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方一次暖区大暴雨强降水成因探讨 被引量:77
1
作者 徐珺 杨舒楠 +2 位作者 孙军 张芳华 谌芸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55-1463,共9页
2012年7月7日黄淮出现一次典型暖区大暴雨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和强降水范围集中,中尺度特征明显。本文通过常规和非常规观测、NCEP分析资料对该次黄淮暖切变线引发的豫东北、鲁南和苏北等地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 2012年7月7日黄淮出现一次典型暖区大暴雨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和强降水范围集中,中尺度特征明显。本文通过常规和非常规观测、NCEP分析资料对该次黄淮暖切变线引发的豫东北、鲁南和苏北等地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整层高湿环境有利于降低暖区暴雨对抬升条件的要求、提高降水效率和局地不断产生中尺度对流系统;低层垂直风切变和超低空急流在对流触发和维持中可能有重要作用;次天气及以下尺度的抬升条件,如地面辐合线、925和850 hPa切变和低空急流出口区的风速辐合等均可导致强降水,降水落区一般位于低层多层风速辐合的叠置区;暖区暴雨的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后向传播、列车效应和热带降水型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降水效率 垂直风切变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静电除尘用高压供电电源特性浅析 被引量:35
2
作者 朝泽云 徐至新 +1 位作者 钟和清 康勇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83,共3页
为提高除尘效率,针对静电除尘器对供电电源的特殊要求,对其高压供电技术综合分析并讨论了多种高压供电方式、电源运行方式和控制方式的基本原理及对除尘效果的影响,指出脉冲供电方式和微机控制技术是当今静电除尘高压供电技术的主要发... 为提高除尘效率,针对静电除尘器对供电电源的特殊要求,对其高压供电技术综合分析并讨论了多种高压供电方式、电源运行方式和控制方式的基本原理及对除尘效果的影响,指出脉冲供电方式和微机控制技术是当今静电除尘高压供电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除尘器 高压电源 除尘效率 微机控制
下载PDF
辽宁云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潜力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周德平 宫福久 +1 位作者 张淑杰 班显秀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4-650,F0003,共8页
我国淡水资源短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已严重影响着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工增雨、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利用辽宁省气象台站网的常规探空、云和降水的观... 我国淡水资源短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已严重影响着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工增雨、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利用辽宁省气象台站网的常规探空、云和降水的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辽宁云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开发潜力,结果显示全省云水资源总量年均为4.83×1011m3,具有较多的作业机会和较大的人工增雨潜力,开发云水资源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云水资源 降水效率 开发潜力
下载PDF
锋面云系降水中的增雨潜力数值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李宏宇 王华 洪延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1-350,共10页
采用中尺度模式MM5模拟研究2002年4月4~5日出现在河南省境内的一次冷锋云系宏观和微观结构特征、云系降水机制以及区域内水分循环收支、“拟降水效率”与云系增雨潜力。模拟结果显示,这次大范围冷锋降水云系分层、非均匀性结构明显,... 采用中尺度模式MM5模拟研究2002年4月4~5日出现在河南省境内的一次冷锋云系宏观和微观结构特征、云系降水机制以及区域内水分循环收支、“拟降水效率”与云系增雨潜力。模拟结果显示,这次大范围冷锋降水云系分层、非均匀性结构明显,高层主要由冰相粒子构成,中层是冰-水混合层,低层为液水层。云系内同时存在较强的冷、暖云过程,低层和中层首先由暖云过程生成大量云水,而高层冰晶出现后不断向雪转化,大量的冰雪晶由高层降落至中层高云水含量区,促使雨水大量产生,云系存在明显的“播种-供给”云降水机制。此外,模拟显示云系降水主要集中于冷锋面附近,锋前和锋后拟降水效率通常介于10%~30%,锋区附近达40%~60%,在积层混合区拟降水效率可高达70.0%以上。模拟计算域内的总水汽量仅有约23.1%转化为地面降水,而其余大部分水分都没有被充分地利用,锋面云系具有很高的增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机制 播种-供给 降水效率
下载PDF
祁连山-黑河流域水循环中的大气过程 被引量:24
5
作者 王可丽 程国栋 +1 位作者 江灏 张立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97,共7页
利用气象台站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祁连山 黑河流域水循环中的大气过程,结果表明:受西风带波动影响的水汽来源贫乏是此区大气水汽含量少的原因之一;水汽输送通量辐散是此区大气水汽含量少的原因之二... 利用气象台站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祁连山 黑河流域水循环中的大气过程,结果表明:受西风带波动影响的水汽来源贫乏是此区大气水汽含量少的原因之一;水汽输送通量辐散是此区大气水汽含量少的原因之二;就年平均而言,祁连山 黑河流域大气水汽含量仅为高湿的江南地区的20%,为半干旱区的华北中部的约40%;高海拔的祁连山区因降水效率高,地面蒸发量小,地表水物质易于聚积形成径流;黑河流域因降水效率低,降水量值与地面蒸发量值相当,对地表水的贡献很小。在祁连山 黑河流域2 5°×2 5°区域上空,大气年输入水量为6678亿m3,输出为6502亿m3,净输入水量为176亿m3;输入水汽呈逐年减少的趋势。20世纪70~80年代有明显的下降,近40年来祁连山 黑河流域的气温在升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在减少,降水量的减少将难以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 大气过程 祁连山-黑河流域 降水效率 水汽来源 水汽输送通量
下载PDF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次极端大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张桂莲 仲夏 +3 位作者 韩经纬 赵斐 包福祥 李瑞青 《干旱气象》 2018年第1期17-26,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加密站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6年8月16—18日内蒙古中西部区域性极端大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落区位于副热带高压边缘、700~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加密站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6年8月16—18日内蒙古中西部区域性极端大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落区位于副热带高压边缘、700~850 h Pa"人"字型切变线、河套气旋前部等压线密集处的叠置区;深厚的湿层以及极端暴雨发生前6 h中低层显著增湿为暴雨的发生输送了充沛的水汽;散度辐合中心和上升运动中心叠置且加强,更有利于强烈上升运动形成,是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机制;暴雨爆发前对流有效位能(CAPE)有明显跃升,暖云层厚度加大,有利于降水效率的提高;暴雨时段内有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以相同路线沿着副热带高压584 dagpm线边缘、阴山山脉东西方向自西向东移动;短时强降水(>30 mm·h^(-1))和云顶亮温(TBB)低值中心区(≤-52℃)以及TBB等值线密集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降水效率 MCS TBB 内蒙古
下载PDF
基于构成要素的一次切变线暴雪天气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杨成芳 周雪松 +1 位作者 李静 孟宪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02-1413,共12页
2013年1月20-21日山东出现了一次暴雪过程,此次过程具有冷空气弱、东西雨雪共存及存在两个强降水中心等特点,济南至淄博(鲁中的北部地区)的次暴雪中心为预报难点。为了探讨此类暴雪过程降水落区、强度和相态变化的物理机制,根据常规观测... 2013年1月20-21日山东出现了一次暴雪过程,此次过程具有冷空气弱、东西雨雪共存及存在两个强降水中心等特点,济南至淄博(鲁中的北部地区)的次暴雪中心为预报难点。为了探讨此类暴雪过程降水落区、强度和相态变化的物理机制,根据常规观测、NCEP/NCAR再分析逐6 h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采用基于构成要素的预报方法(Ingredients-based Methodology,IM),从动力抬升、水汽、降雪效率和相态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层两个短波槽、低层切变线、地面华北锢囚锋和倒槽等天气系统相继共同作用造成了此次暴雪过程,其中500 hPa短波槽对降雪的阶段性表现最明显。(2)四个有利构成要素相叠加导致鲁中地区产生暴雪:中低层有西南和东南两支气流输送了充足的水汽;低层经向切变线和暖切变线造成了强上升运动;云中温度在-15^-14℃之间达到最佳降雪效率;低层温度低。(3)低层经向切变线对次降水中心的暴雪形成有重要作用,暴雪发生在经向切变线的右侧东南风减小的区域。(4)最强降雪发生在对流层中高层西南风和低层东南风强盛的时段。(5)对流层低层冷暖平流导致边界层内温度垂直变化出现差异,从而产生不同降水相态,其中1000 hPa至近地面的温度最为关键,尤其2 m气温在1℃左右时,更需综合分析925 hPa以下各层的温度;同时复杂下垫面对降水相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构成要素 降雪效率 相态
下载PDF
重庆主城区人工增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陈小敏 李轲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2-156,共5页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2004—2008年1-3月和11-12月的降水资料和空气污染指数资料,分析了重庆市主城区24 h降水对空气污染指数的影响,以及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在冬半年,主城区降水对空气中污染物有明显的净...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2004—2008年1-3月和11-12月的降水资料和空气污染指数资料,分析了重庆市主城区24 h降水对空气污染指数的影响,以及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在冬半年,主城区降水对空气中污染物有明显的净化作用,对PM10和SO2净化作用要强于NOx;当24 h降雨量大于或等于6mm时,空气污染状况明显改善,当日空气质量基本达标;统计分析人工增雨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按不同增雨效率计算,在冬半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后,平均可以让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增加3.4-6.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I 人工增雨 增雨效率
下载PDF
用Aqua/CERES反演的云参量估算西北区降水效率和人工增雨潜力 被引量:22
9
作者 陈乾 陈添宇 张鸿 《干旱气象》 2006年第4期1-8,共8页
利用美国NASA Langley研究中心提供的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单个卫星视场大气顶/地面通量和云(SSF)的Aqua卫星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的云水路径和冰水路径资料,分析中国西北地区降水效率和人工增雨潜力。选取天山、祁连山、南疆... 利用美国NASA Langley研究中心提供的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单个卫星视场大气顶/地面通量和云(SSF)的Aqua卫星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的云水路径和冰水路径资料,分析中国西北地区降水效率和人工增雨潜力。选取天山、祁连山、南疆沙漠和东南部季风区4片有代表性的地域,按该资料的云分类,分别计算低层云和高层云区域月平均值,结合相应时期和地区的降水量,分析不同云层与月降水量的相关。结果表明,西部干旱区降水与高层云相关较好,而东南部季风区则与低层云相关好。整个西北区以低云的云水路径与降水量相关系数最高,平均R2=0.8459。定义月降水效率为月平均降水强度(mm/h)除以总的云水路径,结果表明,不论低层云或高层云的降水效率都是东南部季风区最大,祁连山区略大于天山区,南疆沙漠最小。其年变化低层云除南疆7月最高外,其余地区8月最高。高层云的降水效率东南部季风区8月最大,其余3片7月最高。取(LWP/IWP-C)×LWP作为人工降水最大可能增(减)雨的度量,则4片中祁连山区最大,其次是天山,东南部季风区最小,年平均为负值。人工增雨潜力的年变化表明,高层云的峰值A区和C区在8月,D区则在9月,其余峰值均出现在6或7月。本文重点研究天山、祁连山区地形云人工增雨潜力,为今后人工增雨(雪),开发山区云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区 云水路径 冰水路径 降水效率 人工增雨潜力
下载PDF
模拟降水量变化对毛乌素油蒿幼苗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肖春旺 张新时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22,共8页
毛乌素是中国干旱、半干旱沙区典型沙地 ,其中水分是最大限制因子。随着未来全球变化 ,尤其降水变化进一步激烈 ,将给这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和生产力带来巨大影响。本文选择毛乌素沙地优势灌木油蒿为研究对象 ,人控 4种降水量梯度... 毛乌素是中国干旱、半干旱沙区典型沙地 ,其中水分是最大限制因子。随着未来全球变化 ,尤其降水变化进一步激烈 ,将给这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和生产力带来巨大影响。本文选择毛乌素沙地优势灌木油蒿为研究对象 ,人控 4种降水量梯度来探讨油蒿幼苗的生理生态对降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 ,不同施水量的油蒿幼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 浓度、叶片温度、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率日变化动态存在明显差异。当少量施水时 ,幼苗受到明显水分胁迫 ,故而关闭气孔 ,降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 ,以免过多的蒸腾失水。当充分施水时 ,幼苗叶片气孔开放 ,提高气孔导度、胞间CO2 浓度和蒸腾速率 ,降低叶片温度、以此提高光合作用。不同施水的油蒿幼苗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生态适应策略 ;幼苗荧光效率随着施水量增大 ,从机理上解释了幼苗光合作用随着施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向后剔除变量分析表明 ,随着施水量的增加 ,限制幼苗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逐渐减少。当充分施水时 ,幼苗主要受到光合有效辐射和叶片温度的限制。当中度施水时 ,幼苗主要受到蒸腾速率、胞间 /大气CO2 浓度差值的限制。当少量施水量时 ,幼苗主要受到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 /大气CO2 浓度差值、叶片 /大气温度差值及其大气温度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水量 毛乌素沙地 油蒿幼苗 生理生态过程 荧光效率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锋面对流系统和暖区对流系统的多尺度特征和集合预报敏感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陈涛 陈博宇 +2 位作者 于超 张芳华 谌芸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29-1142,共14页
2018年5月7日华南地区受锋面中尺度对流系统和暖区对流系统影响,出现多条中尺度雨带。其中锋面对流系统形成降雨区范围较广,雨量分布不均;在锋前30~200 km暖区内,多个离散的短生命史β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范围较小的中尺度雨带;而在华南... 2018年5月7日华南地区受锋面中尺度对流系统和暖区对流系统影响,出现多条中尺度雨带。其中锋面对流系统形成降雨区范围较广,雨量分布不均;在锋前30~200 km暖区内,多个离散的短生命史β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范围较小的中尺度雨带;而在华南沿海地区中尺度线状对流长度超过300 km,稳定维持时间超过12 h,形成局地300 mm以上的沿海强降雨带。雷达回波分析表明华南地区的锋面对流系统、暖区对流系统均以低质心型对流单体为主,其中锋面对流单体35 dBz回波顶高平均为5.5 km,暖区对流系统35 dBz回波顶高平均为4.7 km。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诊断降水效率表明,锋面系统降水效率平均在10%~15%,暖区对流系统的降水效率波动明显,瞬时降水效率可超过90%。此次降雨过程中雨滴谱分析表明,小粒子直径、高雨滴数密度的暖云降水特征突出,沿海暖区对流系统在各个降水强度量级上都具有更大的粒子直径和数浓度,因此降水效率较高。预报检验表明主流业务数值模式对于暖区对流性降水预报能力有限,欧洲中心再预报改善了暖区对流性降水离散度分布,中尺度区域数值模式能够反映锋面对流和暖区对流的基本特征,但在沿海暖区对流系统的强度、组织上仍然有偏差。比较锋面降水和暖区降水的集合预报敏感性表明,锋面降水对于锋前低压槽、低空急流等天气系统强迫具有较高预报敏感性,而沿海暖区降水对于上游入流区不稳定能量分布具有更显著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暖区暴雨 降水效率 集合预报敏感性
下载PDF
六盘山地区空中水资源特征及水凝物降水效率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沛 姚展予 +6 位作者 贾烁 常倬林 桑建人 高亮书 赵文慧 王伟健 祝晓芸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21-434,共14页
为了利用人工增雨技术合理开发六盘山地区空中水资源,首先需要了解该地区水汽场、地形对当地降水的影响和空中水资源的特征及典型降水过程中云系的降水效率。本文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发布的高时空分辨率ERA5再分析数据集和... 为了利用人工增雨技术合理开发六盘山地区空中水资源,首先需要了解该地区水汽场、地形对当地降水的影响和空中水资源的特征及典型降水过程中云系的降水效率。本文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发布的高时空分辨率ERA5再分析数据集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水汽的输送、地形强迫作用下的辐合抬升状况和地形云参量特征,并分别利用WRF模式数值模拟的输出结果和ERA5再分析数据,估算2016~2017年夏季自西向东移经该山区的多次混合降水云系的水凝物降水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位于西北地区东部的六盘山地区具有较为丰沛的大气可降水量和更强的水汽输送。受亚洲季风影响,夏季偏南风向六盘山地区输送了丰沛的水汽,山区成为相对湿度高值区;春、夏、秋季午后山区云量(CF)达70%及以上,夏季云水路径(CWP)和云光学厚度(COT)均明显大于周边地区。在夏季降水过程中,地形引起的动力场对降水有明显的影响,在日降水量5 mm以上强度的过程中,气流遇迎风坡地形产生明显辐合抬升,且辐合抬升越强时降水强度越大。夏季典型降水系统中,山区水凝物降水效率平均约为48.1%,空中还有较大部分的水凝物未能成为降水。因此作为水源涵养地的六盘山地区夏季空中水资源相对丰富而降水量不足,空中水资源具有一定开发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 空中水资源 降水效率
下载PDF
“碧利斯”(2006)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和降水效率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圣楠 崔晓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2-208,共17页
利用2006年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过程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资料,结合三维地面降水诊断方程和降水效率公式,研究了"碧利斯"登陆后引发的局地暴雨过程,重点分析了此次局地暴雨过程的降水强度和降水效率及其与宏... 利用2006年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过程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资料,结合三维地面降水诊断方程和降水效率公式,研究了"碧利斯"登陆后引发的局地暴雨过程,重点分析了此次局地暴雨过程的降水强度和降水效率及其与宏微观物理因子的联系。结果表明,降水强度越强,降水效率越高,但两者并非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随着降水强度增大,降水效率增高的趋势逐渐变缓;伴随暴雨系统快速发展,降水强度和降水效率均显著增强,而主要降水源/汇项的时间变化要复杂得多;暴雨发生前时段与发生时段降水物理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发生前,较明显的水汽辐合显著加湿局地大气,并通过微物理转化支持降水云系发展,液相水凝物辐合对降水云系快速发展贡献明显,固相水凝物辐合贡献不显著,较强的"云滴与雨滴碰并(P_(racw))"微物理过程同液相水凝物明显辐合可能有直接关系,"霰融化造成雨滴增长(P_(gmlt))"仅为P_(racw)的27%,发生时段,进一步明显加强的水汽辐合依旧是主要降水来源,而汇项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微物理转化过程与发生前比更活跃,尤其是P_(racw)和P_(gmlt),其中,Pgmlt增强更明显,其值接近P_(racw)的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强度 降水效率 局地暴雨过程 登陆热带气旋
下载PDF
1970—2013年西北干旱区空中水汽含量时空变化与降水量的关系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扬 李宝富 陈亚宁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43-1055,共13页
论文基于1970—2013年西北干旱区高空和地面气象资料,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空中水汽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1970—2002年,西北干旱区空中水汽含量呈显著的增加趋势,速率为0.835 mm/10 a(P<... 论文基于1970—2013年西北干旱区高空和地面气象资料,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空中水汽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1970—2002年,西北干旱区空中水汽含量呈显著的增加趋势,速率为0.835 mm/10 a(P<0.01),其中以夏季增速最高(1.709 mm/10 a,P<0.01);而降水效率基本稳定,仅春、冬季节略增。在空间上,1970—2002年水汽含量变化速率大小依次为北疆>南疆>河西走廊,其中冬、春季节以北疆水汽增速最大,夏、秋季节以南疆水汽增速最高。2)2003—2013年,西北干旱区水汽含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2.061 mm/10 a);而降水效率明显增加,速率为0.136%/10 a,这说明近年来空中水汽转化为降水的效率明显提升。同时,北疆降水效率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西北干旱区各季节的降水效率与降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性,而水汽含量与降水量的相关性则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另外,新疆降水变化与水汽含量和降水效率均呈显著正相关性,而河西走廊降水量与降水效率的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中水汽含量 降水效率 西北干旱区
原文传递
江西省夏季降水效率特征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玉林 杨梅 曾光平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4-47,共4页
利用南昌、赣州 2个探空站 1988~ 1997年 7~ 9月 0 7:0 0与 19:0 0探空资料和江西省 85个气象台站 1988~1997年 7~ 9月降雨量资料 ,对降水效率进行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 ,江西省历年 (1988~ 1997)季降水效率为7 6 5 % ,7、8、9月各... 利用南昌、赣州 2个探空站 1988~ 1997年 7~ 9月 0 7:0 0与 19:0 0探空资料和江西省 85个气象台站 1988~1997年 7~ 9月降雨量资料 ,对降水效率进行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 ,江西省历年 (1988~ 1997)季降水效率为7 6 5 % ,7、8、9月各为 7.0 4 %、9.90 %、6 .0 2 % ,降水效率最大值为 13.77% ,最小值为 3.5 5 %。低压辐合类天气影响时降水效率最大 ,季平均值为 2 0 .4 8% ,其它依次是低槽、台风低压、大陆高压、东风波影响时降水效率也比较大 ,季平均值各为 11.90 %、8.5 6 %、7.0 5 %、7.0 4 % ,台风外围影响时降水效率最小为 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循环 水资源再生 降水效率 夏季 江西
下载PDF
空中水资源及其降水转化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家叶 李铁键 +4 位作者 王光谦 魏加华 钟德钰 苏洋 傅旭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6期2785-2796,共12页
本文在回顾空中水资源利用的愿景和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空中水资源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定义了白水,用以代表空中水资源.白水指的是通过地表某处上空的统计意义上具备降水潜力的水物质通量.白水和其他水资源一样,一般表述为年度水量,其... 本文在回顾空中水资源利用的愿景和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空中水资源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定义了白水,用以代表空中水资源.白水指的是通过地表某处上空的统计意义上具备降水潜力的水物质通量.白水和其他水资源一样,一般表述为年度水量,其本质是水物质的更新通量.将空中水物质的水平运动垂直积分投影到地表二维空间,对于地表任一点,白水的量纲为[L^2 T^(-1)],与地表水资源常用的[L^3 T^(-1)]不同.将某地的降水通量与相应时段的白水的比值定义为白水降水效率,量纲为L^(-1),代表白水每运动单位距离产生的降水量占其自身的比例.将白水概念扩展到地表流域,则可通过沿流域边界积分得到进入某一流域的白水,量纲为[L^3 T^(-1)].将该流域上空全部白水输送路径上的降水效率沿各自路径积分后加权平均,即得到流域的白水降水转化率(无量纲)为流域内的降水占进入该流域的白水的比例,可以采用降水量除以白水与径流量的1/2之差来近似计算.本文采用再分析数据研究了我国大陆附近的白水降水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选择长江、黄河、珠江、三江源流域开展相关特征参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白水降水效率是反映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降水转化能力的公允度量,可直接用于不同地区的对比分析;流域的白水降水转化率可用于分析流域空地水资源循环中的数量关系.研究和评估白水及其降水转化特征,是空地水资源耦合分析及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局部地区的白水降水转化率,并与地表水利工程联合调控,有望实现一定规模的空地水资源耦合利用,是水资源开源的新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中水资源 白水 降水效率 降水转化率 空地耦合
原文传递
研究湿地有效面积对暴雨径流调控作用的多因子模型 被引量:9
17
作者 毛战坡 尹澄清 +1 位作者 单保庆 李贵宝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7-63,共7页
根据湿地系统水量平衡及植物生长的需求 ,考虑了流域的降雨量、湿地土壤下渗量、降雨时间间隔、水面蒸发量、植物蒸腾量、排水量等主要的水文因素 ,推导出具有广泛意义的人工湿地面积 降雨径流截留率模型。模型的参数确定简单 ,应用方... 根据湿地系统水量平衡及植物生长的需求 ,考虑了流域的降雨量、湿地土壤下渗量、降雨时间间隔、水面蒸发量、植物蒸腾量、排水量等主要的水文因素 ,推导出具有广泛意义的人工湿地面积 降雨径流截留率模型。模型的参数确定简单 ,应用方便。我们以巢湖边的六岔河小流域为例模拟了在不同降雨过程、截留率和降雨时间间隔的湿地面积变化 ,并且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人工湿地 降雨径流 滞留 截留率 截流面积
下载PDF
河南“21·7”特大暴雨水汽输送、收支和转化特征对局地强降水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超 崔春光 +5 位作者 徐慧燕 王晓芳 李艳 汪小康 许发雷 高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97-1511,共15页
针对河南“21·7”特大暴雨的极端降水天气过程,利用FNL大气再分析资料、国家基准站降水观测数据和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结果,开展了暴雨多尺度系统协同作用下水汽输送、收支及转化特征对极端降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强盛... 针对河南“21·7”特大暴雨的极端降水天气过程,利用FNL大气再分析资料、国家基准站降水观测数据和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结果,开展了暴雨多尺度系统协同作用下水汽输送、收支及转化特征对极端降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强盛稳定的台风烟花与中高纬稳定的大气环流形势共同影响下建立的远距离水汽输送通道,使海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内陆极端降水区。在局地中尺度低值系统产生的动力辐合和迎风坡地形的阻挡作用的共同影响下,远距离输送到极端降水区附近的水汽被有效地汇聚在极端降水区附近,并且依靠低层水汽动力辐合机制,使局地汇聚的水汽被进一步输送至对流层中高层,以此促进对流的发展。在对流上升运动和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的共同影响下,通过增强气流的垂直上升运动,使更多的水汽被输送到对流层中高层,促使水汽向云冰粒子和雹粒子的凝华转换过程增强,最终导致降水效率得到显著提升,降水效率在地形迎风坡处显著增强表征的水汽向雨水的高效转化,对极端降水的演变起到了极好的指示作用。上述研究不仅系统性揭示了暴雨多尺度系统影响下极端降水区内局地水汽的主要来源与消耗过程,而且从水汽诊断的角度加深了对极端降水发生机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特大暴雨 多尺度系统 水汽输送 区域水汽收支 降水效率
下载PDF
北京一次积层混合云系结构和水分收支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陶玥 李军霞 +2 位作者 党娟 李宏宇 孙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5-460,共16页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对2007年10月的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拟结果结合实测资料,研究了积层混合云系的宏微观结构和降水特征,并分析了云系的水分收支及降水效率。结果表明:积层混...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对2007年10月的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拟结果结合实测资料,研究了积层混合云系的宏微观结构和降水特征,并分析了云系的水分收支及降水效率。结果表明:积层混合云是导致此次北京降水的主要云型;积层混合云降水分布不均匀,云系中微物理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都不均匀,具有混合相云的云物理结构。冷云降水过程占主导地位,雪的融化对雨水的形成贡献最大。北京区域降水过程的主要水汽源地为黄海海面及蒙古国,两支气流在陕西北部汇合后的西南气流将水汽输送到华北地区,北京区域以外,水汽和水凝物主要从西边界和南边界输送到域内。北京区域降水主要时段内,水物质通量在水平方向上为净流入。对北京区域水汽、水凝物和总水物质的水分收支各项的估算表明,水物质基本达到平衡。北京区域从2007年10月5日20时至6日14时,总水成物降水效率、凝结率、凝华率及总水凝物降水效率分别为5.6%、4.77%、4.19%、4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层混合云系 水分收支 降水效率
下载PDF
Analysis on Precipitation Efficiency of the “21.7” Henan Extremely Heavy Rainfall Event 被引量:5
20
作者 Lei YIN Fan PING +1 位作者 Jiahua MAO Shuanggen JI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74-392,共19页
A record-breaking heavy rainfall event that occurred in Zhengzhou,Henan province during 19–21 July 2021 is simulated using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and the large-scale precipitation efficiency(LSPE)... A record-breaking heavy rainfall event that occurred in Zhengzhou,Henan province during 19–21 July 2021 is simulated using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and the large-scale precipitation efficiency(LSPE)and cloud-microphysical precipitation efficiency(CMPE)of the rainfall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model results.Then,the key phys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LSPE and CMPE,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the extreme rainfall over Zhengzhou are explored.Results show that water vapor flux convergence was the key factor that influenced LSPE.Water vapor was transported by the southeasterly winds between Typhoon In-Fa(2021)and the subtropical high,and the southerly flow of Typhoon Cempaka(2021),and converged in Zhengzhou due to the blocking by the Taihang and Funiu Mountains in western Henan province.Strong moisture convergence centers were formed on the windward slope of the mountains,which led to high LSPE in Zhengzhou.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MPE,the net consumption of water vapor by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was the key factor that influenced CMPE.Quantitative budget analysis suggests that water vapor was mainly converted to cloud water and ice-phase particles and then transformed to raindrops through melting of graupel and accretion of cloud water by rainwater during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stage.The dry intrusion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levels over Zhengzhou made the high potential vorticity descend from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enhanced the convective instability.Moreover,the intrusion of cold and dry air resulted in the supersaturation and condensation of water vapor,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heavy rainfall in Zhengzho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ly heavy rainfall Zhengzhou large-scale precipitation efficiency cloud-microphysical precipitation efficienc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