页
为了解二星瓢虫对枸杞棉蚜和枸杞木虱的捕食偏好性,在不同棉蚜、瓢虫密度及相同的瓢蚜比条件下,探究二星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的捕食量、寻找效应、种内干扰及捕食者密度对其捕食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星瓢虫各龄期幼虫及成虫捕食枸... 为了解二星瓢虫对枸杞棉蚜和枸杞木虱的捕食偏好性,在不同棉蚜、瓢虫密度及相同的瓢蚜比条件下,探究二星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的捕食量、寻找效应、种内干扰及捕食者密度对其捕食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星瓢虫各龄期幼虫及成虫捕食枸杞棉蚜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二星瓢虫的种内干扰和虫口密度对其捕食枸杞棉蚜数量的影响分别符合Hassell模型和Watt模型。二星瓢虫1、2、3、4龄期幼虫及成虫日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13.19、29.29、62.89、124.67和105.03头;在一定空间内,二星瓢虫个体间存在一定的种内干扰效应,1龄幼虫受到的干扰最大,干扰常数为1.1734;二星瓢虫的密度会对自身的捕食活动产生一定影响,4龄幼虫对食物的竞争最激烈,竞争参数为0.9220。研究结果可为改进二星瓢虫的人工养殖技术、提高瓢虫资源的利用效率及防控效果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星瓢虫 枸杞棉蚜 枸杞木虱 捕食作用 捕食嗜好
下载PDF
巴西龟对福寿螺的直接捕食及间接干扰效应 被引量:2
7
作者 郭靖 张春霞 +2 位作者 章家恩 项瑶 江雪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9-64,共6页
【目的】研究巴西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对福寿螺Pomaceaca canaliculata的直接捕食效应,为福寿螺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并探究巴西龟的间接干扰对福寿螺的影响.【方法】福寿螺与巴西龟共存养殖,定期调查福寿螺的存活和受损情况,... 【目的】研究巴西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对福寿螺Pomaceaca canaliculata的直接捕食效应,为福寿螺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并探究巴西龟的间接干扰对福寿螺的影响.【方法】福寿螺与巴西龟共存养殖,定期调查福寿螺的存活和受损情况,确定巴西龟对不同大小福寿螺的控制效果;同时研究在不会被捕杀的情况下,福寿螺感知到同类在被捕食过程中释放的警戒信号后的摄食、生长、存活等方面的变化.【结果】福寿螺在巴西龟的直接捕食作用下,14d后仅1/3的个体存活,其中,小螺(壳高5?15mm)和中螺(壳高15-25mm)的存活率分别降至0和40%,2/3的大螺(壳高25-35mm)存活,但受损率达到存活个体的45%.而在间接干扰作用下,福寿螺摄食量明显下降,相应的个体生长受到抑制,但存活率不受影响.【结论】巴西龟对福寿螺有良好的捕食效果,且会抑制周边感知到捕食风险的其他福寿螺的摄食和生长,本研究可以为福寿螺入侵地和巴西龟原产地(美国)控制福寿螺提供新的思路,并对福寿螺的入侵机制和种群变化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寿螺 巴西龟 生物防治 捕食效应 干扰效应
下载PDF
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园叶螨的控制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唐文颖 曲诚怀 +1 位作者 杨勤民 肖云丽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1-186,共6页
【目的】以螨治螨是害虫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果园害虫生态控制的重要措施。通过在苹果园人为释放捕食螨的方法,定量分析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和东方钝绥螨Amblyseiusorientalis(Ehara)对苹果园2种害螨... 【目的】以螨治螨是害虫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果园害虫生态控制的重要措施。通过在苹果园人为释放捕食螨的方法,定量分析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和东方钝绥螨Amblyseiusorientalis(Ehara)对苹果园2种害螨(苹果全爪螨Panonychusulmi(Koch)和山楂叶螨TetranychusviennensisZacher)捕食效果,为开展果园害虫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5-10月份在胶东半岛烟台市牟平区果园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和东方钝绥螨,比较分析释放捕食螨区域与对照苹果树上苹果全爪螨和山楂叶螨种群数量的变化。【结果】2种捕食螨均能适应当地果园生态环境,释放后能够迅速发挥控害作用。其中,加州新小绥螨对叶螨的控制作用达到84.8%-100%,东方钝绥螨对叶螨的控制作用达到90%-100%,且东方钝绥螨的防治效果略优于加州新小绥螨。【结论】加州新小绥螨和东方钝绥螨2种捕食螨在胶东半岛对苹果叶螨防控效果比较理想,均可作为苹果园叶螨生物防治的天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叶螨 生物防治 加州新小绥螨 东方钝绥螨 捕食效果
原文传递
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的栖境生态位与捕食作用分析 被引量:28
9
作者 吴进才 陆自强 +1 位作者 杨金生 束兆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23-331,共9页
本文进行了稻田捕食性天敌与稻飞虱的栖境生态位调查,并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添加试验法和排除试验法研究了7物种的栖境生态位与各天敌捕食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种灭敌与2种害虫共存系统中,天敌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捕食量... 本文进行了稻田捕食性天敌与稻飞虱的栖境生态位调查,并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添加试验法和排除试验法研究了7物种的栖境生态位与各天敌捕食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种灭敌与2种害虫共存系统中,天敌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捕食量的正主效应大小依次为:粽管巢蛛Clubionajaponicola、青翅蚁形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前齿肖蛸Tetragnatha praedonia、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的负主效应值最大(随狼蛛密度增大捕食量下降);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èe捕食量正主效应大小依次为:粽管巢蛛、肖蛸、青翅蚁形隐翅虫。多物种共存系统中,狼蛛、徽蛛、跳蛛主要捕食飞虱;肖蛸主要捕食稻纵卷叶螟;管巢蛛对两种害虫均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这与各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值相一致。当飞虱密度在每穴10—30头时,多物种共存系统优良的生物序是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青翅蚁形隐翅虫各为1头,粽管巢蛛2头,此时天敌的控制作用最大。添加法和排除法试验结果表明在具一定数量的多物种共存系统中,再增加天敌密度不一定能增加猎物的被捕食数,其直接的生物学原因是种间种内干扰(包括种间种内残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境生态位 捕食管 稻田 天敌 捕食
下载PDF
具有避难效应和非局部被捕食效应的捕食系统斑图形态研究
10
作者 王彩云 李静 +1 位作者 杨瑞兰 兰旺森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7-740,共14页
具有避难效应的捕食–食饵反应扩散模型是一类重要的种群动力学模型,其斑图形态为研究种群数量时空分布提供关键信息。建立了一个具有避难效应和非局部被捕食效应的Leslie-Gower捕食–食饵反应扩散模型。首先,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和Turin... 具有避难效应的捕食–食饵反应扩散模型是一类重要的种群动力学模型,其斑图形态为研究种群数量时空分布提供关键信息。建立了一个具有避难效应和非局部被捕食效应的Leslie-Gower捕食–食饵反应扩散模型。首先,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和Turing失稳分析分别推导出正平衡点局部稳定及Turing失稳的条件。其次,通过数值模拟分别展示了食饵斑图形态随非局部被捕食效应和避难效应变化而演化的情况。最后,通过分析捕食者和食饵种群空间平均密度与非局部被捕食效应和避难效应参数的变化关系,研究表明:食饵种群数量随着非局部效应的增强而增大,捕食者种群数量随着非局部效应的增强而减少,说明非局部被捕食效应在促进食饵密度增长的同时,抑制捕食者种群的增长;捕食者和食饵种群的数量均随避难效应的增强而增大,说明较强避难效应对食饵种群具有庇护作用,并能促进捕食者和食饵种群持续共存。结论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从数学层面理解非局部效应和避难效应对捕食者和食饵种群斑图形态影响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难效应 非局部被捕食效应 斑图 捕食者–食饵模型 反应扩散系统
下载PDF
具有非局部捕食效应的藻类-贻贝系统空间分布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静 孙桂全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2-678,共17页
贻贝种群作为海岸生态系统食物链网络的一个关键环节,其空间分布模式对海岸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的研究工作忽略了某一位置贻贝生物量的增加是由其它位置的贻贝移动到此处并捕食藻类引起的.本文构建了具有非局部捕食效... 贻贝种群作为海岸生态系统食物链网络的一个关键环节,其空间分布模式对海岸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的研究工作忽略了某一位置贻贝生物量的增加是由其它位置的贻贝移动到此处并捕食藻类引起的.本文构建了具有非局部捕食效应的藻类–贻贝空间扩散模型,首先计算出无扩散系统存在两个平衡点并给出其局部渐进稳定的条件,然后基于Turing失稳理论,推导出扩散系统在贻贝生存平衡点附近发生Turing失稳的条件.进一步,通过数值模拟展示出贻贝种群随时间演化的空间分布模式,该模式最终形成高密度点状分布结构.最后,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两种群的扩散速率显著影响了贻贝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说明两种群移动规律的改变可能会破坏海岸生态系统的稳定演化;而非局部捕食效应的影响效果不明显,更利于贻贝种群的持续生存.本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从数学层面理解贻贝种群的发展演化规律,为海岸生态系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贻贝模型 非局部捕食效应 空间分布模式 参数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真水狼蛛对褐飞虱捕食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常瑾 赵敬钊 +1 位作者 周炜 刘家武 《蛛形学报》 1998年第1期67-73,共7页
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的设计方法,研究了在不同的天敌密度,害虫密度,温度和光照时间的动态系统中,真水狼蛛对稻田主要害虫褐飞虱的捕食作用,得出其控制作用的数学模型为y=27.4087+3.1667X1+6.8333X2-... 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的设计方法,研究了在不同的天敌密度,害虫密度,温度和光照时间的动态系统中,真水狼蛛对稻田主要害虫褐飞虱的捕食作用,得出其控制作用的数学模型为y=27.4087+3.1667X1+6.8333X2-1.667X3+0.5000X4-0.4258X^21-0.9258X^22-3.1758X^23+0.2500x1x2+1.5000x3x4通过模型的主效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水狼蛛 褐飞虱 捕食作用 交互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