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方主要土壤钾形态及其植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89
1
作者 黄绍文 金继运 +1 位作者 王泽良 程明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56-164,共9页
从北方12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25个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将土壤中的钾按其存在形态计为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前三种形态钾的总和不超过全钾的2.0%.非交换性钾也仅占全钾的2.7%~9.4%,... 从北方12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25个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将土壤中的钾按其存在形态计为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前三种形态钾的总和不超过全钾的2.0%.非交换性钾也仅占全钾的2.7%~9.4%,而全钾的89.8%~96.8%是以矿物态存在的。根据土壤中各形态钾含量,特别是非交换性钾含量分析,可以看出供试25个土壤的供钾能力按取土地点自西向东(西北-华北-东北)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在连续耗竭情况下,不同土壤的植物净吸钾总量的差异十分悬殊,范围为96.3~793.5mg/pot。根据植物净吸钾总量的大小,将供试土壤的供钾能力分为极高、高、中、较低和低5个等级。其结果也表明供试土壤供钾能力控取土地点自西向东呈明显降低的趋势。耗竭条件下植物吸取来自土壤不同形态钾的比例相差很大。以来自水溶性钾的比例为最小.平均为3.1%;其次是非特殊吸附钾,平均为7.7%;再次是特殊吸附钾,平均为10.2%;来自非交换性钾的比例较大,平均为33.3%;来自矿物钾的比例最大,平均为45.7%。本研究区分了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对植物吸收钾素的贡献,发现在耗竭条件下矿物钾是植物的重要钾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钾形态 植物有效性 供钾能力
下载PDF
土壤钾素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67
2
作者 丛日环 李小坤 鲁剑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7-913,共7页
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钾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这些平衡受一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粘土矿物类型、土壤水分状况、温度、pH、肥料施用以及陪伴离子等方面对土壤钾素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可以归纳为:①以2∶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土壤... 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钾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这些平衡受一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粘土矿物类型、土壤水分状况、温度、pH、肥料施用以及陪伴离子等方面对土壤钾素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可以归纳为:①以2∶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土壤吸附K^+的结合能较小,易解吸;而以1∶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土壤吸附K^+的结合能较大,吸附的K^+不易解吸。②土壤干湿变化对钾素转化的影响因速效钾含量的高低而有明显的区别。③在0-40℃温度范围内,增温能使交换性钾离子减少,而水溶性钾离子浓度则相应增加。④pH对土壤钾素转化的影响比较复杂。⑤氮肥中的NH4^+因与K^+离子具有相似的离子半径和水化能而对土壤钾素的有效性产生显著的影响。最后展望了钾素转化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素形态 粘土矿物 土壤水分 PH 温度 施肥 陪伴离子
下载PDF
灰漠土小麦-玉米-棉花轮作体系钾平衡与钾肥利用率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西和 吕金岭 刘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3-223,共11页
研究了干旱区灰漠土农田典型作物长期定位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钾平衡及钾形态和利用率的影响。实验包括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氮磷钾不均衡配施(N、NP、NK和PK)以及均衡施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NPK、NPKS、NPKM和1.5 NPKM)。结果... 研究了干旱区灰漠土农田典型作物长期定位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钾平衡及钾形态和利用率的影响。实验包括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氮磷钾不均衡配施(N、NP、NK和PK)以及均衡施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NPK、NPKS、NPKM和1.5 NPKM)。结果表明,均衡施肥的产量显著高于不均衡施肥处理(NP除外)(p<0.05)。其中NP处理的产量与其他均衡施肥产量并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钾不是灰漠土农田亏缺养分。钾平衡法发现,均衡施肥中NPKS表现出钾的盈余,而其余均衡施肥处理表现出钾的亏缺,24年亏缺量达到268至2 966 kg hm-2。所有施肥处理中,NPKM和1.5NPKM拥有最高的钾表观利用率,分别达到81.2%和38.9%,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说明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灰漠土钾肥利用率。长期定位试验后,不同处理的钾素形态变化显著,尤其有机肥添加处理的非交换性钾、非特殊吸附性钾、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进一步说明配施有机肥或秸秆维持灰漠土农田钾素肥力方面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当前灰漠土农田常规施肥方式下的钾亏缺正在逐步加大,补充更多的钾肥以及配合使用有机肥或秸秆应当被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钾平衡 钾肥利用率 钾素形态 灰漠土农田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崔德杰 刘永辉 +1 位作者 隋方功 张玉龙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65-167,174,共4页
按金继运(1992)确定的方法对土壤钾素形态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施有机肥能增加土壤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及全钾含量。不同形态钾素之间密切联系,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钾素的形态与有机质含... 按金继运(1992)确定的方法对土壤钾素形态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施有机肥能增加土壤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及全钾含量。不同形态钾素之间密切联系,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钾素的形态与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等土壤的理化性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土壤 钾素形态
下载PDF
生物炭对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的影响及机制初探 被引量:14
5
作者 姜敏 汪霄 +5 位作者 张润花 李志国 顾炽明 刘毅 陈防 WANG Li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33-1441,共9页
为了探讨生物炭对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的影响及其机理,通过土壤培养试验,设置空白对照(CK)、1%含量生物炭(B1)、2%含量生物炭(B2)、3%含量生物炭(B3)四个生物炭水平。研究了施用生物炭对于我国南方两种不同土壤(黄棕壤和灰潮土)不同形... 为了探讨生物炭对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的影响及其机理,通过土壤培养试验,设置空白对照(CK)、1%含量生物炭(B1)、2%含量生物炭(B2)、3%含量生物炭(B3)四个生物炭水平。研究了施用生物炭对于我国南方两种不同土壤(黄棕壤和灰潮土)不同形态钾素含量变化差异及理化性质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按土壤质量施加1%、2%和3%的生物炭均能提高两种土壤各有效态钾含量水平,并且在此范围内有效态钾含量有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是不同土壤有效态钾增加量有所不同,黄棕壤有效态钾增加量要高于灰潮土。分析认为供试土壤有效钾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物炭中所含有的钾素直接带入以及生物炭施入后引起土壤理化性质、解钾菌数量等的变化,间接提高了一部分土壤吸附固定态钾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钾素形态 土壤类型 理化性质
原文传递
多年定位施肥对紫色土钾素形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熊明彪 舒芬 +2 位作者 宋光煜 石孝均 毛知耘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44-47,69,共5页
在西南农业大学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上 ,研究多年定位施肥对紫色土钾素形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施钾各处理 0~ 2 0cm和 2 0~ 40cm土层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态钾、特殊吸附态钾下降不明显 ,基本能保持在试验初... 在西南农业大学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上 ,研究多年定位施肥对紫色土钾素形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施钾各处理 0~ 2 0cm和 2 0~ 40cm土层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态钾、特殊吸附态钾下降不明显 ,基本能保持在试验初期 ( 1991年 )的水平上 ,不施钾处理则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这表明施钾能维持紫色土速效钾 (水溶性钾 +非特殊吸附态钾 +特殊吸附态钾 )的平衡。不论施钾与否 ,各处理 0~ 2 0cm和 2 0~ 40cm土层土壤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呈下降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素形态 紫色土 长期定位施肥试验 钾肥
下载PDF
不同含钾物料对土壤钾素含量动态变化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胡敏 任涛 +4 位作者 廖世鹏 李继福 李小坤 丛日环 鲁剑巍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2,共5页
采用土培试验方法,以稻草、稻草灰、硅钙钾肥、枸溶性钾肥和氯化钾肥5种含钾物料为试验材料,分别用蒸馏水、1 mol/L中性醋酸铵、2 mol/L冷硝酸、1 mol/L沸硝酸浸提测定土壤各种形态钾素,评估不同含钾物料施用对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结... 采用土培试验方法,以稻草、稻草灰、硅钙钾肥、枸溶性钾肥和氯化钾肥5种含钾物料为试验材料,分别用蒸馏水、1 mol/L中性醋酸铵、2 mol/L冷硝酸、1 mol/L沸硝酸浸提测定土壤各种形态钾素,评估不同含钾物料施用对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含钾物料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各形态钾素含量,在等量钾素投入条件下,含钾物料的供钾能力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各含钾物料土壤水溶性钾、醋酸铵钾释放速率高低表现为氯化钾肥、稻草灰>稻草、硅钙钾肥和枸溶性钾肥;与土壤水溶性钾和醋酸铵钾变化不同,土壤冷硝酸钾含量在培养前期以稻草灰、氯化钾肥和硅钙钾肥的处理显著高于枸溶性钾肥和稻草处理,但随着枸溶性钾肥和稻草钾素的释放,培养后期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相比于土壤水溶性钾、醋酸铵钾和冷硝酸钾含量而言,土壤沸硝酸钾含量最高,其中培养前期以稻草灰处理的土壤沸硝酸钾含量较高,稻草处理的土壤沸硝酸钾含量较低,两者含量差值可达83.75 mg/kg,经过156天培养后,其含量差值仅为6.91 mg/kg,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结果说明,稻草灰和氯化钾肥具有同等释放水溶性钾和醋酸铵钾的效果,其次是稻草处理,均可作为速效钾肥施用,而枸溶性钾肥和硅钙钾肥具有缓效释放特性,可与速效钾肥配合施用确保作物整个生育期对钾素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物料 钾素形态 浸提剂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和深翻对玉米高粱轮作体系作物钾利用及土壤钾形态的影响
8
作者 杨文辉 罗灏程 +5 位作者 董二伟 王劲松 王媛 刘秋霞 黄晓磊 焦晓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0-2403,共14页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化肥钾、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施化肥钾结合秸秆还田及其深翻对玉米高粱轮作体系作物钾利用效率、土壤钾形态及非交换性钾释放的影响,为合理使用钾肥和提高钾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1—2022年...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化肥钾、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施化肥钾结合秸秆还田及其深翻对玉米高粱轮作体系作物钾利用效率、土壤钾形态及非交换性钾释放的影响,为合理使用钾肥和提高钾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1—2022年在山西省晋中市进行长期定位试验,共设6个处理:不施肥(CK)、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秸秆还田结合有机肥(MS)、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结合秸秆还田(NPKMS)、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结合秸秆还田和深翻(NPKMSD),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籽粒产量、地上部钾吸收量、钾利用效率、土壤钾形态和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特征的影响。【结果】与NP和NPK比较,MS、NPKMS和NPKMSD提高籽粒产量6%—8%,地上部钾吸收量提高22%—43%。NPKMS和NPKMSD处理钾素农学利用效率仅为NPK和MS的50%;施肥改变了土壤剖面钾形态,2022年收获后与CK、NP和NPK处理相比,MS、NPKMS和NPKMSD处理0—2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2—2.8倍,缓效钾提高了8%—10%;与NPKMS比较,NPKMSD提高了20—4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基于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表明,0—20和20—40 cm土层的速效钾与缓效钾含量能解释地上部钾吸收量的64.1%,0—20 cm土层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和20—40 cm土层的速效钾含量是影响植株钾吸收的关键因子。用氯化钙浸提时NPK、MS、NPKMS和NPKMSD处理0—20 cm土层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分别是NP的1.04、1.77、1.99和1.81倍,柠檬酸浸提时则分别为1.05、1.41、1.85和1.63倍。与NPKMS处理比较,NPKMSD处理20—40 cm土层柠檬酸浸提的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提高17.8%,而氯化钙浸提对其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与施用相当量的化肥钾比较,秸秆还田和有机肥能明显活化土壤钾,提高土壤有效钾和缓效钾的含量,提高钾肥利用效率。化肥钾配施有机肥结合秸秆还田会造成作物钾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深翻 土壤钾平衡 土壤钾形态 非交换性钾释放 玉米高粱轮作 秸秆还田 有机肥
下载PDF
秸秆与氮磷肥长期配施对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孙伟红 劳秀荣 魏志强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4年第3期159-161,168,共4页
以山东省黄河冲积平原低肥力潮土为供试土壤,经18a盆栽土培定位试验后,采用化学形态分析方法对土壤的钾素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并配施适量的化肥,能明显提高潮土缓效钾和速效钾的释放效应,对矿物钾的有效化也有一定效... 以山东省黄河冲积平原低肥力潮土为供试土壤,经18a盆栽土培定位试验后,采用化学形态分析方法对土壤的钾素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并配施适量的化肥,能明显提高潮土缓效钾和速效钾的释放效应,对矿物钾的有效化也有一定效果。在秸秆还田量分别为2250、4500、6750kg/hm2范围内,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钾与秸秆还田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矿物钾呈显著负相关。长期秸秆还田土壤钾素年度变化规律:非交换钾、特殊吸附钾呈逐年上升趋势;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矿物钾呈逐年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氮肥 磷肥 配方施肥 土壤钾素形态 潮土
下载PDF
水旱轮作下根区与非根区黄褐土钾素动态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小坤 鲁剑巍 +4 位作者 吴礼树 陈防 丛日环 廖志文 姜存仓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0-856,共7页
采用分室根箱试验,研究了油菜—水稻轮作条件下黄褐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钾素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土壤供钾机制研究及合理的根际养分调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轮作前季(油菜季)前期,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首先出现相对亏缺;随着油菜... 采用分室根箱试验,研究了油菜—水稻轮作条件下黄褐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钾素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土壤供钾机制研究及合理的根际养分调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轮作前季(油菜季)前期,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首先出现相对亏缺;随着油菜生长和吸钾强度的增大,根区非交换性钾含量也显著降低,非根区内、中、外区土壤水溶性钾向根区迁移,交换钾和非交换钾向水溶钾转化,含量均逐渐降低,且距根区越近,降低幅度越大。轮作后季(水稻季)前期,淹水促进了水溶性钾向根区的扩散,非根区外区水溶钾和交换性钾含量明显降低;随着水稻生长和吸钾强度增大,根区与非根区土壤水溶钾和交换性钾含量降低至一定程度时就不再减少,而非交换性钾显著降低。说明作物吸收的钾主要来自于根区,并由非根区钾逐渐向根区迁移,距根区越近,对作物吸钾量的贡献越大。在一个轮作期内,非交换性钾是黄褐土主要供钾形态,其次是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水稻轮作 黄褐土 根区 钾素形态 转化
下载PDF
不同形态钾肥对川紫薯2号花青素合成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静玮 屈会娟 +3 位作者 沈学善 李明 冯俊彦 谭文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82-1388,共7页
为科学选用钾肥种类,促进紫色甘薯生产提质增效,研究不同形态钾肥对川紫薯2号花青素合成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以无钾肥处理与不施肥处理为对照,设置K2SO4、KCl、KH2PO4、K2HPO44种不同形态钾肥处理,在移栽后不同阶段取样测定紫薯块根... 为科学选用钾肥种类,促进紫色甘薯生产提质增效,研究不同形态钾肥对川紫薯2号花青素合成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以无钾肥处理与不施肥处理为对照,设置K2SO4、KCl、KH2PO4、K2HPO44种不同形态钾肥处理,在移栽后不同阶段取样测定紫薯块根鲜质量、干质量、花青素含量、花青素积累量和花青素合成关键酶活性。结果发现,K2SO4处理对川紫薯2号鲜质量、花青素含量和积累量提升最为明显。经4种不同形态钾肥处理后,块根花青素合成关键酶活性与无钾肥对照组和不施肥对照组相比,大部分活性有所提升,但其变化趋势有所差异。表明,川紫薯2号对于不同形态钾肥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选择适合的钾肥,可有效提高其花青素含量,增加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甘薯 钾肥形态 花青素含量 酶活性
下载PDF
施用两种钾复混肥对盆栽油菜产量、品质及土壤钾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卫迎 洪坚平 +3 位作者 乔鹏明 毕升 郭汉清 武鹏彬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6期400-406,共7页
本试验研究了枸溶性钾复混肥和氯化钾复混肥的施用对盆栽油菜产量、叶绿素、硝酸盐、还原糖及土壤水溶性钾、速效钾、缓效钾、有效钾、全钾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钾复混肥施用后,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果无显著差异;对土壤水溶性钾... 本试验研究了枸溶性钾复混肥和氯化钾复混肥的施用对盆栽油菜产量、叶绿素、硝酸盐、还原糖及土壤水溶性钾、速效钾、缓效钾、有效钾、全钾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钾复混肥施用后,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果无显著差异;对土壤水溶性钾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不大,尤其是油菜生长后期;但是两种肥料的施用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效钾和缓效钾的含量,且在同一施肥水平处,枸溶性钾肥处理的4个水平土壤缓效钾含量略高于氯化钾肥的处理,枸溶性钾肥处理的4个水平土壤有效钾含量显著高于氯化钾肥的处理,分别高出26.4mg·kg^(-1)、34.3mg·kg^(-1)、44.9mg·kg^(-1)、71.3mg·kg^(-1),提高了11.9%、15.4%、22.9%、32.5%;枸溶性钾复混肥的施用对土壤全钾无显著影响,氯化钾复混肥施用可显著提高土壤全钾含量。枸溶性钾作为配合肥料使用能完全替代氯化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溶性钾 氯化钾 油菜 品质 钾形态
下载PDF
Potassium forms in calcareous soils as affected by clay minerals and soil development in Kohgiluyeh and Boyer-Ahmad Province,Southwest Iran
13
作者 Sirous SHAKERI Seyed A ABTAH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217-232,共16页
Potassium(K) is known as one of the essential nutrients for the growth of plant spec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 and clay minerals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K cycling, and assess the plant uptake and potentia... Potassium(K) is known as one of the essential nutrients for the growth of plant spec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 and clay minerals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K cycling, and assess the plant uptake and potential of soil K fertilit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K forms(soluble, exchangeable, non-exchangeable and structural)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K forms with clay minerals of calcareous soils in Kohgiluyeh and Boyer-Ahmad Province, Southwest Iran. The climate is hotter and drier in the west and south of the province than in the east and north of the province. A total of 54 pedons were dug in the study area and 32 representative pedons were selected. The studied pedons were mostly located on calcareous deposits. The soils in the study are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5 orders including Entisols, Inceptisols, Mollisols, Alfisols and Vertisols. The main soil clay minerals in the west and south of the study area were illite, chlorite and palygorskite, whereas they were smectite, vermiculite and illite in the north and east of the province. Due to large amount of smectite and high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in soil surface, the exchangeable K in surface soil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subsurface soils. It seems that organic matter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smectite mineral in retaining exchangeable K in the studied soils. Non-exchangeable K exhibited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clay content, illite, vermiculite and smectite. Although the amount of illite was the same in almost all pedons, amounts of structural and non-exchangeable K were higher in humid regions than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This difference may be related to the poor reservoir of K~+ minerals like palygorskite and chlorite together with illite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n humid areas, illite was accompanied by vermiculite and smectite as the K~+ reservoir. Moreover, the mean cumulative non-exchangeable K released by CaCl_2 was higher than that released by oxalic acid,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high buffering capacity 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 minerals potassium forms calcareous soils oxalic acid K+ reservoir Iran
下载PDF
定位施肥紫色菜园土壤钾素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谷守宽 秦鱼生 +2 位作者 孙倩倩 王正银 涂仕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11-1617,共7页
基于紫色菜园土壤3年12季连续蔬菜(莴笋-白菜轮作)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条件对土壤钾素形态和供钾水平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化学分析结合的方法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钾素形态的变化和蔬菜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色菜园... 基于紫色菜园土壤3年12季连续蔬菜(莴笋-白菜轮作)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条件对土壤钾素形态和供钾水平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化学分析结合的方法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钾素形态的变化和蔬菜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色菜园土壤钾素主要以矿物钾为主,占全钾的95.11%-97.33%,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分别占土壤全钾的2.22%-3.38%和0.44%-1.52%。连续施用钾肥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以增钾处理作用最优。定位施肥显著提高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含量,以有机无机肥料配施作用优于单施化学肥料。土壤水溶性钾、非交换性钾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莴笋和白菜产量与紫色菜园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定位施肥协调紫色菜园土壤钾形态,改善土壤供钾能力,以有机无机肥料配施作用为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施肥 紫色菜园土壤 钾素形态
原文传递
酸化对水稻土钾素形态及淋移性的影响
15
作者 姜铭北 郑铭洁 章明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91-96,共6页
为了解土壤酸化对水稻土钾素平衡的影响,在浙江省选择4种代表性土壤,模拟土壤酸化,并在酸化土壤中采用施用钾肥等措施,研究其对土壤钾形态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酸度的增加,土壤钾素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由矿物态、非交换... 为了解土壤酸化对水稻土钾素平衡的影响,在浙江省选择4种代表性土壤,模拟土壤酸化,并在酸化土壤中采用施用钾肥等措施,研究其对土壤钾形态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酸度的增加,土壤钾素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由矿物态、非交换态向交换态和水溶态转变;矿物态和非交换态的比例逐渐下降,而水溶态的比例逐渐增加。土壤中矿物态钾和非交换态钾发生明显下降的pH值大约为3.0~4.5;酸化对滨海平原和水网平原水稻土中矿物态钾和非交换态钾的影响大于对丘陵和河谷平原水稻土的影响;土壤酸化后,施入土壤中的钾主要以活性较高的水溶态和交换态存在,向非交换态转化的比例明显降低,土壤对外源钾的缓冲性逐渐下降。淋洗试验表明,酸化加速了土壤钾素的释放和迁移,释放量随土壤酸度增加而上升;在酸性土壤中施用沸石可增强土壤对钾素转变的缓冲性,降低土壤钾素的淋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钾形态 转化 淋洗性 水稻土
下载PDF
稻油轮作茬口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丹丹 廖世鹏 +1 位作者 丛日环 李小坤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37-1143,共7页
开展稻油轮作茬口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动态变化研究,揭示茬口土壤的真实供钾能力,为钾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培养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水稻收获后连续不定期取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形态钾素含量。结果表明:培养试验中... 开展稻油轮作茬口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动态变化研究,揭示茬口土壤的真实供钾能力,为钾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培养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水稻收获后连续不定期取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形态钾素含量。结果表明:培养试验中沙洋和武汉土壤醋酸铵-钾含量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土壤沸硝酸-钾、冷硝酸-钾和四苯硼钠-钾含量变化不明显,表明水稻收获后土壤非交换性钾向交换性钾转化,但有效钾总量保持不变。田间试验条件下,沙洋和武汉土壤醋酸铵-钾含量显著增加,其他形态的钾素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秸秆钾的释放等环境因素有关。两种试验条件下,武穴土壤不同形态的钾含量变化均不显著,说明茬口土壤有效钾含量的变化因土壤性质而异。可见,水稻-油菜茬口土壤有效钾含量在水稻收获后有升高的趋势,其增幅受土壤类型和秸秆还田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油菜轮作 土壤钾素形态 供钾能力 测土推荐施肥
原文传递
施用生物炭对2种典型土壤养分有效性及肥力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响玲 夏浩 +4 位作者 李宇轩 王吉元 夏晓阳 张凤华 姜存仓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8-167,共10页
为探究我国酸、碱2种典型土壤养分有效性和肥力特征对生物炭(BC)的响应,以新疆盐渍灰漠土和湖北酸性红壤为供试土壤,设置4个生物炭(玉米秸秆原料)水平:C0(0%)、C0.5(0.5%)、C1(1%)和C2(2%),进行为期60 d包括4个动态取样时期(1 d、10 d、... 为探究我国酸、碱2种典型土壤养分有效性和肥力特征对生物炭(BC)的响应,以新疆盐渍灰漠土和湖北酸性红壤为供试土壤,设置4个生物炭(玉米秸秆原料)水平:C0(0%)、C0.5(0.5%)、C1(1%)和C2(2%),进行为期60 d包括4个动态取样时期(1 d、10 d、30 d、60 d)的土壤培养试验。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盐分、养分含量和土壤胞外酶活性,考察酸、碱2种土壤养分有效性及肥力特征对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的响应。结果显示,施用生物炭能够改善2种土壤的理化性质,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施用2%生物炭使酸性红壤pH显著提高0.14个单位,使盐渍土pH显著降低0.18个单位;与C0相比,施用2%生物炭后导致酸性红壤和盐渍土的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71.25%、59.65%和142.31%、36.85%。与C0相比,施用2%生物炭,酸性红壤水溶性钾含量在培养10 d时增幅最大,为238.10%,盐渍土在培养1 d时增幅最大,为47.50%;同时,红壤交换性钾含量在培养60 d时增幅最大,为127.88%,盐渍土在培养1 d时增幅最大,为31.58%。在培养60 d时,施用2%生物炭使盐渍土的非交换性钾含量降低7.62%。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红壤的水溶性镁含量和钾钠比(K^(+)/Na^(+))。在盐渍土中,还显著降低钠吸附比(SAR)和水溶性钠含量,施用0.5%的生物炭显著提高水溶性钙及水溶性镁含量,相对C0处理分别增加4.90%和2.80%。另外,施用生物炭导致2种典型土壤胞外酶活性均有所降低,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土壤胞外酶与速效钾、水溶性钾及SAR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较强。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以提高2种典型土壤养分有效性,速效钾和水溶性钾为土壤肥力的关键驱动因子;通过生物炭的强吸附以及盐分离子间的置换作用,减少Na^(+)的盐碱胁迫效应,对提高2种典型土壤的肥力特征有着积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红壤 生物炭 钾素形态 胞外酶 肥力特征
下载PDF
施氮和间作对土壤团聚体钾素分配及作物钾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伊文博 王顶 +3 位作者 李欢 何澍然 赵平 龙光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2-401,共10页
基于2个氮水平(低氮和高氮)下连续种植6年的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及玉米马铃薯间作田间定位试验,采用湿筛法对土壤进行团聚体分级,并测定各粒级全钾、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研究氮水平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相关钾素分配的影响。... 基于2个氮水平(低氮和高氮)下连续种植6年的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及玉米马铃薯间作田间定位试验,采用湿筛法对土壤进行团聚体分级,并测定各粒级全钾、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研究氮水平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相关钾素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以中团聚体(0.25~2 mm)为主,所分配钾素占土壤钾储量60.6%~65.0%。种植模式和施氮量显著影响团聚体非交换性钾含量和储量,但对全钾、交换性钾无显著影响。高氮水平下,间作比单作加权值提高大团聚体(>2 mm)全钾和非交换性钾储量57.6%和73.6%,中团聚体(0.25~2 mm)全钾和非交换性钾储量21.1%和41.5%。间作增加了玉米钾吸收,但降低了马铃薯钾吸收量。除马铃薯单作外,>0.25 mm团聚体的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占比与作物钾吸收量呈显著正相关。总之,间作和施氮可提高土壤中较大粒级团聚体非交换性钾和全钾储量,对促进土壤钾素保存和持续供应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施氮量 钾形态 团聚体
原文传递
不同种植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钾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小坤 鲁剑巍 +4 位作者 周六凤 陈防 廖志文 姜存仓 吴礼树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71-1375,共5页
采用分室根箱试验,研究了旱作(油菜)及水作(水稻)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旱作还是水作,根区与非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根区降低幅度最大,与非根区相比... 采用分室根箱试验,研究了旱作(油菜)及水作(水稻)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旱作还是水作,根区与非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根区降低幅度最大,与非根区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根区对作物吸钾量的贡献最大,旱作和水作分别占39.6%和37.4%。非根区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y)与距根区距离(x)线性拟合达显著相关,距根区越近,含量越小。种植作物前后土壤各形态钾素含量变化状况表明,旱作时油菜吸收的钾主要来源于水溶性钾,其次是交换性钾;水作时水稻吸收的钾主要来源于交换性钾,其次是水溶性钾,水作促进了交换性钾的释放。当根区水溶性钾含量降低时,非根区钾逐渐向根区迁移,距根区距离越近迁移量越大,水作可促进非根区钾向根区的迁移。旱作时,由于非根区水溶性钾向根区转移速度较慢,根区土壤非交换性钾向水溶性钾转化,被作物吸收利用;而水作前后根区土壤非交换性钾含量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水作 红壤性水稻土 根箱 根区 钾素形态
原文传递
不同钾肥种类对苹果产量、品质及耐贮性的影响 被引量:41
20
作者 谌琛 同延安 +1 位作者 路永莉 高义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6-224,共9页
【目的】苹果需钾量高,而果农普遍忽视钾肥的施用,随近年来密植栽培的推广,苹果单产大幅提升,使得陕西苹果园土壤面临缺钾现状,故合理补充钾肥对苹果生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比较两种钾肥(KCl与K2SO4)对树体生长、矿质养分吸收、果实产... 【目的】苹果需钾量高,而果农普遍忽视钾肥的施用,随近年来密植栽培的推广,苹果单产大幅提升,使得陕西苹果园土壤面临缺钾现状,故合理补充钾肥对苹果生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比较两种钾肥(KCl与K2SO4)对树体生长、矿质养分吸收、果实产量品质及采后贮藏特性的影响,为苹果树钾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陕西凤翔8年生红富士苹果树为研究对象,连续两年(2011 2013)对果树进行3种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钾(CK)、KCl和K2SO4。在果树生长期间测定新梢生长量、新梢叶片及果实矿质元素含量、果实产量品质并定期测定采后贮藏期果实品质的变化(包括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腐烂率)。【结果】1)CK、KCl、K2SO43个处理的平均新梢生长量分别为18.25 cm、17.83 cm、19.39 cm,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施KCl和K2SO47月中旬新梢叶片的氮、磷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K2SO4处理的叶片氮、磷含量显著高于CK,但钙、镁含量降低。2)年均苹果产量表现为KCl>K2SO4>CK,且3者之间差异显著。3)CK、KCl、K2SO4的年均单果重分别为267.42 g、304.72 g、287.73 g,其中KCl处理的单果重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施用KCl和K2SO4,横径80 mm以上的果实比例分别比CK提高14.9%和11.5%;4)与对照相比,两种钾肥均提高了果实的氮、磷含量和累积量,且KCl处理果实氮、磷累积量高于K2SO4。果实中的钾含量和累积量3个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施钾与对照相比均降低了果实中的钙、镁含量及累积量。5)施钾与否对果实采收时的硬度无显著影响,但施钾可提高果实的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及Vc含量。在室温下贮藏,90 d内不同处理果实可滴定酸含量降低,并趋势一致;KCl和K2SO4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上升趋势,而不施钾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逐渐降低。贮藏结束后,果实软化率CK、KCl、K2SO4分别为19.23%、6.96%、22.19%,腐烂率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肥种类 富士苹果 产量品质 耐贮性 矿质元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