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检测高脂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最佳时间切点 被引量:42
1
作者 刘玲 赵水平 +1 位作者 程艳春 李玉玲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和高血压病患者高脂餐后甘油三酯 (TG)浓度的变化 ,探讨检测餐后TG代谢的最佳时间切点。方法  5 4例冠心病患者、3 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 2 5例健康对照者于禁食 12h后接受高脂餐负荷试验 (总热量 80 0kcal ,其中脂肪...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和高血压病患者高脂餐后甘油三酯 (TG)浓度的变化 ,探讨检测餐后TG代谢的最佳时间切点。方法  5 4例冠心病患者、3 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 2 5例健康对照者于禁食 12h后接受高脂餐负荷试验 (总热量 80 0kcal ,其中脂肪 5 0g) ,检测空腹和餐后 2、4、5、7h血清TG浓度。结果在全部研究对象 ,高脂餐后 2 ,4,5h点的血清TG浓度的均显著升高 (均P <0 .0 5 )。与对照组比较 ,高血压病和冠心病患者的餐后TG水平及峰值时间显著延迟 (均P <0 .0 5 )。TG曲线下面积 (AUCTG)在对照者、高血压病患者和冠心病患者依次增高 (均P <0 .0 5 )。高血压病和冠心病患者的AUCTG与餐后 4h血清TG水平增长值的相关性最显著 (均r =0 .94,P <0 .0 0 1)。结论 在高脂餐负荷试验中 ,餐后 4h血清TG水平增长值可作为检测高血压病和冠心病患者餐后血清AUCTG的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 高脂餐 高甘油三酯血症 冠状动脉疾病 冠心病 高血压
原文传递
Assessment of duodenogastric reflux by combined continuous intragastric pH and bilirubin monitoring 被引量:30
2
作者 Fei Dai Jun Gong Ru Zhang Jin-Yan Luo You-Ling Zhu Xue-Qin Wang,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Second Hospital of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04,Shaanxi Province,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82-384,共3页
AIM: To asses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a combination of continuous intragastric pH and bilirubin monitoring in the detection of duodenogastric reflux (DGR), and the effects of diet on the bilirubin absorbance. METHODS... AIM: To asses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a combination of continuous intragastric pH and bilirubin monitoring in the detection of duodenogastric reflux (DGR), and the effects of diet on the bilirubin absorbance. METHODS: 30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standard diet group (Group 1) 18 cases, free diet group (Group 2)12 cases. Each subjects were subjected to simultaneous 24-hour intragastric pH and spectrophotometric bilirubin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Bilitec 2000). 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of preprandial phase bilirubin absorbance between two groups. The absorbance of postprandial phas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group 2 than group 1.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preprandial phase and postprandial phase absorbance in group 1. Postprandial phase absorba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2. In a comparison of bile reflux with intragastric pH during night time, there were 4 types of reflux: Simultaneous increase in absorbance and pH in only 19.6%, increase in bilirubin with unchanged pH 33.3%, pH increase with unchanged absorbance 36.3%, and both unchanged in 10.8%.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no correlation between percentage total time of pH【4 and percentage total time of absorbance】0.14, r=0.068 P【0.05. CONCLUSION: Because of the dietary effect, high absorbance fluids or foods should be avoided in detection. Intragastric pH and bilirubin monitoring separately predict the presence of duodenal (and/or pancreatic) reflux and bile reflux. They can not substitute for each other. The detection of DGR is improved if the two parameters are combined simultane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ULT Aged BILIRUBIN DIET Duodenogastric Reflux FEMALE Fiber Optics Humans Hydrogen-Ion Concentration Male Middle Aged postprandial period Random Allocation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下载PDF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及脉压变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于军 祝之明 +3 位作者 祝善俊 赵志刚 周方明 谭建聪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31-534,共4页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和脉压变化的特点 ,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32 8例住院患者 ,分为高血压病组 (EH组 ,116例 )、2型糖尿病组(DM组 ,10 0例 )和高血压伴糖尿病组 (EH +DM组 ,112例 ) ,...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和脉压变化的特点 ,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32 8例住院患者 ,分为高血压病组 (EH组 ,116例 )、2型糖尿病组(DM组 ,10 0例 )和高血压伴糖尿病组 (EH +DM组 ,112例 ) ,行 2 4小时态血压 (ABPM)检测 ,其中 30例患者再行有创桡动脉压测量 ,观察餐前和餐后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和脉压 (PP)变化特点。结果 EH组餐后SBP和DBP升高 (P <0 0 1) ,而以SBP升高更明显 ,餐后PP也升高 (P <0 0 1)。EH +DM组餐后SBP和DBP下降 (P <0 0 1) ,而以DBP下降明显 ,餐后PP升高 (P <0 0 1)。DM组SBP和DBP均下降 (P <0 0 5 ) ,但餐后PP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EH +DM组和DM组患者各餐后SBP和DBP降低 ,其中EH +DM组餐后DBP下降较显著 ,餐后PP也增大。而EH组患者餐后SBP和DBP升高 ,而以SBP升高较显著 ,餐后PP也增大。DM组患者各餐后SBP和DBP降低幅度相似 ,其餐后PP无明显变化。三组患者餐后血压和脉压变化各有其特征 ,其机制可能与大动脉硬化程度、外周血管舒缩功能及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糖尿病 血压 脉压 饭后期间
原文传递
高龄老年餐后低血压的临床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邹晓 司全金 +1 位作者 王海军 丁国雷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餐后低血压(PPH)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的老年患者349例,按年龄分为普通老年组163例(65~79岁),高龄老年组186例(≥80岁);普通老年组高血压115例,非高血压48例,高龄...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餐后低血压(PPH)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的老年患者349例,按年龄分为普通老年组163例(65~79岁),高龄老年组186例(≥80岁);普通老年组高血压115例,非高血压48例,高龄老年组高血压154例,非高血压32例。每隔15min记录1次餐后血压变化,同时记录饮食、身高、体重、基础疾病及服用药物等资料。结果 349例患者PPH总检出率为59.3%,早餐和中餐PPH检出率明显高于晚餐(33.8%和32.1%vs 21.5%,P<0.05);高龄老年组PPH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老年组(63.4%vs 54.6%,P<0.05)。高血压患者PPH检出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患者(65.1%vs 40.0%,P<0.01)。年龄、高血压、降压药物与PPH检出率呈正相关(P<0.05)。PPH多于餐后15~30min血压开始下降,30~60min下降至PPH诊断标准,PPH持续时间30~120min,下降幅度20~40mm Hg(1mm Hg=0.133kPa)。结论老年人进餐后血压呈下降趋势,以早餐后检出率最高。患高血压及服用降压药物会增加PPH检出率。高龄老年PPH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老年者,餐后血压下降幅度亦高于普通老年,应加强预防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压 饭后期间 抗高血压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肥胖和高血压患者餐后甘油三酯代谢异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被引量:19
5
作者 彭峰 林金秀 +2 位作者 曾开淇 康晴 吴可贵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09-513,共5页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与肥胖患者餐后甘油三酯 (TG)代谢异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19例健康人 ,19例单纯肥胖患者 ,2 1例高血压非肥胖患者 ,2 3例高血压合并肥胖患者禁食 12h后 ,进行标准脂肪负荷试验 ,以TG 8h曲线下面积 (TG AUC)...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与肥胖患者餐后甘油三酯 (TG)代谢异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19例健康人 ,19例单纯肥胖患者 ,2 1例高血压非肥胖患者 ,2 3例高血压合并肥胖患者禁食 12h后 ,进行标准脂肪负荷试验 ,以TG 8h曲线下面积 (TG AUC)和TG峰反应 (TGPR)作为标准脂肪负荷后TG反应水平的指标。以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 (IS AUC)作为胰岛素敏感性的判定指标。结果  (1)高血压合并肥胖、高血压非肥胖、单纯肥胖组TG AUC ,TGPR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TG AUC分别为 :(2 4 5 1± 10 6 8)mmol/L、(17 5 8± 7 6 8)mmol/L、(15 2 6± 4 93)比 (8 74± 2 34)mmol/L ,P <0 0 5 ;TGPR分别为 :(5 2 1± 2 2 7)mmol/L、(3 4 6± 1 82 )mmol/L、(3 0 2± 1 0 1)比 (1 5 4±0 5 6 )mmol/L ,P <0 0 5 ],高血压合并肥胖组TG AUC ,TGPR显著高于高血压非肥胖和单纯肥胖组 (P<0 0 1) ,高血压非肥胖组与单纯肥胖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 )高血压合并肥胖、高血压非肥胖、单纯肥胖组ISI(绝对值 ) ,IS AUC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高血压合并肥胖组IS AUC ,ISI显著高于高血压非肥胖和单纯肥胖组 (P <0 0 1) ,高血压非肥胖组与单纯肥胖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3)高血压合并肥胖、高血压非肥胖和肥胖组中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高血压 餐后 甘油三酯代谢异常 胰岛素抵抗 合并症
原文传递
晚餐后不同时段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谱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政 胡蕴 马建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65-1170,共6页
目的使用动态血糖监测(CGM)观察晚餐后0.5 h与晚餐后1 h短时中强度运动分别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谱的影响。方法纳入15例平时缺乏运动的无严重并发症T2DM患者(9名男性,6名女性),且均未使用胰岛素。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到晚餐后0.5 h... 目的使用动态血糖监测(CGM)观察晚餐后0.5 h与晚餐后1 h短时中强度运动分别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谱的影响。方法纳入15例平时缺乏运动的无严重并发症T2DM患者(9名男性,6名女性),且均未使用胰岛素。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到晚餐后0.5 h运动组和晚餐后1 h运动组,进行0.5 h中强度运动,1周后交叉。运动强度设定为40%储备心律(HRR)。在饮食标准化和药物治疗不变的条件下,通过CGM监测血糖。观察受试者晚餐后2 h平均血糖、高峰血糖及血糖曲线下面积(AUC)等,同时观察餐后12 h平均血糖、血糖变异系数(CV)、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观察受试者是否出现夜间低血糖。结果晚餐后0.5 h运动组与晚餐后1 h运动组,在餐后2 h平均血糖、高峰血糖及血糖AUC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晚餐后1 h运动组餐后2 h即时血糖明显低于晚餐后0.5 h运动组(P=0.04)。同样,两组间餐后12 h平均血糖、CV及MAGE均无统计学差异,且均无夜间低血糖发生。结论晚餐后0.5 h与晚餐后1 h进行短时中等强度运动对T2DM患者血糖谱影响无明显差异,均安全有效。晚餐后1 h运动可能对降低餐后2 h血糖更有利,但对于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餐后0.5 h运动可能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运动 动态血糖监测 餐后高血糖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赵煜 刘风林 +2 位作者 甄丽娜 张书红 李娟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通过多导胃电图方法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关系。方法 163例FD患儿,包括103例HP感染(A组)、60例无HP感染(B组),同时选22例无消化道症状患儿为对照组(C组)。3组均进行多导胃电图检测,包括正常慢波百分比(N%)... 目的通过多导胃电图方法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关系。方法 163例FD患儿,包括103例HP感染(A组)、60例无HP感染(B组),同时选22例无消化道症状患儿为对照组(C组)。3组均进行多导胃电图检测,包括正常慢波百分比(N%)、胃动过缓百分比(B%)、胃动过速百分比(T%)、胃动节律不齐百分比(A%),胃电频率及功率包括主频率(DF)及主功率(DP),餐后/餐前胃电主功率比(P/R),分析胃电描记数据。并对A组中84例治疗后HP转阴患儿的治疗前及治疗后胃电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A组与B组比较,不同慢波频率的百分比差异餐后较餐前明显,餐前餐后DF、DP的变化均不明显。84例HP转阴患儿治疗前后比较,不同慢波频率的百分比改善不明显,但餐前餐后DF、DP及P/R改善均较明显。结论多导胃电图显示HP治疗对改善HP感染的FD患儿餐后症状有很大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螺杆菌感染 胃电描记术 电生理学 饭后期间 消化不良
下载PDF
老年糖尿病患者脂肪餐后甘油三酯的变化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明龙 黄冰 +2 位作者 梁波 陈立勇 杨萍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16-51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餐后甘油三酯(TG)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空腹血脂正常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及非糖尿病患者各30例,进行6 h口服脂肪餐试验,应用高分辨超声检测空腹及餐后4 h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餐后甘油三酯(TG)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空腹血脂正常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及非糖尿病患者各30例,进行6 h口服脂肪餐试验,应用高分辨超声检测空腹及餐后4 h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两组脂肪餐后TG水平均较空腹时显著增高,但糖尿病组TG曲线下面积(TG-AUC)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10.46±2,34)mmol/L对(6.48±1.26)mmol/L,P< 0.05];两组餐后IMTc均无明显改变,但FMD明显受损,糖尿病组餐后FMD下降程度(△FMD)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53.02±25.50)%对(29.19±20.42)%,P<0.05]。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组TG-AUC与餐后4 h TG增加值(△TG4)呈正相关(r=0.79,P<0.05);其△FMD与△TG2呈独立相关(r=0.74,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餐后高TG血症,它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甘油三酯血症 饭后期间 内皮 血管 糖尿病 2型
原文传递
餐后高血糖对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方志平 孙旭东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餐后高血糖对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收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血压、体质量指数(BMI)、血脂、空腹血糖、3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眼底性状、尿微白蛋白、心彩超、颅脑CT、心电... 目的探讨餐后高血糖对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收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血压、体质量指数(BMI)、血脂、空腹血糖、3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眼底性状、尿微白蛋白、心彩超、颅脑CT、心电图等,并与6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入选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测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结果(1)C-IMT值在2型糖尿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并发症组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餐后2 h血糖均值分布梯度与之一致。(2)相关性研究显示,C-IMT值与餐后2 h血糖均值存在显著正相关,C-IMT及餐后2 h血糖均值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亦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餐后高血糖为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血管病变 糖尿病 2型 血糖 饭后期间 动脉硬化 颈动脉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伴餐后高血糖患者炎性因子变化及阿卡波糖的干预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瑞英 王蕊 +1 位作者 郭琼 杨娴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4-276,共3页
目的观察高血压伴餐后高血糖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阿卡波糖的干预效应。方法选择1级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208例,根据是否伴餐后高血糖,将患者分为伴高血糖组89例和高血压组119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采用胶乳免疫增强比... 目的观察高血压伴餐后高血糖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阿卡波糖的干预效应。方法选择1级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208例,根据是否伴餐后高血糖,将患者分为伴高血糖组89例和高血压组119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采用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伴高血糖组患者阿卡波糖50 mg,3次/d,治疗1 2周后,再次检测3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和伴高血糖组hs-CRP、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伴高血糖组hs CRP、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高血压组(P<0.05)。hs CRP、TNFα和IL-6与血压、餐后2 h血糖呈正相关。与治疗前比较,阿卡波糖治疗后,患者hs-CRP、TNF-α和IL-6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伴餐后高血糖患者炎性反应较单纯高血压者严重,阿卡坡糖可减轻炎性反应,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高血糖症 饭后期间 C反应蛋白质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阿卡波糖
下载PDF
阿卡波糖治疗老年餐后低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乔薇 李靖 +4 位作者 李瑛 黄静 魏先森 金江丽 钱端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87-1090,共4页
目的探讨餐后低血压(PPH)发生的机制,并为阿卡波糖治疗PPH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病情平稳的年龄〉80岁的PPH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43例,数字抽签随机分为为阿卡波糖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监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 目的探讨餐后低血压(PPH)发生的机制,并为阿卡波糖治疗PPH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病情平稳的年龄〉80岁的PPH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43例,数字抽签随机分为为阿卡波糖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监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空腹至餐后2h的血压、血糖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结果(1)阿卡波糖组与对照组比较,减弱了PPH患者餐后收缩压的降幅[(22.3±6.9)mmHg比(30.7±8.4)mmHg,1mmHg:0.133kPa,P=0.0003、餐后血糖的增幅[(2.3±1.6)mmol/L比(3.5±0.9)mmol/L,P=0.0023及餐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的增幅[(479.8±101.7)ml/min比(367.2±95.5)ml/min,P=0.0283,两组餐后舒张压的降幅无统计学差异[(11.3±5.3)mmHg比(10.8±5.6)mmHg,P=0.0583。阿卡波糖组PPH发生率由治疗前的100%(21例)减少为47.6%(10例),(P=0.002);对照组用药前后PPH发生率均为100%(22例),(P〉0.05)。阿卡波糖组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餐后内脏血流灌注异常增多是餐后低血压形成的机制之一。阿卡波糖通过抑制餐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的增加发挥了治疗餐后低血压的作用,阿卡波糖治疗老年PPH合并糖代谢异常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压 饭后间期 肠系膜动脉
原文传递
餐后近端胃内酸袋在胃食管反流病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菁 张军 《胃肠病学》 2018年第10期580-584,共5页
背景:餐后近端胃内酸袋(PPGAP)是餐后存在于近端胃的一个未缓冲高酸区域,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机制之一。目的:探讨PPGAP在GERD中的作用。方法:2014年3月—2016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20例非糜烂性... 背景:餐后近端胃内酸袋(PPGAP)是餐后存在于近端胃的一个未缓冲高酸区域,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机制之一。目的:探讨PPGAP在GERD中的作用。方法:2014年3月—2016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20例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20例轻度反流性食管炎(RE)、20例中重度RE患者纳入研究,同期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先于空腹状态下行高分辨食管测压确定下食管括约肌下缘(LBLES)位置。空腹状态下将单通道pH电极置于LBLES远端5 cm处(胃腔),记录pH值,然后每分钟向近端牵拉1 cm,直至进入食管;给予标准餐后重复上述检测,直至PPGAP消失。结果:PPGAP出现率为100%。健康组和不同亚型GERD组间PPGAP出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NERD组、轻度RE组、中重度RE组PPGAP消失时间均明显迟于健康组,持续时间和长度更长,最低pH值和平均pH值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亚型GERD组间上述参数基本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PPGAP普遍存在于健康人和GERD患者中。与健康人相比,GERD患者的PPGAP持续时间和长度更长,酸度更高。PPGAP可能是胃食管酸反流的来源,在GERD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袋 餐后期间 酸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PH监测
下载PDF
血脂康对冠心病患者餐后血清脂蛋白(a)浓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程艳春 赵水平 +1 位作者 刘玲 李玉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82-1284,共3页
目的血清脂蛋白(a)[Lp(a)]浓度升高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探讨血脂康对冠心病患者空腹与高脂餐后血清Lp(a)浓度的影响。方法50例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经饮食宣教4周后,进行高脂餐负荷试验(总热量为800kcal,其中脂肪50g)... 目的血清脂蛋白(a)[Lp(a)]浓度升高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探讨血脂康对冠心病患者空腹与高脂餐后血清Lp(a)浓度的影响。方法50例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经饮食宣教4周后,进行高脂餐负荷试验(总热量为800kcal,其中脂肪50g)。分别于空腹与餐后2、4、6h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Lp(a)浓度。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血脂康组,各25例。治疗6周后重复上述高脂餐负荷试验并测定血清Lp(a)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高脂餐后2、4、6h血清Lp(a)和三酰甘油浓度较高脂餐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血脂康治疗6周后,血脂康组的空腹与餐后各时间点血清Lp(a)和三酰甘油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高脂餐后血清Lp(a)浓度显著升高,血脂康能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空腹与餐后血清Lp(a)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脂蛋白(a) 血脂康 饭间期间
下载PDF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的冠心病患者餐后残粒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益民 王治 +3 位作者 陆治平 李翔宇 陈锁芹 黄进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467-469,共3页
目的观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餐后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LP-C)水平,并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3月~2015年9月南京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冠... 目的观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餐后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LP-C)水平,并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3月~2015年9月南京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冠心病且低密度脂蛋白(LDL)达标的住院患者42例。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入院第2 d检查空腹及早餐后4 h的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使用公式法(RLPC=TC-HDL-C-LDL-C)计算得到RLP-C浓度,比较组间差异,并计算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分析其与RLP-C的关系。结果两组空腹情况下TG、TC、LDL-C、RLP-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HDL-C高于冠心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餐后4 h情况下TG、T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心病组RLP-C高于对照组,对照组HDL-C仍高于冠心病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RLP-C增幅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HDL-C增幅高于冠心病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空腹、餐后4 h各个血脂指标以及血脂指标增幅和Gensin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RLP-C的餐后增幅与Gensini评分具有中度相关性(r=0.450,P<0.05)。结论餐后RLP-C能够更好反应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留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粒脂蛋白-胆固醇 餐后状态 冠心病
下载PDF
餐后高血糖对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雷 杨荣礼 +2 位作者 夏勇 李东野 陈静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餐后高血糖患者的血管肉皮功能,探讨餐后高血糖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46例,采集静脉血测TC、TG、LDL-C、HDL-C、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lc)、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餐后高血糖患者的血管肉皮功能,探讨餐后高血糖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46例,采集静脉血测TC、TG、LDL-C、HDL-C、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lc)、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测餐后2 h血糖(2 h PG)及餐后2 h胰岛素(2 h INS)。将其结果分为空腹高血糖组(空腹高血糖惠者21例)及餐后高血糖组(餐后高血糖患者25例),同期选择血糖正常者2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ndothelium-dependent dilation,EDD)。结果餐后高血糖组和空腹高血糖组患者肱动脉EDD、TC、LDL-C、HDL-C、空腹血糖、2 h PG、2 h INS、HbAlc、hs-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餐后高血糖组患者肱动脉EDD较空腹高血糖组明显降低[(3.58±1.04)%vs(4.86±0.92)%.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EDD与2 h PG、HbAlc、TC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77、-0.61、-0.57,P<0.01)。结论餐后高血糖较空腹高血糖对血管内皮功能危害更大.加强餐后高血糖的控制对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饭后期间 血糖 肱动脉 内皮 血管 动脉硬化
下载PDF
胃食管酸反流和胆汁反流在餐前和餐后分布的差异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年媛媛 张军 +2 位作者 孟宪梅 陈洪锁 郑连生 《胃肠病学》 2019年第7期430-432,共3页
背景:除酸反流外,胆汁反流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黏膜损伤、Barrett化生也具有重要作用。胃食管胆汁反流是否与酸反流同步发生、是否具有相同的发生机制,目前相关研究尚少。目的:分析胃食管酸反流和胆汁反流在餐前、餐后不同时段分布... 背景:除酸反流外,胆汁反流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黏膜损伤、Barrett化生也具有重要作用。胃食管胆汁反流是否与酸反流同步发生、是否具有相同的发生机制,目前相关研究尚少。目的:分析胃食管酸反流和胆汁反流在餐前、餐后不同时段分布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疑诊GERD而行食管24hpH-Bilitec2000监测者的相关信息,根据监测结果分为生理性酸反流组、病理性酸反流组和病理性胆汁反流组,分别比较各组餐前、餐后反流指标的差异。结果: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酸反流,胃食管酸反流均多分布于餐后。病理性酸反流组餐后每小时平均酸反流次数约为餐前的2倍(P<0.05),最长酸反流时间则显著短于餐前(P<0.05)。病理性胆汁反流组餐后每小时平均胆汁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和反流时间百分比均显著减少或短于餐前(P<0.05)。结论:胃食管酸反流倾向于在餐后发生,而胆汁反流多发生于餐前,两者可能具有不同的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酸反流 胆汁反流 餐前期间 餐后期间
下载PDF
瑞格列奈对老年餐后高血糖患者治疗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亚明 蔡文玮 盛净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09年第3期167-168,174,共3页
目的老年患者中常常存在餐后高血糖现象,近年来认为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对瑞格列奈(商品名诺和龙)在老年餐后高血糖患者治疗中的作用作初步探讨。方法30例经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诊断的为餐后... 目的老年患者中常常存在餐后高血糖现象,近年来认为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对瑞格列奈(商品名诺和龙)在老年餐后高血糖患者治疗中的作用作初步探讨。方法30例经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诊断的为餐后高血糖老年患者给予瑞格列奈(1.0mg三餐前口服),共16周,在用药前、后分别检测空腹(FPG)及餐后2h血糖(P2hG)、胰岛素(Ins)、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lc),C反应蛋白(CRP),肝肾功能及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结果服用瑞格列奈后,可以改善患者的血糖代谢,还降低餐后高血糖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从而可以延缓餐后高血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饭后期间 血糖 C反应蛋白质 炎症 瑞格列奈
下载PDF
不同膳食配制对改善餐后血糖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新宜 宗敏 +1 位作者 陈艳秋 韩维嘉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02年第2期108-109,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膳食配制的食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糖尿病2型患者82例,用美国强生公司OneTonchII型血糖仪测定食用不同膳食配制食物的早餐(大米粥、标准粉馒头、荞麦饼干)对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变化的... 目的观察不同膳食配制的食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糖尿病2型患者82例,用美国强生公司OneTonchII型血糖仪测定食用不同膳食配制食物的早餐(大米粥、标准粉馒头、荞麦饼干)对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变化的情况。结果以荞麦饼干作早餐主食其餐后血糖明显低于以大米粥和标准粉馒头作早餐主食(P<0.01)。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口渴、乏力等症状也有一定的作用。食用标准粉馒头餐后血糖明显低于以大米粥为主食(P<0.05)。结论不同膳食配制的食物对餐后血糖水平有影响,不同主食结构与组份对患者的血糖及其症状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饭后期间 血糖 糖尿病 膳食配置
下载PDF
老年人餐后血糖对血流剪切力及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梅 王秀红 +3 位作者 刘振东 赵颖馨 张华 栾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816-81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餐后2h血糖(2hPG)对颈动脉血流剪切力及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健康体检者230例,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血糖管理指南,将受试者分为血糖正常组91例、血糖升高组75例... 目的探讨老年人餐后2h血糖(2hPG)对颈动脉血流剪切力及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健康体检者230例,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血糖管理指南,将受试者分为血糖正常组91例、血糖升高组75例及新诊断糖尿病组(糖尿病组)64例。检测所有受试者颈动脉血流剪切力及肱动脉FMD。结果与血糖正常组比较,血糖升高组和糖尿病组平均剪切力、峰值剪切力和FMD明显降低(P<0.05)。与血糖升高组比较,糖尿病组平均剪切力[(0.76±0.14)Pa vs(0.84±0.16)Pa]、峰值剪切力[(1.65±0.42)Pa vs(1.83±0.41)Pa]和FMD[(9.32±2.71)%vs(10.85±3.10)%]明显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hPG及空腹血糖与平均剪切力、峰值剪切力及FMD呈负相关(P<0.01)。FMD与平均剪切力及峰值剪切力呈正相关(P<0.01)。在校正年龄、性别等相关混杂因素后,2hPG始终是影响平均剪切力、峰值剪切力及FMD的主要因素。结论老年人2hPG与剪切力及FMD相关,2hPG升高可使剪切力下降,并导致FMD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饭后期间 葡糖耐量试验 血管舒张 高血糖症 糖尿病 血流动力学 颈动脉
下载PDF
不同时段动态血糖检测的准确性及其与血糖波动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户丹 张宪华 吴志敏 《辽宁医学杂志》 2022年第4期75-77,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时段动态血糖检测的准确性及其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于本院收治的149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佩戴5d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GMS),每天进行7次毛细血管血糖值检测。根据误差栅格分析(EGA)、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不同时段动态血糖检测的准确性及其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于本院收治的149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佩戴5d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GMS),每天进行7次毛细血管血糖值检测。根据误差栅格分析(EGA)、相关性分析及Bland-Altman探讨CGMS在餐前、餐后时段与毛细血管血糖的相关性、准确性及一致性;计算餐前、餐后的平均血波动频率(FGE)及波动幅度(MAGE)。结果 CGMS在空腹、餐后时段与毛细血管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93(P<0.05);CGMS在空腹、餐后时段与毛细血管血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餐后时段FGE高于空腹时段(P<0.05);空腹、餐后时段的EGA分别有98.11%、97.20%的点落在A区及B区,1.89%、2.80%的点落在D区,空腹、餐后时段之间临床准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d内的FGE大于1d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GMS在空腹时段检测的准确性高于餐后时段,餐后时段血糖波动频率显著高于空腹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血糖检测 餐后时段 空腹时段 血糖波动 准确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