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州北洞山汉墓陶俑佩绶考——兼论秦汉印绶之制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方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2-43,共12页
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壁龛出土一批保存完好的彩绘仪卫俑,其所佩饰物的形制和色彩尤其清晰,是秦汉佩绶形象珍贵的图像材料,揭示出有关汉代佩绶制度的一些新问题。参照北洞山汉墓陶俑所见实例,可知过去文献常见的"印绶"连称,... 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壁龛出土一批保存完好的彩绘仪卫俑,其所佩饰物的形制和色彩尤其清晰,是秦汉佩绶形象珍贵的图像材料,揭示出有关汉代佩绶制度的一些新问题。参照北洞山汉墓陶俑所见实例,可知过去文献常见的"印绶"连称,在实际佩戴过程中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北洞山汉墓陶俑以更直接的"印"、"绶"形象揭示出它们之间的间接联系方式,即以较细的丝织物"縌"作为系带从而使"印"、"绶"相关联,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出"绶"之构件"縌"的直观形象。此外,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认为,这批陶俑之佩绶具有早期过渡期的特点,西汉初年的绶带形态尚不固定,朝廷虽已行印绶之制,对不同等级的官秩所佩绶色有简单规定,但尚未如东汉一样形成体系完备的规制,汉绶本身在两汉时期存在变化。在此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印绶制度的发展也存在一个逐渐完备的过程,"绶"作为一种佩饰名广泛使用应在两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佩绶"成风也发生在汉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陶俑 印绶制度
原文传递
西安市南郊马腾空唐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4
2
作者 肖健一 王育龙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49,F0002,F0003,共15页
2001年4月至10月间,我们在西安市南郊马腾空清理了15座唐代墓葬。所有墓葬皆为南北向,单室墓室,墓道在南,墓室居北。墓葬形制可分为A、B、C三型。可以看清的几例葬具、葬式皆为单棺单人,仰身直肢。随葬品以陶俑最为丰富,计有镇墓俑、男... 2001年4月至10月间,我们在西安市南郊马腾空清理了15座唐代墓葬。所有墓葬皆为南北向,单室墓室,墓道在南,墓室居北。墓葬形制可分为A、B、C三型。可以看清的几例葬具、葬式皆为单棺单人,仰身直肢。随葬品以陶俑最为丰富,计有镇墓俑、男俑、女俑、动物俑等,其中男俑、女俑的中的半身俑时代特征明显,女俑的发式新颖奇特,造型生动,在隋唐考古中较为少见。加之又出土了四盒墓志,具有明确的纪年,可以作为判断其年代的标形器。这批墓葬的发掘为关中地区唐墓谱系的建立增加了新资料,同时对其它地区唐墓的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墓 陶俑 半身女俑
下载PDF
汉代不同质别的弹琴类画像文物 被引量:5
3
作者 季伟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5-73,共9页
汉代弹琴类画像文物,质材有陶俑、画像石、画像砖、铜镜等。俑琴分有弦无弦,姿态有恬然型、微笑型和歌唱型,组合有二人型、三人型、四人型等。画像石砖上有师旷伯牙鼓琴图、聂政刺韩王图,还有乐舞百戏图;在汉代出土的铜镜背面也铸绘有... 汉代弹琴类画像文物,质材有陶俑、画像石、画像砖、铜镜等。俑琴分有弦无弦,姿态有恬然型、微笑型和歌唱型,组合有二人型、三人型、四人型等。画像石砖上有师旷伯牙鼓琴图、聂政刺韩王图,还有乐舞百戏图;在汉代出土的铜镜背面也铸绘有弹琴的图像。汉代弹琴类画像文物,折射出琴不但是汉代儒士修身抒情的载体,汉代正义品德的象征,也是汉人祈求好运的神器及汉人乐舞百戏的乐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 文物 弹琴 陶俑 石砖 铜镜 乐舞
原文传递
山西长治唐代申屠氏合葬墓发掘简报
4
作者 王普军 杨柳 +1 位作者 耿鹏(绘图) 畅红霞(绘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68,I0003-I0004,F0003,共22页
2015年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长邯高速公路扩建施工中发现的一座唐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时墓室半边已被破坏,部分文物散落。经清理发掘,仍出土有镇墓兽、镇墓武士俑、仪仗俑、墓龙、家禽家畜模型、生产生活明器、墓志等51件文物... 2015年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长邯高速公路扩建施工中发现的一座唐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时墓室半边已被破坏,部分文物散落。经清理发掘,仍出土有镇墓兽、镇墓武士俑、仪仗俑、墓龙、家禽家畜模型、生产生活明器、墓志等51件文物。因部分文物已不在原位,导致仪仗队列、器物次序等不甚明了。墓主四人分别为兄申屠师胄夫妇、弟申屠智胜夫妇,合葬于神功二年。长治地区历年出土有多座唐代墓葬,但兄弟夫妇合葬的现象较为罕见。该墓的发掘为研究长治地区唐代葬俗以及申屠家族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墓 陶俑 墓志 兄弟夫妇合葬 神功二年
原文传递
浅谈洛阳出土文物的艺术魅力
5
作者 戴霖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39-41,共3页
阐述了洛阳历代出土铜镜、陶俑、三彩俑巧妙的造型艺术构思和精湛的工艺制作技术。
关键词 铜镜 陶俑 三彩俑 艺术魅力
下载PDF
四川阆中大雁山崖墓发掘简报
6
作者 郭富(发掘/执笔) 闫雪(发掘/摄影) +1 位作者 孙兰(发掘/摄影) 罗泽云(绘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9,共14页
2011年4月,配合中卫-贵阳输气管线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阆中市沙溪街道办事处嘉陵村二组大雁山发掘清理崖墓7座。墓葬排列有序,依山势呈"一"字形排列。墓葬均为单室墓,其中4座保存较好,出土有陶俑、陶器、五铢钱... 2011年4月,配合中卫-贵阳输气管线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阆中市沙溪街道办事处嘉陵村二组大雁山发掘清理崖墓7座。墓葬排列有序,依山势呈"一"字形排列。墓葬均为单室墓,其中4座保存较好,出土有陶俑、陶器、五铢钱等,属于东汉晚期墓葬。大雁山崖墓的发掘以及出土的陶器、釉陶器、陶俑等随葬器物,为嘉陵江流域汉代崖墓的分期研究积累了新的资料,对探讨当地东汉时期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阆中 崖墓 陶俑 陶器
原文传递
中古壁画与陶塑再现的挎包女性形象 被引量:1
7
作者 葛承雍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7-55,108,共10页
中国服装史一直以来较为忽视服饰中的挎包装饰,本文利用新出土的中古壁画和唐代各种挎包女性陶塑,对中古艺术中的挎包女性形象进行了初步分析。作者认为,"挎包女人"图像赋予了女性非凡的人性精神。同时,作者还对外国该类形象... 中国服装史一直以来较为忽视服饰中的挎包装饰,本文利用新出土的中古壁画和唐代各种挎包女性陶塑,对中古艺术中的挎包女性形象进行了初步分析。作者认为,"挎包女人"图像赋予了女性非凡的人性精神。同时,作者还对外国该类形象的出现和流传进行了梳理,依据现存图像资料,指出中国古代女性挎包要比西方早出现几个世纪。挎包、拎包具有时尚和实用美观的意义,折射出古代女性鲜明的超前意识和服装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挎包 女性 服饰 中古艺术 壁画 陶俑
原文传递
安徽亳州隋墓出土铁芯陶俑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樊婧 龚德才 +1 位作者 朱善银 吴磊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74,共6页
运用X射线荧光(X-Ray fluorescence,XRF)、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偏光显微镜等科技手段对亳州隋墓陶俑的保存现状及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亳州隋墓陶俑内芯为铁质材料,起到支撑加固陶俑的作用;铁芯存在有害锈γ-FeOOH... 运用X射线荧光(X-Ray fluorescence,XRF)、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偏光显微镜等科技手段对亳州隋墓陶俑的保存现状及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亳州隋墓陶俑内芯为铁质材料,起到支撑加固陶俑的作用;铁芯存在有害锈γ-FeOOH,已完全锈蚀;陶俑陶胎为普通易熔黏土;陶胎为模制,未使用二次覆泥工艺,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烧成温度均低于1100℃;不同铁芯陶俑的陶胎砂粒添加比例有所区别,古人在制作陶俑时会根据器物的具体需求添加合适比例的砂粒以提高陶俑强度。本研究首次通过科技手段分析了铁芯陶俑的陶胎及铁芯,进一步地丰富了陶俑相关的学术研究,也为铁芯陶俑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亳州 隋墓 陶俑 铁芯 工艺
下载PDF
略论南阳汉墓中的“胡人”形象文物 被引量:1
9
作者 顾英华 周巧燕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2-87,共6页
河南南阳地处中原,数年间出土的汉画像砖石和陶俑中有大量的胡人形象,有歌舞者、射猎者、为奴为俾者,或站或跪或骑,姿态各异。这些胡人的形象出现在汉代的中原地区,反映了当时西北少数民族和中原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 汉代画像砖 陶俑 胡人 西北少数民族 中原
原文传递
安徽马鞍山雨山银塘东晋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军 +2 位作者 李辉辉(发掘) 张后武(发掘) 邓雁(绘图)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5-38,I0004,共5页
2009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博物馆抢救性发掘了马鞍山雨山银塘东晋墓。该墓是一座带甬道的单室砖墓,已严重破坏,但二十多件随葬品时代特征明显。出土的陶俑佐证了六朝时期男女衣著没有严格界限区分的特点,棺床和祭台构筑形式为研究长江下游... 2009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博物馆抢救性发掘了马鞍山雨山银塘东晋墓。该墓是一座带甬道的单室砖墓,已严重破坏,但二十多件随葬品时代特征明显。出土的陶俑佐证了六朝时期男女衣著没有严格界限区分的特点,棺床和祭台构筑形式为研究长江下游东晋"凸"字形砖室墓形制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砖室墓 陶俑 棺床 祭台
原文传递
唐苏同家族墓出土陶质彩绘天王俑胎体的科学分析
11
作者 黄河 赵占锐 +5 位作者 于春雷 吴晨 赵西晨 张亚旭 赵星 王丽琴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42,共8页
2021年4月,陕西咸阳唐右千牛备身苏同家族墓出土了几尊装饰精美的天王俑,但俑身外壁红黑不均、胎体中心及内部泛黑,其力学性能极差、遇水崩解。为了科学地修复保护天王俑,本研究对彩绘天王俑胎体的材质和烧制工艺进行了科学分析。利用X... 2021年4月,陕西咸阳唐右千牛备身苏同家族墓出土了几尊装饰精美的天王俑,但俑身外壁红黑不均、胎体中心及内部泛黑,其力学性能极差、遇水崩解。为了科学地修复保护天王俑,本研究对彩绘天王俑胎体的材质和烧制工艺进行了科学分析。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仪、热膨胀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万能材料试验机、邵氏硬度计等仪器对天王俑陶胎残块的组成、结构、烧制温度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天王俑陶胎是以易熔黏土作为原料,含石英、钠长石、碳酸钙、白云母、绿泥石等矿物;胎体在300~400℃的氧化性气氛下烧制而成,内部烧结程度低于外表面,气氛不匀导致胎体各部分颜色有差异;天王俑陶胎体力学强度低,抗弯强度约为2 MPa,硬度54~71 HD。该研究为彩绘天王俑及同类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合理保存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俑 组成分析 烧制工艺 力学性能 唐代
下载PDF
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陶俑艺术风格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庄家会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8-112,共5页
徐州陶俑是西汉墓俑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北洞山陶俑是目前发现的徐州陶俑的主要代表。本文从墓葬形制,陶俑的位置、功能、材料与制作、表现的品质等角度进行研究,尤以材料与制作和表现的品质为讨论重点,探讨徐州陶俑风格的特质与形式来... 徐州陶俑是西汉墓俑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北洞山陶俑是目前发现的徐州陶俑的主要代表。本文从墓葬形制,陶俑的位置、功能、材料与制作、表现的品质等角度进行研究,尤以材料与制作和表现的品质为讨论重点,探讨徐州陶俑风格的特质与形式来源,借以考察西汉时期东部地区陶俑风格的地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洞山楚王墓 陶俑 风格
下载PDF
从汉阳陵塑衣式拱手跽坐女俑浅谈西汉服饰文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盼 陈彬 《纺织报告》 2020年第4期97-98,共2页
服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信息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社会的风俗文化。汉阳陵出土的塑衣式拱手跽坐女俑直观地展示了西汉的服饰艺术,通过对女俑的造型、服装款式、妆容发式等方面的分析得出,西汉服饰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又融入... 服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信息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社会的风俗文化。汉阳陵出土的塑衣式拱手跽坐女俑直观地展示了西汉的服饰艺术,通过对女俑的造型、服装款式、妆容发式等方面的分析得出,西汉服饰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南楚故土的风格,无论是从服饰造型或是审美情趣来看,西汉服饰文化都深受楚风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汉代服饰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阳陵 跽坐俑 服饰文化
下载PDF
河南三门峡上村佳苑唐墓M53发掘简报
14
作者 郑立超 张雪娇(绘图) +1 位作者 王羿(拍摄) 梁立俊(拍摄)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24,F0003,共10页
2016年3月至6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上村佳苑项目施工区抢救性清理一批唐宋至明清时期墓葬。其中M53出土有彩绘陶俑、陶动物、陶器、铁镜等随葬器物92件,特别是陶俑造型优美,种类众多,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根据墓葬形制和陶俑及... 2016年3月至6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上村佳苑项目施工区抢救性清理一批唐宋至明清时期墓葬。其中M53出土有彩绘陶俑、陶动物、陶器、铁镜等随葬器物92件,特别是陶俑造型优美,种类众多,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根据墓葬形制和陶俑及陶动物的造型判断,该墓应属于初唐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村佳苑 M53 初唐 陶俑
原文传递
汉、唐人物陶俑的比较研究
15
作者 朱大维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09年第3X期238-239,共2页
陶俑艺术在古代陶瓷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后代的陶瓷艺术及雕塑艺术创作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本文是以汉唐雕塑中的人物陶俑为研究主题,通过对汉唐两个朝代的人物陶俑的创作素材,造型形态和装饰4技法三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得出这两... 陶俑艺术在古代陶瓷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后代的陶瓷艺术及雕塑艺术创作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本文是以汉唐雕塑中的人物陶俑为研究主题,通过对汉唐两个朝代的人物陶俑的创作素材,造型形态和装饰4技法三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得出这两个时期人物陶俑的同异之处,并总结出其缘由,为我们的艺术创作实践提供历史资料和创作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陶俑 汉代 唐代 比较
原文传递
徐州西汉墓陪葬陶俑述论
16
作者 刘尊志 《南方文物》 2012年第1期74-79,99,共7页
徐州作为两汉重要的诸侯王封国所在地,有较多西汉墓陪葬有陶俑。从总体上看,徐州西汉墓陪葬陶俑经历了萌芽、繁荣和衰落的全面发展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并与社会的发展及葬制、葬俗的演进等密切相关。徐州西汉墓陪... 徐州作为两汉重要的诸侯王封国所在地,有较多西汉墓陪葬有陶俑。从总体上看,徐州西汉墓陪葬陶俑经历了萌芽、繁荣和衰落的全面发展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并与社会的发展及葬制、葬俗的演进等密切相关。徐州西汉墓陪葬陶俑还与本地区东汉墓葬及周边地区西汉墓葬的陪葬陶俑存在一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综合反映出相关丧葬内容、物质文化等的时代特点及地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 西汉 墓葬 陶俑
下载PDF
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探析
17
作者 邢琳 杨爱芹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1-76,共6页
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文化融合,各地出现了多种阶段性、地域性服饰风格。为了还原河北地区在北朝时期的女性服饰体系,从而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文章以河北磁县东魏、北齐皇室墓葬中出土的壁画、陶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 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文化融合,各地出现了多种阶段性、地域性服饰风格。为了还原河北地区在北朝时期的女性服饰体系,从而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文章以河北磁县东魏、北齐皇室墓葬中出土的壁画、陶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物对比、结构可行性分析等方法,揭示这一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款式特征。研究表明: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地区"汉化胡服"较为流行,曾出现过15种女子服饰款式和5种首服样式,为梳理河北地区地方服饰发展脉络及华北地区服饰文化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魏北齐 壁画 陶俑 女子服饰 河北
下载PDF
中国农业博物馆征集唐彩绘陶俑年代考
18
作者 李俊兰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5-128,共4页
中国农业博物馆从洛阳征集了15件彩绘陶俑及墓志一合,墓志显示墓主人为康子相,墓志为初唐著名宰相许敬宗所撰。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这批彩绘陶俑,认为它们的年代应为盛唐时期即715年左右,和墓志显示的时间不一致。
关键词 初唐 盛唐 陶俑 墓志 许敬宗
原文传递
大同市平城区出土之北魏陶俑的初步研究
19
作者 赵婻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47-50,102,共5页
大同市平城区出土之陶俑,为北魏王朝平城时代墓葬中的随葬品之一。无论从数量和制作方法,抑或艺术水平及风格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的变化,则明显反映出鲜卑民族与汉民族及其他民族的融合过程。
关键词 北魏平城时期 陶俑 民族融合
下载PDF
汉阳陵陶俑彩绘颜料的拉曼光谱分析 被引量:27
20
作者 左健 赵西晨 +3 位作者 吴若 毛振伟 许存义 王昌燧 《光散射学报》 2002年第3期162-165,共4页
本文利用拉曼光谱对陕西汉阳陵陶俑彩绘颜料进行了分析 ,成功地测定出彩绘颜料的成分。这一研究工作表明 ,显微拉曼光谱分析技术非常适合于考古学样品的成分分析 ,这一技术有可能成为文物产地研究的有力手段之一。
关键词 汉阳陵陶俑 彩绘颜料 拉曼光谱 考古学 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