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避雨栽培对金苹芒芒果产量、品质和采后耐贮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凡超 刘传滨 +5 位作者 肖维强 匡石滋 向旭 林洁瑶 孙倍煜 曾继吾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0期33-41,共9页
【目的】金苹芒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和潮州市果树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从实生群体中单株选育而成的芒果新品种。为充分挖掘新品种的应用与推广潜力,对其关键避雨栽培培技术进行研究,以期为避雨栽培技术在我国南方多雨地区广泛应... 【目的】金苹芒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和潮州市果树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从实生群体中单株选育而成的芒果新品种。为充分挖掘新品种的应用与推广潜力,对其关键避雨栽培培技术进行研究,以期为避雨栽培技术在我国南方多雨地区广泛应用于芒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露地栽培为对照,对金苹芒进行全程避雨栽培,测定并对比分析两种栽培模式对该品种两性花率、座果率、果实产量和品质、保鲜与耐贮性的影响。【结果】避雨栽培模式下,新品种金苹芒的总糖、蔗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紫花芒,而还原糖、总酸、可滴定酸、粗纤维含量均低于紫花芒。金苹芒的两性花数、挂果数、座果率均显著高于露地栽培,但在露地栽培条件下均比紫花芒低。高接后第2年开始结果,平均每667 m^2产量达608 kg,第3年788 kg、第4年1280 kg,平均每667 m^2分别比露地栽培和紫花芒增产348.27 kg和72.67 kg、增收5224.05元和5186.7元,表现出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金苹芒果实总糖含量112 g/kg,还原糖25.8 g/kg,蔗糖85.5 g/kg,总酸4.17 g/kg,可滴定酸4.16 g/kg,可溶性固形物17.9%,维生素C 23.4 g/kg,粗纤维含量0.2%;总糖、蔗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露地栽培,而还原糖、总酸含量均低于露地栽培;采用外赤内黑的专用双层果袋效果最佳;40%百可得和50%万利得混配成1000倍液的保鲜效果最佳。【结论】避雨栽培技术在我国南方多雨芒果种植区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苹芒 避雨栽培 产量 品质 采后耐贮性
下载PDF
采前喷施拮抗酵母菌对草莓采后贮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秦晓杰 高梦 +5 位作者 蒋晓玲 司林媛 杨远鹏 杨蓉 蔡子康 肖红梅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160,共9页
[目的]研究采前喷施拮抗酵母菌以提高草莓贮藏性能,减少采后损失。[方法]采用葡萄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和季也蒙毕赤酵母(Pichia guilliermondii)对草莓采摘前3 d进行喷施处理,测定不同浓度酵母菌菌悬液对草莓常温贮... [目的]研究采前喷施拮抗酵母菌以提高草莓贮藏性能,减少采后损失。[方法]采用葡萄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和季也蒙毕赤酵母(Pichia guilliermondii)对草莓采摘前3 d进行喷施处理,测定不同浓度酵母菌菌悬液对草莓常温贮藏[25℃、相对湿度(RH)90%~95%]病害的抑制效果以及最佳浓度酵母菌悬液对果实冷藏[(2±1)℃、RH 90%~95%]性能的影响。[结果]常温贮藏结果显示:采前喷施拮抗酵母菌显著降低果实腐烂指数(P〈0.05),提高商品率,能较好地保持果实外观品质。1×10^6CFU·m L^-1复合酵母菌和1×108CFU·m L^-1单一酵母菌组果实商品率较高,可作为最佳冷藏试验浓度。冷藏试验结果表明:采前喷施拮抗菌能抑制果实硬度和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减轻果实的腐烂,且腐烂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复合菌处理组商品率高达85%,显著高于单一处理组(P〈0.05)。但采前喷施拮抗菌对草莓色泽、可溶性固形物(TSS)和p H值没有显著影响。处理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含量低于对照组,且低浓度复合菌处理组果实冷藏效果好于高浓度单一酵母菌处理组。[结论]采用低浓度1×106CFU·m L^-1的复合菌菌悬液采前喷施,较其他处理能更有效提高草莓果实抗性,延长贮藏寿命,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提高草莓采后贮藏性能的生物防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葡萄有孢汉逊酵母菌 季也蒙毕赤酵母菌 采前喷施 贮藏性能
下载PDF
不同热水处理对杧果主要采后病害控制及贮藏期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敏 胡美姣 +1 位作者 高兆银 杨凤珍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8-92,共5页
以海南3个主栽杧果品种,5种类型果实为试材,研究了3种不同的热水处理方式对主要采后病害的控制效果及其对果皮伤害和贮藏期的影响。结果表明,51℃、15min热水处理对供试果实炭疽病和蒂腐病2种病害的控制效果最好;供试果实对热的敏感性... 以海南3个主栽杧果品种,5种类型果实为试材,研究了3种不同的热水处理方式对主要采后病害的控制效果及其对果皮伤害和贮藏期的影响。结果表明,51℃、15min热水处理对供试果实炭疽病和蒂腐病2种病害的控制效果最好;供试果实对热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热水处理加速果实的后熟速度,但适宜的热水处理可大大提高好果率,且病害发生严重时,因能有效控制病害发生从而延长贮藏时间。综合分析后推荐小贵妃、大贵妃、大台农、小金煌使用51℃、15min热水处理为最适宜的热处理方式。小台农使用47℃、20min热水处理作为最适宜热处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热水处理 采后病害 贮藏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